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上海外灘美術館
時間:7月8日-9月17日
門票:50元
評星:三星整場記者會,藝術家菲利普·帕雷諾都在旁邊歪歪地站著,沒有發言,沒有訪問,沒有對談。
這是上海外灘美術館第一次將門票提到50元。幾天後,我在展廳裡遇到一位女士。她有些不知所措地詢問:為什麼沒有人給我檢票?為什麼,我在這裡看不到藝術作品?
如果參觀者期待一場尋常的展覽,他們一定會感到失望。展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用」空空如也「來形容。偌大的美術館,6層樓的空間,僅有一個視頻、幾盞燈、一扇門、幾張紙。當然,如果你多一點耐心,你會發現蛛絲馬跡的變化。例如,窗簾會開合,背景的聲音會變幻,偶爾,有一塊光斑,悄悄停留在你的腳邊。
二樓空間裡的視頻,儘管是全英文無字幕,不過也許是走近這位沉默的藝術家,最容易的渠道。菲利普·帕雷諾曾經在報紙上讀到一篇文章,講述日本漫畫形象市場,於是他買下了這個漫畫形象,成為他的朋友、代言人。
「其他角色有可能會成為主角,他們很貴,我很便宜。」這個女孩還只是一個3D模型,甚至連眼珠子都沒有點上,「我不是鬼魂,只是一具軀殼。」
女孩的自述戛然而止,展廳的窗簾此起彼伏地開合,它當然「不是鬼魂」,卻依然需要一番波動來平復餘音。這類作品,打破了真實與幻想的界限,與此同時,又不乏動人之處。
2016年,帕雷諾受委約在英國泰特美術館渦輪大廳進行創作,當時,他幾乎將渦輪大廳改建為一個公園,其中的理念也部分地被帶到了上海。
儘管沒有滿滿當當的藝術作品,這不再是與外界隔絕的美術館空間。你會體會到時間的更迭,空間的變幻,甚至,雨聲潺潺,工地轟鳴。屋頂上安置的定日鏡,把一縷陽光引入室內,如果此時你抬頭仰望,會發現,鏡子在看的,是雲。觀展的時候,也許你會聽到零星的歌聲,或者,和達郎擦身而過,他們在你身邊唱歌的時候會遮住嘴巴,甚至,會假裝尋找聲音的來源……
不同的人對於這個展覽的反映也許會大不相同。菲利普·帕雷諾的展覽是對尋常體驗的小小游離,儘管觀展的時候也許需要一些耐心,因為他的輕聲細語正隱藏在展覽的結構之中。
回想記者發布會的情形。他什麼都沒有說。他只是歪歪地站著。此時,你仿佛意識到,當時的他,也許正看著旁人看不到的東西。(文/小樹)
民族之魂:美國民權運動時期,非裔藝術家作品展地點: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
時間:2017年7月12日 - 10月22日
票價:15英鎊
評星:四星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民族之魂」展圍繞民權運動時期的藝術展開,呈現了黑人藝術家為美國藝術進程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逾50位美國藝術家,近150件作品,涵蓋壁畫、拼貼、攝影、雕塑,以及多名非裔政治家和藝術家的肖像畫等,可以說展品豐富且意義巨大。
悲劇、苦難和暴力遍及這個展覽。吉列姆的作品《April 4》是為了紀念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遇刺案一周年所做,就如同葬禮上的輓歌,呈現在觀眾面前……
早期的美國藝術來自歐洲,直到傑克遜·波洛克——抽象繪畫的奠基人之一的出現,美國藝術才可以算是真正的嶄露頭角。恰好,1950年代興起了黑人民權運動(1955年—1968年),持續了近20年,黑人藝術家們受到了波洛克等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的影響,興起了強有力的抽象藝術,來描繪了美國黑人的精神生活,回應著痛苦的美國種族鬥爭。
