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再登央視《百家講壇》 探千年絲路古道之謎

2020-12-06 騰訊大浙網

首集節目《探秘馬王堆素紗禪衣》準時開播。李建華一身藍色中式唐裝,神採奕奕地走上講壇,神奇絲路的探秘故事就此開啟。

這是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一周年之際,身為浙江省絲綢文化研究會會長、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華再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開講「絲綢之路話絲綢」系列節目。

此次登上《百家講壇》,李建華挑選了6件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極具代表性的絲綢國寶,揭開千年古絲路的起源之謎,並從歷史走向現實,用絲綢人的獨特視角解讀絲路精神,闡釋「一帶一路」倡議背後的現實意義。

探秘千年古道

2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不曾隱沒絲綢之路的長長古道。由此,世界不僅認識了柔軟的中國絲綢,更觸摸到了深厚的中華文化。絲綢成為這個神秘東方古國的象徵。

「絲綢之路話絲綢」系列第一集共拋出了四個問題:誰是踏上絲綢之路的第一人?絲綢之路究竟是何時出現的?它又為何因「絲綢」而得名?遠在數千裡之外的長沙馬王堆與絲綢之路有什麼特殊的淵源?

對於這些問題,李建華早已研究得十分透徹,並結合史料向觀眾娓娓道來。

提起踏上絲綢之路的第一人,我們往往會自動聯想到漢代的張騫。不過,更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張騫是第一位出使西域的官方使者」。這是因為,在張騫出使西域,途經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時,他發現此地有中國的蜀布和邛竹杖。這恰恰證明了早在張騫出使以前,便已有人在這條古道上來往,從事商業活動等。

儘管最早踏上絲綢之路的人已經無從考證,但「絲綢之路」這一名稱的出現卻十分明確。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霍芬出版的《中國》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並在地圖上進行了標註。這一術語一經提出,就受到了東西方學者的認同,並不斷延伸與拓展。

那麼,為什麼這一千年古道以「絲綢」冠名,而非「茶葉之路」或「陶瓷之路」呢?

公元前119年,張騫再度出使西域。《史記》記載了此次出使所攜帶的物品,「齎金幣帛直數千巨萬」。其中,「帛」指的就是絲綢。「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在絲綢之路上出現了大批量絲綢。」

《史記》中出現的這9個字極富價值,從此,絲綢成了千年古道上最受歡迎的外交禮品與商品。

可惜的是,張騫出使時所帶的絲綢樣式,已不得而知。不過,通過同一時期的素紗禪衣,我們可以了解到漢代絲綢已經達到的工藝水平。

作為全世界最輕薄的絲綢衣服,素紗禪衣發掘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辛追夫人1號漢墓中。重量僅為49克的它,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較重的邊緣,重量只有25克左右,據稱可以塞進一個火柴盒。

為了證明素紗「薄如蟬翼、舉之若無」的特點,李建華特意拿出隨身帶著的火柴盒,裡面摺疊的正是素紗禪衣素紗部分的複製品。只見他打開火柴盒,輕輕一提,素紗便似煙霧般飄散開,盡顯絲綢織物之美。

在接下來的五集中,李建華將以「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膊、四天王狩獅紋錦等絲綢國寶為切點,繼續為觀眾解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更多鮮為人知的背後故事。

踏遍方知其妙

在往期《百家講壇》節目中,開講的嘉賓不乏史學界、文學界的名家與大家。一名企業家能夠登上《百家講壇》,而且是二度開講,這背後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

「欄目對講述內容有非常精準的要求,顧問專家團更是要求每一處講述內容都有出處與歷史背景。」李建華告訴記者,為了探究史料的準確性,他不僅實地踏遍70多個城市、50多家博物館,還在一年的時間裡,查閱了5000萬字的資料,最終凝練出10萬字的講稿。

臺上四小時,臺下一年功。為了探尋歷史真相,他從杭州出發,實地到訪了西安、烏魯木齊、喀什等古絲綢之路沿線重要城市,以及法國吉美博物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新疆文物考古所、敦煌研究院等絲綢之路上數十家機構,並與國內外多名絲綢專家交流,重走了古絲綢之路。

在這一過程中,不少親友都曾勸他:「何必如此辛苦去實地走訪?」但在李建華看來,只有實地重走,才能真正研究絲綢之路。此外,欄目中所講述的每一件絲綢國寶,他都親眼見過。其實,想要見到這些國寶並非易事,有些國寶常年保存於庫房之中。

