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王進喜是石油戰線的光輝典範,是工人階級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很多人以為他是出生在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但鐵人的大兒子王月平說,王進喜出生在陝西省大荔縣,後來才到甘肅。
王進喜出生時,其父親已經40歲,所以對他關愛有加,滿懷希望。父親按家譜給他取名王進喜,希望將來的王家能過上幸福喜慶的好日子。
然而童年的王進喜生活倍感艱辛。1929年,玉門一帶出現百年難遇的災荒。6歲的王進喜不得不拿著一根棍子,牽著雙目失明的父親四處乞討,受盡了有錢人的白眼與欺辱。
三年後,失明的父親被強制去做勞役,王進喜只得讓父親坐車,自己趕著牛車將羊毛送往酒泉。為給父親攢錢治病,王進喜常和幾個窮孩子一道,冒險去深山野外為地主放牛。剛滿15歲,王進喜就進油礦當童工,跟成年人一樣幹著繁重的體力活。
在油礦時他常受欺負,起初他也有過反抗,但後來師傅讓他隱忍,漸漸地,他把所有的怒氣化為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正是有著艱辛的童年,長大後的王進喜堅韌不屈,吃苦耐勞,同時對勞苦大眾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
玉門油礦解放不久,1950年春,王進喜憑藉過硬的油井工作經驗和技能,成為新中國最早的鑽井工,先擔任司鑽,後晉升為鑽井隊長。
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入黨。不久,他擔任了貝烏五隊隊長。1958年9月,他帶領井隊在勞動競賽中,創造出月進尺5009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鑽井隊因此榮獲「鋼鐵鑽井隊」稱號。
10月,王進喜到新疆克拉瑪依參加石油部會議,餘秋裡和康世恩兩位部長把「鑽井衛星」紅旗頒發給王進喜,他也被譽為「鑽井闖將」。
1959年9月,王進喜成為全國勞動模範,並出席全國工交戰線群英會。他在勞模會休會期間,參觀了首都的「十大建築」,路上他看到所有的公共汽車頂上都背著一個巨大的「煤氣包」,感到了莫大的屈辱。自己的國家竟然如此缺少石油,他作為一個石油工人,深知責任重大。此後,他便更加發奮,要用自己的力量,努力為國家分憂。
1959年,大慶地區發現大油田,王進喜聞訊欣喜若狂。國家要求全國石油系統齊心協力,儘快拿下大慶油田,解決國內原油不足的問題。1960年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拉開了序幕。
石油大會戰是人和大自然的一場肉搏,當時中國經濟窮困,石油工人面臨的狀況令人堪憂,從專家到工人都住在臨時搭起的帳篷和板房中,夏抗酷暑,冬戰嚴寒,工作和生活環境異常惡劣。
1960年3月25日,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從玉門到達薩爾圖車站,下了火車,他不問吃不問住,先問鑽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裡、這裡的鑽井紀錄是多少, 他恨不得現在就去把記錄給刷新了,一拳頭砸出一口油井來。
由於當時條件簡陋,井隊的鑽機一時找不到吊車和拖拉機,但這絲毫難不倒王進喜。他組織大家用槓子撬、用手推、用肩扛,硬是只用四天時間就把40米高的鑽井機豎了起來。打井沒有水,他就動員隊員們拿盆端,拿桶挑,依靠人力取水近50噸,創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
在一次搬運設備的過程中,王進喜被砸傷了右腿,但他仍堅持工作。在打第二口井時,井噴突然發生,眼看多日的努力即將功虧一簣,王進喜毫不猶豫,縱身跳下去,用自己的身體當起了攪拌機,最終努力制服了井噴。
會戰初期,王進喜沒日沒夜地工作。井隊駐地一位姓趙的老大娘不由地讚嘆道「真是一位鐵人哪。」後來石油部的餘秋裡部長聽到這個稱號連聲說好。
這之後王進喜「鐵人」的稱號就傳開了。「學鐵人、做鐵人」的熱潮如狂風般吹進了全國每一位工人的心中。
那年年底,王進喜帶領的1205鑽井隊一共打了19口井,完成進尺21258米,一舉創造了6項全國最高紀錄。鐵人王進喜的名號一時間舉國皆知。這一年,大慶油田就生產了原油97萬噸。
王進喜工作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對人對己要求嚴格。生活中卻是一個關心同志、樂於助人的人,並非影視作品中那種粗暴簡單的西北漢子。他是領導,按規定可以吃食堂小灶,但他從來都是和工友們一起排隊打飯,一個桌上吃飯,大家吃啥他吃啥,不搞特殊,鑽井二大隊的人都佩服敬重他。
那時候,大家每晚都要在一起開會,政治學習、分析生產上的問題……這些都忙完之後,鐵人不會忘記對食堂的管理和炊事員提要求,讓他們想點子,做好飯菜,把職工的生活搞好,讓大家有精力投入緊張勞累的工作。這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是比生產勞動還艱巨的任務。食堂人員為了完成鐵人交待的任務,總是要盡一切努力。