拋開政治和民族話題,這些展品依然精彩。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黑人藝術家在幾十年前就已熟練地運用豐富的色彩、不同材質、融合不同的元素、創建自己特有的藝術圖騰,構建出具有靈魂的抽象藝術作品。原始,狂野,豐富的色彩,強烈的節奏感,將觀眾帶入那個年代。(文/小鹿)
更多展覽資訊: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17年8月3日 - 10月22日
這次的手札展將展出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的手札近50件,內容包括朝政民生、家事兒女、文章酬唱、藝苑交遊……分為「現實生活」和「藝術世界」兩部分,較為全面地還原了吳門書畫家的生活與藝術。也是一次十分難得的展覽。
花香鳥語——鮑鶯作品展展期:2017年7月28日 - 8月6日
此次展覽展示了畫家鮑鶯精心繪就的83個國家具有代表性的花卉、名木以及鳥類作品百餘幅,包括日本的櫻、荷蘭的鬱金香、新加坡的萬代蘭......花在人們的生活裡,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不論時間、不論地域,它都是人類文明演化的一道獨特風景。從策劃、素材收集到創作完成,鮑鶯歷時兩年時間,在創作時,她儘可能地考慮在表現方法上的變化及體現自己內在的繪畫語言。
竹裡擔風——扇面作品邀請展地點:虹橋古玩城(金匯路528號虹橋古玩城5樓E016)
展期:2017年7月30日 – 8月12日
扇面是歷代書畫家揮毫潑墨,表情達意的一種特殊繪畫形式,實用且美觀。此次參展畫家有鄭重、張淵、顧潛馨、樂震文、張弛、尉澗松、王鴻定、丁一鳴、李國傳、蘇小松 、大壺、趙愛華、顧村言、邵仄炯、瞿吉平、顧炫、牛孝傑、李磊、馬新陽、徐旭峰、姜思遠等。8月13日還將移師南京上元書院繼續展覽。
皮膚 手勢 身體——張雲垚個展地點:東畫廊(西岸空間)
展期:2017年7月29日 - 9月10日
展出的作品來自張雲垚最近的毛氈創作,藝術家將靜態形式的雕塑特點展現為負像的攝影觸感。通過闡明身體的表面如何直接突破肢體的組合,探討這個世界異化中的架構。
身體劇場地點:香格納上海
展期:2017年8月9日 - 9月10日
展覽《身體劇場》以「身體」為切入點,依據藝術家自身不同的視角,透過極富想像力的身體敘述,來呈現個體與現實的密切關聯。
器象:吳芝娟紫砂作品展地點:安簃藝術空間
展期:2017年8月3日 - 8月10日
在吳芝娟的作品中,呈現出一種傳統和創新的和諧並存。此次她將自我表達的部分藏匿得更深,在形式上似乎徹底回歸傳統,但卻在更深層的作品趣味方面,流露出隱隱的當代氣息。
被動的儀式——杉本博司攝影作品地點:杜若雲章畫廊
展期:2017年8月2日 - 9月10日
聚集了杉本博司最重要的幾大攝影系列作品:包括海景、影院、自然博物館、偏光色、金銅器和時尚系列。
北京、江蘇:建軍90周年美術作品展地點:中國美術館
展期:2017年7月29日 - 8月9日
展覽作品以軍事題材為主,包含全國全軍美術工作者近5年來創作的超過500件作品,涉及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畫、宣傳畫、連環畫、裝置、新媒體、實驗藝術等多種類別。
高壓 - 杜尚獎·法國當代藝術現場「高壓—杜尚獎·法國當代藝術現場」藝術展以「高壓」(High Tension)為主題,集結了8位「馬塞爾·杜尚獎」 的獲得者的藝術作品。
進入展廳最先看到的是阿爾及利亞裔藝術家卡德爾•阿提亞的作品《人造自然》。粗大的,毫無生氣的樹枝躺倒在地面,枯枝的末端被接上了木質假肢。痛過將自然人性化的方式,表現了身體的傷痛與復原力。拉蒂法•艾霞克茜的裝置作品《剝奪》,是一大塊「藍天白雲幕布」因支架彎折而大半已經滑落在地面上,像是災難即將來臨,充滿著諷刺意味。
《人造自然》,卡德爾•阿提亞展廳末端,有著一個有趣的空間,帶你進行一場時空之旅行。這是藝術家多米尼克•岡薩雷斯•弗爾斯特的裝置作品《輝煌酒店》。輝煌酒店建成於杜尚出生之年,1887年。作品還原了馬德裡麗池公園水晶宮中虛構的輝煌酒店的房間,相同的地毯以及各種搖椅,還放置著一些1887年出版的書籍供觀眾閱讀,使觀眾參與到作品中。
