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佳靖 林子人
編輯 | 林子人
展覽時間:2020年9月17日-2021年1月3日
展覽地點:外灘一號藝術中心
門票:218元
位於巴黎十六區的馬摩丹莫奈博物館是除了巴黎橘園美術館、奧賽美術館等機構外一個重要的、欣賞莫奈作品的博物館。得益於莫奈的第二個兒子米歇爾·莫奈於1966年的捐贈,它成為了全球收藏莫奈畫作的美術館之一。
此次展覽帶來了來自馬摩丹莫奈博物館的9幅莫奈油畫真跡,包括《日出·印象》《特魯維爾海濱》《倫敦查令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海灘上的卡米耶》《亞蒙岬口,清晨印象》《翁費勒爾港的船隻》等,以及莫奈手稿、收藏、24件以莫奈作品為靈感創作的法國當代藝術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創作於1872年的《日出·印象》是「印象派」一名的來源。當時的批評家批評這幅畫是根據「印象」畫的吧,但時間證明了這種與歐洲油畫傳統迥然相異的藝術風格的歷史地位。
展覽時間:2020年9月25日-2021年1月3日
展覽地點:上海久事美術館
門票:118元
此次展覽是中國較為罕見的愛德華·蒙克大型個人作品展,也是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德華·蒙克特展「愛與焦慮」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展覽分為「生命」、「愛」、「憂慮」、「吶喊」、「故鄉」五大主題板塊,展出6幅油畫及47幅版畫作品,詳盡展示蒙克30年的創作生涯。「我望向那些如血與劍一般的火紅雲朵,望向藍黑的峽灣與城市,朋友們走遠了,我還站在那裡,因焦慮而戰慄,我仿佛聽到天地間傳來一聲尖叫,那尖叫聲響徹寰宇,經久不息」——蒙克直白地用視覺呈現人內心的種種負面情緒,為表現主義的形成貢獻了重要力量。
展覽時間:2020年9月26日-2021年1月10日
展覽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門票:免費
去看安德烈·布特茲的個展之前,你需要先做一點功課,了解一下藝術家創造的幾個主要意象:「羞愧者」是他創作的第一個符號,看起來像蒙克《吶喊》中的那張變形痛苦的人臉——它是德國極端民族主義的惡之化身,象徵沉痛、恐怖與死亡;「平靜的西門子」是一張有著碩大雙眼的橢圓臉,象徵現代社會中被海量信息和廣告衝擊的麻木人群;「納薩海姆」一詞由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和德語中的「家」(heim)合成,象徵著這位德國藝術家在親自來到他夢想中的烏託邦加州後心生幻滅,陷入鄉愁卻無處可歸的心境……你可以將布特茲置於藝術史的時間軸去推測作品內涵——如結構主義、立體主義、愛德華·蒙克、保羅·克利——但藝術家本人的態度或是否認,或是不置可否。說到底,這是一位背負著二戰歷史包袱、長於新自由主義蓬勃發展期的德國人,對當代生活中的個人經驗的反思。
安德烈·布特茲,1973年出生於德國斯圖加特,目前定居於美國加州。自1996年起,其個展和群展就於各大機構展出,包括比利時奧伊彭IKOB當代藝術中心、德國漢諾瓦凱斯特納協會展覽館、德國紐倫堡美術館、瑞典韋克舍美術館等。
展覽時間:2020年9月27日-2021年4月18日
展覽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門票:60元
「M/M上海製造」是法國知名設計工作室M/M (Paris)的中國首展,展覽呈現百餘件作品,回顧其30年設計生涯,探討設計如何在不同語境中被轉譯與重新闡釋。雖然展出的作品均為舊作,但正如展覽標題所暗示的,時空的更迭為同一件作品賦予新的背景和意義,它們亦將與本地觀眾建立新的對話。在展廳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兩座被放大百倍、正面相對的時鐘——它們一座顯示著巴黎時間,一座顯示著上海時間,隱喻兩個人、兩個時區、左右大腦在同一個空間中編織著共同的經驗。
1992年,M/M (Paris)由米蓋爾·安扎拉(Micahaël Amzalag)和馬蒂亞·奧古斯蒂尼克(Mathias Augustyniak)共同創立。奧古斯蒂尼克曾在一次採訪中談到,「我們接受的是平面設計師的學術訓練,我們的主要興趣是圖像、符號或字母的建立,它們的傳播往往很快。」從Björk到Acne Studios,他們的合作對象橫跨音樂、藝術、時尚各界,是同時代平面設計師中辨識度最高的組合。
展覽時間:2020年9月30日-2021年1月3日
展覽地點:設計互聯上海DS+
門票:98元單人,138元雙人,168元三人
1815年,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合著的《獻給孩子和家庭的童話》出版,這部日後以《格林童話》之名享譽全球的童話集對19世紀以來的世界兒童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卡爾維諾發現,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習慣了將童話稱作「兒童文學」,然而直到19世紀,童話更多是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傳統下的奇幻故事存在的,沒有讀者或聽眾的年齡劃分;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結合榮格心理學理論指出,童話、寓言與神話充滿了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傳達某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型性體驗。在一代代人的講述和改編中,古老的童話歷久彌新,不斷呈現出新的意涵。
