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探源|唐代壁畫珍品館:走近千年前的紛繁精美

2020-12-06 澎湃新聞

對於

隋唐時期的壁畫,流傳至今的詩作無不可以讓人想見彼時生活中壁畫的紛繁精美,李白有「高堂粉壁圖蓬瀛,燭前一見滄洲清」,杜少陵則有「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騏驎出東壁」。從1950年代至今,陝西地區已發現的隋唐墓葬地點多達800餘處,如唐代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李爽墓, 執失奉節墓、章懷太子李賢墓、懿德太子李重潤墓,以及李壽墓、鄭仁泰墓, 長樂公主墓等,包括近年來發掘的一些隋朝皇室壁畫墓等,無不讓人嘆為觀止,寫盡了一千多年前多姿多彩的生活風貌,都是足以改寫中國繪畫史並與紙本相印證的皇皇巨跡。這些壁畫在考古發掘後,其後不少都收藏於博物館,「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本篇呈現的是實地探訪收藏唐代壁畫最富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懿德太子墓壁畫

隋唐時期,除了敦煌壁畫的色彩瑰麗,流傳至今的詠壁畫之詩無不可以讓人想見彼時生活中壁畫的紛繁精美,李太白有「高堂粉壁圖蓬瀛,燭前一見滄洲清」。杜少陵則有「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騏驎出東壁」。包括著名的《丹青引曹將軍畫馬》等篇,筆勢瀟灑,均有詠嘆壁畫句,大概因畫作雄偉宏放,不可捕捉之故,其詩同樣有著一種縱逸天外之感。唐初閻立本曾於「貞觀十七年圖太原幕府功臣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於凌煙閣,太宗自為贊,褚遂良題之」。「今西京延康坊,立本舊宅。西亭,立本所畫山水存焉。」唐代《封氏聞見記》對此記之亦詳,讀之讓人嚮往,「則天朝,薛稷亦善畫。今尚書省考功員外郎廳有稷畫鶴,宋之問為贊。工部尚書廳有稷畫樹石,東京尚書坊、歧王宅亦有稷畫鶴,皆稱精絕。稷位至太子少保。玄宗時,王維特妙山水,幽深之致,近古未有。維終於尚書右丞。鄭虔亦工山水,名亞於維。勸善坊吏部尚書王方慶宅山水院有虔山水之跡,為時所重。」《太平廣記》卷則記有詩人王維曾為崔回畫壁:「運思精巧, 頗絕其能……今崇義裡竇丞相易其私第即圓舊宅也, 畫尚在焉」。

懿德太子墓壁畫局部

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等記載,唐代有姓名可考的參加過壁畫創作活動的畫家有110多人,如此數字,流傳的壁畫之多可想而知。可惜畫家們在宮殿府第創作的壁畫由於刀兵雷火與社會動亂,多已不存在。然而回看中國繪畫史,尤其是元明以後,不能不感嘆壁畫影響力的日衰,以至於明末提出「南北宗論」的董其昌,所論已皆紙上筆墨了。

中國流存至今的紙本畫作最早的大概是新疆博物館所藏墓中出土的晉人畫跡,純然是寫意的筆墨,筆勢與晉人書法相通,然而若由唐而溯及漢魏,甚至上溯至秦乃至春秋戰國,一部中國繪畫史,目前可見真正源遠流長的當是壁畫。且近半個世紀,因了考古的便利,出土之壁畫華彩重現,璀璨逼人,不能不感嘆當下人的幸運——以董其昌為例,提出「南北宗論」的同時,終其一生推崇王維,雖然是別有情懷,然而所言之王維畫作,其實無一真跡——對比之下,現在若至陝西,觀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壁畫,卻是千真萬確為彼時大唐一流的畫家所繪!何況,還有出自地下的漢代彩繪甚至秦宮壁畫。

(一)

唐代李震墓壁畫《戲鴨圖》(洛陽)

這些年到西安,也曾抽出時間到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館」、昭陵博物館等地一觀壁畫珍品與部分摹本,然而每次行程都緊,不過是蜻蜓點水,觀其大概,實在是目不暇接,無法消化。

或許因為對繪畫的熱愛,或許因為與繪畫骨子裡相契的自由性,在我個人心目中,陝西文物最可親近且最喜愛的卻非近半個世紀陸續出土的隋唐壁畫而莫屬,尤其是多年前匆匆一瞥、恍若驚鴻的唐代李震墓《戲鴨圖》、永泰公主墓的《九宮女圖》、章懷太子墓的《觀鳥捕蟬圖》,無不是發現並感動於生活的細節,於無聲處直抒性情,有著一種人間的平靜與大美。

