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玉「文革」中為何被猛烈批判?|畫家|藝術|畫作|貓頭鷹|歷史...

2020-12-04 網易


文革後黃永玉再畫貓頭鷹。

不解之緣貓頭鷹

自開始走上藝術之路那天起,黃永玉就註定與貓頭鷹有著不解之緣。


1942年黃永玉最早的木刻貓頭鷹。

目前所見黃永玉最早發表的木刻作品,是一九四二年為兒童文學作家賀宜的作品《野旋童話》所作的插圖,巧的是,其中第一幅就是《貓頭鷹》。當時他只有十八歲。從此,他愛畫貓頭鷹,樂此不疲。不僅如此,還由貓頭鷹延伸到眾多鳥類和動物,它們成了他的繪畫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限於他,不少畫家,如齊白石、林風眠、張光宇等,都曾畫過貓頭鷹。對這一老鼠的天敵,文藝家們都很喜愛,包括屬鼠的黃永玉。他看百科全書,知道一隻貓頭鷹一年大概可食一千隻老鼠,為人類節約一噸糧食,故喜歡根據所畫貓頭鷹數量,題上「一噸」、「五噸」的字樣。不過,他沒有想到,喜愛畫貓頭鷹卻兩度引火燒身。


「動物短句」中的《貓頭鷹》:白天,人們用惡毒語言詛咒我,夜晚我為他們工作。

第一次發生一九六六年「文革」風暴來臨時。在此之前,黃永玉赴河北農村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運動」),空閒時他忽發奇想,採取畫配文形式集中創作一組「動物短句」(因當時他家住北京罐兒胡同,故後來出版時書名為《罐齋筆記》)。所畫動物中,包括貓頭鷹,其短句為:「白天,人們用惡毒的語言詛咒我,夜晚我為他們工作。」這些閒情逸緻之作,顯露出機智和幽默才能。「文革」爆發後,這些作品卻被知情者揭發檢舉,指責它們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毒草,把黃永玉押至中央美術學院開會批鬥。

八年後,一九七四年,一幅《貓頭鷹》,再度引火燒身。


1973年北京飯店新樓落成。

一九七三年,結束在河北「五七幹校」的數年勞動生活,黃永玉回到北京。此時,北京飯店修建新樓,據各方回憶,周恩來總理做出指示,安排畫家為北京飯店新樓進行美術裝飾。對於被打入「另冊」並息筆多年的這些畫家來說,的確是令人高興的轉機。黃永玉應邀前來,具體負責整座新樓的美術布展設計。同時,中央大廳將有一幅圍繞四周的新長江萬裡圖大畫,由袁運甫、吳冠中、祝大年和黃永玉四人負責。一九七三年十月,黃永玉等四人有了一次從北京到上海、蘇州週遊,然後溯江而上直至三峽寫生的旅行。

啟程之前,一個偶然機會,黃永玉在老朋友、畫家許麟廬的家中,應邀在為不相識的江蘇畫家宋文治的冊頁上畫一幅貓頭鷹,風波由此埋下伏筆。黃永玉回憶:

我們四個人到了南京、上海、南通、廬山、黃山,然後沿漢口坐輪船溯江而上,經夔門、萬縣到達重慶,在重慶過的舊曆年除夕。該是一九七四年的二月了吧?

在重慶和重慶美術家協會的朋友有過幾次接觸。臨返北京的前兩天,聽到一點風聲:北京正在開展一個「批黑畫」的運動,且擴大到全國追查「黑畫」,「由江青同志親自掛帥」,其中主要的「黑畫」是一張貓頭鷹……

我聽了之後居然一點都不在乎,還懶洋洋地說:「唉!畫一張貓頭鷹算什麼呢?我不是也常常畫貓頭鷹的嘛!」

沒料到,一回北京就明白了:正是我!

