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木刻藝術,技法因素和木刻特點,將工藝操作升華為藝術表現

2021-01-15 總有一樣在飛翔

黑白木刻是木刻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入門課程,這不是主張木刻要以黑白木刻為主、為上,而是認為它是培養木刻專業者應該具備那種特殊素質的課程——即學會以黑白的慧眼看物象,以簡練的語言求達意,以質樸的美姿去感人!黑白木刻技法課的教學,教的重點是法。所謂法,即那些「垂為模範」的應該遵循的客觀規律或可以仿效的一定形式。它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又被人們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講授木刻之法,就是講授有關它在畫、刻、印中的一些基本規律問題。重點在於學法。但學法是為了用法,並進而通過變法以至於創法。從學法到創法的過程,是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就是說:學法是為了用法、變法、創法,但又以學法為基礎的。我們的技法教學,要力求正確理解和熟練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法規律一—如黑白規律、刻作規律、造型規律等。這是從事木刻專業的基本功,必須從嚴要求。

與此同時,在學法的基礎上,如何善於用法,這也是有法可循的。只是這與同學的藝術個性有關,是藝術表現的問題,在教學中只能因勢利導一一勢,是尊重同學的藝術個性;導,是尊重木刻的基本規律。同學們如能嚴於學法、善於用法,就可為今後的變法和創法奠定堅實基礎,並可在今後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得以實現和成熟。黑白木刻,顧名思義:一講黑與白——就是講黑與白之間種種藝術關係的黑白規律

二講以刀刻木——就是講刀與木之間種種藝術關係的刻作規律;三講黑、白、刀、木之間結合運用時種種藝術關係的造型規律。這三者是構成翼白木刻具有強烈簡練、富有刀味木味和力之美的。藝術特點的基本因素,因而也是學習黑白木刻的技法重點。如上所述,黑白木刻的技法因素及其總和,決定著黑白木刻的藝術特點。所以講特點,就不能不對技法因素作深入的分析。

然而技法又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時代、生活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著的。但它的發展又必須以發揮黑白木刻的基本特點為前提。否則,它可以演變為其他畫種,但不是黑白木刻。因此,技法與特點問題,是一個辯證存在和發展著的關係問題。也如上所述,人們常說黑白木刻的藝術特點是強烈、簡練、質樸、富有力之美等,這說的是長處;又常說木刻在表現上不細緻、不豐富、不柔美等,這說的是短處。

在我的藝術求索中,曾對此有過「三三得九」的分析:即前者的三指的是色、線、形三大造型組成因素;後者的三,指的是:色——概括為黑色、白色、灰色,線——主要有「尖線」、「圓線」、「方線」,形——重點是基型、結構、特徵。黑白木刻技法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學會以這些高度概括了的造型因素,如何進行巧妙的結合運用,用來表現無限物象而不乏體積感、質量感、間感、色調感,達到確切、簡練而生動地描繪象的目的。

這有很大的難度,也有很深的學問。這既有法可循,但又海闊天空,任君飛刀走刃的!必須領悟和掌握一個要點:就是黑白木刻要以高度概括了的色、線、形的技法特性及其造.型手段,「逼使」我們去高度概括地表現客觀世界!,正是在這點上,或者做到了這點,才是黑白木刻構成藝術價值的實質所在。以刀刻木頭,不是藝術。木刻成為藝術,主要在於它以獨有的刀木之味,以高度的概括手法,去塑造藝術形象,揭示生活的美。

如能認識並做到了這點,就可從木刻的技法學習進入木刻的創作境界,就可將用刀刻木的工藝操作升華為藝術表現了。木刻進行畫稿製作,其目的和作用:一是造型,二是理解。其中,在造型的琢磨中求理解,乃是它的核心。為了利於刻作而先進行畫稿處理是完全必要的。對於某些形象要求較高,畫面含量較大,黑白處理較繁的取材,尤須在畫稿階段進行達意求美的匠心經營,為刻作提供確切的造型依據,無疑是畫稿的一個基本目的。

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必須要求將畫稿處理的具體而完美,否則刻作時就會處處被動,亂了手腳。然而最具體完美的畫稿,也只能是為刻作提供造型的基本依據而已,而不是木刻藝術。因此不能照描,不能以畫代刻。木刻藝術所索求的是在「放刀直幹」下所產生的那種獨一無二的刀鋒木味!畫是畫,刻是刻,二者的最後藝術效果是迥不相同的。但刻有賴於畫,畫有賴於刻,二者又是辯證地相互依存著的。

下刀的部位確切與否,取決於畫稿的造型依據,放刀的優劣成效如何,取決於畫稿階段的理解深度。為使刻作時敢於「放刀直幹」,達到刀刀奏效,而不是放刀盲幹,我認為在畫稿階段,必須在認真地、藝術地進行造型的同時求理解。核心在這裡,並不在畫稿非畫成一張像「木刻」那樣的黑白畫稿不可!成熟的作者,可以沒有畫稿,但能在木板上直接以刀造型,關鍵就在於理解!