從1950年代開始至今,陝西地區已發現的隋唐墓葬地點多達800餘處,從隋代開皇年間(西元600年前後)至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的200多年間, 以關中地區尤其是西安附近最多,且墓主清楚, 有明確紀年。這些多處於渭水北岸的皇親國戚與貴族墓壁畫,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掘的唐代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李爽墓, 執失奉節墓、章懷太子李賢墓、懿德太子李重潤墓,以及李壽墓、鄭仁泰墓, 長樂公主墓、段簡璧墓、房陵公主墓、李震墓、李鳳墓、阿史那忠墓等,近20年來發掘的新城長公主墓、李晦墓、節愍太子李重俊墓以及靖陵等,2005年發掘的潼關稅村隋朝皇室壁畫墓等,無不讓人嘆為觀止,寫盡了一千多年前多姿多彩的生活風貌,都是足以改寫中國繪畫史並與紙本相印證的皇皇巨跡。

這些壁畫在考古發掘後,其後不少都收藏於博物館,陝西尋訪壁畫的第一站也理所當然的是收藏壁畫最富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唐壁畫真跡庫研究員王建岐現場講解

先見陝西歷史博物館唐壁畫真跡庫研究員王建岐,他在歷博長期從事歷史研究、考古美術與壁畫保護、復原臨摹和壁畫真跡庫的重要接待講解工作。2004年上海博物館與陝西省文物局合辦「周秦漢唐大展」,他曾參與編寫《周秦漢唐文明特集·壁畫卷》,與同行的上海博物館原出版部主任王運天的深厚情誼也是那時結下的。這些年王建岐在研究壁畫之作,將更多的精力轉向壁畫復原臨摹的實踐,聊天時他對於陝西壁畫中的一些典故與軼事如數家珍,因為之前覺得他臨摹所用的赭石顏料尚未臻純正,王運天專門給他帶了一塊出自虞山的大赭石,又細細交待用法,老友深情,讓人感動。

其後自然直奔此行的主題——已經對外開放多年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唐代壁畫珍品館。

唐墓壁畫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獨具特色的珍貴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畫精品近600幅,達1000多平方米。其中5件(組)18幅圖被國家定為國寶級文物,69件(組)82幅被定為一級品。之前的歷博常設展多為唐墓壁畫臨摹品,原跡一直深鎖庫房——七八月間,陝西歷史博物館建館曾舉辦《風華重現——陝西歷史博物館新入藏壁畫暨保護修復成果展》,免費公開展示流失海外的唐武惠妃墓壁畫、整體搬遷回來的唐韓休墓壁畫以及唐章懷太子墓的部分壁畫,其中唐代韓休墓出土的大幅《樂舞圖》和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獨屏《山水圖》為第一次公開展示,可惜我們抵達時此展已結束,好在最多且最好的壁畫仍在收費的唐代壁畫珍品館。

唐代壁畫侍女圖

這一壁畫館是與義大利合作建成的,概因義大利對於壁畫保護有著一套成熟的經驗與機制。壁畫原作深理地下千年,出土後極其脆弱,對保存條件要求很高。2003年9月中意兩國開始籤訂備忘錄,2007年動工並於2011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展線總長約800米,展櫃全部從義大利購買,尤其是展櫃玻璃是防紫外線夾膠玻璃,櫃門可以打開至90度,密封性極好,可以有效地控制溫溼度,展出包括赫赫有名的章懷太子墓《客使圖》、懿德太子墓《闕樓·儀仗圖》、《馬球圖》、永泰公主墓《宮女圖》以及《狩獵出行圖》等國寶在內的壁畫珍品近百幅。

進入地下展廳,換上鞋套,拐過序廳便是巨大幽暗的展廳。

唐代壁畫中的侍女像

先是一組長卷式的儀仗隊——唐初李壽墓壁畫,李壽(577年-630年)字神通,唐高祖李淵的堂弟與唐王朝開國元勳,隋末與李淵舉兵反隋,後又緊跟李世民,去世後陪葬唐高祖之獻陵。1973年因當地農民灌溉田地,墓道塌陷而被發現,是目前已經發掘的唐代墓室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壁畫收藏於歷博,而李壽墓門、石槨、獸首龜形墓誌則收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李壽墓壁畫表面凸凹不平,脫落較多,製作於貞觀四年, 離唐王朝統一全國不過六年,且李壽是功勳之臣,故尤重甲兵武備。從壁畫的風格看,與印象裡盛唐畫風有著明顯區別,多南北朝乃至隋代清簡之風,少暈染,大概一切制度尚是草創期,故多因陋就簡,人物風格似與北齊壁畫有淵源處,線條多為鐵線描,中鋒勾勒, 剛健圓潤, 極富彈性, 馬之肥碩勁健可見。