誰料想,一副隨意之作《貓頭鷹》,很快引火燒身!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是仇恨「文革」

黃永玉剛剛從四川回到北京,「黑畫事件」的風暴向他襲來。

「黑畫展覽」開幕時,《貓頭鷹》最初排在第七幅,很快掛在第一。一幅從非正式作品中搜集而來的作品,竟成了一百多幅「黑畫」中首當其衝的討伐對象,實出乎人們意料。

黃永玉在宋文治冊頁上所畫的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說這是根據貓頭鷹的習性而畫。貓頭鷹晚間捕食、活動,白天休息,但為了保持警惕,就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被批判為「仇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

不限於此,黃永玉一九七三年冬逗留上海期間的活動,也成了展覽之外的進一步「搜集罪證」的內容。吳繼金在敘述「黑畫事件」的文章中寫道:

黃永玉的《貓頭鷹》被列為「黑畫展覽會」的榜首。為了搜羅「黑畫」的行蹤,「四人幫」的黑幹將還派人去上海調查黃永玉等人在上海大廈畫畫的情況,並向組織上寫了一篇調查材料。其中有這樣的內容:「黃畫了一張國畫,在一隻鳥的眼圈上有十二個白點,很像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當地有人指出這個問題。」「黃在上海專門去找一位老畫家,要了一幅有麻雀的畫,黃要求要畫很多麻雀,這是影射1958年打麻雀運動……」 (《「四人幫」批「黑畫」運動始末》)


1974年《北京日報》發表長文批判「飯店畫」。

第一篇批判長文,在展覽開幕一個多月之後,發表於三月二十九日的《北京日報》上,題為《評為某些飯店賓館創作的繪畫》。作者署名「衛勝」,似應是筆名,取「保衛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果實」之義。此篇批判長文第一次把對「黑畫」的討伐公之於眾,但沒有提及「黑畫展」。這裡所說「某些飯店賓館」,應是指北京飯店和國際俱樂部。前面說過,黃永玉的《貓頭鷹》不是為飯店所畫,但此時卻成了第一個被大力討伐的對象。除了《貓頭鷹》,文中還討伐了宗其香、李可染、吳作人等人的作品。雖沒有公開點這些畫家的名字,但對京城的許多人來說,矛頭所指顯而易見。

在衛勝的討伐檄文中,創作《貓頭鷹》的黃永玉被冠以「炮製者」,對他的批判極為猛烈和嚴厲,甚至他在「文革」前創作的「動物短句」,也被捆綁一起予以批判:

在一批黑畫中,有不少是以動物為題材的。什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貓頭鷹,惡狠狠的老虎,疲憊的駱駝,翻白眼的禿鷹,等等。是作者們為了幫助人們「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而搞的動物圖像嗎?否!他們所以特別喜愛這些醜惡的形象,玩的不過是「三家村」指桑罵槐的老把戲。這樣的黑畫,都是指向社會主義,射向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毒箭!

你看,這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貓頭鷹,不是充分暴露了炮製者仇恨社會主義革命現實,仇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敵對情緒嗎?這幅黑畫的炮製者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就曾炮製過一系列以動物為題材的反動寓言,惡毒攻擊無產階級在上層建築領域裡的專政是什麼蜘蛛的「羅網」,漫罵大躍進好像「拉磨的驢」只能在原地轉圈,等等。就是這個人,對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群眾對他的批判,一直心懷不滿,甚至在圖章上刻上「無法無天」的字樣,妄想否定無產階級專政的法,變社會主義的天。《貓頭鷹》這株毒草正是炮製者這種反動心理的集中表露。

