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海底千年的「黑石號」文物,展開唐代海上絲路圖卷

2021-01-09 網易

  

  上海博物館「寶曆風物」展實景

  正於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自開展以來備受關注。展覽掀起的熱度不僅僅在於,這是受全球疫情影響之後上海博物館本年度唯一保留下來的國際展覽項目,更在於展出的這批來自黑石號沉船、收藏於海外的珍貴唐代文物本身。

  「黑石號」沉船承載著目前海外發現最精美、體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物遺存,在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沉睡1100年之後,面世示人。其中來自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168件/組黑石號珍品現身此次展覽,不少都是重量級、精品級文物。上博也結合自身館藏,並向陝西歷史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九家單位借展,讓黑石號文物與同時代的「兄弟姐妹」如何家村窖藏、鞏義唐青花、長沙窯外銷瓷以及上海千年古港青龍鎮考古品等相關文物得以在展廳短暫聚首會面。由此為人們展開的,是我們先輩在9世紀開拓海上絲綢之路歷程中留下的珍貴足跡及文化遺產,也是對於唐代社會生活以及海上貿易的全面認識。

  本期「藝術」,讓我們走近神秘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及其展開的海上絲路圖卷。

  ——編者

  

  阿曼根據「黑石號」復原的「馬斯喀特」號

  「黑石號」沉船像一顆恆定的時間膠囊,將千年前的海上貿易盛景封存其間,直至近世打開,為人們揭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些珍貴歷史片段

  1998年秋季,印度尼西亞漁民在爪哇海域的勿裡洞島附近捕撈海參時,發現了幾個陶罐,由此引發了「黑石號」沉船的發現。中文稱「黑石號」是因為沉船附近100餘米處有一塊黑色大礁石,推測該船遇上風浪、觸礁而沒;而在英文語境中,該船經常被稱為「勿裡洞沉船」(Belitung Shipwreck)。當印尼政府發現漁民打撈上來的陶罐具有中國陶瓷特徵後,為避免沉船文物被漁民哄搶,迅速授權一家名叫「海底探險」的紐西蘭公司對沉船進行打撈,這家公司由一位德國工程師經營,長期在東南亞沿海進行沉船打撈作業。「黑石號」的打撈,在印尼地區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印度尼西亞群島附近發現有400艘沉船,商業打撈仍然是其主要形式。很多商業公司花數百萬美元尋找和發現沉船,目的就是獲得政府授權,出售這些藝術品,獲得豐厚的利潤。

  

  唐·白釉綠彩獅柄龍口執壺,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黑石號」的勘探打撈作業進行了兩個季度,第二階段時考古學家麥可·弗萊克(Michael Flecker)博士介入發掘工作,對沉睡海底的船隻殘骸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攝影和記錄,兩年後其在《世界考古學》雜誌上發表了發掘報告。所有打撈上來的文物,隨後放置到紐西蘭和德國兩地進行為期多年的清洗養護工作。據統計,「黑石號」共出水文物近7萬件,重達25噸,基本全部為中國製造的貨物,最大宗的是唐代陶瓷器,包括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義窯、廣東窯等各地產品,共計6萬7千餘件,還有銅鏡、金銀器、銀錠、銅錢、香料,以及十餘噸的鉛錠,用以船底壓艙。此外,「黑石號」還出水數件波斯陶器,1件玻璃小瓶和幾枚南亞的銅鏡,猜測為船員的隨身用品。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學家根據殘存船體,判斷「黑石號」是一艘典型的古代阿拉伯縫合帆船,其船板和船板之間採用椰殼纖維編織的繩索進行縫製,接縫處灌以植物膠及石灰填料,使得船體具備防水隔水的功能。《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此記載,整艘船建造時沒有使用一個榫卯結構及鐵釘,有別於中國的傳統造船技術,而這種船體縫合技術至今在阿曼地區仍有保留。「黑石號」船體總長在20-22米,寬度為7-8米,型深約3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來自阿拉伯地區的最古老船舶殘骸。船體木材經過碳14測定,年份約在公元700-900年,與船上文物的紀年文字不謀而合。因而,可以判斷的是,這是一艘阿拉伯的縫合帆船,滿載著中國唐代的商品,行駛在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古代貿易通道上,不幸觸礁沉沒,像一顆恆定的時間膠囊,將一千年前的海上貿易盛景封存其間,直至近世打開,為我們揭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一些珍貴歷史片段。

