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鐫木成象」,在牛津見證「木口木刻」的百年曆程

2020-12-04 騰訊網

為紀念木口木刻家協會(SWE)成立100周年,「鐫木成象——現代木口木刻百年展」 (Scene Through Wood: A Century of Modern Wood Engraving)近期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展出。

從英國人託馬斯·比維克的「白線雕版法」,到20世紀20-30年代自由奔放的版畫作品及與文學的關係,再到近些年的作品,展覽集中呈現了木口木刻家協會(SWE)自1920年成立100年間英國木口木刻版畫的發展歷程及其對世界木口木刻版畫的影響。

該展覽及系列慶祝活動在經過近十年的籌備後,原定於今年3月27日舉辦盛大開幕式,遺憾的是在開幕前一周因博物館關閉而延遲近五個月開幕。限制人流量的展覽仍然吸引了眾多的參觀者和媒體關注。

鐫木成象-木口木刻百年展展廳(圖片由木口木刻家協會SWE提供,圖片複製權歸伊恩.沃曼 Ian Wallman所有。)

關於木口木刻與木面木刻的異同,簡單說,木口木刻與木面木刻在版畫家庭中都屬於凸版版畫,在材料工具上的區別主要在前者使用諸如黃楊木,檸檬木等木材的橫切面,工具則是沿用金屬凹雕版畫工具,所以可以運用白線雕版法,刻制出極為精細的而明暗層次豐富的畫面。木面木刻(通常稱為「木刻」)則是用木材徑切面或者弦切面進行刻制,和諸如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等工具刻出。作品精細程度不及木口木刻,但可以刻制較大畫面。

安妮·黛絲米特Anne Desmet RA的木口木刻版

展覽集中呈現了木口木刻家協會(SWE)自1920年成立100年間英國木口木刻版畫的發展歷程及其對世界木口木刻版畫的影響。238件展品中包含了百年間來自歐洲各國、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中國和日本的作品。展品共分六部分陳列:

一:木口木刻的起源

作為裝飾圖像的木口木刻自18世紀上半葉即在歐洲手工作坊流行,最先發明或使用木口木刻的作者幾乎無從可考。值得一提的是法國人約翰·帕皮倫(1698-1776)曾使用木口木刻技術印製牆壁紙和為書籍創作花邊插圖等,並在1776年出版《木口木刻的歷史與實踐》一書。然而,帕皮倫對木口木刻發展的影響極其有限,更沒有引發版畫材料與方法上的歷史性變革。真正把木口木刻發展為獨立藝術形式的則是英國人託馬斯·比維克(1753-1828)。魯迅曾在《近代木刻選集小引》中提及比維克木口木刻中著名的「白線雕版法」以及他對歐洲木刻復興的影響。比維克早年接受金屬凹雕版畫訓練,受十五世紀創始的金屬凹版打點技法啟發,於1770年代首創了木口木刻白線法。亦即在打磨平滑的黃楊木橫切面用銅版凹雕工具刻出精細的白線條,這樣就可以產生出深淺不同層次的細膩灰色調和變化無窮的肌理。這種技法極大地拓展了木口木刻的表現力,其精細程度幾乎可與銅版凹雕相媲美,標誌著木口木刻語言系統的誕生。同時因為木質價格低廉,印製快捷,由此木口木刻很快取代了昂貴的銅版,而由此開啟了一個歷時一個多世紀的木口木刻時代。

託馬斯·比維克,《孔雀》 (約1797)《英國鳥類歷史》第一卷插圖, 阿什莫林博物館收藏。攝影複製權Tom Willingham

截止1850年,僅倫敦就有100餘家木口木刻公司製作報紙插圖。在表現形式上幾乎無所不能,例如複製油畫,素描,水彩等。尤其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作為複製手段的木口木刻精細程度,工藝之高超,已經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直到19世紀末膠印照相製版的廣泛應用,才在20世紀初終結了作為複製手段的木口木刻時代。複製木口木刻伴隨工業革命浪潮應運而生,最終又被工業革命的成果擠出歷史舞臺。

