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玉一輩子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

2021-01-15 北京日報客戶端

黃永玉版畫作品集《入木》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關於此書97歲高齡的黃永玉自述到——

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可能四百塊左右。

零星的散失和「文革」被勒令上交的是少數。

我年輕時用厚帆布做了個大背囊,裝木刻板、木刻工具、喜愛的書籍,還有一塊被人當笑話講的十幾斤重的磨刀石。一聽到槍聲、炮聲,背起背囊跟人便跑。

千山萬水,八年抗戰,這些木刻板子居然還能聚在身邊,有如自己一半的歷史骸骨, 不離不棄地過了九十六年。

我一輩子本事不大,受正式教育的機會不多,過日子倒是從來不敢苟且,不敢懶惰,怕都是刻木刻養成的習慣,一刀一刀小心往下刻,深(生)怕出現差池。

在軍墾農場勞動三年,末尾那段日子,跟同事張佩義聊天,我說:「回北京不刻木刻了。」他問:「不刻木刻你吃什麼?」孔夫子曰:「吾生也賤,故多能鄙事。」我想,找碗飯吃大概不困難。

一個人老了,要不依(倚)老賣老,便是信口開河。請原諒。 黃永玉 庚子年

《入木》收錄了黃老的大部分木刻作品,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特撰此文,講述他對黃老木刻版畫藝術的理解。

1962年兒童節,我和妹妹綠霞、弟弟衛明曾與黑蠻、黑妮兄妹和李庚在北京兒童影院舞臺上為小朋友們進行繪畫表演,至今記憶猶新。那時與我同歲的黑蠻和黑妮兄妹受黃永玉先生的影響,畫風大膽,色彩絢麗,稚氣天成,我很羨慕他們有一個大畫家父親。1991年我到香港舉辦個人畫展, 黃老不僅為我題字,飯後還特意帶我去了美術用品商店挑選進口顏料及寫生畫架,並親自買單。時隔多年,每每想起仍令我深受感動。

2019年11月,102歲的父親病重。其間,收到陳履生兄轉給我的一篇黃老發表於上海《新民晚報》副刊,名為「爸爸們的滄桑」的文章。其中,黃老寫到了我的父親對我們兄妹三人的教導和培養,寫得親切感人,從文章可以看出,黃老幾十年來一直關注我的成長,並對父親教育子女們的含辛茹苦給予肯定和讚許。我讀後激動地念給彌留之際的父親聽。幾天後,父親仙逝了,他一生辛苦栽培我們,能得到黃老這樣的肯定,無疑是他最大的安慰和滿足。

11月底,在黃老萬荷堂的畫室,我見到黑妮為父親整理出來的一批版畫,她說黃老把自己幾十年來所創作的木刻原版大都保留著,足足有三百多塊,她近期正在把一些版畫印出來。

我非常驚訝,幾十年間還能完好地保存這批木刻版畫,可見黃老對自身版畫藝術的重視。黃老近四十年間基本上以水墨為主,很多觀眾或美術研究者往往忽視了對其版畫的認識和研究。這批版畫如果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將會豐富對中國現代版畫史的認識,也能促進更多的學者去研究。這批作品毫無疑問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我當時便提議今年北京畫院為黃老舉辦版畫展並列入「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的出版研究計劃,老人家欣然接受。

▍儲木場 1954年

黃老的版畫藝術特色鮮明,獨具異彩。他既不同於當時在延安時期的革命生涯中成長起來的版畫家,也不同於共和國成立之後接受系統學院美術教育的藝術家。這兩個體系內的版畫家們大多受到西方版畫的影響,形成了以素描明暗關係為基調的黑白面貌。而黃老的版畫則基於他過人的藝術天資與特殊的成長經歷,在吸收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元素且並蓄現當代漫畫和插畫諸多的藝術形式之後,他還巧妙地吸收並借鑑西畫中的元素,納為己用,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面貌和多元的創作格局。黃老的版畫大多以線條為主,他對於黑白的運用靈活自如,刀法變換,線面俱下,遊刃入木,神而明之。其構思、立意新穎綺麗,有感而發且想落天外,畫面充滿童趣與幽默,形成了清新明朗的意趣和情調。黃老以其過人的天賦才情,自出機杼、自成一家,他為中國版畫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現代版畫史中佔有特殊地位。

▍春潮 1961年

黃老的藝術創作生涯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他對各藝術門類融會貫通且已入化境,體現出其多彩人生的大智慧。他強化自我感受,從技法約束中解放出來,正如他送給我的題字「舉重若輕」一樣,在他的手上多麼複雜的畫都看似信手拈來,但其背後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

黃老的版畫還滋養著其他藝術實踐: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水墨創作另闢新境;80年代畫線描開創新風;在義大利的油畫令人眼前一亮;雕塑、陶瓷、紫砂壺、裝置等都別開生面。文學創作從散文、詩歌到寓言、自傳及小說也蔚為大觀,如此涉獵廣泛的藝術家即便是在二十世紀美術大家的行列中也是鳳毛麟角。