將在第三集出現的四天王狩獅紋錦藏於日本奈良法隆寺,極少展出。在2017年京都國立博物館120周年慶的文物展上,四天王狩獅紋錦作為珍貴藏品展出兩個星期。為了親眼見到真品,李建華特意排出時間前往日本,排了幾個小時的隊,方才一睹這件國寶的真容。

正因為如此,他對每集中出現的絲綢國寶的外觀和製作工藝都格外清楚,也深有感觸。「在錄製節目的時候,我的腦海中都有實物的畫面,講述的都是自己親眼所見的真實感受。」

浙江偏多儒商

一名企業家為何要花費大量心血研究史料,探究其中的奧秘?李建華說,對絲綢的熱愛已成情懷,這份情懷是他探究史料的動力,而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的感悟同樣可以注入企業管理之中,為企業發展帶來新的啟發。

在長期的研究中,李建華不僅探究了絲綢之路對特定時代商貿交流、文化融合、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理解絲綢之路與時代發展的關係脈搏,還總結出「絲綢擁有至美、至貴、至柔的永恆品質,是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是消除化解衝突的良器」的感悟。

「在沙漠戈壁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艱難行走,若不是實地走過,真的不知道在沙漠中行走要花多少力氣,可以想像古人在絲綢之路上走得有多艱難。」李建華感慨道,雖然過去「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現象已不復存在,但這條路所承載的機遇從未消散。

每一個事物的出現,一定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在絲綢國寶的織造技術、花紋圖案、創作過程的背後,絲綢之路蘊含著古人對於文明交流的渴望。

今天,絲綢之路不再是一條艱難之路,而是一條在新時代背景下,以高鐵、飛機、網絡為載體,跨越海洋大陸的新絲綢之路。

於諸多浙商而言,企業發展之路何嘗不是一條屬於自己的「絲綢之路」,縱然有艱難險阻,但情懷、責任、擔當始終是他們身上的烙印。

浙江人有悠久的經商傳統,而成功的浙商往往得益於對文化的體悟和精研,歷史上,浙江儒商頻現。在當前,現代浙商更注重提高學識素養,從「草根浙商」向「文化浙商」轉變。李建華登上《百家講壇》,堪稱其中之佼佼者。