……

利用文藝作品翻案,是階級敵人的慣用伎倆。過去曾經出現過有人寫小說為高崗翻案。《海瑞罷官》的要害,就是為彭德懷翻案。《三上桃峰》的要害是為劉少奇翻案。林彪更是曾經大寫為自己翻案的反動詩詞。他們搞翻案是為了復闢,是為了「證明」他們這些反動分子「正確」,向黨和人民反攻倒算。《貓頭鷹》的炮製者不是曾經瘋狂地叫囂,他的作品「要等到二十年之後才會被人承認」嗎?他們傷心地看到,今天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鍛鍊的中國人民是不會「承認」他們的黑畫的。這一點他們總算是看對了。但是他們把希望寄托在二十年之後,則完全是痴心妄想。 (《評為某些飯店賓館創作的繪畫》)

「四人幫」 關鍵批示浮出水面

「初瀾」是「文革」中著名的寫作班子的筆名之一。當年的不少歷史過來人,想必對這個筆名耳熟能詳。

讀戴嘉枋著《走向毀滅——「文革」文化部長于會泳沉浮錄》(光明日報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得知國務院文化組(一九七五年正式為文化部)的寫作班子主要有四個筆名:初瀾、江天、宿燕、望浦。其中,「初瀾」排在第一,一般用來發表被認為最重要的文章。從一九七四年年初「黑畫事件」拉開大幕,到一九七六年十月「四人幫」下臺,是「初瀾」最為活躍的時期。

按照一九七三年底 「初瀾」發表的《要重視文化藝術領域的階級鬥爭》一文,即將展開的一系列文藝批判,將涉及戲劇、音樂、美術等。事實上也如此,一九七四年一月、二月,在短短兩個月時間裡,《人民日報》就相繼發表多篇文章展開對德彪西無標題音樂、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紀錄片《中國》、晉劇《三上桃峰》的批判,而且常常拿出一個又一個的整版版面,攻勢猛烈而集中。「黑畫展」在此期間舉行,《北京日報》的批判文章也是在三月發表。可是,《人民日報》上惟獨美術批判缺席,原定組織的「初瀾」批判文章,並沒有按原計劃如期公開發表。

讀一九七七年以「文化部批判組」名義發表的《一個精心策劃的反黨陰謀——揭露「四人幫」批「黑畫」的真相》(五月二十二日,《人民日報》),其中簡略地談到了一個重要的與「初瀾」文章有關的細節:

為了大造反革命輿論,「四人幫」在文化部門的親信授意他們的御用文丐「初瀾」,炮製了一篇又臭又長的批判「黑畫」的文章,準備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這篇文章非同小可,張春橋、江青、姚文元都作了親筆「批示」。但做賊,總不免心虛。特務張春橋最後批道:「暫不發表」,「待適當的時候再講」,統一了「四人幫」在「黑畫」問題上的部署。

這是最早透露出的關於「初瀾」文章沒有發表出來的信息。

萬萬沒有想到,距透露此細節的文章發表整整三十年之後,文中所提及的涉及「黑畫事件」的批示原件,竟然在二〇〇八年的春天浮出了水面,並令不少收藏愛好者眼睛一亮。蛛絲馬跡,機緣巧合,最終它湊巧落在我的手中,我將之轉送黃永玉先生——他是「黑畫事件」當事人,由他收藏此文獻,當然有著特殊的意義。

薄薄一頁紙,分量何其沉重。

這是于會泳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寫給姚文元的一封信,在上面先後做批示的依次為姚文元、張春橋、江青。于會泳用的是一頁「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辦公室」的紅頭白底信箋,不知為何沒有用「文化組」的公文信箋,也許因為文化組是臨時部門,當時尚無自己的信箋。


與黃永玉相關的重要批示原件。


與自己有關的重要史料,被黃永玉鄭重地裝裱起來。

該信全文如下:

文元同志:您好!

我們評論組在美術組的協作下寫了一篇反擊美術方面黑線回潮的文章。送上請審閱、修改。如可以希望在《人民日報》上發表。

經與△△……王曼恬等同志研究,這篇文章中點了兩個人的名,即宗其香和黃永玉。該二人,在歷史上、文革之前和文革之後,表現都是很壞的。

此致

革命敬禮!

