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吶喊》究竟蘊含著什麼意義?

2021-01-13 維基百科
Image caption2012年,1895年創作的板上粉彩版《吶喊》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拍出近1.2億美元(7500萬英鎊)的天價 (圖片來源:Getty)


在一片沸騰的天空下,黃、橙、紅三色交相輝映,一個男女莫辨的人站在橋上。他身上那超現實主義的藍色衣服蜿蜒有致,似乎要匯入身後的湖綠色、靛藍色和群青色的背景,他抬起兩隻長長的胳膊託住面頰,就像一具骷髏,頭頂已經沒了頭髮。


他恐懼地瞪大雙眼,發出驚恐的尖叫。儘管遠處有些許正常的元素——橋上有兩個人,峽灣裡還有一艘船——但畫面上的一切都充斥著原始而壓抑的恐怖氛圍。


不用多說,這就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創作的《吶喊》。它是美術史上僅次於《蒙娜·麗莎》的第二名畫。





不過,由於蒙克一生總共創作了4個版本的《吶喊》,所以精確地說,這只是其中的1個版本。最早的版本完成於1893年,目前藏於奧斯陸的挪威國家畫廊。同樣在奧斯陸,蒙克博物館則收藏了分別創作於1910年和1893年的另外兩個版本。


但我現在描述的這個板上粉彩版創作於1895年,至今仍然使用最初的畫框,這也是4個版本中唯一被私人收藏的。2012年,它曾經短暫保持過藝術作品拍賣成交價格最高紀錄。當時,經過12分鐘的競拍後,它最終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將近1.2億美元(7,500萬英鎊)的天價成交。買家是美國金融家利昂·布萊克(Leon Black),他現在將這幅作品租借給紐約新美術館(Neue Galerie)的「蒙克與表現主義展」(Munch and Expressionism)進行展出。


「最珍貴的版本是挪威國家畫廊的油畫版,」藝術史學家吉爾·勞埃德(Jill Lloyd)說,他參與策劃了「蒙克與表現主義展」。「但粉彩版同樣讓人難以置信,因為色彩鮮活而生動,就像昨天剛剛完成的作品一樣。在我看來裡,這是表現力最強的版本:因為粉彩是一種自由的媒介,你可以看到蒙克修改的線條和輪廓。所以才有了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鮮活效果,這是油畫所無法比擬的。」


存在性焦慮


紐約新美術館的這場展覽探討了蒙克與先鋒派表現主義藝術運動之間的關係。蒙克1863年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軍醫家庭,家裡共有5個孩子,他排行老二。而先鋒派表現主義藝術運動則在20世紀初興起於德國和奧地利。儘管展覽著眼於是蒙克藝術生涯的後期(他於1944年去世),但仍然為1895年創作的這幅《吶喊》找到了一席之地。那時的蒙克剛剛來到柏林3年,但卻很快在那裡聲名鵲起。



Image caption正是在德國的那段時間,蒙克創作了至今享譽世界的重要作品,包括《吸血鬼》和《麥當娜》(圖片來源:Getty )



在德國的幾年間,蒙克的創作激情得到了充分激發,他當時在一家名叫「黑豬」(Black Piglet)的酒吧與志趣相投的畫家和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包括他的好友奧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正是在那段時期,蒙克創作了至今享譽世界的重要作品,包括《吸血鬼》(The Vampire)和《麥當娜》(Madonna)。這都是在為他後來那部半交響樂式的宏偉巨著《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做鋪墊。這個系列的作品將他自己對愛情、性和死亡等問題的高亢情感轉化成通用的符號。1893年創作的第一版《吶喊》就是這個系列的22幅作品之一。


1892年,蒙克繪製了《吶喊》的前身《日落時的陰鬱情緒,絕望》(Sick Mood at Sunset, Despair)。畫面的構成與《吶喊》非常相似——血色的天空,3個人站在橋上、湖水和景色都塗成了藍綠色。然而,儘管那幅畫在當時看來有些激進,但卻並不像《吶喊》那樣離經叛道。後者是蒙克畫風的一次突破,以強烈的「存在性焦慮」壓倒了早先那「儒雅的憂鬱」。


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陣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累得要死——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則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