但作為藝術創作形式的木口木刻則一直顯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詩人畫家威廉·布萊克1821年為《維吉爾田園詩》創作了系列木口木刻。十九世紀重要版畫家塞繆爾·帕爾默(1805-81),愛德華·卡爾弗特(1799 – 1883)等都創作出了劃時代的木口木刻作品。

同時木口木刻在當代書籍設計領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艾瑞克·吉爾(1882-1940),木口木刻家協會的發起人之一,雖然他的私生活為人詬病,但也是公認的英國二十世紀無可爭議的天才藝術家,他所創造的「Gill Sans」英文字體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現在-寡婦之子,《耶穌基督的四福音書》插圖,1931年,阿什莫林博物館收藏,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木口木刻在英國公共藝術中也同樣隨處可見。倫敦的查令十字地鐵站的壁畫長廊,即為木口木刻家大衛·詹透曼 (1930年生)的作品。另一位重要木口木刻家希拉蕊·佩特(1943年生)的作品被放大做成紐卡斯爾中心火車站長廊大幅壁畫。

希拉蕊·佩特Hilary Paynter (1943年生)的作品被放大做成紐卡斯爾中心火車站長廊大幅壁畫,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二:戲劇人生

在20世紀20-30年代,木口木刻藝術家們主張擯棄複製版畫從屬於其他畫種的特性,他們在木版上展現了自由奔放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在題材上,戰爭與和平、工作與娛樂、歡笑與絕望以及超現實的幻想等各種不同的場景盡情展現在方寸舞臺上。他們同時為戲劇和文學作品創作自畫自刻的插圖,而視方寸版畫為人生舞臺的傳統從此確立,這個信條也一直影響到藝術家今天的創作。於此同時,女性藝術家的參與,也為充滿戲劇人生的木口木刻領域帶來了不一樣的劇目。這一部分作品展示了協會創始人愛德華·格萊格 (1872-1966)莎士比亞戲劇插圖,克萊爾·雷頓 (1898-1989)的工人題材作品,以及具立體主義傾向的愛德華·沃茲沃思(1889-1949)作品等。

彼得.福斯特 (1934-) ,《我腦海裡的電影院》, 1994年,套色木口木刻 Peter Forster,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克萊爾.萊頓(1898 - 1989)《卸木》,1931,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哈利.布勞克威(1958-)《石雕藝人》, 2004年, Harry Brockway,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三:敘事

木口木刻自產生之初即與文字或者文學有著不解之緣。這一部分主要展示了木口木刻插圖以及「無字書」等。當攝影術取代了木口木刻在新聞出版上的位置以後,部分木口木刻家開始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於是一些小型私人出版社誕生並一直活躍到二戰以前,他們繼續著木口木刻的創作,只是這種創作主要用來製作精緻的手工書。著名出版社包括威廉·莫裡斯的聖多梅尼克出版社,盧西安·畢沙羅的格拉尼出版社等。進入七十、八十年代後,伴隨出版業的計算機化,一些新的木口木刻私人出版社也相繼成立,主要出版精緻的詩人或藝術家手工書。

蕭伯納 - 《黑女尋神記》封面/封底插圖,作者:約翰.法萊(1900-65),1932年 @Estate of John Farleigh,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西蒙.布萊特(1943-) ,《馬爾克·奧列裡烏斯》2002,檸檬木木口木刻, Simon Brett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無字小說的興起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比利時藝術家麥綏萊勒,魯迅曾經專門介紹過他的作品。麥綏萊勒極具電影畫面感的黑白木口木刻作品從出現即贏得了廣泛的關注。受其影響,美國版畫家林德·沃德(1905-85)將這一形式帶到美國,並開啟了無字小說的另一個新時代。

四:抽象與細節

二十世紀是抽象藝術由發生發展,到風起雲湧的時代。在1930年代以後,抽象藝術思潮也在木口木刻中也得到更多體現。雕塑家亨利·摩爾在他的木口木刻中進行了黑白灰的半抽象實驗;荷蘭版畫家埃舍爾則把現實題材進行了數學化整理,使其作品具有超現實主義的抽象意味。