會泳

1974.3.25

信中有一人用「△△」代替,不知是誰,于會泳為何隱去其名字,或許是他覺得此處無必要提及,待考。

收到于會泳的請示後,姚文元並沒有馬上批覆,而是拖了兩周之後,才於四月十二日作出批示,並送呈張春橋和江青。姚文元批示用鉛筆而寫,由上而下,在空白處隨意寫來,布局頗不規範。批示如下:

關於批判一批「黑畫」的文章,在我這裡壓了一些時候。主要考慮到:這類「畫」如一批判,在國外肯定身價倍增,可以賣更多的錢,且畫較形象,易被敵人利用造謠污衊我。因此想了兩個方案:(一)在北京日報上發,不轉載;(二),暫不發表,待在某一時候正面介紹我社會主義藝術成就時有一個部分提到這些毒草。那個方案較妥,請春橋、江青同志閱批!

姚文元12/4

兩天後,四月十四日,張春橋做出批示:

我傾向暫不發表,先在內部批,待適當的時候再講。請酌。

春橋  四月十四

一天後,四月十五日,江青最後做出批示:

同意春橋同志的意見。

1974.4.15

讀了這些批示,「初瀾」文章之所以「夭折」之謎應該說終於水落石出了。



一九七四年《北京日報》報導批判「黑畫」大會的消息。


1974年《文匯報》批判「黑畫」的專版之一。

查閱一九七四年四月十五日之後的《人民日報》和《北京日報》、《文匯報》,可以發現,對於「黑畫」的批判,正是按照姚文元等人批示精神進行的。譬如《北京日報》。四月之後,《北京日報》只在六月二十七日發表過一整版的批判「黑畫」文章,其中一篇長文題為《從黑畫看林彪「克己復禮」的反動實質》,作者「龔輝文」。這篇文章的基調乃至文字,與三月發表的文章大致相同,受到批判的依次仍是黃永玉、宗其香、李可染等人畫家的作品,但同樣沒有公開點名。

至此,可以明確地說,無論在《人民日報》或《北京日報》、《文匯報》,「黑畫」批判時,都沒有公開點出任何一位畫家的名字。可是,為什麼人們回憶往事時,眾口一詞地認為當時報紙上公開點名批判了呢?

我想,有一個重要原因,發表在《北京日報》及《文匯報》上的批判文章,都具體點出了畫作的名稱以及畫面內容,熟悉這些作品的人,自然知道作者是誰。因此,當他們在報紙上看到或從廣播中聽到對這些作品的批判時,也就很容易認為就是點名批判。

另外,據高××後來所寫交代材料,當時他曾參與組稿,並在文化組的內部刊物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文中的確點過一些畫家的名字。他寫道:

在批「黑畫」的反革命活動中,經我積極組稿、授意提綱並參與修改發表在《文化動態》上的《美術戰線階級鬥爭情況》黑材料中,亂打棍子,亂扣帽子,點了吳作人、黃永玉、李可染、黃胄、李苦禪、林風眠、陳大羽、周昌谷等十幾位知名畫家的名,把他們打成「黑畫家」。對這一黑材料,我有一份罪責。(李輝藏「黑畫」相關材料)

左×在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所寫《我的交待檢查》中,也證實了這一情況:

在「批林批孔」中,當時美術組的高××向于會泳等人匯報了美術界的「黑線回潮」問題,張××布置我去美術組約稿在《文化動態》內刊上反映。我向美術組五六個人傳達了姚文元對出口畫的批評(在創辦全體會議上于會泳傳達的),要求他們按這個精神寫稿,反映「美術界黑線回潮的問題」。他們寫成《當前美術戰線階級鬥爭情況》的內刊稿,經我修改由張××審定登上《文化動態》……(李輝藏「黑畫」相關材料)