李壽墓壁畫

頗有意思的其中且有黑白花斑馬,王建岐介紹說最初研究者以為這種馬是畫家根據想像創作出來的,實際上,這種花斑馬是有的,「因為我去年在美國的南部還有這種馬,有點像荷蘭牛一樣的花馬。」此外還有一胡人牽馬圖,那馬是小頭,大身,據說即是汗血寶馬,現蒙古國仍有此馬種,馬鞍垂下一馬蹬,似等待主人上坐,勢若躍動。因為是鷹鉤鼻,王建岐認為是今塔吉克人,不由讓自己想起此前北疆庫德林之行於林溪間所遇的塔吉克牧馬老夫婦,當時喝了馬奶,躺在林間,一群各色的馬散落在黃昏的溪水之間,一直在印象裡保留著一個美好的位置。

其後則是持五足圓盤的侍女,梳單球髻,面部紅潤,櫻紅小口,唐風明顯,身軀極高,穿淡黃窄袖襦,上加淡紅披帛,手臂以下及裙子中部都脫失破損大片——這是房陵大長公主(619年-673年)墓的侍女壁畫,大長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六女,其墓屬唐高祖獻陵的陪葬墓之一,1975年發現。侍女手持的大圓盤也被稱作食案,是漢晉以來一種應用於床榻的低矮食案,上面分別是柿子、佛手(或甜瓜),其中一隻柿子塗有紅色,其他純然白描。

唐代侍女壁畫

王建岐介紹說此畫乍看與其他壁畫並無多少區別,但卻是陝西曆博與義大利方面修複壁畫成功的一個範例,也是歷博作為修複壁畫的教學範本。與附近壁畫對比看,似並無多少區別,然而當他打開手電看侍女圖的缺失處時,才發現果然不同——原來此圖缺失處全用淡線描處理的,如濃密的兔毛一般,「也就是給後人做提示,這些地方不是唐代原本的,而是後人修復過的。」

另一侍女同樣高壯,梳兩球髻,左手託持多曲長杯,右手持胡瓶,更有意思的是身穿有著胡服特色的大翻領衣服,類於今天的風衣。可想而知當時唐人生活受到胡風多大的影響。此外,尚有侍女著長裙袒胸,兩手交挽的;又有女著男裝,穿窄袖短袍,一手舉杯,一手持波斯銀壺的,盡皆生動。

李爽墓壁畫,1956年出土於西安雁塔區羊頭鎮,有執笏躬身男文吏、執笏直立女子、執拂塵女子、吹簫男樂人、執拂塵女子、執團扇女子等,樂舞居多,唐風明顯。李爽(592-668年)曾任殿中侍御史、桂州都督等職,為正三品官員。其中第一幅《吹橫笛女子圖》畫女子梳雙鬟髻,臉部鼻以上右眼缺損,然而雙臂左抬,十指按持橫笛,揚眉凝神之狀呼之欲出。尤可注意腰上有兩塊綠而透明的腰裙,當是絲綢,透著裡面紅白條文相間的拖地波斯長裙,線條一揮而就,有著唐代草書的爽利生動,人物氣韻因之若隨笛音飄逸,千百年間,依稀似乎猶聞笛聲,讓人想起唐代韋應物的那句「立馬蓮塘吹橫笛,微風動柳生水波。北人聽罷淚將落,南朝曲中怨更多」。

《男裝吹「尺八」女子圖》,為著男裝的女子,頭戴黑色幞頭,身著紅圓領袍衫,腰束蹀躞帶並配一墨色鞶囊——那是皮革的,褲子乍看是黑白相間,然而手電光一打,卻是綠色條紋的波斯褲,且褲口緊束。所吹的尺八,乍看若洞簫,其實吹口與音孔都有不同,因長一尺八寸,故稱,其音色蒼涼遼闊,空靈而恬靜,似比洞簫格調為高,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裡,至今仍保存著唐代傳去的尺八。