木口木刻因其精細的特點,使得一部分藝術家著迷於具抽象意味的細節刻畫。而在材料的運用上,由於黃楊木日漸昂貴,而且尺寸受限,所以藝術家也在近年探尋其他代用品,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樹脂版,其密度雖不及黃楊木及檸檬木,但依然可以刻制出豐富細膩的木口木刻效果。

亨利·摩爾 (1898-1986) ,《人形》,雕塑,1931年。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彼得·勞倫斯(1951-),《時間與空間》,樹脂版,2009年。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埃德溫娜·埃利斯,《虛構的單純》,1986年。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安妮·黛斯梅特,《演變/進步?》,1989-90,9件木口木刻,檸檬木,Anne Desmet。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五:人造環境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同時也是第一個實現城市化的國家。雖然進入二十世紀,城市化成為一個有爭議的課題,但建設與摧毀等場面仍然吸引了眾多木口木刻家去表現。愛德華·沃茲沃思(1889-1949)被公認為刻畫人造環境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他主張藝術與工業相結合,作品可以說是渦旋主義未來主義與立體主義的綜合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參與了將炫目的迷彩設計畫到皇家海軍的艦船上迷惑敵人,並在戰後繼續以航海題材為主題。

愛德華·沃茲沃思,《幹船塢內的偽裝船》,1918年, 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赫爾穆特·魏森伯恩(1898-1982),《倫敦街景》,1940-45年。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赫爾穆特·魏森伯恩(1898-1982),《倫敦街景》,1940-45年。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埃德溫娜·埃利斯(1946年生)作品,左:《勞埃德》、1996,三塊樹脂版套色 Tfl;右:《滑鐵盧》,1996,三塊樹脂版套色 Tfl。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展廳現場。圖片複製權歸伊恩·沃曼 Ian Wallman所有。

六:自然世界

或許由於英國的地域面積和自然資源極為有限,所以英國人對自然珍愛有加。英國有著航海掠奪珍稀植物的不光彩歷史,也有從皇家到平民園林設計的榮耀。藝術上出現了諸如康斯太勃爾,透納等專門描繪風景的大師。木口木刻家繼承並發展了這個傳統,展廳中最精彩的幾件木口木刻作品都在這一部分,其一是喬治·圖特(1933年生),他在六十年代刻制的《野地蒲公英》等黑白層次技法上可謂登峰造極;另一位莫妮卡·樸沃(1921-2003)在作品中融入了裝飾化的超現實因素,她幾乎以一己之力將現代木口木刻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style="width:600px;" src="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96/48/982.jpg" />

傑楚德·荷慕思(1901-83),《曼陀羅》,1930年。 Estate of Gertrude Hermes

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阿格奈絲·帕克 (1895-1980),《挑戰》,1934年。 Estates of Agnes Miller Parker,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喬治·圖特 (1933年生),《田野裡的蒲公英》,1964年,作品複製權 George Tute,圖片攝影 Tom Willingham

科林·塞·佩頓 (1946年生),《綠頭鴨和狗魚》,作品複製權 Colin See-Paynton,圖片攝影Tom Willingham

莫妮卡·樸沃,《水下》 1986,作品複製權 Estate of Monica Poole 攝影複製權Tom Willingham

「鐫木成象-木口木刻百年展」 展覽圖錄,作者安妮·黛絲梅特 複製權: Anne Desmet

伴隨展覽,阿什莫林博物館出版了該展覽同名畫冊。該展覽的主策展人與畫冊主編安妮.黛斯梅特(Anne Desmet)曾任英國《今日版畫》編輯,現為英國皇家美術學會會員。她本人也是一位極為多產的木口木刻家。