可見,當時文化組的內部刊物《文化動態》上,的確發表過點名批判的文章。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親歷者的記憶中,為何大都留下了報紙上曾經公開點名批判的印象。

告別「淺薄可怕殘忍的日子」

三十幾年後,終於看到一份與自己命運攸關的歷史批件,黃永玉難免感慨萬千。他鄭重地將它裝裱起來,掛在臥室裡。

他在與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相對。他也為自己慶幸,突如其來的風暴,因為姚文元的猶豫和「聰明」戛然而止,避免了更為猛烈的點名批判。他甚至願意從好的方面來理解。他說,四十年代後期,他在上海曾去過姚蓬子的家,見到過比他小七八歲的少年姚文元。「也許他還記得,有意無意中保護了我?」面對批示,黃永玉感嘆萬千。

當然,最重要、影響最直接的恐怕是此時的政治變數。

據《毛澤東傳》(中央文獻出版社,二〇〇三年十二月),一九七四年二月十五日毛澤東在寫給葉劍英的信中說:「現在,形上學猖獗,片面性。」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意見,當即將此信印發給在京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江青曾為之不滿。第二天,二月十六日下午,周恩來在一個場合又明確說:「毛主席講的『形上學猖獗』,是批評江青的。」一個多月後,三月二十日,毛澤東致信江青:「不見還好些。過去多年同你談的,你有好些不執行,多見何益?有馬列書在,有我的書在,你就是不研究。我重病在身,八十一了,也不體諒。你有特權,我死了,看你怎麼辦?你也是個大事不討論,小事天天送的人。請你考慮。」這被看作是對江青的又一次批評。

上面所述情況,正好發生在「黑畫展」展出期間,于會泳的請示信是在毛澤東致信江青五天之後寫出的。顯然,正是江青受到批評的這一背景下,姚文元對「黑畫」批判的態度才急轉直下,作了偃旗息鼓的批示,而這一處理方式,應該與張春橋、江青的思路相吻合。

「黑畫事件」塵埃落定幾個月之後,一九七五年一月,文化部正式成立,于會泳出任部長,負責美術界批判的王曼恬(毛澤東的侄孫女)擔任文化部黨的核心小組成員,同時兼任天津市革委會副主任。同年十一月,不知何故,王曼恬萌生退意,希望離開文化部,回到天津。她給毛澤東寫去一信請示批准。兩天後,十一月十八日,毛澤東就此信給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汪東興做出批示:「請汪酌處。我看可以同意她回天津。」

從此,王曼恬離開北京文化界,擔任天津市委第二書記和革委會副主任。「文革」結束後,她作為「四人幫」的親信被隔離審查,於一九七七年八月三十一日服毒自殺身亡。八十年代中期,我為寫作《胡風集團冤案始末》到天津採訪魯藜先生。王曼恬曾是他的妻子,胡風事件後與之離婚。他告訴我:「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夢到了王曼恬,自從我坐牢分手後,我們就從來沒有來往過。在夢裡,我感覺她似乎是一個在哪兒見過的女人,這是二十年來第一次夢見她,也是唯一的、最後的一次。過了三天,我聽說她自殺了。」

于會泳自殺比王曼恬早三天。他於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八日自殺,經搶救無效,於八月三十一日王曼恬自殺的同一天去世。十幾年後,一九九一年五月十四日,江青因自殺而去世。

再過十幾年,二〇〇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張春橋因患癌症去世。幾個月後,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姚文元因患糖尿病去世。

在于會泳信中被點名的畫家宗其香,則於一九九九年逝世。

至此,此封重要信件中出現過的七個人——寫信者、被提及的人以及做批示的人除黃永玉一人外,都已去世。


七十年代初黃永玉(左)與兒子黑蠻在一起。

一九七四年,在「黑畫事件」漸趨緩和但又前景不明的日子裡,黃永玉偷偷回到湘西鳳凰。在故鄉,他寫過一首詩:

《一個人在院中散步》

他是動物

卻植物似的沉默。

在院子裡散步,

別為他的孤獨難過,

因為所有的門縫裡,

都有無數對眼睛活躍。

奇異的時代

培育細膩的感覺。

有的眼光像吮血的臭蟲,

有的眼光,

無聲的同情,

無聲的擁抱在閃爍。

一個人在院中散步,

寂寞得像一朵

紅色的宮花。

明知道許多雙眼睛

在窺探,

他微笑著,

仿佛猜中了一個謎底。

無論是當年的他,還是今天的他,乃至諸多歷史好奇者,其實都在猜謎,哪怕這個謎永遠也猜不透——或許這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2008年黃永玉為本文作者畫貓頭鷹。


文革後黃永玉再畫貓頭鷹。

二〇〇八年,一天晚上,他在自己的速寫本上用鋼筆為我畫一隻貓頭鷹。靜靜地,在燈光下畫得很慢,很細緻。此次不同,貓頭鷹兩隻眼睛都睜著——就像他當年詩中寫到的那些眼睛。在這幅新的貓頭鷹畫上面,他寫了一段題跋:「二〇〇八年畫這張貓頭鷹,是因為日子平平安安,才那麼悠閒從容一筆筆畫下來,以前那些淺薄可笑殘忍的日子裡,要弄死一個人隨便找個理由就行了,何況還有一些毋須乎理由被弄死的許多人。黃永玉八十五歲作。」

「貓頭鷹何罪之有?」——他在向歷史發問。

他再寫一句:「李輝同志請勿揭發」——不是玩笑話,讀不出絲毫輕鬆的幽默。讀出的,是歷史鬧劇的荒唐。


靳尚誼1980年畫黃永玉肖像。


2011年本文作者陪同黃永玉先生到紹興。

(來源微信號:六根 作者:李輝)