李爽墓壁畫吹尺八圖

其後是新城公主(634年-663年)墓的侍女壁畫,新城公主為唐太宗最幼女,高宗龍朔三年(663)去世,以「皇后禮葬昭陵旁」,系昭陵陪葬墓,1994年代發掘。侍女造型相比初唐體態輕盈靈動,多上穿白色窄袖襦裳,披淡青色披帛,條紋的波斯長裙則高束至胸下部曳地,髮型則有雙刀髻、單刀髻、螺髻,髻上多飾替花釵樹。其中一幅上且有畫師名字。尤有意思的是一幅壁畫畫兩位侍女相對而行,頭部之間空處略有淡黑,刻有「楊智」二字,此前曾有觀點認為是盜墓者留下的,但王建岐認為絕不可能。

——這應當是畫師留下的。

新城公主墓壁畫

楊智這人在唐代畫史似未留名,然而有意無意中於壁畫間留下的名字,依稀可見的「簡易標美」的疏體畫風,卻讓自己想起北齊直承晉代顧愷之等畫風的楊子華與楊氏一門,楊子華在北齊極受推重,「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號為畫聖,非有詔不得與外人畫」(《歷代名畫記》),閻立本則推重說「自象人以來,曲盡其妙,簡易標美,多不可減,少不可逾,其唯子華乎?」按此畫風,從與楊氏畫風的淵源看,說「楊智」是畫師也是說得通的。

唐代壁畫中留名的除了此幅,在懿德太子前墓室的穹頂上,另有一組壁畫有墨書題記,為「楊■■」、「楊■■願得常供養」。

(二)

李鳳墓壁畫中的侍女

唐代李鳳墓壁畫中的侍女,或立或行於廊間,一片古拙簡潔清峻的氣息

李鳳墓壁畫,均是侍女,或立或行於廊間,一片古拙簡練清峻的氣息撲面而來,極喜愛。

李鳳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五子, 封為虢王。1970年代發掘,第一幅畫有兩侍女,古雅靈動,二女皆梳單髻, 胸前束帶, 右側身穿窄袖粉紅短襦, 外加土黃色披披帛,下著紅色長裙,左手持一瓶,右手舉折枝桃花, 似在行進中途中, 且回首凝視;左側侍女,上穿窄袖白色短襦, 加米黃色披帛, 下著粉紅長裙,雙手持一枝百合花枝——在身邊紅色木結構迴廊的映襯下,百合的綠枝尤其鮮亮而嫩,似有一種早春萌動的氣息。

「這拿的都是折枝花卉,我經常帶日本人在這看的,曾有日本人說插花藝術起源於日本,我說呢,不要說話,就用考古資料來證明,這幅壁畫是考古資料所顯示的最早的插花藝術的形象,這是最早的!」說這句話時,可以想見王建岐對日本遊客的神態。

另一幅畫亦繪二侍女,前者梳單髻, 穿淺紅窄袖襦衣, 白色披帛,紫色長裙, 挾黃色衾稠,溫和沉靜,若有所思,緩緩而行;後者著男裝,一臉稚氣,雙手持如意,且行且回首——二女身前身後一萱草一百合,綠葉色澤如新,皆青翠可人。

李鳳墓壁畫中的侍女

韋泂墓壁畫,高髻仕女,面部暈染較多,唇若新繪,可惜雙手均已缺損,而據考古報告,此女出土時手中是持有團扇的。

薛氏(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的女兒)墓壁畫中的捧包裹侍女,約公元710年,不同於武周時期的內斂筆法,行書筆意,運筆流暢從容,富於提按。尤可奇者在於臉部未打光時其實坑窪不平,然而手電光一打,頓時平整,臉部肌膚嬌嫩若可彈出水來,且面部與手部均有暈染的層次。

出土於1950年代,為唐代中期壁畫代表作品。蘇思勖是玄宗時的太監,曾封虢國公。蘇思勖墓壁畫被認為受吳道子畫影響,以《二人抬箱圖》、《樂舞圖》、《六合屏風樹下人物圖》和《玄武圖》最為精彩。

其中《樂舞圖》是唐墓壁畫中「胡騰舞」最形象、最有代表性的畫作,唐玄宗喜好樂舞,設立梨園東部、胡部新聲等,好胡樂胡舞,唐詩中有「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羶滿地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

《樂舞圖》原繪於墓室東壁,整塊,運回時因過大而切成三塊,其中一個是六人樂隊,一人右臂前伸指揮,另外的或彈箜篌、古箏,或吹篳篥、擊拍板,另一畫中則是胡人舞者,深目高鼻,滿面鬍鬚,袍袖飄舉,動感十足,正在毯子跳著奔放的胡騰舞蹈。