▍毛主席故居 1978年

與黃老讀畫談藝,聽他滔滔不絕地講那些連歷史書上都不曾記載的故事,乃是一種至情至性的享受。他機敏睿智,充滿激情與活力,對人生的苦辣酸甜看得十分通透。我每次回到家裡都要細心回味他所講的話,很多已變成自己的座右銘。他是一位社會責任感極強的畫家,對家鄉的無私奉獻有目共睹。我國遭遇新冠肺炎疫情,黃老第一時間創作了《中國人活得有氣勢》,以鼓舞國人共克時艱的決心和鬥志。黃老96歲高齡,身體健碩,神朗氣清,他依然保持著對新事物的好奇與敏感,童心未泯、情懷依舊地進行創作。這是黃老一生中首個版畫展,也是他版畫成就的全方位展示,我相信黃先生的版畫作品不僅會給我們帶來諸多驚喜,也是後輩難得一見的幸事!

▍黃永玉近照

相關焦點

  • 黃永玉作品價格,2020年多少錢一平尺?一平尺超百萬到底值不值?
    黃永玉,畫家,當代中國最富盛名的藝術家之一。中國畫院院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版畫系主任。黃永玉作品價格近年來一直在上漲,所以前些年入手黃永玉作品的藏家大賺特賺了。小編初次接觸黃永玉是從讀他的書開始,讀他第一本書,是《永玉六記》。
  • 黃永玉:教授滿街走,大師多如狗
    他們喜歡我的畫,我高興的不只這一點——在威尼斯、西亞那、聖其米裡亞諾,在菲埃索裡山、米開朗基羅廣場,都有人問我賣不賣這些寫生—— 尤其是在威尼斯美術學院碼頭的三個持槍的憲兵有過類似的要求—— 我高興有這種融洽的空氣。 我的晚年在這裡度過是合適的,大家的脾性都差不多。做一個普普通通的畫家已經很不錯了,何況在義大利!
  • 黃永玉「文革」中為何被猛烈批判?|畫家|藝術|畫作|貓頭鷹|歷史...
    文革後黃永玉再畫貓頭鷹。不解之緣貓頭鷹自開始走上藝術之路那天起,黃永玉就註定與貓頭鷹有著不解之緣。1942年黃永玉最早的木刻貓頭鷹。
  • 黃永玉自喻晚上八九點的月亮:為什麼不是50歲?
    見客廳到處都是文物和工藝品,我們紛紛稱好,沒想到黃老「嘿嘿」一笑:「這些都是假的。」原來,他已將珍藏數十年的100多件珍貴文物和部分藝術作品捐贈給了湖南吉首大學,這些文物當時估價超過人民幣7400萬元。很多人盛讚此舉,黃永玉卻說:「我只是平時喜歡收藏,東西多了沒地方放,就捐贈給家鄉,做一個博物館。」
  • 黃永玉,75年獨寵妻子一人,他是懂浪漫的男人,也是最長情的丈夫
    提起黃永玉,這個名字如雷貫耳,很多人都能說出他的三兩趣事,他是貪玩的「老小孩」,也是個脾氣倔強的「鬼才」。他是我國畫壇中大咖級的人物,他沒有學過藝術,卻憑藉著毅力和天賦成為一座供世人景仰的藝術豐碑,這樣的人絕無僅有。
  • 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過程
    對於初學者,黑白木刻中設計稿子很關鍵,畫面的黑白灰構成,點線面構成,都要考慮好。這裡就需要很好的素描功底,去將畫面中細小的黑白灰進行歸類,突出畫面的黑白對比,控制好中間色調的表現。畫稿之前,要想好,是通過光感來處理畫面的黑白關係,還是通過造型自主處理黑白。
  • 黃永玉的掛曆作品,讓牛頓接不到蘋果,吸引了大家的關注
    熟悉黃永玉的觀眾,相信大家都知道,無論是由他創作的生肖郵票,或者是最新掛曆,均給人一種非常精緻的感覺。在他的作品當中,也有很多惡搞牛頓的繪畫,給大家帶來了全新的感受。畢竟作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因而在黃永玉的筆下,以繪畫作品的形式表現了出來,更加吸引人的關注。
  • 黃永玉畫荷花,裡面有2隻「機械鳥」,估價折合人民幣約269萬元!
    黃永玉是一位了不也的書畫藝術大師,他的書畫作品展現了湘西的人文品質,也表現了一代奇才的藝術風格。正是因為黃永玉的書畫藝術作品有著與眾不同,超凡脫俗的藝術風格,所以收藏黃永玉的書畫作品成為收藏界的大事,只要是黃永玉的書畫作品一經入市,價格迎風上,潛力是比較明顯的。
  • 關於木刻藝術,技法因素和木刻特點,將工藝操作升華為藝術表現
    黑白木刻是木刻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入門課程,這不是主張木刻要以黑白木刻為主、為上,而是認為它是培養木刻專業者應該具備那種特殊素質的課程——即學會以黑白的慧眼看物象,以簡練的語言求達意,以質樸的美姿去感人!黑白木刻技法課的教學,教的重點是法。
  • 大連唯一一座保存下來的俄式建築木刻楞
    大連勝利橋附近,俄羅斯風情街就在這裡,很多俄式建築也坐落在這裡很多年,訴說著大連的那段歷史,給我們以警示,也見證了大連的成長。 (北海公園) 俄羅斯風情街附近,有一處口袋公園——北海公園,附近的居民都會到這裡健身鍛鍊,然而今天要訴說的不是俄羅斯風情街,也不是周圍的老房子
  • 怪老頭黃永玉90歲畫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呆萌卻有大智慧