本文來源:網易藝術 責任編輯:錢婷婷_BJS2683

相關焦點

  • 這位畫家因畫梅花而在文革中「倒黴」
    原標題:這位畫家因畫梅花而在文革中「倒黴」 關山月(1912年10月25日-2000年7月3日),原名關澤霈,廣東陽江人,中國著名畫家,嶺南畫派代表人物之一,與趙少昂、黎雄才、楊善深並稱為嶺南畫派第二代四大著名畫家。
  • 怪老頭黃永玉90歲畫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呆萌卻有大智慧
    黃永玉是誰?常規介紹是這麼說的:中美協副主席,中美協第九屆顧問,現為中央美院教授。如果你不熟悉她,看了這些頭銜之後,你肯定會覺得這個人很厲害。不過,這些介紹並沒有說出黃永玉的魅力所在。黃永玉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他的獨特魅力又在何處呢?
  • 黃永玉一輩子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
    黃永玉版畫作品集《入木》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關於此書97歲高齡的黃永玉自述到——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可能四百塊左右。零星的散失和「文革」被勒令上交的是少數。我年輕時用厚帆布做了個大背囊,裝木刻板、木刻工具、喜愛的書籍,還有一塊被人當笑話講的十幾斤重的磨刀石。一聽到槍聲、炮聲,背起背囊跟人便跑。
  • 黃永玉:教授滿街走,大師多如狗
    不過,這是很不公平的,我已經六十七歲了,除非我腦子裡沒有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沒有吳道子、顧愷之、顧閎中、張擇端、董源,沒有畢卡索,沒有張大幹……除非我已經狂妄地以為自己的藝術手段可以跟他們平起平坐了;除非我不明白千百年藝術歷史的好歹!天哪:「大師?」淡何容易?
  • 「文革式批判」與「批評的倫理」
    「文革」在政治層面結束,語言層面並未結束騰訊文化:看到您在《明報月刊》發表的的文章《駁顧彬》,早前也看到顧彬先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批評,我發現批評雙方都在使用一個詞,就是「文革」式批判語言。對您的批評,顧彬有疑問說「劉再復為何對我發動『文革』」?對此您怎麼回應?您的批評是「文革」大批判嗎?
  • 央美教授一幅老鼠圖售價36萬,卻被斥構圖幼稚,專家:不懂藝術
    這種生活在陰暗中,專門偷吃主人家物什的「小偷」,人人都恨不得殺之而後快。然而,李商隱卻能品出一番別樣的滋味來:「鬥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時動倚窗弦。」看來大多數人不能成為藝術家的原因,缺少的不是藝術的素材,而是發現藝術的眼睛。 01 繪畫在我國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湧現出的大師也是數不勝數。
  • 黃永玉作品價格,2020年多少錢一平尺?一平尺超百萬到底值不值?
    黃永玉,畫家,當代中國最富盛名的藝術家之一。中國畫院院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版畫系主任。黃永玉作品價格近年來一直在上漲,所以前些年入手黃永玉作品的藏家大賺特賺了。小編初次接觸黃永玉是從讀他的書開始,讀他第一本書,是《永玉六記》。
  • 黃永玉自喻晚上八九點的月亮:為什麼不是50歲?
    原來,他已將珍藏數十年的100多件珍貴文物和部分藝術作品捐贈給了湖南吉首大學,這些文物當時估價超過人民幣7400萬元。很多人盛讚此舉,黃永玉卻說:「我只是平時喜歡收藏,東西多了沒地方放,就捐贈給家鄉,做一個博物館。」
  • 黃永玉鼠年生肖紀念筆,錯過80版的猴子,可別再錯過這隻鼠
    所以大師選擇與國民鋼筆「英雄鋼筆」聯合推出——黃永玉鼠年生肖紀念筆。收藏坐等升值,送禮溫暖人心。禮盒中還有以黃永玉生肖鼠畫作和書法「福」為原型製作的——足金足銀畫心書籤。真金真銀,價值滿滿。01畫壇鬼才黃永玉金鼠入畫 福氣盈門黃永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被稱為「畫壇鬼才」,現今已有95歲高齡。
  • 黃永玉生肖畫系列 一次不愉快記憶開啟12年連續動作
    今天,「十二個十二個月——黃永玉生肖畫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從2006狗年開始,到2017雞年的12年間,黃永玉先生每年在新年之前都以生肖為題材畫12張畫,另外加上扉頁和封面,自行刊印一本掛曆,算是對新年的一種祝福,也是給各位朋友的一份新年禮物。12年就成的煌煌大觀,有令人捧腹的,有令人沉思的,黃氏風格盡在其中。