《玄武圖》則為龜蛇相纏,均大張口,怒目對視,筆法流暢,頗有楚漢古風。

(三)

終於到了赫赫有名的懿德太子墓、章懷太子墓壁畫與永泰公主墓壁畫。

懿德太子墓壁畫記載了唐代武周一朝最大的宮廷悲劇,也是一個父親對於無力保護自己子女的悔恨與補償:懿德太子名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所生的長子,因私下與其妹永泰公主、妹夫武延基議論祖母涉及武則天私生活的「張易之兄弟」,被告密後廢為庶人,大足元年(701年)與其妹永泰公主被武則天杖殺(一說永泰公主未被殺),時李重潤年19歲。武則天去世後,中宗復位,痛心於愛子被杖殺,於706年追封李重潤為懿德太子,將其靈柩從洛陽遷回乾陵東南隅「以禮改葬」,並「號墓為陵」,享受帝王禮遇,此墓是目前已發現墓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座唐代墓葬。

最有名的闕樓圖氣勢極大,是現存年代明確的唐代早期界畫,且輔以青綠的山脈深谷,樹上可見果實,有學者認為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直接參與和影響了設計建造和裝飾,應當說不無道理。

先是青龍白虎,一左一右,騰雲駕霧,極有漢雕氣勢,奪人眼目,自己尤其喜愛。

懿德太子墓壁畫之虎圖

龍與虎僅存三腿,然而卻更見力量。王建岐告知此兩畫如復原,整個畫面估計至少得有十米,真是嘆為觀止。尤其長線條果斷流利且厚重,極具張力,一點不拖泥帶水。有意思的是虎毛與龍鱗描繪一絲不苟,虎爪上且有肉墊——唐代宮廷畫家深入生活觀察細緻可知。

其後的《闕樓圖》分三層闕,是等級最高的一種禮制性建築——即準天子之禮遇,精雕細刻、裝飾華麗,王建岐告知可見雕欄上的貼金箔,以手電光照之果見之,不同的角度,均可見金光閃閃。

直欞窗上且有竹簾,簾鉤也貼有金箔,確實是一派大唐皇家氣派——據說陝西的大明宮模型即依據此闕樓圖復原。

《儀仗圖》可稱之為大唐王朝的「閱兵式」,王建岐夫婦均臨摹復原過,且把原壁畫中漫漶不清的部分根據其他壁畫都一一恢復,讓人讚嘆。

西壁儀仗圖近百人,有步行衛隊,也有騎馬衛隊,車隊有三駕馬車,車前有裝飾孔雀翎的「雉尾扇」與「雉尾障扇」。畫面背景是山巒起伏,城廓可見。

《列戟圖》一邊12桿,合起來共24桿,也是準天子待遇,這一圖式在目前可見的唐代壁畫也是唯一的一例。

《馴豹圖》、《架鷂戲犬圖》、《架鷹馴鷂圖》等象徵著皇宮內苑,馴豹架鷹者多為深目高鼻長鬚的胡人, 穿翻領黃袍, 黑皮腰帶, 或拉獸,或架鷹,其源當均源於西域。

宮苑之後,則是手持笏板的內侍和手持團扇的宮女:《內侍圖》繪有七人,均無鬍鬚,且有喉結,賦色僅略加暈染。

《侍女圖》或繪二三人一組,或繪七八人一組,溫柔嫻靜,披各色披帛,長裙及地,體態婀娜,或打團扇,或託三足盤,或捧燭臺,或持串珠,嫋嫋婷婷,或行或立,既有皇家宮女外在的恭謹,又不失年輕女子本來的清純。用筆則筆法快潔,極富動感,可見「吳帶當風」的特點。

尤其讓人驚喜的是一幅《宮女》圖繪寫兩位宮女,似未畫完,仍有著木枝(或細刀)起稿的痕線——簡直就是簡疏而極美此前的素描,聯繫起這些年陸續策劃的對當下中國美術教育過於強調素描的反思話題——聲音再多再大,至少從目前看,似乎也不會有太多變化。

《馬球圖》

與懿德太子墓壁畫盡顯皇家禮儀風範不同的是,章懷太子墓壁畫卻更多描繪皇家的閒適生活。

章懷太子墓壁畫1971年在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章懷太子李賢是文明元年(684)被其母武則天逼令自殺,葬於四川巴州,後追諡為章懷太子,遷回長安,著名的有《狩獵出行圖》、《客使圖》、《馬球圖》、《內侍圖》、《侍女侏儒圖》、《觀鳥捕蟬圖》等,盡皆名聲卓著,故此處簡述。