此次展覽中,11位當代藝術家融合了遊戲與道具、動態多媒體裝置、數字繪畫、實驗性肢體表演和繪本場景,重新講述《白雪公主》《小紅帽》《糖果屋(漢森與格雷特)》《青蛙王子》《睡美人》《灰姑娘》這六個《格林童話》中的經典故事。
地點: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時間:2020年9月25日 - 長期
門票:免費
綿延(duration)是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提出的概念。對柏格森來說,綿延意味著沒有中斷和永恆的持續;同時,綿延也意味著變化,沒有兩個瞬間是重複的,「在每個瞬間,所有感情、所有意念、所有意志都在發生變化:倘若一個精神狀態停止了變動,其綿延也就不再流動了」。這就意味著,綿延的每一個瞬間都是對過去的吸納,未來的每個瞬間也都是對現在(以及它包括的過去)的全部收納。
藉由這一概念,展覽「綿延」將1970年代在中國興起的前衛藝術看作是一個持續綿延的生命體:它內部有一種強烈、完全無法阻止的衝動,一直在變化,充滿差異且從未中斷。展覽分為時間\空間、生命\身體、日常生活、物質、表演、情感六個板塊,將以常設展的形式向觀眾持續開放,目前已收入91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未來,這份名單還將不斷更替、擴充,而展覽本身也因之成為一場藝術實驗,既有對當下的鮮活呈現,也包含對未來的展望。
地點:木木藝術社區(隆福寺街95號錢糧胡同38號)
時間:2020年9月26日 - 2021年1月3日
門票:120元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壓抑了數百年的先秦名、法、道諸家重新受到重視。隨著門閥士族階級的興起,新的社會文化觀念逐漸形成,人們對存在風貌的追求不再停留於外在的行為節操,而是將才情、氣質、格調等內在精神視為重點。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當先人工匠嘗試以陶瓷詮釋這一美的理想時,陶瓷便不再只是功能性器物,而是可以表達出某種本質的、超脫的風貌姿容,可被欣賞的藝術品。
本次展覽的四個主題「門閥」「和尚」「方士」「獅子」分別代表了3至9世紀中國社會極為重要的四種形象,這些世俗身份隱喻共同勾勒出彼時中國社會的自然面貌、環境變遷與大眾心境。陶瓷本身也經歷了土—功能性器物—藝術品的演化歷程,展現出人類將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合二為一的理念。
地點:徐悲鴻紀念館
時間:2020年9月26日 - 2021年2月28日
門票:免費
任伯年是徐悲鴻畢生敬重、學習、推崇的「一代明星」,徐悲鴻不僅竭力搜集其遺作,成為個人收藏任伯年精品最多的藝術家,還曾為任伯年畫集親寫評傳,並作油畫《任伯年像》以表敬仰之情。1933年,徐悲鴻攜任伯年、齊白石、張大千等多位名家的作品遠赴歐洲舉辦中國美術展覽會,本次展覽亦將相關視頻、文獻與空間交互結合,力圖還原近百年之前展覽的歷史風貌。
展覽共分為三個版塊:「沉酣矯變」、「雅麗豐繁」、「未竟之作」,皆摘自徐悲鴻評任伯年之語,分別展示任伯年筆法奇崛、形神兼備的人物,設色雅豔、技法多樣的花鳥畫,以及多幅被徐悲鴻視作璞玉的伯年遺墨,共計50餘件館藏伯年珍品。徐悲鴻與任伯年都秉持著「在神不在貌」的藝術理念,推動了傳統人物畫的變革,可以說在藝術上一脈相承。展覽特將兩位大師的同題材作品並置,觀眾可通過畫中的主題、筆法、用色等,窺見任伯年對徐悲鴻的深遠影響。
地點: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時間:2020年9月26日 - 2021年1月17日
門票:100元
這場群展以跨代際的30餘位藝術家的作品,回顧了20世紀60年代至今「計算機藝術」的發展歷程,並對機器學習美學、數字客體性以及科學技術的反思展開了探討。1985年,讓-弗朗索瓦·利奧塔曾於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策劃了具有開創性的展覽「非物質」,構想了一種與電訊技術進步相呼應的全新物質模式。本次展覽在致敬前人的同時,也對後現代計算機藝術的未來進行了展望。
展覽中的很多作品並非對物質本身的否定,而是探討了計算機算法的創造力如何被再次物化,在轉變為諸如紙本與畫布等更為傳統媒介的同時,以無法定義的新穎體驗,模糊了具有可見性的物質與無形不可見的非物質之間的界限。當藝術家將創意賦予人工智慧之後,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令人深思。正如法國策展人黑陽所說,這些作品足以向觀眾證明,計算機技術不是一種實驗性的流派或一場短暫出現的藝術運動,而是作為一種真正的藝術媒介,開啟了無數視覺可能性。
地點:今日美術館
時間:7月25日-10月25日
門票:118元
在許多人心目中,鮑勃·迪倫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專輯《答案在風中飄揚》(1963年)、《像一塊滾石》(1965年)等作品不僅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音樂經典,也向人們證明了音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與詩歌、文學、藝術共通。
2016年,鮑勃·迪倫因「在偉大的美國傳統歌曲中注入新的詩意表達」而榮膺諾貝爾文學獎。但為多數人不知的是,迪倫還曾涉足視覺藝術領域。2007年,他在德國開姆尼茨藝術收藏館舉辦首次畫廊個展「填繪留白」,隨後又創作了涵括素描、繪畫和雕塑領域的大量作品。本次展覽集成迪倫視覺藝術六大系列,並有首次亮相的全新畫作與相關文獻資料展出,試圖全方位向觀眾展現迪倫的藝術成就,以及他作為音樂家、詩人和藝術家對世界產生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