相關焦點

  • 木刻藝術的技法與用法,最能觸及時代脈搏,反映生活的一種藝術
    同學們所刻作的儘管是為了某種技法的鍛鍊,但要求作者也能力求進入畫境:即對你所要描繪的意境和形象,能深深感到它是立體了,可視了,如身臨其境了!而且激情地力求刻出你所捉摸得到那種藝術效果來。這樣你就不會拘泥於畫稿上的一筆一線,或照搬某一技法的範本,而是具有與自己表現意欲相吻合的表現效果了!這中間,有著作者很強烈的「自我性」。
  • 關於概括性木刻,形象是藝術的基本特徵,概括是藝術的基本手段
    這個藝術創作上的理論認識問題,對於我們學習概括性木刻技法來說,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於黑白木刻在工具、材料上的特殊性能,上面已分析了:欲以黑白的單純色調和刀木的硬質材料去如實描繪大自然的一切變化著的現象,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必要的乃是木刻的材料條件「逼使」我們必須以概括的造型手段去形象地概括生活的美!正是這一點,才使木刻所以成為藝術的一個實質性的因素。
  • 關於木刻藝術,多調基礎和概括表現,求構圖完美多樣統一
    多調子刻作本身是一種表現形式,同時也為進行概括性刻作,奠定堅實的刻作基礎。多調子的刻作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基本力。但這並不是說今後的創作必須是多調子的,或認為多調子是最高的表現形式。現在同學們畫的人物頭像素材,還是一般的素描效果。即使是多調子刻作,也不能照摹素描畫稿,還需根據木刻特點及其刻作特點進行藝術的處理和加工。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他們共同構成了延安木刻創作的「延安學派」。所謂「延安學派」,力群作了解釋:其是由延安的木刻家們在政治思想、藝術方向的一致,描繪內容和藝術風格上的接近,以及地理環境和人物風貌,互相學習和影響等因素而自然形成的;其以延安魯藝為中心,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古元;在藝術內容上歌頌陝甘寧邊區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所過的民主幸福生活,歌頌敵後軍民的英勇戰鬥和英雄業績;在藝術形式上脫離了外國影響而富有民族氣味的風格。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1931年,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以來,似乎就註定了要在這個歷史節點用黑白分明、簡約凝重的視覺語言去承載一個民族腥風血雨的危難。利刀勁筆,直面社會和人生,這正是抗戰時期沒有哪一種繪畫能夠像木刻這樣綻放的緣由。這些木刻作品既是戰爭場景的記錄,也是戰時民眾生活的寫照;既是喚醒民眾的號角,也是謳歌解放區明朗的天的詩篇。
  • 水印木刻曾盛極一時,今近成藝術絕學,製作需哪些基本要素流程?
    該書從歷史沿革、製作過程、歷代名家作品圖片以至實操步驟圖,多角度呈現水印木刻的發展過程,很多珍貴資料第一次呈現給大眾。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在新書發布會上評價說:「水印木刻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文化自信、對非遺項目進一步保護和傳承的同時,有著填補中國水印木刻理論與技法空白的意義。」
  • 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只知道版畫就是木刻,而且是黑的木刻。當然這也難怪。因為一是版畫不普及各種版畫活動極少,報刊雜誌偶爾發表的多是黑白木刻。出版社出版的為數不多的幾本版畫冊子及書籍,又多是黑白木刻集和有關木刻的技法書。我們的版畫教學,在課程設施上大都仿照蘇聯,幾十年無多大變化。側重點又只限於傳統的木刻技法上。學生們在各種刀法的運用上,按部就班,要花去很多的功夫。
  • 「鐫木成象」,在牛津見證「木口木刻」的百年曆程
    關於木口木刻與木面木刻的異同,簡單說,木口木刻與木面木刻在版畫家庭中都屬於凸版版畫,在材料工具上的區別主要在前者使用諸如黃楊木,檸檬木等木材的橫切面,工具則是沿用金屬凹雕版畫工具,所以可以運用白線雕版法,刻制出極為精細的而明暗層次豐富的畫面。木面木刻(通常稱為「木刻」)則是用木材徑切面或者弦切面進行刻制,和諸如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等工具刻出。
  • 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過程
    對於初學者,黑白木刻中設計稿子很關鍵,畫面的黑白灰構成,點線面構成,都要考慮好。這裡就需要很好的素描功底,去將畫面中細小的黑白灰進行歸類,突出畫面的黑白對比,控制好中間色調的表現。畫稿之前,要想好,是通過光感來處理畫面的黑白關係,還是通過造型自主處理黑白。
  • 現場觀摩製作過程,才知道雲南思茅的絕版木刻是這樣誕生的
    在我的家鄉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有一種值得驕傲的藝術形式:絕版木刻,據說因其獨特的技法並多次獲得全國金獎而享譽全國。一次假期回思茅的機會,在同學的引薦下,拜訪了幾位絕版木刻大師,近距離欣賞絕版木刻作品,感受家鄉藝術奇葩的薰陶,開了眼界也長了見識。
  • 黃永玉一輩子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