石磊 (1982年生),《鏡花水月》,2014,9塊木口木刻版拼貼,Nigel Hamway 收藏,作品複製權石磊,圖片攝影 Tom Willingham

顧秀華 (1988年生)《螳螂撲蟬-變色龍》,2013,Nigel Hamway 收藏,作品複製權顧秀華,圖片攝影 Tom Willingham

展廳現場,《哈利波特》等木口木刻插圖,圖片複製權歸伊恩.沃曼 Ian Wallman所有。

木口木刻伴隨第一次工業革命應運而生,已經歷經250多年的歷史沉浮。以創作為宗旨的木口木刻協會也成了百歲老人。如今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已經不期而至,AI等科技已經給人的生活方式,心理需求以及審美需要都帶來了深層次的變化。木口木刻作為一個版種已經顯得步履蹣跚,但是筆者相信,只有觀念的守舊與開放,傳統與現代之分,版種本身其實並無先進落後之別。

中國年輕版畫家的木口木刻作品在創新方面已經初露端倪。中國是木刻版畫大國,但是木口木刻起步較晚,在新興版畫運動中,只有為數極少的藝術家從事木口木刻創作。直到近年木口木刻方在版畫界受到一定矚目。2017年《國際木口木刻版畫及文獻展》在國內巡展;2018年,黑龍江省美術館邀請木口木刻家協會前主席彼得.勞倫斯(Peter Lawrence)為黑龍江版畫家舉辦了木口木刻大師班。位於倫敦的木版教育信託歷屆木版獎,幾乎每屆都有木口木刻作品獲提名。曾獲木版獎提名的天美畢業生石磊,顧秀華的作品也在本次展覽中得以展出。木版獎獲得者徐那木口木刻作品為大英博物館收藏,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木口木刻新的未來。

