「鐵人」王進喜,1923年出生於一個普通貧苦家庭,他在玉門解放後成為一名新中國石油工人,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被稱「鐵人」。
1960年春,我國石油戰線傳來喜訊——發現大慶油田,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隨即在大慶展開。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
當時因為開採石油的裝備需要進口,需要在全世界範圍內招標。最後日本製造商贏得了大單,為大慶油田供貨裝備,牟利千萬元。日本人為何能贏得大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日本人只是靠著我國「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他們從這張照片看到了信息。在專業的情報人員眼裡,無論多麼普通的照片,都能讀出很多有用的信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後,非常重視情報的搜集。
日本在侵華前的十幾年,幾乎達到了全民情報搜集的程度,凡是來華的日本人,多多少少都會搜集情報。到了二戰時,日本的情報人才, 從意想不到的信息就可準確分析對方動向。
二戰後,日本同樣重視情報搜集,比如二戰後約有1萬多日本人被派到美國學習新工藝和管理技術,並陸續學成回日本。美國人後來經調查研究得出驚人的結論:這些日本人僅僅花費了25億美元,就幾乎把西方的所有技術都搞到了手,而這筆花費僅佔美國每年研究經費的十分之一。
1964年,《中國畫報》的封面刊出了一張照片,也就是大慶油田的王進喜頭戴「大狗皮帽」的照片。王進喜緊緊握住鑽機手柄,眼神堅毅,身後是高大的井架。就是這張照片,讓日本人嗅到了重大商業投資機會。
一個國家的能源供應不僅是本國的事,也是外國人比較關注的,因為從中可以賺取利益。日本人侵略東北,曾侵佔東三省,所以日本人對那裡非常了解。大慶油田的發現,也引起了日本人的關注。
日本人根據中國報紙上的一張煉油廠、塔的照片就推算出了大慶煉油廠的規模和能力。日本也對這張看似普通的王進喜工作照展開了分析。
根據王進喜的大棉襖,日本情報人員推測出他大約位於北緯46度~48度,因為這個位置的人冬天才穿這種棉襖。日本人根據有關事跡宣傳中的一句話:王進喜到馬家窯時說「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丟到太平洋去」,分析出了大慶油田的地理位置。
當然,日本人想賣設備,必須分析中國未來的需求。日本人分析的結果是,中國必須購買更加大容量、先進的設備。日本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提前研究生產開採加工石油的設備,沒過多久我們就在全世界範圍內公開購買新型煉油設備,有備而來的日本一舉拿下了全部訂單,獲利千萬餘元。
據說,日本還專門出版了一本書介紹「如何跟中國人談話」,具體是不要到辦公室去,下班後找個酒館私下慢慢聊,要分很多次聊等。而我們中國人只當是朋友間的正常交流,沒有防範,這樣有時不知不覺就被對方套走了情報。
大特務毛人鳳後代如何?長子是富士康董事長,三子是著名愛國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