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木刻:手工刻朽木 入木三分著文章

2021-01-15 大眾網

    萊蕪背影(13)萊蕪木刻:萊蕪木刻:手工刻朽木 入木三分著文章

編者按  

  萊蕪,古稱嬴、牟,自春秋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萊蕪位於山東中部,如同齊魯大地的一顆心臟,因地理位置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代有長勺之戰,金戈鐵馬,折戟沉沙;近代有萊蕪戰役,炮火連天,硝煙瀰漫。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萊蕪湧現出大批傑出人物:鎮國將軍劉瑀、徵朔將軍李果、墾荒知縣吳來朝、名醫朱包蒙、詩人何蘭華、畫家李半殘、歷史學家王毓銓、散文家吳伯簫、導演吳天明……人傑地靈,大家頻出。  

  萊蕪三面環山,北部山脈為泰山餘脈,南部為徂徠山脈,寄母山、葫蘆山、黃羊山、筆架山、三平山、蓮花山……峰巒疊秀,各有典故。除了山,萊蕪更有水,境內404條河流滋潤大地,浪花淘盡,是非成敗,古今多少蹊蹺事,都隨汶河水流中。  

  在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寫得了詩句,讀得下文章,更有暖溫帶半溼潤氣候的涵養,培育出樸實、厚道、聰明、靈透的萊蕪人民,在每個時代的每個季節裡,冬季溫暖,春季晴朗,夏季涼爽,秋季金黃。  

  萊蕪,這座走過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蘊藏著諸多熱情迸發或者默默無語的故事素材,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去對話、去整理,去提升,擔起媒體責任,以饗可愛網友。  

  即日起,大眾網萊蕪頻道推出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萊蕪背影》,旨在記錄歷史,傳播文化,服務當地,弘揚精神。同時,謹以此表達:有一幅白描叫做萊蕪印象,有一泓眷戀叫做萊蕪記憶,有一種胸懷叫做俺萊蕪有,有一個情結叫做大愛萊蕪。 

亓中越木刻作品《福祿壽喜》(記者亓秀寶攝)

對打磨好的字上漆(記者亓秀寶攝)

    文/片 大眾網記者 亓秀寶

在萊蕪市高莊街道辦事處坡草窪村有位木匠,他不像傳統木匠那樣整天拿著刨子、鋸子、鑿子扎在木頭堆裡,而是整天拿著鉛筆、刻刀在木板上畫畫刻刻,而且一幹就是25年,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刻匠」,他就是今年54歲的木刻藝人亓中越。 

亓中越從事木刻,緣於25年前給人幹裝修時對方的一句話,「當時在人家裝修房子掛字畫,對方問我能不能把字刻在木板上,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亓中越說,回到家中他便買來刻刀開始琢磨木刻,一直堅持到現在把之前的木工活都放棄了。 

亓中越的木刻共分選料、拼接、整形、刀刻、打磨、上漆、晾乾幾個步驟。對於選材,亓中越說,「現在都是根據所刻內容來選取木料,和木雕的區別就在於木雕是根據材料塑形,而我這個恰好相反。」亓中越說,對於木刻畫懸掛的位置對於木料的選取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放在戶外的都用梧桐木,梧桐木可以很多年不發生裂變,耐久性較好。如果要是懸掛在室內就要選取春芽木、松木等,這樣的光澤度要好一些,而且顯得比較貴重。

在亓中越的工作間裡,擺放著很多待加工木料,大眾網記者見到亓中越時他正在一塊梧桐木板上刻著「藝無止境」四個字,先將字寫在不乾膠上,然後用錐尖將其描在木板上,隨後開始雕刻。儘管亓中越已經從事木刻25年時間,但是在雕刻過程中仍然給人什麼緩慢的感覺。亓中越說,由於木料的紋路比較複雜,中間還要不斷變換五六種刻刀,一旦一刀失誤,整塊料就廢了,一刀一刀下去,木屑隨之被挑起,每一刀都十分用力。

在這塊鍵盤大小的刻字區域刻出「藝無止境」四個字,亓中越用了將近5個小時,大眾網記者發現,雖然字都已經刻出形,但是接下來還要進行打磨,使字體看起來更加的圓潤、美觀。亓中越打磨刻印使用的就是普通常見的砂紙,把砂紙捲成筷子粗細,順著刻印一點點的打磨,整個過程持續了將近兩個小時。把刻好的字都打磨好了之後,就要進行上漆工序。

木刻使用的漆要求較高,一般情況下只用單色,而且使用的事聚酯清漆,上完漆之後便可以將整塊木板放置起來等其自然幹。漆幹之後將覆蓋在木板上的不乾膠揭下來,再將字體周圍擦拭乾淨,一件木刻作品也就完成,可以進行裝裱懸掛。