鑽井隊裡,還流傳著一則鐵人為隊員當紅娘的故事。南方來的姑娘王淑珍當時做財務工作,就是因為王進喜的介紹,看上了從江蘇部隊轉業來到油田的洪世恆。兩人婚後和美,生活幸福,白頭偕老。
王進喜對待家人,要求很嚴格,很多同事的家屬都轉為了正式編制,但他妻子一直在隊裡幫忙燒鍋爐、餵豬,做著臨時工作。當時他一家10口人,生活不易,他每天都要精打細算,真是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家裡的蓆子被褥等生活用品,也都是能省則省,絲毫不敢鋪張浪費。儘管如此,若是跟工作有關,他又非常大方。上級領導獎勵給他吉普車,他當成了公用車,給井隊送糧食蔬菜、拉工具材料,並且送職工看病。他的大公無私、廉潔清正,人人稱道,教育影響了他身邊的一大批人。
1969年4月,「九大」在北京召開,王進喜作為大慶選出的代表出席了這次大會,並當選為中央委員。
然而上天並沒有善待他這個鐵人,人到中年的王進喜患上了重病。由於他長時間高負荷工作,身體每況愈下,1970年,王進喜在北京查出胃癌。10月1日國慶節,王進喜抱病參加國慶觀禮,以中央委員身份檢閱遊行隊伍。
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因病在北京醫治無效逝世,年僅47歲。
王進喜去世後,遺體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告別儀式上,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等,對他的英年早逝表示了沉痛的哀悼。
王進喜和夫人王蘭英生育了兩子三女。這五個子女,其中有四個,都曾在大慶油田工作,繼承了父親的心願,將青春奉獻給了祖國的石油事業。
一、長子王月平
王進喜長子王月平,1952年出生,1960年隨父親從甘肅玉門到大慶。1968年16歲入伍,1973年從部隊復員後回到大慶,繼承父親遺志,在1205鑽井隊當鑽工。在井隊工作期間,王月平因公負傷,最後告別了鑽井一線。他曾經擔任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地下資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王月平回憶父親時說:「在生活中,父親也是很感性和親和的人。除了回家的時間少一些,他和其他的父親沒啥兩樣,對妻兒老小都很好,很少見到他發脾氣。」
王月平說:「在甘肅服役期間,父親回玉門出差途中特地下火車來看過我一次。當時,父親帶了一盒他在人民大會堂買的鉛筆給我做禮物。」
王月平說,父親曾囑咐過他,將來還是要當一名好鑽工。王進喜稱不貪圖子女們升官發財,能給國家多打井、多出油,就是最大的出息。
王月平對父親喜歡秦腔一事印象深刻。空閒時間,會打開家裡的「留聲機」播放秦腔唱片,高興時還會跟著「喊幾嗓子」。如今,那部「留聲機」已成為國家文物被擺放在紀念館裡了。
王月平稱,父親王進喜是一位平民英雄。雖然後來當了領導,但是他還是喜歡與工人們在一起,有時間就往井隊跑,所以在油田裡人緣很好。文革期間有一次挨批鬥的時候,食堂的師傅暗地裡還在他的飯盒裡埋了兩個雞蛋。
「他是一個剛強的人,但也不是鐵石心腸。那次回家裡說起兩個雞蛋的事情,父親流淚了。」王月平說。
「我很佩服父親,因為他的成績是實幹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王月平說,當年用那麼落後的裝備,鑽井進尺成績超過了美國和蘇聯的王牌鑽井隊,確實很不容易。他發明的『嚴』字當頭等管理經驗,就幾句話,但是容易記住,在實踐中管用。他帶領井隊搞的井架整體搬移技術革新,現在看也很了不起。」
「父親知道自己的得病後表現很堅強。他惦記著油田的事業,對親人的那種牽掛和柔腸也顯露無餘。彌留之際,父親一直念叨著含辛茹苦把他養大的奶奶。」
二、次子王月甫
王進喜二兒子王月甫原來也在大慶油田當工人,後來被工作單位推薦到長春郵電學院大專班去學習。重回大慶油田公司後,王月甫選擇進入鑽井隊,因為對他而言,只有繼續發揚「鐵人精神」才是自己最應該做的事。他在父親和哥哥曾工作過的1205鑽井隊幹了5年,先在場工地,後來上鑽臺扶剎把,吃了不少苦,他在井隊入了黨,後來工作需要又調到宣傳部。不管是在什麼崗位上,「鐵人精神」始終在激勵著他努力前進。月甫的愛人是油田公司醫院大夫,王月甫在井隊時,曾隨隊到河北打井,他的愛人當時是隊上的衛生員。
三、長女王櫻
王櫻,在大慶油田鑽井一公司當工人,愛人是鑽進一公司四大隊的大隊長,一直在千裡以外的呼倫貝爾草原勘探新的油田。王櫻心臟不好,要上班,還要帶著兩個孩子,有不少難處,可她從來沒有說一個「難」字,也不向組織提出要求。她說:「和大會戰初期比,現在的條件好多了。」王櫻現已退休。
四、次女王月珍
王月珍中學畢業後參軍入伍,後來在遼寧省錦州市的一所部隊學校的醫院裡當藥劑師,她的愛人是學校的教員。現在王月珍已經退休定居在山東省煙臺市。
五、小女兒王月琴
最小的女兒叫王月琴,她因出身在三年困難時期,長期營養不良,體弱多病,下肢發展畸形,成為一個殘疾人。長大後就在離家不遠的一個液化氣站當服務員,還沒有等到結婚成家,就早早地離開了人世。
我是笑談古和今,看這評文章的話,別忘了關注和點讚哦,會有更多精彩內容源源不斷推送給你!(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