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背影(13)萊蕪木刻:萊蕪木刻:手工刻朽木 入木三分著文章
編者按
萊蕪,古稱嬴、牟,自春秋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萊蕪位於山東中部,如同齊魯大地的一顆心臟,因地理位置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代有長勺之戰,金戈鐵馬,折戟沉沙;近代有萊蕪戰役,炮火連天,硝煙瀰漫。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萊蕪湧現出大批傑出人物:鎮國將軍劉瑀、徵朔將軍李果、墾荒知縣吳來朝、名醫朱包蒙、詩人何蘭華、畫家李半殘、歷史學家王毓銓、散文家吳伯簫、導演吳天明……人傑地靈,大家頻出。
萊蕪三面環山,北部山脈為泰山餘脈,南部為徂徠山脈,寄母山、葫蘆山、黃羊山、筆架山、三平山、蓮花山……峰巒疊秀,各有典故。除了山,萊蕪更有水,境內404條河流滋潤大地,浪花淘盡,是非成敗,古今多少蹊蹺事,都隨汶河水流中。
在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寫得了詩句,讀得下文章,更有暖溫帶半溼潤氣候的涵養,培育出樸實、厚道、聰明、靈透的萊蕪人民,在每個時代的每個季節裡,冬季溫暖,春季晴朗,夏季涼爽,秋季金黃。
萊蕪,這座走過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蘊藏著諸多熱情迸發或者默默無語的故事素材,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去對話、去整理,去提升,擔起媒體責任,以饗可愛網友。
即日起,大眾網萊蕪頻道推出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萊蕪背影》,旨在記錄歷史,傳播文化,服務當地,弘揚精神。同時,謹以此表達:有一幅白描叫做萊蕪印象,有一泓眷戀叫做萊蕪記憶,有一種胸懷叫做俺萊蕪有,有一個情結叫做大愛萊蕪。
亓中越木刻作品《福祿壽喜》(記者亓秀寶攝)
對打磨好的字上漆(記者亓秀寶攝)
文/片 大眾網記者 亓秀寶
在萊蕪市高莊街道辦事處坡草窪村有位木匠,他不像傳統木匠那樣整天拿著刨子、鋸子、鑿子扎在木頭堆裡,而是整天拿著鉛筆、刻刀在木板上畫畫刻刻,而且一幹就是25年,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刻匠」,他就是今年54歲的木刻藝人亓中越。
亓中越從事木刻,緣於25年前給人幹裝修時對方的一句話,「當時在人家裝修房子掛字畫,對方問我能不能把字刻在木板上,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亓中越說,回到家中他便買來刻刀開始琢磨木刻,一直堅持到現在把之前的木工活都放棄了。
亓中越的木刻共分選料、拼接、整形、刀刻、打磨、上漆、晾乾幾個步驟。對於選材,亓中越說,「現在都是根據所刻內容來選取木料,和木雕的區別就在於木雕是根據材料塑形,而我這個恰好相反。」亓中越說,對於木刻畫懸掛的位置對於木料的選取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放在戶外的都用梧桐木,梧桐木可以很多年不發生裂變,耐久性較好。如果要是懸掛在室內就要選取春芽木、松木等,這樣的光澤度要好一些,而且顯得比較貴重。
在亓中越的工作間裡,擺放著很多待加工木料,大眾網記者見到亓中越時他正在一塊梧桐木板上刻著「藝無止境」四個字,先將字寫在不乾膠上,然後用錐尖將其描在木板上,隨後開始雕刻。儘管亓中越已經從事木刻25年時間,但是在雕刻過程中仍然給人什麼緩慢的感覺。亓中越說,由於木料的紋路比較複雜,中間還要不斷變換五六種刻刀,一旦一刀失誤,整塊料就廢了,一刀一刀下去,木屑隨之被挑起,每一刀都十分用力。
在這塊鍵盤大小的刻字區域刻出「藝無止境」四個字,亓中越用了將近5個小時,大眾網記者發現,雖然字都已經刻出形,但是接下來還要進行打磨,使字體看起來更加的圓潤、美觀。亓中越打磨刻印使用的就是普通常見的砂紙,把砂紙捲成筷子粗細,順著刻印一點點的打磨,整個過程持續了將近兩個小時。把刻好的字都打磨好了之後,就要進行上漆工序。
木刻使用的漆要求較高,一般情況下只用單色,而且使用的事聚酯清漆,上完漆之後便可以將整塊木板放置起來等其自然幹。漆幹之後將覆蓋在木板上的不乾膠揭下來,再將字體周圍擦拭乾淨,一件木刻作品也就完成,可以進行裝裱懸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