展覽將持續到2020年11月15日。此後該展將於明年1-3月巡迴到英國南部海濱城市利明頓的聖巴布博物館展出。

相關焦點

  • 保加利亞藝術家重慶開展 木口木刻版畫讓市民大開眼界
    對於重慶市民來講,木口木刻版畫也許還稍顯陌生。近日在重慶天地的佳想安善美術館,展覽展出了來自保加利亞的著名版畫藝術家彼得•拉沙洛夫創作的80餘幅木口木刻版畫作品,展覽一直會持續到12月15日,給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豐盛的版畫大餐。
  • 重慶首個木口木刻版畫展開展
    11月27日,重慶天地佳想安善美術館,參觀者正在欣賞版畫作品。記者 鄭宇 攝  本報訊 (記者 蘭世秋)你見過木口木刻版畫嗎?11月27日,重慶首個木口木刻版畫展在位於重慶天地的佳想安善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展出了出生於保加利亞的著名版畫藝術家彼得·拉沙洛夫創作的80餘幅木口木刻版畫作品。  木口木刻版畫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要求藝術家在木板的橫斷面進行雕刻,對技法要求的精細程度,堪比中國的繡花技藝。
  • 這些箋紙木刻畫片與手跡,見證了魯迅的藝術眼光
    《版畫》:見證了魯迅與中國新美術的淵源 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是借鑑西方木刻技藝,同時適合中國審美特色的現實主義藝術活動,「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積匆忙,頃刻能辦。」魯迅自謙不懂木刻,實精於鑑賞,許多木刻青年每有新作都寄贈請益,經魯迅指導或推薦發表,我國新興版畫即由萌芽狀態而發展成為美術上的重要分支。魯迅也一直珍藏著青年木刻家的潛心之作。
  • 關於木刻藝術,技法因素和木刻特點,將工藝操作升華為藝術表現
    黑白木刻是木刻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入門課程,這不是主張木刻要以黑白木刻為主、為上,而是認為它是培養木刻專業者應該具備那種特殊素質的課程——即學會以黑白的慧眼看物象,以簡練的語言求達意,以質樸的美姿去感人!黑白木刻技法課的教學,教的重點是法。
  • 俞啟慧版畫精粹展「木版彩拓」怎麼創作?這裡有答案
    展覽展出俞啟慧先生80件版畫精品及部分文獻,通過「緣起-魯迅」「神馳-拓彩」「更生-家園」三個版塊,建構「蟬蛻」這一主導意象,體現藝術家在不同歷史文化時期不斷內修、自省、更新的生命循環,以及版畫語境中人性與物性歷久彌新的融合曆程。展覽現場俞啟慧還專門為觀眾錄製了「木版彩拓」的製作過程,非常生動有趣,為觀眾解開了木板彩拓的神秘面紗。
  • 木刻藝術的技法與用法,最能觸及時代脈搏,反映生活的一種藝術
    木刻技法當然不等同於木刻創作,然而在木刻的技法鍛鍊中,從提煉素材,選擇形式,處理黑白,運用刀法,把捉韻味,到最後調整完成,又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創作性質。因此也有一個如何入境地刻,出境地看的問題。木刻的風格是極其多樣的;木刻的探索方面也是極其廣闊的。然而細究起來,又不外是在色、線、形這些造型的基本因素上去索求。或者偏重於造型,或者偏重於刻線,或者偏重於印色。然而有所偏重,決不是意味著可以有所偏廢。即使是抽象的形,畢竟還顯示它那不具象的一個形。,創作木刻的自畫、自刻、自印的「三家一體」,就為不同畫家的不同偏重、不同獨創開拓廣闊的天地!
  • 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過程
    對於初學者,黑白木刻中設計稿子很關鍵,畫面的黑白灰構成,點線面構成,都要考慮好。這裡就需要很好的素描功底,去將畫面中細小的黑白灰進行歸類,突出畫面的黑白對比,控制好中間色調的表現。畫稿之前,要想好,是通過光感來處理畫面的黑白關係,還是通過造型自主處理黑白。
  • 關於概括性木刻,形象是藝術的基本特徵,概括是藝術的基本手段
    這個藝術創作上的理論認識問題,對於我們學習概括性木刻技法來說,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於黑白木刻在工具、材料上的特殊性能,上面已分析了:欲以黑白的單純色調和刀木的硬質材料去如實描繪大自然的一切變化著的現象,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必要的乃是木刻的材料條件「逼使」我們必須以概括的造型手段去形象地概括生活的美!正是這一點,才使木刻所以成為藝術的一個實質性的因素。
  • 大連唯一一座保存下來的俄式建築木刻楞
    大連勝利橋附近,俄羅斯風情街就在這裡,很多俄式建築也坐落在這裡很多年,訴說著大連的那段歷史,給我們以警示,也見證了大連的成長。 木刻楞在牆裙之下,一般選用大塊石料做基礎,中間用粗長圓木疊羅或用寬度不等的長條木板釘就成牆壁,上部房簷、門簷、窗簷是背飾重點。
  • 面壁百年 終成見證
    煤山C剖面長興階《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中國科學家》這本書是獻給揭示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的中國科學家們的。當然,遺址的背後還有更多人物的故事,以及百年中國的科學覺醒、自強、開放與逐步走向強大的歷史背景。一口氣讀罷全文,既親切,又感觸良多。稍稍釐清思緒,記載下來,權且當作序言。本書描繪的人物中,資歷最深的恐怕非丁文江與葛利普兩位大師莫屬。前者是中國地質事業最重要的開拓者之一,更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傳奇人物。