《狩獵出行圖》局部《狩獵出行圖》繪有40多出獵者,另有兩隻駱駝,一隻四蹄飛奔,狩者策馬飛奔, 掣鷹攜犬,雖人物景點眾多,然而主次分明,有條不紊,穿插自然,動感極強,望之真有滿壁風動之勢,洵為傑作。頗有意思的是,這次發現《狩獵出行圖》背景原來是巨大的七葉樹,又名娑羅樹,系佛教聖樹,記得遊覽日本京都二條城皇居時即發現不少此樹,並曾寫生多紙——聯繫奈良飛鳥時代(相當於唐代)的高松墓壁畫對唐代壁畫的直接取法,以及京都、奈良隨處可見的直欞窗,可知日本有意無意確實保留了大量的唐風唐韻。《客使圖》描繪外國使節朝拜大唐,前三人為唐代鴻臚寺官員,後為三國使節,其中一位不無焦灼等待狀,此圖因收入教科書中而家喻戶曉:畫中根據人物的不同採用不同的筆法,畫接引的唐王朝鴻臚寺(外交)官員時, 線條圓轉而有節奏感,繪寫前來朝拜的附屬國客使的線條則較為疏簡,然而又沉著有力。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范文同到西安參觀時,曾專門點名要看此圖,其中似乎自有深意焉。

《客使圖》《馬球圖》畫面有20多匹「細尾扎結」的駿馬,馬球運動,源于波斯,在唐代貴族間極為流行。騎士穿白色或褐色窄袖袍,腳蹬黑靴,一手執韁,一手執偃月形鞠杖,且可以看到球所處的位置,比賽場面似乎難解難分,故有人戲言為「一千多年前的世界盃」。《侍女侏儒圖》曾由王建岐修復,是一幅特殊的雙層壁畫,當初在揭取時發現背面也有壁畫侍女痕跡.正面畫中三人一字排開,最前者為一梳高髻穿紅襦綠裙,口唇塗紅的女侏儒,稍稍回視,是唐代標準的「豐肥厚體」,其身後是一胡服男裝的侍女,最後則是一年長肥碩的侍女,正朝前看——她的頭上方繪有一隻展翅的雀鳥,頓時整幅畫極富動感,色彩亮麗。

可惜是著名的《觀鳥捕蟬圖》仍深鎖庫房,未曾得觀,然而十多年前所見的摹本卻一直在印象裡留著一個鮮明美好的印象。頗值得一記的是壁畫中且有多幅宮女手捧盆景的壁畫——這也是最早的盆景畫面,其中一幅侍女手捧橢圓形盆, 盆內一株盛開的海棠花;另一侍女身體前傾, 足蹬雲頭高履,右手託一連瓣形盆,植有一株玫瑰花,花苞滿枝,鮮豔的紅色與侍女的紅唇相映,讓人難忘。永泰公主李仙蕙墓也是「號墓為陵」,等級極高,壁畫形象眾多, 其中以《九宮女圖》尤著。此畫出土於上世紀60年代,繪製在永泰公主墓前室東壁南側,高177釐米,寬198釐米,當是公主的近侍宮女圖。

永泰公主墓侍女壁畫起首是一位叉手緩步前行的侍女,神情自信且端莊安詳,當是領班, 緊跟著的一位侍女手執一盤, 回頭顧盼,似在監督,其後六位侍女大概都是杜牧所言「豆蔻稍頭二月初」的好年紀,款款徐行,或低語、或回顧、或凝神,面容清雅, 眉黛細長, 高髻細腰,垂地長裙均由柔和而流暢爽利的線條一揮而就,有著一種透明輕軟的質地, 分別持燭臺、食盒、高足杯、團扇、如意、拂塵等物,大概都是準備侍奉永泰公主安寢,望之讓人頓起人間靜好之嘆。最後一位是男裝女侍, 著波斯褲,手捧包袱。燈光一打,幾位宮女的面部均可見木枝或竹籤多次起稿定位的劃痕。尤可記者是第六位女子,與後面的宮女留有空隙——不留此隙,大概是無法突出此一女子的風神處的,身形呈嬌媚可人的S形,螺髻前傾,衣領開得低,披有薄紗狀披巾(此處牆壁有多處破洞,然而絲毫無損於原作的神韻氣息),長裙用筆尤其爽利,若有風揚,且系有蝴蝶結綬帶——那是唐代宮女的身份標誌。