    黃永玉版畫作品集《入木》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關於此書97歲高齡的黃永玉自述到——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可能四百塊左右。零星的散失和「文革」被勒令上交的是少數。我年輕時用厚帆布做了個大背囊,裝木刻板、木刻工具、喜愛的書籍,還有一塊被人當笑話講的十幾斤重的磨刀石。一聽到槍聲、炮聲,背起背囊跟人便跑。
  • 保加利亞藝術家重慶開展 木口木刻版畫讓市民大開眼界
    對於重慶市民來講,木口木刻版畫也許還稍顯陌生。近日在重慶天地的佳想安善美術館,展覽展出了來自保加利亞的著名版畫藝術家彼得•拉沙洛夫創作的80餘幅木口木刻版畫作品,展覽一直會持續到12月15日,給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豐盛的版畫大餐。
  • 看了徐存雲的木刻書畫才明白什麼叫「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徐存雲先生現為上海市徐悲鴻藝術研究協會會員、中國榜書藝術研究會上海榜書研究院會員。文革期間,徐存雲被分配到工廠從事機械加工,長年的工具機操作,讓他對刀具應運自如。於是,他突然產生一個念頭:能不能用刀代筆,在木板上體驗書法繪畫的樂趣呢?對於書法,徐存雲最佩服王羲之、米南宮、趙孟的字;對於繪畫,他對八大山人、鄭板橋、梅清、藍瑛與郭熙的畫作特別喜歡。
  •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將思緒倒回上世紀30年代轟轟烈烈的木刻運動,已是98歲高齡的中國著名版畫家王琦老先生在電話中如是告訴中新社記者。  上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新文化運動主將魯迅舉起新興版畫運動的旗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以貼近中國社會現實,吶喊出人民大眾心聲為主旨的新興版畫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後方和以延安為中心的邊區,迅速發展成為一場抗日救亡的藝術運動。
  • 李洋:以刀代筆刻畫萬千世界,用黑白語言創造藝術境界
    在大學期間,李洋學習了木版、銅版、石版和絲網版製作手法。她特別對黑白木刻情有獨鍾,創作了大量的人物肖像黑白木刻作品。通過專業學習,李洋對木刻技法有了基本掌握。了解越深入,她對於黑白木刻的敬畏更多。「下刀之後就無法改動,要做到刀刀有力,刀刀準確,這需要沉澱和積累。」大學四年中,李洋花了三年時間待在圖書館看書學習、做兼職。
  • 《西廂記畫珍》:參考了唐代壁畫,借鑑了明代木刻
    此次出版的《西廂記畫珍》是各階段創作的濃縮,按元代王實甫著作《西廂記》中的情節,結合崑劇等表現形式,按順序用十二幅既獨立又關聯的繪畫組成,構圖既參考了唐代壁畫,又借鑑了明代陳老蓮木刻版本的特點。《西廂記畫珍》周根寶回憶,他與戲曲結緣於1980年代,當時有一份報紙名為《舞臺與觀眾》。周根寶擔任記者。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那麼,這幅《蠶母》,緣何被專家判定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由它,又是否可以尋找到溫州桑蠶絲織業的歷史痕跡?本期《溫州寶藏》將為您解密。宋代「溫地不宜桑而織紝工」(陳謙《永寧編》),但是從北宋慧光塔發現團鸞紋紅羅雙面繡經袱和花枝紋褐羅雙面繡經袱來看,溫州的絲織和刺繡工藝都有很大發展。  系我國現存最早木刻套色版畫  我國古代版畫(木刻)歷史悠久,比歐洲早五百多年,是世界版畫的策源地。魯迅先生在《木刻紀程》小引中說:「中國木刻和圖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體面的歷史」。
  • 教你一個在家就可以創作的版畫藝術(黑白木刻)
    將內容復刻到木板上後,用一滴黑墨水加入少半杯水調出稀釋的墨水,並用刷子薄薄的在木板上刷一遍,然後可以用吹風筒將木板吹乾。這樣做的目的就在於在刻板的時候能夠很清晰的區分刻掉的部分和保留的部分。這一部分是將蠟燭削成小片或者小顆粒均勻的灑在木板上,圖案線條密集的地方可以多放一點。
  •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俞啟慧作品欣賞
    俞啟慧 1934年11月生於上海,籍貫寧波北侖,祖居大頭旗杆屋俞家,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 1960年畢業於該系,1961年因創作黑白木刻《戰友——魯迅與瞿秋白》於畫壇嶄露頭角。1980年代起獨創「木版彩拓」技法,將中國傳統拓印技法與套色木刻結合,受到國內外版畫界關注,於1994年受邀赴英國、愛爾蘭講學。1996年榮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魯迅版畫獎」。
  • 省級「非遺」――高州木刻畫傳承分教處和創作基地在高師附一小...
    為了傳承和發揚高州木刻畫文化,提高高師附一小木刻畫知識和木刻畫創作水平。12月4日早上八時,「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傳承分教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創作基地」的揭牌成立儀式在高師附一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