  • 為何設計生肖郵票?唱片如何進郵折?對話新中國首位郵票總設計師
    邵柏林在設計《曾侯乙編鐘》小型張時,開創性地將微型唱片收入郵折中,這張微型唱片收錄的是有2400多年歷史的曾侯乙編鐘演奏的古曲《竹枝詞》。這套編鐘面世後僅有三次演出,這張碟片的灌錄正是其中一次。展覽期間,觀眾將能聆聽到這首古曲。
  • 畫家石虎:其人其畫虎虎有生氣
    在我的認識裡,石虎的藝術是有朝氣的,是富有創造精神的。  石虎,作為藝術革新的名字為中國畫壇所熟悉,是80年代初的事。大概1982年,劉迅先生主持的北京市美術家協會在北海舉辦了一個內部觀摩性的展覽,展出兩位畫家的作品。這兩位畫家就是周思聰和石虎。當時,他們被稱為是「青年畫家」。雖然周思聰生於1939年,石虎生於1942年,都已經是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了。
  • 世界十二大畫家範光陵在富春江畫範光陵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乃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並因收藏人之 「焚畫殉葬」 而使畫作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貓頭鷹 動物樂園簡筆畫 | 每日一畫
    「鴞」,因其面貌似貓,人們一般稱它們為「貓頭鷹」。貓頭鷹喜歡自躲在樹葉間睡覺,等到夜幕降臨出覓食,是森林裡的捕鼠專家。由於貓頭鷹的眼睛長在頭部前方,不像別的鳥那樣長在兩邊,因此它們想全方位觀察四周情況時,只能不停地轉動腦袋。貓頭鷹的視覺敏銳。在漆黑的夜晚,能見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和其他的鳥類不同,貓頭鷹的卵是逐個孵化的,產下第一枚卵後,便開始孵化。貓頭鷹是恆溫動物。
  • 邂逅彩雲之南,他畫中的初戀女神是誰?
    當丁紹光第一次踏上了彩雲之南的土地時,腦海中留存了許多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他立刻被眼前的美麗所震撼,他在我們的沙龍上回憶說那時的自己心中只有一句話反覆迴蕩,那就是黃永玉對他說過的西雙版納是「滿腦子的色彩」。
  • 藝術美學|每一幅歐洲畫作背後的甘旨肥濃
    藝術是人類創造視覺、聽覺或表演藝術品的活動,充分表達作者的想像力、概念性想法或技術技能,在欣賞藝術畫作的時,不僅僅只是貪圖表面的美麗,而應是關注它們內在的美麗或情感力量。在他的藍色時期(1901-1904年)繪畫中,很典型的一幅畫作,當時畢卡索把自己局限於一種冷酷的單色藍色調色板中,以色彩明快的形式,以人類苦難和異化的情感和心理為主題,這些主題恰恰與象徵主義文學吻合。畢卡索對這位老吉他手的描繪,映射了人類苦難。彎下腰來,目不轉睛的老人把他那把又大又圓的吉他握在身邊;它棕色的身體是這幅畫唯一的色彩變化。
  • 黃永玉,75年獨寵妻子一人,他是懂浪漫的男人,也是最長情的丈夫
    提起黃永玉,這個名字如雷貫耳,很多人都能說出他的三兩趣事,他是貪玩的「老小孩」,也是個脾氣倔強的「鬼才」。他是我國畫壇中大咖級的人物,他沒有學過藝術,卻憑藉著毅力和天賦成為一座供世人景仰的藝術豐碑,這樣的人絕無僅有。
  • 世界歷史上最昂貴畫作
    這些畫作如此珍貴,以至於藝術愛好者在拍賣時願意花費數百萬美元。通常情況下,一幅畫的價值取決於它的年齡和背後的藝術家。因為它們是由文森特·梵谷或巴勃羅·畢卡索等世界著名藝術家所畫,就花費了數百萬美元。雜技演員和年輕的花衣小丑這幅畢卡索的畫作以3850萬美元的原價售出,成交價為6940萬美元。
  • 美國32歲人體畫家創作視錯覺畫作 讓三維變二維
    【環球網綜合報導】我們一般讚美畫家用色彩和技法畫出物體三維效果的功夫,而下面故事中的主人公引發人們讚嘆的是她將三維的真人畫成二維效果的高超技能。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21日報導,這位主人公就是美國女畫家亞歷克莎梅亞德(Alexa Meade),她擅長在人體上作畫,巧妙地勾畫出視錯覺,讓三維世界變成二維世界,立體人物變成畫中人物,妙趣橫生,令人嘖嘖稱奇。亞歷克莎來自美國華盛頓特區,今年32歲。與其他畫家不同的是,她從不在紙張、畫布或者硬面上作畫,而是在人體上塗塗抹抹。
  • 周恩來:「畫歷史人物,找蔣兆和!」(80幅作品)
    中外畫家的美術展覽、各類世界美術名作的畫冊極大開闊了他的視野。 16世紀的文藝復興賦予他人文思想,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又給予他敏銳的目光。 蔣兆和不再滿足於炭粉畫帶來的愉悅,愈發感到其表現力的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