相關焦點

  • 豐臺區少年宮木刻版畫工作室啟動 大師帶學生「重刻經典」
    李冉攝 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 作為手工和繪畫的綜合體,木刻版畫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6月2日,記者從豐臺區獲悉,紀念建國70周年「重刻經典 築夢成長」暨豐臺區少年宮「有朷之間」木版畫工作室啟動,同時,楊宏偉版畫藝術傳承教育基地也在豐臺區少年宮掛牌。
  • 黃永玉一輩子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
    黃永玉版畫作品集《入木》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關於此書97歲高齡的黃永玉自述到——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可能四百塊左右。零星的散失和「文革」被勒令上交的是少數。我年輕時用厚帆布做了個大背囊,裝木刻板、木刻工具、喜愛的書籍,還有一塊被人當笑話講的十幾斤重的磨刀石。一聽到槍聲、炮聲,背起背囊跟人便跑。
  • 關於木刻藝術,技法因素和木刻特點,將工藝操作升華為藝術表現
    黑白木刻是木刻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入門課程,這不是主張木刻要以黑白木刻為主、為上,而是認為它是培養木刻專業者應該具備那種特殊素質的課程——即學會以黑白的慧眼看物象,以簡練的語言求達意,以質樸的美姿去感人!黑白木刻技法課的教學,教的重點是法。
  • 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過程
    對於初學者,黑白木刻中設計稿子很關鍵,畫面的黑白灰構成,點線面構成,都要考慮好。這裡就需要很好的素描功底,去將畫面中細小的黑白灰進行歸類,突出畫面的黑白對比,控制好中間色調的表現。畫稿之前,要想好,是通過光感來處理畫面的黑白關係,還是通過造型自主處理黑白。
  • 孫寶德是北京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
    隨著大量糕點走上流水線、模具製作進入機器化時代,手工雕刻的模具在北京幾近絕跡。年過花甲的孫寶德,是目前全市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他17歲隨父學藝,不曾放下手中的刻刀,獨守這門手藝將近48年。700把刻刀刻出2000多個模具大雪初霽,京郊順義,村落間一片靜謐。高麗營鎮閆家營村的一處農家小院裡,傳來叮叮噹噹的敲打聲,此起彼伏,接連不斷。
  • 木刻藝術的技法與用法,最能觸及時代脈搏,反映生活的一種藝術
    木刻技法當然不等同於木刻創作,然而在木刻的技法鍛鍊中,從提煉素材,選擇形式,處理黑白,運用刀法,把捉韻味,到最後調整完成,又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創作性質。因此也有一個如何入境地刻,出境地看的問題。就是作者要作為一個客觀的非我者來審視自己刻的效果,它能充分達意嗎?能符合刻作的基本規律嗎?能有美的組合嗎?有哪些是刻的成功的,哪些是失敗了?這些又是為什麼導致如此的?要究其原因,問其所以,才使技法練習真有所得!激情地去刻作,思索著去總結,是木刻學藝時的兩扇入室之門。不為一刀之誤而擱刀,但要為一刀之妙而體其味、究其因,深索下去,必有所獲;積累多了,必有所創!
  • 關於木刻藝術,多調基礎和概括表現,求構圖完美多樣統一
    多調子刻作本身是一種表現形式,同時也為進行概括性刻作,奠定堅實的刻作基礎。多調子的刻作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基本力。但這並不是說今後的創作必須是多調子的,或認為多調子是最高的表現形式。現在同學們畫的人物頭像素材,還是一般的素描效果。即使是多調子刻作,也不能照摹素描畫稿,還需根據木刻特點及其刻作特點進行藝術的處理和加工。
  • 手工印章,方寸之間刻春秋
    日期:[2015年05月29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8] 手工印章,方寸之間刻春秋 □牡丹晚報記者 郭衛東   隨著雕刻技術的更新換代,雷射刻章逐漸佔據刻章市場,與之相應的傳統手工刻章不斷被邊緣化。
  • 繪畫用筆,木刻用刀,下刀前理解人或物體的形體結構
    我們在研究和運用木刻的刀法時, 必須首先明確這二者的主從關係, 要服從內容的需要, 決不可偏離內容, 單純追求刀法, 搞刀法遊戲。由於木刻刀的刀口有圓、三角、平斜和大、中、小的區別, 還由於在用刀手法上有輕、重、搖擺、刮等變化, 有陽刻陰刻的對比, 使刻出來的線條粗細不同, 曲直各異, 所以它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可以刻出十分豐富多彩的畫面來。
  • 「鐫木成象」,在牛津見證「木口木刻」的百年曆程