永泰公主墓侍女壁畫局部再細細品賞,原來面部也有不少起稿痕跡,可見畫師作畫前的斟酌,然而燈光下卻平整勻嫩——畫師在確定線條位置後,則膽大心細,揮筆如寫,無論是眼線、唇線抑或耳際的細細毛髮,無不是以行書筆意寫出:嘴角細微上揚,目光清純溫柔,雖凝神於手中的琉璃高足杯,那裡面據說盛的是葡萄美酒,然而其意似在遠方,眼神中且籠著一層似有若無的薄薄霧靄與淡淡悵惘,讓人真有如見莊子所言的渺姑射山仙子之感!對此惟當無言。這女子讓我想起多年前在巴黎羅浮宮第一次得見波提切利的壁畫《維納斯和美惠三女神給少女的禮物(Venus and the Three Graces Offering Gifts to a Young Lady)》,作於1484年,晚於唐代永泰公主壁畫700多年,然而與當時西方宗教畫卻完全不同,線條的流暢與感性,更有著一種與中國文化相契的寫意性與樸素本色,讓人體會得到畫家對人間極美的珍視與轉瞬即逝的淡淡憂傷。中國藝術其實從一起始即注重於心性自由的發現與珍視,從這一幅畫也可以見出端倪。這樣人間純美的形象必然是有生活依據與來源的。我有些懷疑這位畫師必定是一位多情善感的才子,一方面是有感於永泰公主李仙蕙的韶華即逝,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將其人生中最美好時段的無限相思都凝聚於筆下這位女子身上,否則,千載之下,何能如此感人?!