所以,《吶喊》中的人物或許是蒙克的自畫像。他的姐姐索菲(Sophie)在他13歲時就去世了。藝術史學家還認為,《吶喊》中的人物或許還有另外一個來源,那就是蒙克在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看到的一具秘魯木乃伊。


在新美術館裡,《吶喊》是參觀者們看到的最後一幅畫。勞埃德表示,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關於它的一切都是表現主義的精髓」。


我們都在吶喊




《吶喊》最令人驚奇的在於,它竟然超脫了藝術史的範疇,成為了流行文化的試金石




當然,從藝術史學的角度來看,勞埃德做的沒錯。在那次展覽中,德國藝術家艾裡希·黑克爾(Erich Heckel)創作於1917年的一幅木版畫闡明了這位表現主義畫家對蒙克的敬意:黑克爾的作品裡有一個男子,他捂著太陽穴站在一片似乎要爆裂成光束的荒地裡。這顯然是在對蒙克1895年創作的《吶喊》黑白平版印刷畫致敬。在20世紀早期,這也是蒙克作品最廣為流傳的一個版本。


然而,受到蒙克影響的不只是表現主義畫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尖叫的教皇》(Howling Pope)系列作品也受到了《吶喊》的啟發。1984年,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也創作了一系列絲網印刷作品,用奪人眼球的明亮色彩重新詮釋了《吶喊》。


《吶喊》還是翠西·艾敏(Tracey Emin)最喜歡的「歷史」繪畫:1998年,她甚至專門拍攝了一部影片。在片中,她來到了挪威的一個峽灣,在那裡呼喊了整整1分鐘時間,鏡頭則始終落在水面上。塞爾維亞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也說服奧斯陸的居民一起在公共場合尖叫,以此紀念蒙克。英國畫家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在1998年創作了《回聲湖》(Echo Lake),裡面有一個幽靈般的警察像蒙克《吶喊》裡的主人公一樣抓住自己的頭。


但《吶喊》最令人驚奇的或許並非它對後來的藝術所產生的影響,而在於它竟然超脫了藝術史的範疇,成為了流行文化的試金石。《吶喊》經常被改編成漫畫或諷刺作品,使得這幅畫本身的知名度遠遠超過了它的創作者。



Image caption從《辛普森一家》到90年代恐怖片《驚聲尖叫》裡的殺手佩戴的鬼臉面具,《吶喊》出現在許多流行文化中(圖片來源:Getty )



由於經常在各種場合被人引用,所以很多人雖然從未聽說過蒙克,但卻仍然認識《吶喊》這幅畫。無論是《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還是韋斯·克雷文(Wes Craven)的《驚聲尖叫》(Scream)系列恐怖片中的殺手佩戴的「鬼臉面具」,都可以看到《吶喊》的身影。挪威國家畫廊兩個版本的《吶喊》雖然曾經先後被盜——一幅在1994年,另外一幅發生在10年後——但卻進一步提升了這幅作品的知名度。


勞埃德表示,《吶喊》之所以受到流行文化的追捧,是因為「很容易用它改編成漫畫作品——這是很多名畫所不具備的特點。作為一幅畫作,它的元素十分簡練,因此可以達到過目不忘的效果:作為一種視覺觀念,它很容易被人理解。所以,它如今隨處可見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手袋、海報、馬克杯,幾乎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但與此同時,卻很難完全解釋它的廣泛吸引力。對勞埃德來說,《吶喊》作為一幅繪畫作品來說是成功的,因為它在20世紀初期給西方文化帶來了重要的改變。「《吶喊》是眾多合力促成歷史轉折的繪畫作品之一。」她解釋道,「在之前的19世紀,確定性正是令人們感到安逸的關鍵,而這幅畫則呈現了一個完全感受不到確定性的人:沒有上帝,沒有傳統,沒有習俗——只有一個深感存在危機的男人,面對著一個他完全不了解的宇宙,只能感受到深深的痛苦。」