  • 黃永玉一輩子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
    黃永玉版畫作品集《入木》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關於此書97歲高齡的黃永玉自述到——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可能四百塊左右。零星的散失和「文革」被勒令上交的是少數。我年輕時用厚帆布做了個大背囊,裝木刻板、木刻工具、喜愛的書籍,還有一塊被人當笑話講的十幾斤重的磨刀石。一聽到槍聲、炮聲,背起背囊跟人便跑。
  • 這是大連僅存的俄式建築中的木刻楞,見證了大連的成長!
    離大連勝利橋不遠,俄羅斯風情街就在這裡,許多俄式建築也坐落在這裡許多年了,訴說著大連的那段歷史,讓我們警醒,也見證了大連的成長。牆裙下面有木刻楞,一般選用大塊石頭做基礎,中間用粗長的圓木疊羅或用寬度不等的長條木板釘成牆,背上的房簷、門簷、窗簷為重點。(木質波紋)木質瓦楞屋蓋後,可在屋外刷清漆,保持原木原色,也可根據每個家庭的不同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木質波紋)這個木雕楞曾經坐落在港口碼頭旁邊,是達裡尼商港的所在地。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中國(版畫) 李樺 沒有哪一幅美術作品能夠像江豐的《「九一八」日軍侵佔瀋陽城》木刻那樣,在日軍佔領東北的第一時間即以所見真相的圖像昭然揭露侵略者的野心;也沒有哪一幅繪畫作品能夠像李樺的《怒吼吧!中國》木刻那樣,在全面抗戰來臨之際,以一位被縛卻寧死不屈的中國人形象來喚起民眾,發出中華民族奮勇抗爭的聲音。
  • 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只知道版畫就是木刻,而且是黑的木刻。當然這也難怪。因為一是版畫不普及各種版畫活動極少,報刊雜誌偶爾發表的多是黑白木刻。出版社出版的為數不多的幾本版畫冊子及書籍,又多是黑白木刻集和有關木刻的技法書。我們的版畫教學,在課程設施上大都仿照蘇聯,幾十年無多大變化。側重點又只限於傳統的木刻技法上。學生們在各種刀法的運用上,按部就班,要花去很多的功夫。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新石器時代的一些遺址,如樂清白石楊柳攤遺址、鹿城區上戍鄉曹灣山遺址、鹿城區藤橋鎮嶼兒山遺址、瑞安市碧山鎮山前山遺址、龍灣區上河濱村龍崗山遺址等,均有紡紗工具石紡輪或陶紡輪發現,說明溫州先民已能將鬆散的細纖維質捻成麻花狀線索,而用於縫製或編織。瑞安岱石山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一座石棚墓擾土層中,採集到的一件原始瓷罐殘片上堆塑有蠶紋。南朝劉宋時育蠶一年八熟。
  • 水印木刻曾盛極一時,今近成藝術絕學,製作需哪些基本要素流程?
    水印木刻,這個詞語,一般讀者並不熟悉,但其實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藝術形式:將要印刷的繪稿鏡像反刻在木板上,然後用水性顏料塗刷於印版,再覆以紙張,通過工具擦印得到圖像,這便是水印木刻製作的基本要素與流程。這種工作原理從古代雕版複製版畫一直延續到現代原創水印木刻。
  • 萊蕪木刻:手工刻朽木 入木三分著文章
    萊蕪背影(13)萊蕪木刻:萊蕪木刻:手工刻朽木 入木三分著文章編者按    萊蕪,古稱嬴、牟,自春秋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亓中越木刻作品《福祿壽喜》(記者亓秀寶攝)
  • 豐臺區少年宮木刻版畫工作室啟動 大師帶學生「重刻經典」
    6月2日,豐臺區少年宮「有朷之間」木版畫工作室啟動李冉攝 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 作為手工和繪畫的綜合體,木刻版畫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6月2日,記者從豐臺區獲悉,紀念建國70周年「重刻經典 築夢成長」暨豐臺區少年宮「有朷之間」木版畫工作室啟動,同時,楊宏偉版畫藝術傳承教育基地也在豐臺區少年宮掛牌。
  • 矽化木
    如何鑑賞矽化木1、把握樹化石的原生態,看其樹幹、樹杈、樹根、樹結、蛀孔、年輪等是否保存完好,越像樹木越好,其樹越奇越真。2、注重樹木在矽化、鐵化、鈣化過程中產生的化學變化,如樹根、鬚根及根石的很奇特的,為珍品,其收藏觀賞的價值也就越高。3、SiO2的結晶情況和程度,矽化木通常可分為三個品種。
  • 木化石:是木還是石
    沒錯,地上躺著的兩棵大樹和樹樁就是傳說中的木化石那麼,木化石到底是木還是石呢?植物細胞還在嗎?世界上最長的矽化木產於新疆奇臺的矽化木化石長達38米,根部直徑達1.2米,是當今極為罕見的巨型化石,為目前(2012年)世界上最長的矽化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