  2005年初,「黑石號」沉船文物在國際市場上幾經盤旋,最終落戶新加坡。新加坡的邱德拔遺產基金斥3200萬美元的巨資,整體購入最大一批「黑石號」出水文物,共計53227件,捐贈給新加坡政府,進而又被轉撥給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為此,這家博物館特地打造了一個以邱德拔命名的常設展廳,永久展示這批「黑石號」出水文物精品。

  

  「黑石號」出水石硯,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寶曆風物」何為珍?神秘的唐青花竟然如此精美且頗具異域風情,進貢朝廷的重要名品江心鏡有了已知唯一的實物證據

  用「寶曆風物」四字,大抵可以概括「黑石號」近7萬件出水文物。「寶曆」取自沉船中一件長沙窯碗外腹壁的銘文,即「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這並不起眼的銘文卻為「黑石號」沉船提供了可靠的年代依據。同船出水的另一類紀年文物,是具有「乾元」年號(758-760年)銅鏡和銅錢,但根據考古學斷代的基本準則,時代較晚的寶曆年號(825-827年)劃定了這艘沉船的時間下限。由於外銷瓷器的生產及運輸具有一定時效性,因此這艘船的年代被定為公元9世紀上半葉左右。「風物」,即風土人情之物。「黑石號」出水的近7萬件文物中,除一些佔比很小的金銀器、銅鏡、玻璃器屬貴重物品,甚至可能為皇家府庫所有之外,其餘絕大部分是龐大的陶瓷器群,且來自唐代東西南北各地窯口的產品,用作海外出口貿易品。「風物」二字正符合這艘沉船的貨品特徵。

  這次上博的「黑石號」展覽經雙方商議,新加坡方來展一共168件/組展品,包括陶瓷器140件,金銀器11件,銅鏡5件,還有其他類文物12件,其重量級、精品級的文物幾乎傾囊而出。而上博藉此機會也悉數拿出館藏品,並向國內其他博物館及機構借展,總數達80件之多,將與「黑石號」展品密切相關、可資比對的文物一網打盡,共同呈現。這種開放式的「黑石號」展覽只有在中國才能實現。其中,「黑石號」出水的唐青花、白釉綠彩器、八稜金杯、江心鏡這四類文物最為值得關注。

  

  鞏義窯青花花卉紋盤,「黑石號」沉船出水,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唐青花是「黑石號」出水文物中最富盛名的品類。青花瓷在中國瓷器歷史上獨佔鰲頭,但世人常知元青花,而不知有唐青花。唐青花的燒造及製作歷史,曾一度是陶瓷史上的未解之謎,從1975年揚州唐城遺址發現青花瓷片,證據太少,學者們遲遲不敢研判,到後來河南鞏義黃冶窯、白河窯發現燒造唐青花的窯址,再到2002年揚州唐城遺址發現的一件完整青花盤,才逐步揭開了唐青花的秘密。然而,1998年「黑石號」沉船上一下子出水了三件唐青花盤,在學術界如石破天驚,其器型完整,保存完好,青花發色純正,棕櫚葉組成的紋飾奔放熱烈,具有典型的中亞風格,是目前所能見到最精美的唐青花器,也證實了9世紀的中國青花瓷已經通過海上絲路,遠銷海外。此次展覽中的兩件青花盤,是「黑石號」唐青花中尺寸最大,最精美的兩件,與目前國內有限的唐青花出土品共同展示,機會難得。

  

  白釉綠彩獅柄龍口執壺,「黑石號」沉船出水,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白釉綠彩器是唐代陶瓷中以顏色取勝的品類,它在中國的考古出土中數量不豐,且多光素無紋,但在「黑石號」沉船中出水了近200件,以白釉綠彩相間,色彩亮麗飽和而獨樹一幟。所製作的器物,既有大罐大盤,造型豐盈,色彩斐然;又有模印貼塑,動植物紋樣等多變造型和裝飾,例如氣勢軒昂的獅柄龍首罐;也有珍貴罕見的底部刻有「盈」、「進奉」字款大盤,這些本應屬於皇家的御用陶瓷,卻出現在了遠渡重洋的商船上,令人不解;此外,還有極具設計巧思的吸杯,「杯心作出魚,又或龜與小鴨,腔內有孔與杯柄相通」,這些白釉綠彩飲酒杯,杯體內貼塑各類精巧動物紋,其仿造的原型是唐《酉陽雜俎》中記錄的碧筩杯:「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據說,這種利用自然植物做成的吸杯「酒味雜蓮葉,香冷勝於冰」,古人風雅意趣直面撲來。「黑石號」出水的白釉綠彩器中,代表性重要展品基本都來上海展出了,唯一遺憾的是一件白釉綠彩的龍首長頸壺,因尺寸高大,頸部細長易碎,不宜長途旅行,僅在新加坡常設展出,不作任何外借。