她補充道:「這聽起來似乎很消極,但這恰恰是現在的狀態。這就是現代人區別於那個時刻之前、文藝復興之後的歷史時期的特點:我們感覺自己失去了與世界相連的所有錨點。」


維基百科

微信號:aiiwan

「維」字意為系物的大繩,也做網解釋,可以引申為網際網路,「基」是事物的根本,或是建築物的底部。「維基百科」合起來可引申為網際網路中裝載人類基礎知識的百科全書。

相關焦點

  • 蒙克名畫《吶喊》究竟有何寓意?
    這就是出自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之手的名畫《吶喊》(The Scream),美術史上的第二名作——僅次於達·文西(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的《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準確來說,這只是蒙克在其一生所創作的四個版本的《吶喊》中的其中一個版本。
  • 看懂名畫 | 拍出1.2億的《吶喊》,到底在喊啥?
    我們去博物館看那些世界名畫時,常常會被震撼到。與之而來的,還有茫然與無措。因為,我們壓根不知道這幅畫到底畫的是什麼鬼?想要表達啥?O__O So,萃花為了和大家一起提升審美技藝,特意開出專欄,教你如何去欣賞一幅畫。下面這個表情,泥萌是不是經常用咯?那你造麼,這個魔性表情包的鼻祖是誰?
  • 名畫《吶喊》的靈感來源,或許是來自這片血紅天空──貝母雲
    吶喊 The Scream, 1893圖片來源 Totally History相信沒有留意藝術的人,都必定看過愛德華
  • 人都死球了,扯破喉嚨的吶喊還有意義麼
    為了刀下留人,除了民間外,江平、郭道暉、賀衛方等一眾法學大家也在扯破喉嚨地吶喊。86歲了,江校長已有些老態龍鍾,不再年輕。每一次江校長的出現,都會令人感到格外心痛。我已記不清楚,這些年來江校長已經為各種各樣的事情吶喊過多少次,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江校長的吶喊大多臨空虛擲,這倒像長期一同參與吶喊的張思之大律師一樣。因為張思之說過,他是一位一生從未勝訴過的律師。
  • 站在巨人肩膀上做創意丨原來藝術名畫還能這麼玩!
    這部宣傳片,沒有按套路出牌,將三幅世界名畫拍成了大片,並取了個既洋氣又稍顯神秘的名字《藏在名畫裡的秘密》。比如針對這款手機的暗拍功能,這家創意公司在敲定《星空下的咖啡館》這幅畫之前,團隊還曾想過用倫勃朗的《夜巡》和《布爾公會的理事》這兩幅名家畫作。
  • 名畫《吶喊》裡扭曲的天空,居然是真實存在的?
    圖中的現象有時會被叫做珠母雲(mother-of-pearl clouds)或者珍珠雲(nacreous clouds)。確切地說,它屬於一種極地平流層雲。一般常見的雲位於對流層,平流層相當乾燥,比較難形成雲。
  • 梵谷生日畫作被偷,這些被盜走的世界名畫,現在怎麼樣了?
    事發後的拉倫辛格博物館不過,這並不是梵谷第一次作品被盜被盜的作品還有著名畫作《向日葵》《加歇先生》、《鳶尾花》等等事實上,由古至今,像這種世界名畫被竊事件也屢屢發生而說到博物館失竊,可以說全球許多博物館都曾頻遭盜賊光顧所丟失的國寶級名畫也確實不少那麼,這些被盜的名畫都去哪了?
  • 購物小票上的世界名畫,是自學成才的他畫的,你認識幾幅畫呢?
    但是你見過把名畫復刻在超市裡的購物小票上的嗎?今天JIOJIO帶你去大開眼界一下!Michael2歲時便已經拿起畫筆,3歲時已經會畫透視結構。可以說,在他還不會寫字時,已經先學會畫畫;聽起來似乎就是大觸的人生了,但是小小年紀的他全憑自學,無師自通都是傳說,更不存在所謂天才,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堅持。
  • 景山遠洋|「讓奔跑和吶喊充滿意義,讓'追跑'和'尖叫'無地自容」六年級接力賽活動
    2017年10月16日,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六年級全體師生在我校操場舉行了以「讓奔跑和吶喊充滿意義,讓「追跑」和「尖叫」無地自容」為主題的男女20
  • 十幅名畫為何變成了大猩猩?
    安東尼·布朗名畫系列背後到底有多少秘密?...大家別著急哈小編這就來帶您深度解讀「威利名畫系列」挖掘安東尼作品中潛藏的故事展覽中的「威利名畫系列」包含安東尼·布朗創作生涯中的兩部作品:《威利的畫》(2000)與《夢想家威利》(1997)。
  • 創意|一隻肥貓惡搞了世界名畫,結果卻出乎意料的和諧,別人家的曬貓...
