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刻創作的表現方法上, 刀法的運用是一個重要的間題。繪畫用筆, 木刻用刀, 也就是說「 以刀代筆」 。刀法之於木刻的作用正如筆法之於中國畫一樣。決定作品好壞的首先是作品的內容( 也就是作品的主題思想)。好的內容又需要通過完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它, 這就要求從事木刻創作的人很好地研究和運用刀法。我們在研究和運用木刻的刀法時, 必須首先明確這二者的主從關係, 要服從內容的需要, 決不可偏離內容, 單純追求刀法, 搞刀法遊戲。
由於木刻刀的刀口有圓、三角、平斜和大、中、小的區別, 還由於在用刀手法上有輕、重、搖擺、刮等變化, 有陽刻陰刻的對比, 使刻出來的線條粗細不同, 曲直各異, 所以它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可以刻出十分豐富多彩的畫面來。木刻刀法不是什麼人主觀臆造出來的東西, 而是許多作者通過創作實踐, 從現實生活中提煉、總結出來的。一例如旅大市工人業餘作者創作的木刻作品《新糧盈倉》一畫, 由右上角往下傾瀉的糧食, 所用的是往前推進同時又斷斷續續稍加擺動的圓口刀兼三角刀的刻法, 為的是表現糧食源源不斷往下傾瀉著的情景。
落到屯裡後的穀粒卻是用小圓刀點刻的方法, 表現了糧食落到屯裡穩定貼實的狀況。作者就是通過對糧食入囤時這一動一靜的細心觀察, 選用了不同的刀法, 栩栩如生地顯觀出《新糧盈倉》的動人景象, 豐收場景躍然紙上, 使作品的主題得到更充分地體現。這說明, 我們只有經過對生活的仔細觀察和研究, 才能為正確地設計和運用各種刀法打下良好的基礎。木刻刀法應著力表現人物的性格。木刻作品《涼山需要你們》表現了城市知識青年來到彝族同胞居住的山區安家落戶, 受到老書記熱情歡迎的情景。
比較成功地刻畫出新老兩代革命者的形象。對老書記和藹可親、堅毅純厚的形象, 是用大小圓口刀兼少許三角刀刻成的。刀法蒼勁有力, 使飽經風霜的老書記的臉和雙手顯示得十分生動。而在表現兩個年青人的臉和手的時候, 作者又改換了刀法, 採用三角刀排線、直線與曲線結合刻出有剛有柔的效果, 顯示出年青人豐滿而富有青春活力的形象,與老書記形成了在民族、年齡、社會經歷、神態等方面不同性格的強烈對比。木刻刀法應服從於對象的形體結構, 在木刻的刻制過程中, 作者在動刀以前還需要熟悉和理解所要表現的人或物體的解剖、形體結構, 了解它的、起伏轉折, 然後才能加以提煉、概括, 運用恰當的刀法去塑造形象。
比如用什麼刀, 在什麼地方下刀, 刀的走向, 以及刀法的曲直疏密等等都應結合對象的形體結構來考慮。不然脫離形體的刀法, 無論怎樣變幻, 也只能是敗刀。木刻刀法應充分表現對象的質感。我們表現的各種物體都是由不同質料的東西構成的, 因此, 在視覺形象上造成鬆軟與堅硬、輕盈與厚重、剛勁與柔和、粗糙與細膩等質感上的區別, 我哺可麼充分運用木刻刀法的變化, 來表現對象的不同質感。
在《涼山需要你們》這幅畫中, 就是運用不同的刀法來區別老年人與年青入的皮膚; 不同質料的服裝、茶壺、茶碗蒸汽和石頭的質感的。木刻刀法的運用還應該注意表現畫面的深淺層次。《朝霞映油廠》是用三角刀刻排線, 利用排線的疏密、斷續來表現旭日映朝霞的天空; 中景運用簡潔的刀法刻出高聳入雲的煉油廠建築物, 前景是用變化較多的刀法表現了行道樹、騎自行車上班的工人, 以及明亮的牆壁、大批判欄和路面。
行道樹冠是用三角刀加小圓刀用點刻的方法刻的。騎自行車上班的工人以及地面, 基本上是用大小圓刀的不同變化刻出來的。刀法的變化, 使畫面層次表現得格外分明。又如《涼山需要你們》這幅畫中運用陽刻與陰刻互相交替使用的方法, 使畫面層次得到恰當處理: 三個人的頭部都採用陽刻; 從肩部和胸部以下至腳部卻採用陰刻; 畫面下方火塘上的茶壺熱氣騰騰, 利用蒸汽使火塘、茶壺、茶碗處於明亮部分, 又轉為陽刻的方法。
這樣明暗對比互相轉化, 陽刻陰刻自然結合, 使得上下前後, 層次分明。在一幅木刻作品中, 刀法的運用耍求在統一中求變化, 變化中求統一。沒青變化則形成單調, 不統一又會顯得雜亂無章。完成一幅木刻作品, 究竟要用什麼刀法, 或用圓刀刻, 或用平刀鏟, 或用斜刀刮, 或用鋼針劃, 刻出爽朗、粗壯、豪放、細膩、簡練、渾厚、樸實… … 不同的效果, 都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木刻刀法不是一成不變的, 前人沒有的刀法, 我們也可以通過創作實踐, 把它創造出來。總之, 只要從作品的內容出發去研究刀法的組織和運用, 又勤於實踐, 不斷總結經驗, 木刻刀法的規律是不難掌握的。我認為木刻和繪畫是相通的,繪畫用筆,木刻用刀,木刻在下刀前一樣要先理解人或物體的形體結構,才能創造出一副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