  

  「黑石號」沉船出水銀盒,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金銀器是「黑石號」出水文物中佔比很小,但極為精彩的文物,其中又以伎樂紋八稜金杯膾炙人口。金杯由純金製成,保存完好如初,金光熠熠,八個稜面,每面焊接由金片錘揲而成的西域舞者樂伎形象,環形鋬呈龍型,指墊鏨刻了兩個深目長鬚、相背的胡人頭像。這種胡風甚濃的粟特式金杯,流行於唐代宮廷,其相似的造型和紋飾見於1970年陝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三件八稜金杯。承蒙陝西歷史博物館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慷慨支持,展覽借來了何家村窖藏的八稜金杯,以及新近發現的吐爾基山遼墓八稜金杯。三件金杯在展廳實現了世紀會晤,分別代表了盛唐8世紀、中晚唐9世紀以及遼初10世紀八稜金杯在中國的風格演變歷程。令人印象深刻是,「黑石號」金杯在體型上足足是其他金杯的三倍之大。

  「黑石號」沉船上共出水29面銅鏡,時代跨度大,既有漢六朝的古銅鏡,又有唐代各類流行題材的銅鏡。最富盛名的是一面四靈八卦鏡,直徑達21釐米,外圈楷書銘文「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於揚州揚子江心百鍊造成」,直指此鏡即為見於文獻史料,但從未見於出土實物的「江心鏡」。揚州是唐代重要的鑄鏡中心,江心鏡又稱「水心境」,是進貢朝廷的重要名品,相傳鑄造技術高超絕密,白居易就有《百鍊鏡》詩吟:「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背有九五飛天龍,人人呼為天子鏡」。「黑石號」沉船出水江心鏡是目前所見唯一有明確紀年並能與文獻記載吻合的實物證據。

  

  唐·揚州江心鏡,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黑石號」上出水最多的貨物是長沙窯瓷器,竟達57500餘件之多,瓷器上甚至有未收錄《全唐詩》的詩文,表達女子對江外客的思念

  作為一艘9世紀上半葉往來於中國大唐和阿巴斯帝國的商貿船,「黑石號」上出水最多的貨物是湖南的長沙窯瓷器,竟達57500餘件之多。與同艙700多件廣東窯瓷、300多件邢窯白瓷、200多件的越窯青瓷及白釉綠彩器相比,其佔比之重可見一斑,因而證實了整艘「黑石號」無疑是當時販量出口長沙窯瓷器的專號商船。

  這麼多長沙窯瓷器是如何裝載在並不大的「黑石號」船上的呢?我們發現了古人包裝貨物的智慧——其中長沙窯碗類器物數以萬計,有5萬餘件,分兩類裝載:一類是整齊地、呈螺旋式地疊放在廣東窯大陶罐中,每一個罐中可以碼130件左右的碗;另一類就以稻草紮成的圓筒綑紮裹住,堆放在船艙裡,發現時成堆散落在海底。

  

  長沙窯鳥紋碗,「黑石號」沉船出水,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有趣的是,長沙窯瓷器燒造時間並不長,且是一個地方性窯口,產品並未風行全國,多發現於長江中下遊沿線及各個沿海港口城市,如揚州地區以及上海唐代的青龍鎮港遺址都有長沙窯器物的出土。「黑石號」的出水更是證實長沙窯產品主要是面向海外市場,其中阿拉伯帝國可能是重要外銷地。長沙窯瓷器作為中晚唐的外銷瓷,產品極富特徵,它開創了中國陶瓷裝飾的彩繪時代,與同時期追求類玉類冰的越窯、類銀類雪的邢窯等單色釉瓷器相比,風格獨樹一幟。

  它以碗、罐、壺等日常器皿為造型進行大規模批量生產,彩繪主要以褐彩、綠彩、紅彩填描,用自由流動的筆觸表現極大的自然生命活力,紋樣活潑而抽象,常見有鳥紋、花草、動物、山巒風景,甚至以銘文、詩文做裝飾。這次「黑石號」展品中就可看到各類展翅飛翔的鳥紋、鳳凰紋、摩羯紋和胡人頭像,文字類有窯工信手塗寫的「荼(茶)盞子」「取錢領錢」字樣,甚至有未收錄《全唐詩》的詩文「孤雁南天遠,寒風切切驚。妾思江外客,早晚道邊停」,表達了女子對江外客的思念。這些具有「異國情調」的裝飾和色彩,應深受阿拉伯人的喜愛和追捧。

