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古鎮、古村落都有一種莫名的情節,儘管談到某一個古鎮時,嘴上說著「已經商業化了」「商業化太濃了」,但說到麗江、鳳凰這些地方時,還是會有想去的衝動。
很多人對貴州的古鎮印象大多還停留在西江千戶苗寨、鎮遠古鎮上,但是在遵義習水,有個因川鹽古道而興起、因四渡赤水而馳名的千年古鎮卻一點也不遜色於這兩個。
這座距今已經2100餘年的古鎮究竟有怎樣的魅力呢?
在川鹽古道上的土城,長什麼樣子?
土城地處川黔兩省區域經濟結合部,與赤水市、四川省古藺縣接壤,赤水河是土城的主要通道之一。赤水河橫貫雲南、貴州、四川三省,連結川黔兩地,流經習水,至四川合江縣入長江。是古時川鹽入黔的重要碼頭和集散地。
如果你親臨土城,從高速路上俯瞰整個土城,可以看見赤水河從古鎮穿過,古鎮三面環水,背面靠山,古鎮依山而建,臨水而居。凸顯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山水文化,山、水、城在這裡交相輝映。
土城古鎮不僅在整體格局上凸顯傳統山水文化的影響,而且在各個單體建築的處理上,也無不蘊藏著對傳統山水文化的執著追求。從構造取材上,因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盛產的竹、木、土、石,使得傳統建築和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為一體;從布局上,古鎮依舊保留著「前店後宅」的格局。
古鎮除了保存有大量「中國固有形式」為主以外,也不乏一些經典的「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築。
對於第一次到土城的人來說,走在土城老街的青石板上,街道兩邊的明清古建築、近代建築以及居民家裡面的老物件,極具穿越感,足夠令人驚嘆。
十八幫,土城古鎮前世今生的縮影
川鹽古道雖然不及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京杭大運河這些古道名氣大,但他對於這個國家,特別是西南地區的發展同樣重要。它承載了西南地區鹽業等商品的交通運輸,帶動了跨區域的遠距離運輸貿易體系的建立,對整個西南地區的的交通網和城鎮發展影響巨大,在這條古道上,也因此誕生了一個個古鎮。
作為「川鹽入黔」的重要碼頭和集散地,土城古鎮因此而產生了絢麗多彩的古道風俗文化。土城十八幫便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同時還是享有盛譽的釀酒中心之一,歷史上四方商賈雲集土城,形成了土城濃鬱的商埠文化底蘊。老街左右林立著的十八幫幫旗,足以窺見土城商貿的繁華。
十八幫即:袍哥、鹽幫、馬幫、鐵幫、糖食幫、茶幫、丐幫、布幫、戲幫、經紀幫、棧房幫、米幫、藥幫、油幫、酒幫、石幫、木幫、船幫等。
除了袍哥之外,從各個幫名來看,我們不難推算出其各自的營生手段。
袍哥會是盛行於民國時期,與青幫、洪門為當時的三大民間幫會組織。到了土城,必須要做的一件事肯定是去跟「袍哥」合影,據悉,這是中國最後一位袍哥了。
雖說,土城十八幫幫幫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真正產生巨大影響的還是鹽幫。黔地不產鹽,當時貴州的鹽主要來源於四川。到了清代,官府在土城設仁岸鹽碼頭,並由此成為了川鹽入黔的重要轉運站。現在在土城十八幫文化體驗館,還能形象生動的窺見十八幫這一獨有文化。
除了十八幫這一土城前世今生的縮影之外,土城還有宋代酒窖、古驛站、茶旅館、「張半擔」宅等一系列凸顯古鎮商埠文化的歷史遺存。
長徵文化中的那一抹紅
土城是著名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長徵文化藝術之鄉。1935年1月29日,紅軍以土地城渾溪口為主要渡口,揮師一渡赤水河,揭開了紅軍「四渡赤水」戰役的輝煌篇章,也留下燦爛的長徵文化。
土城古鎮的四渡赤水紀念館、中國女紅軍紀念館、紅九軍團陳列館鹽號陳列館、土城老街紅軍駐地,青槓坡戰鬥遺址,女紅軍街,土城渡口紀念碑等十多處數紀念館和革命遺址,全方位展示著土城的紅色歷史。
土城,比想像中更有味道
因川鹽古道應運而生的很多東西在土城已成過往,當年的那些船夫、挑夫、鹽工等都已經成為歷史的名詞。但相伴而生的特色小吃,卻依然為來這裡的遊客提供了更有味道的土城之旅。
這些南來北往的說著南腔北調的人們帶來各地的小吃,在土城碰撞、融合、發展、創新,形成了如今種類繁多且獨具土城特色的小吃。
如果你來到土城,想請當地人推薦本地特色小吃,他們隨口能說出很多種,像苕絲糖、苕湯圓、豬兒肥、春卷、冰粉、缽仔糕、炸土豆等等,在土城老街上走一走的話,酒樓、飯店比較罕見,但是小吃鋪倒是很多,但尋來尋去,看到最多的還是苕絲糖和苕湯圓。
幾千年的歷史,時至今日,土城還是那個土城。原來的古鎮布局、古鎮建築並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只是從之前圍繞川鹽運輸發展變成了如今的圍繞旅遊業發展而已,很多原來的客棧和貨倉,變成了現在的餐館和民宿,古鎮的生活依然繼續。想比麗江、鳳凰等古鎮來說,這裡反倒來得更加淳樸和平靜。
從赤水河航運歷史展覽館、赤水河鹽文化陳列館、土城古鎮博物館到十八幫文化體驗館到四渡赤水紀念館、中國女紅軍紀念館再到老街上的青石板、苕湯圓等等,土城處處都無聲訴說著它的千年故事。沒事來這裡發發呆、散散步,困了找一客棧歇一歇,餓了嘗一嘗實實在在的當地美食,一切都可以讓時光慢下來,從容且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