    可以說,繼加菲貓之後,這隻橘黃色的肥貓,是讓世界名畫頭疼的搗蛋精,卻是廣大網友的歡樂源泉。不信,就欣賞本期的「肥貓亂入名畫」系列吧,即便你是名畫迷,也只能被它氣笑!看不懂名畫?或許你只是缺一隻貓,看看別人家的曬貓方式!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包括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澎湃新聞今天獲悉,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吶喊》石版畫。
  • 一把刀,一塊畫布,花一分鐘割一下,割出一幅世界名畫,賣1.8億
    不管是從美術課本,還是從一些野雞雜誌的零碎封面,我們都能輕易看到中世紀歐美藝術家的曠世奇作:蒙克的吶喊仍然無助,達·文西的雞蛋還是不圓,畢卡索的時間依然荒誕不經,梵谷的左耳還是只能聽見孤獨的喧囂,莫奈的印象也變得越來越模糊。
  • 一生一定要知道的17幅世界名畫
    悠久的世界繪畫史,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藝術文化珍寶,周末了,小絳給大家盤點20幅你不得不知道的傳世名畫,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如果你想提升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搬好小板凳,看過來喲。1.《最後的晚餐》-達文西這幅世界名畫創作於15世紀後期,描繪了耶穌以及其的弟子最後一次晚餐的場景。12.
  • 蒙克《吶喊》中的人物原型是什麼?新發現讓人意想不到
    《吶喊》是19世紀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種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精疲力盡我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方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卻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一百多年過去了,愛德華·蒙克的《吶喊》中痛苦咆哮的人臉仍然深入人心。
  • 偷盜過程簡單粗暴到不敢信,盤點那些被偷過的悲催名畫
    疫情影響了很多人的工作,卻沒耽誤「敬業」的小偷盜竊名畫。02蒙克《吶喊》蒙克一共創作了四個版本的《吶喊》,而這鼎鼎有名的畫作,曾被盜過2次。1994年2月12日,這天正值利勒哈默爾冬奧會開幕,挪威國家美術館將《吶喊》轉移到了另外一個展廳,以供展出。
  • 你的自拍和名畫之間 只隔幾層人工神經網絡
    如何動動手指頭就把手機裡平淡無奇的照片變成驚豔朋友圈的畢卡索風名畫化腐朽為神奇,只需幾秒鐘愛德華·蒙克的《吶喊》,勞爾·杜飛的靜物畫,葛飾北齋的《神奈川的巨浪》……這些畫家和他們的作品就算你沒聽過也不要緊。要緊的是,Prisma可以把你隨手拍下的平凡生活場景脫胎換骨,使其搖身變成與這些名畫風格類似的藝術作品,而且立等可取。
  • 星空、蒙娜麗莎、吶喊,這些世界級名畫分別現存何處?
    你知道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有四個版本嗎?不過,最廣為人知的那一幅,現存於挪威國家美術館。1923年,藝術收藏家鄧肯·菲利普斯買下了印象派畫家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的《划船者的午餐》。菲利普斯將這幅珍貴的作品描述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畫作之一」,並將其永久陳列在他的私人博物館中。
  • 浙大團隊原創專欄「每日中華名畫」上線學習強國
    別著急,關注「每日中華名畫」欄目,每天了解一點名畫鑑賞小知識!中國歷代繪畫因其悠久的歷史、成熟的審美體系以及獨特的媒材與筆墨技法,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每日中華名畫」欄目,本著學術為先的原則,在畫作的遴選與解讀、視頻的拍攝與製作等各個環節,都緊密結合中國繪畫本體的學術研究展開。
  • 了解來自生命的意義,成全高尚的自我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必刪】生命是一個博大的詞彙,其在時間上的延續和空間上的維度無邊無際,那麼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享樂一世,瀟灑放浪?是「萬物皆備於我」?亦或是一生榮華富貴、官場平步青雲?「屈原辭賦懸日月」,他同日月而生,品行擲地有聲,這便是它生命的意義,燭火瑩瑩照亮歷史長河。我哪裡是什麼太陽?不過是燭火瑩瑩閃爍。《五人墓碑記》記載,五人英勇就義,記述中國及「蹈死不顧」一詞的內涵,他們心懷大義而蹈死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