    黃永玉是誰?常規介紹是這麼說的:中美協副主席,中美協第九屆顧問,現為中央美院教授。如果你不熟悉她,看了這些頭銜之後,你肯定會覺得這個人很厲害。不過,這些介紹並沒有說出黃永玉的魅力所在。黃永玉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他的獨特魅力又在何處呢?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艾克恩談道:「抗日戰爭開始之後,黨中央和毛澤東在這裡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成了革命的燈塔。許多有志於抗日、追求光明、自由和民主的人士,包括知識分子和文藝工作者,冒著生命危險,不惜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奔向延安,一時間出現了『天下人心歸延安』的滾滾潮流。僅1938年,在延安就聚集了百餘名已有成就的文化人,包括作家、戲劇家、音樂家、美術家等方面的人才。」
  • 萊蕪木刻:手工刻朽木 入木三分著文章
    除了山,萊蕪更有水,境內404條河流滋潤大地,浪花淘盡,是非成敗,古今多少蹊蹺事,都隨汶河水流中。    在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寫得了詩句,讀得下文章,更有暖溫帶半溼潤氣候的涵養,培育出樸實、厚道、聰明、靈透的萊蕪人民,在每個時代的每個季節裡,冬季溫暖,春季晴朗,夏季涼爽,秋季金黃。
  • 黃永玉:鳥是好鳥,就是話多!
    最 舒 適 的 藝 術 空 間   願 你 我 遇見 彼此   黃永玉創作的自成一派的水墨漫畫   每每讀來,看似玩笑卻有深意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中國(版畫) 李樺 沒有哪一幅美術作品能夠像江豐的《「九一八」日軍侵佔瀋陽城》木刻那樣,在日軍佔領東北的第一時間即以所見真相的圖像昭然揭露侵略者的野心;也沒有哪一幅繪畫作品能夠像李樺的《怒吼吧!中國》木刻那樣,在全面抗戰來臨之際,以一位被縛卻寧死不屈的中國人形象來喚起民眾,發出中華民族奮勇抗爭的聲音。
  • 黃永玉鼠年生肖紀念筆,錯過80版的猴子,可別再錯過這隻鼠
    說起1980年那張猴票,許多人都心懷悔恨。猴票行情從1987年的幾十元一枚,到1996、1997年的3000元,後來經歷漲漲跌跌,到今年單枚0.8萬元-1.2萬元,版票市場價則達到上百萬元。2016年1月5日,中國郵政發行第四輪生肖猴票,丙申年特種郵票,一套兩枚。
  •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  作者 鍾旖  「抗戰木刻運動的輝煌先前不曾有,今後也不會再有。」  1942年1月,王琦與友人在重慶創建了中國木刻研究會。「木刻運動高潮時期,重慶報紙上天天有木刻,這在現在是不可想像的。1942年到1945年,是其中最輝煌的一段。」王琦說,當時雜誌、報紙都設有版畫副刊,老百姓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版畫,對抗戰宣傳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為外人鮮知的是,木刻運動的旋風不僅風靡著中國,還走出了國門。
  • 「鐫木成象」,在牛津見證「木口木刻」的百年曆程
    關於木口木刻與木面木刻的異同,簡單說,木口木刻與木面木刻在版畫家庭中都屬於凸版版畫,在材料工具上的區別主要在前者使用諸如黃楊木,檸檬木等木材的橫切面,工具則是沿用金屬凹雕版畫工具,所以可以運用白線雕版法,刻制出極為精細的而明暗層次豐富的畫面。木面木刻(通常稱為「木刻」)則是用木材徑切面或者弦切面進行刻制,和諸如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等工具刻出。
  • 關於概括性木刻,形象是藝術的基本特徵,概括是藝術的基本手段
    這個藝術創作上的理論認識問題,對於我們學習概括性木刻技法來說,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於黑白木刻在工具、材料上的特殊性能,上面已分析了:欲以黑白的單純色調和刀木的硬質材料去如實描繪大自然的一切變化著的現象,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必要的乃是木刻的材料條件「逼使」我們必須以概括的造型手段去形象地概括生活的美!正是這一點,才使木刻所以成為藝術的一個實質性的因素。
  • 現場觀摩製作過程,才知道雲南思茅的絕版木刻是這樣誕生的
    在我的家鄉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有一種值得驕傲的藝術形式:絕版木刻,據說因其獨特的技法並多次獲得全國金獎而享譽全國。一次假期回思茅的機會,在同學的引薦下,拜訪了幾位絕版木刻大師,近距離欣賞絕版木刻作品,感受家鄉藝術奇葩的薰陶,開了眼界也長了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