  

  唐·青釉褐綠彩帆船紋執壺,上海博物館藏

  「黑石號」保存了9世紀上半葉中國唐朝與西南亞之間海上貿易的第一個考古學證據,而它並非沒有遺憾的後續故事提醒人們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黑石號」出水珍品收藏的背後,牽動著全世界考古學家及博物館人的神經。由於1998年沉船意外發現的時候,印度尼西亞政府授權了一家商業打撈公司,而不是聘用專業的考古學家團隊,這為「黑石號」蒙上了一層似乎永遠褪不去的陰影。這種操作的動機是出於商業目的提取文物,而非科學發掘。將近7萬件的文物,僅僅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完成打撈,其背後是以犧牲考古學界倡導的整體打撈、科學記錄為代價,而「黑石號」的地位,恰恰可能是9世紀上半葉中國唐朝與西南亞之間存在的海上貿易的第一個考古學證據,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正因為如此,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臺了《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規定了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基本原則,旨在促進各國更好地履行這一職責。

  

  伎樂紋八稜金杯,「黑石號」沉船出水,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各種資料顯示「黑石號」的出水文物近7萬件,除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入藏大宗的5萬3千餘件,印尼政府保留了8千餘件,其他零散地出現在市場上,我們國家的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銅官窯博物館等地徵集了逾300件。囿於沉船發現時的特殊時代背景,「黑石號」的整個後續故事並非沒有遺憾。由此我們更能感受到,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及聯動的整個保護機制,需要國家強有力的支持以及公民的自覺意識。

  