相關焦點

  • 臺灣 學者曾仕強去世享年84歲 曾為《百家講壇》講解《易經》
    臺灣著名學者曾仕強去世享年84歲 曾為《百家講壇》講解《易經》時間:2018-11-13 13:07   來源:網易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灣著名學者曾仕強去世享年84歲 曾為《百家講壇》講解《易經》 11日晚,管理大師曾仕強在臺灣三軍總醫院安詳辭世,享年84歲,此前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中講解《易經的奧秘
  • 非洲荒漠之夜
    按欄目 央視欄目 | 等著我 |
  • 鐵路「工匠精神」在絲路古道傳承
    採訪團一行走進銀川工務段和銀川電務段,實地探訪堅守在絲路古道上的鐵路工匠達人,體驗鐵路專家高精技術。在這片絲綢古道,「塞上」寧夏,一大群普通鐵路職工堅守在這裡,詮釋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匠人精神、職人精神。
  • 羊皮筏子衝浪黃河 駝鈴馬蹄夢回絲路
    6月22日,鄭報全媒體「陸上絲路採訪團」實地探訪蘭州標誌性建築,追尋黃河沿岸絲路古道,體驗黃河民俗文化。千年筏子百年橋,萬裡黃河第一漂。古絲路在甘肅境內的黃河上有不少古渡口,當時最常用的牛羊皮筏,舊稱「革船」,在黃河上遊藉助河水之力,是古時運輸人員和瓜果蔬菜物資的水上工具,如今,羊皮筏在黃河上遊完好的延續下來。羊皮筏子不僅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 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之旅——記西安歐亞學院「愛驅動」學術講壇第...
    2020年11月4日,由西安歐亞學院科研處主辦的「愛驅動」學術講壇第十四期在大學生活動中心多功能廳如期舉行。來自各分院及職能處室的師生共計一百五十餘人參加了此次活動。此次專題講座由吳麗娟副處長主持。吳處長介紹,「愛驅動」學術講壇舉辦十多期,圍繞學校重點方向及領域特邀知名專家學者,帶來不同的主題分享,希望能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為大家帶來思想和觀點的碰撞。此次很榮幸地邀請到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張燕研究員、西安市社會科學院西安旅遊設計研究院執行院長邵振宇研究員分別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文化打造」及「絲綢之路系列文化講座之—文明的曙光」兩個主題,分享絲綢之路沿途的歷史與文化。
  • 央視春晚上的國寶《絲路山水地圖 》高清大圖來了!
    在2018年央視春晚最為震撼場景之一的莫過於國寶——絲路山水地圖重新呈現在國人面前這是一件佚失已久的明代地圖。它規模宏偉,繪製精美足以和世界四大古地圖相媲美!那是因為《絲路山水地圖》使用的礦物顏料,雖經歷數百年而色澤鮮豔奪目,幾乎不減當年。
  • 東坡古道 千年銀杏 味道山鄉 梅甜湘溪
    杭州電視臺綜合頻道2020年7月4日播出  東坡古道,千年銀杏,味道山鄉,梅甜湘溪.湘溪村位於富陽區新登鎮
  • 央視科教頻道改版:推出《百科探秘》《重訪》
    央視科教頻道此次改版的最大特點就是調整欄目結構。將原有的三十七個欄目調整為二十三個,在這二十三個欄目中,除了四個新欄目以外,其餘都是原來的一些精品欄目。而在這些已經被廣大電視觀眾所熟悉和喜愛的電視欄目中,《百家講壇》欄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山,邀你穿越千年再品「十五國風」!
    在踐行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時代主旋律之下,喜馬拉雅新疆站聯合中國電信新疆分公司、新疆藝術學院、新疆師範大學,邀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啟功先生嫡傳弟子李山蒞臨新疆高校,深度解析《千年古歌中的文化世界》。
  • 土城,這個川鹽古道上的千年古鎮長什麼樣子呢?
    很多人對貴州的古鎮印象大多還停留在西江千戶苗寨、鎮遠古鎮上,但是在遵義習水,有個因川鹽古道而興起、因四渡赤水而馳名的千年古鎮卻一點也不遜色於這兩個。這座距今已經2100餘年的古鎮究竟有怎樣的魅力呢?在川鹽古道上的土城,長什麼樣子?
  • 《科教21點檔》大「真」探之:單挑荒野-婆羅洲(1月8日)
    詳細 > 百家講壇《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詳細 > 《等著我》中國唯一一檔利用國家力量為普通大眾實現「團圓夢」的大型服務類節目。我們..詳細 > 百家講壇 《風雲南北朝之苻..
  • 《科教21點檔》大「真」探之《單挑荒野-羅馬尼亞》(1月15日)
    詳細 > 百家講壇《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詳細 > 《等著我》中國唯一一檔利用國家力量為普通大眾實現「團圓夢」的大型服務類節目。我們..詳細 > 百家講壇 《風雲南北朝之苻..
  • 「印象隴原」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
    沿著歷史漸漸清晰起來的脈絡,我們的眼前又一條古道遺蹤呈現出來了,這就是坐落在徽縣榆樹鄉火站村,在歷史的煙雲裡沉睡了千年的茶馬古道。榆樹鄉坐落在徽縣的東北部,在現今的地理位置上並不算是最偏遠的荒僻之地。我對它最早最具體的認知是和板慄、野草莓聯繫在一起。
  • 《科教21點檔》大「真」探之《河中探秘-食人鯰魚》(12月26日)
    詳細 > 百家講壇《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詳細 > 《等著我》中國唯一一檔利用國家力量為普通大眾實現「團圓夢」的大型服務類節目。我們..詳細 > 百家講壇 《風雲南北朝之苻..
  • 《科教21點檔》大「真」探之《恐龍王朝-飲水坑的故事》(1月16日)
    詳細 > 百家講壇《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詳細 > 《等著我》中國唯一一檔利用國家力量為普通大眾實現「團圓夢」的大型服務類節目。我們..詳細 > 百家講壇 《風雲南北朝之苻..
  • 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第一百場走進首都圖書館
    為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落實《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辦發[2013]24號),根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行動方案》(中宣發[2015]9號),按照中宣部的具體指導,中共中央宣傳部宣教局、光明日報社共同主辦,光明網承辦了「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工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