    關於木口木刻與木面木刻的異同,簡單說,木口木刻與木面木刻在版畫家庭中都屬於凸版版畫,在材料工具上的區別主要在前者使用諸如黃楊木,檸檬木等木材的橫切面,工具則是沿用金屬凹雕版畫工具,所以可以運用白線雕版法,刻制出極為精細的而明暗層次豐富的畫面。木面木刻(通常稱為「木刻」)則是用木材徑切面或者弦切面進行刻制,和諸如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等工具刻出。
  • 關於概括性木刻,形象是藝術的基本特徵,概括是藝術的基本手段
    這個藝術創作上的理論認識問題,對於我們學習概括性木刻技法來說,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於黑白木刻在工具、材料上的特殊性能,上面已分析了:欲以黑白的單純色調和刀木的硬質材料去如實描繪大自然的一切變化著的現象,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必要的乃是木刻的材料條件「逼使」我們必須以概括的造型手段去形象地概括生活的美!正是這一點,才使木刻所以成為藝術的一個實質性的因素。
  • 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只知道版畫就是木刻,而且是黑的木刻。當然這也難怪。因為一是版畫不普及各種版畫活動極少,報刊雜誌偶爾發表的多是黑白木刻。出版社出版的為數不多的幾本版畫冊子及書籍,又多是黑白木刻集和有關木刻的技法書。我們的版畫教學,在課程設施上大都仿照蘇聯,幾十年無多大變化。側重點又只限於傳統的木刻技法上。學生們在各種刀法的運用上,按部就班,要花去很多的功夫。
  • 書法小故事——王羲之與「入木三分」
    (王羲之作品《蘭亭序》欣賞)成語「入木三分」出自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筆跡竟然透進木板裡有三分深度」,這件事情可是轟動了整個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盡皆知的成語了。現在,我們用「入木三分」來比喻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
  • 雲南西盟手工藝人巖恩:堅守工匠精神 傳承木刻技藝
    12月9日,雲南省《普洱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普洱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的通知》公布,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佤族木鼓製作手工技藝成功入選普洱市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 水印木刻曾盛極一時,今近成藝術絕學,製作需哪些基本要素流程?
    水印木刻,這個詞語,一般讀者並不熟悉,但其實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藝術形式:將要印刷的繪稿鏡像反刻在木板上,然後用水性顏料塗刷於印版,再覆以紙張,通過工具擦印得到圖像,這便是水印木刻製作的基本要素與流程。這種工作原理從古代雕版複製版畫一直延續到現代原創水印木刻。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那麼,這幅《蠶母》,緣何被專家判定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由它,又是否可以尋找到溫州桑蠶絲織業的歷史痕跡?本期《溫州寶藏》將為您解密。  前世傳說  畫中是千年前的蠶母形象  1994年,溫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整理國安寺石塔內發現的破損嚴重的一批印本、釋道畫時,發現了這幅木刻套色版畫《蠶母》。  木刻套色版畫《蠶母》  國安寺石塔,坐落在龍灣區皇岙村五峰山麓。
  • 比目魚談新書《刻小說的人》 書評人必須把文章寫好
    原標題:比目魚談新書《刻小說的人》 書評人介於文學評論家和普通讀者之間除了觀點之外,你還必須把文章寫得好看導讀:比目魚在2010年以一本博爾赫斯式的《虛擬書評》吸引了文學界的目光,四年後,他又帶來了新書《刻小說的人》,書名指向短篇小說大師雷蒙德·卡佛(「Carver
  • 品讀經典,抱樸存真——趙宗彪先生的二十四節氣木刻畫觀後感
    開幕式臨海市市長王丹女士,文旅局局長王榮傑局長在趙宗彪先生的陪同下親臨觀展趙宗彪先生向臨海市委宣傳部林偉軍部長介紹作品在以前幾次交集中,也曾了解他除了喜歡寫作,喜歡讀書外,業餘也喜歡鐫刻,在木頭上刻刻劃劃,將一段木頭橫截成三公分左右厚的大大小小的圓木板,磨平,刻上一瓣樹葉,一個古式的盆,幾條有如簡筆畫般的山形川流,古式的廊脊沿角等等,填上墨跡,顧自玩的開心,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中國(版畫) 李樺 沒有哪一幅美術作品能夠像江豐的《「九一八」日軍侵佔瀋陽城》木刻那樣,在日軍佔領東北的第一時間即以所見真相的圖像昭然揭露侵略者的野心;也沒有哪一幅繪畫作品能夠像李樺的《怒吼吧!中國》木刻那樣,在全面抗戰來臨之際,以一位被縛卻寧死不屈的中國人形象來喚起民眾,發出中華民族奮勇抗爭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