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人物的基本解剖特徵、理解人物頭部的結構和基本透視。
重點:物體的形狀個性、結構、透視
難點:物體的分面、透視
教學方法:觀察法、對比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頭像的寫生與默寫,都離不開對結構的表達。對於結構的理解,可以簡略地分為幾何結構和解剖結構。這裡的解剖結構以科學化和客觀的醫學解剖為根據,但由於研究的對象、目的的差異性,藝用解剖結構需要以一種概括性的,可由繪畫工具直接表達的幾何結構來表現。因此,幾何結構和解剖結構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在面對一個活生生的模特作畫時,模特往往傳達了很多信息給作畫者,這些信息因素中有許多因素幹擾了作畫者對模特的結構分析和表達。因此,從理論入手不失為走出第一步的好方法。在作畫的開始,先從頭部的基本體塊入手,可以幫助作畫者建立基本的空間和體積意識。
一、 頭部的基本體塊
有許多教材都指出把頭部先概括成為一個橢圓球形,這種概括方法在對於表現整個人體的動態而言,有很大的優勢,且方便快捷。但是在頭像的寫生與默寫中,以橢圓球形來理解頭部的外形結構就顯得過於簡單了,而且由於球狀體塊在形體結構位置的表達上較之方形體塊而言,表現上有一定難度。在這裡頭部的基本體塊主要用方形體塊表達,有助於初學者找到更加準確的比例位置。
二、 頭骨的基本形狀特徵決定了頭部的基本形塊並不適合於任何一個幾何形,而是由二部分或更多部分組成。頭部的上半部和後半部大致可以理解為球狀體塊,而面部正、側、底面則可以理解為方塊形。這樣,頭部的基本體塊就可理解為由球體和方塊形二部分構成了。
三、 僅僅只是分為球形和方塊形二部分還是不足以表達頭部的具體特徵。相對於球狀體塊而言,在觀察對象的時候,作畫者用更多時間來刻劃和表達的面部的方形體塊,所以有必要在方形體塊上作進一步劃分。首先,在面部方形體塊上縱向三分之一的地方,分出額頭的一個方形體塊,接著,排除掉鼻子的體積,把顴骨的體塊以長方形狀概括,放在面部方形體塊上縱向二分之一略略向下的地方;然後,嘴部的基本體塊放在面部方形體塊上縱向向下三分之一處,以圓柱體或扁球形來概括;最後,從後腦部球狀體塊的下邊緣為長邊的起點,向下頦尖連接,構成一個梯狀的方形體塊。這時,嘴部的柱狀體塊以上下穿插的形式存在於代表顴骨的扁長方形體塊和代表下頜骨的梯形體塊中間,這樣,人物的頭部基本體塊就建立了。代表額部的方形體塊•代表顴骨的扁長方形體塊•代表嘴部及上頜骨下部的圓柱形體塊•代表下頜骨的梯形體塊•代表顱骨的球形體塊
學習中的難點:
1、 二大體塊的抽象表達以及二大體塊的概括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
2、 五大體塊的具體位置,起始點的理論依據。五大體塊的各個塊面的大小以及朝向;每個塊面所對應的基本結構名稱。
二、以下是頭部骨骼的正面和正側面的解剖圖示,在圖示中所標記的每個骨點、骨線、骨面都必須了解清楚,這樣才能畫出具有強烈結構感的畫面。這些肌肉群組的纖維組織是很薄且不明顯的,這是為了藝用學習而特製的圖示。
作 業: 12課時,1張2開,
要 求: 造型準確,構圖合理,用線表現頭像的空間感與質感,畫面統一,解剖結構與透視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