相關焦點

  • 《西廂記畫珍》:參考了唐代壁畫,借鑑了明代木刻
    此次出版的《西廂記畫珍》是各階段創作的濃縮,按元代王實甫著作《西廂記》中的情節,結合崑劇等表現形式,按順序用十二幅既獨立又關聯的繪畫組成,構圖既參考了唐代壁畫,又借鑑了明代陳老蓮木刻版本的特點。《西廂記畫珍》周根寶回憶,他與戲曲結緣於1980年代,當時有一份報紙名為《舞臺與觀眾》。周根寶擔任記者。
  • 大英博物館:全靠掠奪,十大珍品3件源自中國,英國文物僅1件
    大英博物館對中國文物的介紹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沒錯中國人絕對擔當得起這樣的評價,從中國流傳的出土的各種文物也快也看出,在文明的延續、歷史的文化積澱方面,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豐富的文物藝術一直在展示中華文明的強大,我們來看看大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中的三件中國文物。
  • 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開幕式在上海交大舉行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敦煌文化遺產,由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上海市教委指導,上海交通大學和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將於9月至12月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展出。
  • 安徽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博物館中醫珍品館開館
    12月25日,安徽醫科大學黨委書記顧家山宣布安徽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博物館中醫珍品館開館。據介紹,人體科學館面積約1100平方米,內部分上下兩層,包含序廳、生命之源、生命之本、生命之容、生命之奮、生命之託、生命之索、生命之光、VR體驗、生命之彩、生命之悟、生命之後、未來展望等13個展區,是目前華東地區科技含量最高、最美的人體科學教育基地。
  • 法門寺國寶,唐代金銀器,世界最早的陀螺儀,比歐洲早10個世紀
    【鎏金銀羹碗子】精緻奢華的皇室餐具,銀器鎏金是唐代器物的一大特色,工匠將金銀完美融合,製作出空前絕後的金銀器,都是皇帝集中各地精粹或特別徵調工匠專為供養佛祖真身而打造。【銀鎏金碟】法門寺地宮的金銀器集中向人們展示了大唐盛世金銀器製作工藝的高度發達,除了注重造型輪廓以外,唐代金銀器更配以精緻的裝飾紋樣,同時還利用貴金屬本身的光澤,在銀器上將紋飾鎏金,製成精美的金花銀器。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新華社杭州9月9日電(記者許舜達、朱涵)通過藝術品原作的收藏、教學、研究與展示,開展「實物教學」,讓學生親手接觸到文物、藝術品原作,同時,展覽和教育活動都向社會公眾開放,並展開一系列兼顧學術性、思想性和通識性的公共教育活動……8日下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藝博館
  • 法國旅遊景點簡介:羅浮宮收藏有40多萬件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珍品
    法國旅遊景點簡介:羅浮宮收藏有40多萬件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珍品羅浮宮羅浮宮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岸,歷經了700多年的擴建和重修才達到了今天的規模。始建於1190年的羅浮宮最初只是菲利普·奧古斯特二世皇宮的城堡,查理五世時期,羅浮宮被作為皇宮。
  • 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
    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  ——我科學家確認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  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這一帶有哲學意味的話題或許有了新答案。
  • 領先兩千多年的精美壁畫——古埃及文明補四
    古埃及壁畫和古埃及雕刻一樣,廣泛存在於古埃及神廟和墓所以反映其多神信仰與來世復活等。實際上,古埃及壁畫也包括古埃及浮雕,兩者皆為神廟和墓所的裝飾與構成,甚至象形文字,特別是,古埃及壁畫還有著阿瑪納藝術的一股清新。
  • 沉睡海底千年的「黑石號」文物展開唐代海上絲路圖卷
    鞏義窯青花花卉紋盤,「黑石號」沉船出水,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褚馨正於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自開展以來備受關注。展覽掀起的熱度不僅僅在於,這是受全球疫情影響之後上海博物館本年度唯一保留下來的國際展覽項目,更在於展出的這批來自黑石號沉船、收藏於海外的珍貴唐代文物本身。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近期推出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在浙江,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即將推出的「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則精選百餘件金石拓本、金石圖書與金石學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銅鏡、簡牘、磚瓦、碑刻、墓誌的實物;在上海,「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 清乾隆琉璃套料灑金瓶已屬珍品,而這款琉璃黃釉天球瓶更勝一籌
    黃釉是我國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之一,最早出現在唐代,先用於瓷器,後來也用於燒制琉璃。黃色在古代向來為皇家專用,宮廷套料琉璃瓶本來數量就很少,而黃釉套料琉璃瓶更是少之又少,在民間也難得一見。這款天球瓶製作於清乾隆年間,正面和背面均雕有波斯文,意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應專為香妃所作。天球瓶的瓷器造型受西亞文化影響較大,琉璃瓶亦然。
  • 沉睡海底千年的「黑石號」文物,展開唐代海上絲路圖卷
    上海博物館「寶曆風物」展實景  正於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自開展以來備受關注。展覽掀起的熱度不僅僅在於,這是受全球疫情影響之後上海博物館本年度唯一保留下來的國際展覽項目,更在於展出的這批來自黑石號沉船、收藏於海外的珍貴唐代文物本身。  「黑石號」沉船承載著目前海外發現最精美、體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物遺存,在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沉睡1100年之後,面世示人。其中來自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168件/組黑石號珍品現身此次展覽,不少都是重量級、精品級文物。
  • 欽州中華白海豚科普館
    欽州中華白海豚科普館的展出內容是欽州市北部灣中華白海豚研究保護與生命教育中心十幾年來科研工作成果的一個縮影,我們願意將這些成果展現在這裡,為欽州當地的科普、教育、環保工作助力,也為欽州、廣西、中國、以致全球的自然保護事業貢獻我們的才智和努力。
  • 釋迦牟尼降魔成道壁畫故事:「異時同圖」 心弦相扣、言意相通
    莫高窟描繪釋迦牟尼降魔成道的壁畫故事,是位於莫高窟第254窟(北魏)的《降魔變》,也是莫高窟最早、最精美的一幅佛傳故事畫。從時間發展來看,是公元前的印度到中國的隋代、唐代、宋、元時期,從空間來看,是印度、犍陀羅、龜茲到敦煌、再到內地,佛教的傳播之路上,都有降魔成道的藝術遺留。降魔成道的題材演變是佛教文學藝術演變發展的一個縮影。 降魔成道是佛傳的一個重要主題,主要內容:釋迦牟尼即將得道成佛時,魔王波旬十分驚慌害怕,擔心釋迦成佛後,將會給人間帶來幸福太平。因此帶領魔軍眷屬前來作亂,阻撓釋迦成佛。
  • 付巧妹:用古DNA研究探源中華文明
    今年5月,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付巧妹團隊主導,通過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表明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並在至少8300年前出現融合與交流,且一直以來是基本延續的,沒有外來人群的「大換血」,研究還提示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鄰地區。
  • 「中華瑞獸——傳統神奇動物園」的主題文化展亮相朵雲軒藝術中心
    從今天開始,在上海天鑰橋路1188號,朵雲軒藝術中心正在舉辦「中華瑞獸——傳統神奇動物園」的主題文化展。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總有一個屬於你的守護神獸。數千年的文化沉澱,未間斷的歷史傳承,史上最強中華瑞獸集結號已經吹響!  來這裡能玩到什麼?  能玩到最時尚的新媒體藝術,來自臺灣的新媒體互動創意作品:與龍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