航向邊緣:Gillian Ayres 的抽象繪畫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期:2017年7月30日 - 8月27日
這是英國抽象藝術家 Gillian Ayres第一次在中國舉辦個展,在這次展覽中將展出Ayres從1979年起創作的多幅大尺寸畫作,這些作品通常繪有大量圖形,畫面色調明快。
破折號——2017年度」青年藝術100」北京啟動展地點:今日美術館
展期:2017年8月1日 - 8月15日
展覽為我們呈現了來自不同國家150餘位青年藝術家的400餘件藝術品。作品涵蓋了油畫、國畫、版畫、雕塑、裝置、影像、行為等不同的藝術形式,全面立體地呈現青年藝術最鮮活的生態。
半百半百——江榮謝海水墨展展覽不僅收錄了兩位畫家近年來關於新水墨的作品,還特別展出一些有關1991年「江榮謝海新水墨特展」的圖文資料,以期通過今昔對比,讓觀者更好的理解兩位畫家26年來的繪畫心路歷程與藝術構思創作,以及在前行路上的堅守。與展覽配套的大型中英文文獻集《半百半百作品集》也在開幕式進行首發。
三亞:跡象:楊千個展地點:三亞當代藝術館
展期:2017年7月28日 – 2018年1月6日
展覽展出的幾幅向傳統山水致敬的綜合繪畫作品,是藝術家借用已經普及化的智慧型手機,以一個紀錄運動路線的app紀錄自己步行的軌跡。藝術家或預設或隨機的在全世界不同的地理空間行走,用肉身在衛星地圖上留下人的軌跡,試圖對媒介本身進行批判性建構。
日本:月岡芳年 - 妖怪百物語地點:浮世繪太田紀念美術館
展期:2017年7月29日 - 8月27日
本次展覽展出了一系列月岡芳年創作的妖怪畫。月岡芳年(Yoshitoshi Tsukioka)是日本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浮世繪畫家,留下了武士像、歷史繪畫、美人畫等多種題材的作品。
英國: 亨利·馬蒂斯的工作室地點:皇家藝術研究院
展期:2017年8月5日 - 11月12日
展覽將展出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工作室中的個人收藏,包括油畫、雕塑、繪畫等一系列的作品,以呈現這些藏品對馬蒂斯創作的影響。
美國:夏加爾:奇幻舞臺地點: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7月31日起
展覽將集中呈現馬克·夏加爾為四部歌劇所創作的戲服和布景設計:分別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Aleko》(1942),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的《Firebird》(1945),莫裡斯·拉威爾的《Daphnis and Chloé》(1958)以及莫扎特創作的《The Magic Flute》(1967)。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視覺藝術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7月31日 - 2018年1月7日
展覽重點呈現了一戰對視覺藝術的影響,按照時間順序呈現1914-1928年間的藝術家們對這場戰爭的描繪,展出的作品涵蓋了繪畫、照片、海報和印刷品等,從個人經歷、意識形態、藝術風格、創作媒介等多個角度,探索這些因素對藝術家們的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展覽資訊由實習生孟悅整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