  作者:褚馨(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編輯:範昕

  責任編輯:邵嶺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沉睡海底千年的「黑石號」文物展開唐代海上絲路圖卷
    「黑石號」沉船承載著目前海外發現最精美、體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物遺存,在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沉睡1100年之後,面世示人。其中來自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168件/組黑石號珍品現身此次展覽,不少都是重量級、精品級文物。
  • 圓桌丨從「黑石號」等再看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2020年11月19日-20日,「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博物館召開,共有43位國內外學者以線上及線下的方式做了學術報告,主要議題涉及「『黑石號』出水文物及相關研究」「唐宋時期貿易瓷」「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考古發現與研究」等問題,茲將精彩內容簡述如下。
  • 「文物數位化」加速甘肅與絲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
    「文物數位化」加速甘肅與絲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 2021-01-04 10:51: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 黑石號沉船上打撈出三件文物,破解了文物界的一個難解之謎!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黑石號」沉船,因為它破解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呢?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黑石號」沉船在1999年被成功打撈,沉船的位置在中國南海最南端和爪哇海北端交接的勿裡洞島附近,現在屬於印度尼西亞,而它的發現也十分有趣。在印尼地區,人們流傳著一個傳說:在婆羅洲和蘇門答臘之間的海域埋藏了一座寶藏,但是一直都沒有被人找到。
  • 「海上絲路」泉州緣
    原標題:「海上絲路」泉州緣   憑海而立、因海而興,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該船可載重200多噸,相當於唐代「陸上絲綢之路」一支700多頭駱駝馱運的總重量。這是一艘從東南亞歸航的香料船,船艙中遺留著大量的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龍涎香等香料,還有唐宋古錢、宋代陶瓷製品等物,總共重達4700餘斤。此前發現的法石宋代古船亦是泉州蓬勃「海上絲路文化」的力證。
  • 海上絲路主要交易了什麼?
    陸上絲綢之路,因其貿易貨物「絲綢」而得名;而海上絲綢之路之名,又緣於陸上絲綢之路。   然而當千年後的我們站在饒平柘林港口,遠眺煙波浩渺的入海口,遐想當年千帆競逐的盛況時,船上那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我們已經不得而知。
  • 元旦看展①丨丘比特煤油燈、東漢七盤舞畫像磚,川博新展看盡絲路繁華
    元旦期間,市民不妨來四川博物院打卡最近上新的展覽——「山高水長 物象千年——絲綢之路上的文化與交流」展。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和陝西歷史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吐魯番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7家參展單位的294件(套)精品文物,展現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與絲路魅力。
  • 一周觀展指南|「黑石號」特展倒計時,清宮遺珍現國博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近期推出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在浙江,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即將推出的「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則精選百餘件金石拓本、金石圖書與金石學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銅鏡、簡牘、磚瓦、碑刻、墓誌的實物;在上海,「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將於明天落幕
  • 美女在海底沉睡1500年,被冒險者發現!揭開千年之謎
    於是潛水員把這些情況反映給了相關的機構,他們立刻派人來查明情況,果然這裡擁有許多沉睡了很久的秘密。工作人員正在測量盛滿金幣的石頭器皿。因為沉睡太久已經鏽跡斑斑長滿了珊瑚等其他海洋生物的頭像。如果從遠處看估計就要嚇人一跳的。
  • 硬貨:黃金列車藏寶藏 海底沉船文物值大錢
    資料圖-寶藏\資料圖:2015年02月03日,廣東省陽江市,「南海1號」保護挖掘現場顯露出來的大量碗片。沉船被發現後,經過了20年的前期準備,這艘沉睡了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在2007年12月被交通部廣州救撈局用沉箱「包裹」整體打撈出海,並安置在陽江海陵島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中。2015年2月經過7年的保護髮掘,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貝殼等凝結物被逐層清理,船艙內超過6萬件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見天光,展現在世人面前。
  • 黃金列車藏山洞 海底沉船文物多
    資料圖-寶藏\資料圖:2015年02月03日,廣東省陽江市,「南海1號」保護挖掘現場顯露出來的大量碗片。 圖片來源:CFP視覺中國  「南海一號」:沉船上或有6萬件南宋文物  除了戰爭中財富轉移所形成的寶藏之外,更多的寶藏是因天災而被銷聲匿跡。1987年,南宋沉船「南海一號」就是這樣一處海底寶藏。
  • 從海底升起:鐵達尼號百年真容-鐵達尼號,海底,百年真容,海底...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華夏地理》雜誌4月推出《泰坦尼克百年紀念專輯》,公布了沉睡海底的鐵達尼號殘骸細節。鐵達尼號的殘骸在黑暗中沉睡,腐壞的鋼鐵亂七八糟地散落在北大西洋海底約400公頃的一片海床上。這裡真菌滋生,各種奇怪的無色生物身受千鈞重壓而安之若素,在凸凹不平的船骸中覓食。
  • 對話南粵古代文明 修復嶺南歷史圖卷
    原標題:11個項目先後入選全國「十大」,廣東考古接續歷史記憶對話南粵古代文明 修復嶺南歷史圖卷12月21日,以宋代沉船「南海Ⅰ號」的展示與研究為主題的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新晉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廣東考古文博界的一件大事。在古代,嶺南被認為是化外煙瘴之地。
  • 唐代西域與吐火羅
    四件文書,性質相同,個別人名相同(如一號文書中的「義羅施」與四號文書中的「康尾義羅施」;二號文書中的「紇槎」與四號文書中的「康紇槎」;處理之相關官員均為連亨,處理時間均為垂拱元年四月十九日等),可以連同展開分析。文書雖已部分殘缺,但文意基本清楚的:「西來」之一行商胡,「欲向東興易」、「入京」,但沒有過所,違背了唐朝政府的「凡行人車馬出入往來,必據過所以勘之」之規定,而被阻禁在了高昌縣。
  • 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除了蜚聲中外的曾侯乙編鐘,還有曾侯乙尊盤、青銅冰鑑、聯禁銅壺、雲紋金盞等精美文物,無不令人驚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還有一批神秘的小東西,雖鮮為大眾所知,卻一直受到學界的持續關注——蜻蜓眼式玻璃珠。通過西南「絲路」,長江流域的絲綢、漆器等物也遠銷到印度、中亞地區,並進一步延伸到歐洲。西南「絲路」在秦漢時期已經交往頻繁,其起始的時間,可往西周追溯,甚至有觀點認為在史前時期就已經開始。比如,在四川三星堆遺址發現大量海貝就是例證。也有人認為,絲綢之路之前的「絲路」,不在西南,而在北方。
  • 李建華再登央視《百家講壇》 探千年絲路古道之謎
    此次登上《百家講壇》,李建華挑選了6件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極具代表性的絲綢國寶,揭開千年古絲路的起源之謎,並從歷史走向現實,用絲綢人的獨特視角解讀絲路精神,闡釋「一帶一路」倡議背後的現實意義。探秘千年古道2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不曾隱沒絲綢之路的長長古道。由此,世界不僅認識了柔軟的中國絲綢,更觸摸到了深厚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