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大巴山南麓、川渝陝結合部的達州,是一片神奇的地方。這裡,擁有巴文化、紅色文化、旅遊文化、歷史文化等,是文化富集之處。荔枝古道、米倉古道,國內外專家不辭辛苦,多次深入實地考察,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達州市人大常委會、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先後出臺了「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條例」,引起政府和不少人士的關注;生活、工作於此的筆者,多次參與中共達州市委宣傳部、網信辦組織的探訪荔枝古道、米倉古道、傳統村落的活動,或獨步,或與「川東北古村之友群」的朋友到現場共同探尋,收穫不少;在達州市及各縣(市、區)城鄉住房和建設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次調研,筆者驚奇地發現:荔枝古道(含米倉古道)是鑲嵌在達州的熠熠生輝的金線,傳統村落則是金線串起的一顆顆晶瑩透剔的珠寶。
有感於此,筆者根據考察成果、申報材料、專家意見和相關資料,圍繞「走進達州傳統村落」這個主題,分別敘述荔枝古道(含米倉古道)及周邊的傳統村落、人文軼事、文物遺址,以期拋磚引玉。
荔枝古道的由來
坊間流傳「天下美人皆瘦,唯有貴妃一身肉」。這裡所說的美人是指唐朝的貴妃楊玉環。據史籍記載,唐朝第九個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寶四年(745年),正式冊封26歲的楊玉環為貴妃,從此開始了食則同席、寢則同榻的專寵生活,「三千寵愛在一身」。唐玄宗之所以愛楊貴妃,那是因楊貴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在楊貴妃與唐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間,唐玄宗為滿足寵妃楊玉環吃新鮮荔枝的喜好,頒旨在四川涪州(今重慶涪陵)建優質荔枝園,並將涪州荔枝(另有嶺南兩廣、福建之說)列為貢品,修整涪州到長安(今西安)長達2000多裡、專供荔枝運輸的驛道,並設置專門的驛站,專為貴妃運送荔枝。
據史書記載,唐朝驛道每隔20裡設置1個驛站,最盛時全國各地驛道總共有1639個驛站,驛道工作人員2萬餘人,而最為繁華當數運送荔枝的驛道了。為保持荔枝的色香味,防止荔枝路途中擠壓,負責運送荔枝的驛使採用土法保鮮,把採摘下的新鮮荔枝帶葉密封於所砍下的竹筒中,裝籠從涪州上馬,二十裡一換人,六十裡一換馬,日夜兼程,馬不停蹄,保證在七天七夜時間內把新鮮荔枝送到長安。其速度之快,如同當今的「特快專遞」。巴蜀崇山峻岭,道路崎嶇險峻。為保證運送速度,驛使手拿銅鈴,一路搖過不停,來不及躲閃的即使被馬踏死也不予追究,致使百姓「聞鈴而色變」。唐代詩人杜甫在詩《子午谷》中寫道:「憶昔南州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即是當時「荔枝驛」「荔枝道」的真實寫照。
10世紀80年代,宋代文學家、地理學家樂史在其著作《太平寰宇記》一書中,把唐玄宗為滿足寵妃楊玉環食新鮮荔枝的喜好、從涪州至長安修建的這條專供運輸荔枝的古驛道命名為「荔枝道」,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流傳開來。
達州的荔枝古道
荔枝古道,又稱「天寶荔枝道」,古稱「洋巴道」,系子午道的延伸,是四川古蜀道之一,是直接聯繫川東地區和關東地區的重要通道。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1916—1996年)在其《唐代交通圖考》一書中記載,唐朝天寶年間所進貢的荔枝,存在嶺南與涪州兩說,唐朝人大多認為出自嶺南,北宋以後大多認為出自涪州。就他的考證,主要產自涪州。文史研究者高洪銀和近年來的國內外考古專家同樣認為出自涪州,只不過中間所經過的地方略有差異而已。
高洪銀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收集荔枝古道資料,查閱了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四川通志》《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等書籍及地方文史資料,並經實地探尋、考察,認為從南到北荔枝古道在達州的走向是:由涪州輾轉到南浦郡梁山縣(今重慶梁平區)螺螄店進入通川郡新寧縣(今開江縣)黃茅嶺、黃茅坪(今新街鄉)、任市鋪,回龍鋪,再進入通川郡東鄉縣(今宣漢縣)七里舖(七裡峽山)、天生場、大成、紅嶺、瓦窯壩、隘口、馬渡關,出達州到清化郡始寧縣(今平昌)巖口、馬鞍,又進入今達州萬源市鷹背鄉的雞公寨、街道,以及廟埡鄉紫馬坎、名揚、秦河鄉三官場、玉帶鄉、魏家鄉,再次出達州到始寧郡(治今通江縣諾江鎮)巴東縣(今通江縣龍鳳場、洪口、澌波),又進入萬源市竹峪、虹橋,並出川到陝西省今鎮巴縣後到長安。高洪銀還認為,荔枝道自梁平區屏錦鎮分支入袁驛、接官嶺至大竹縣老龍場(今石橋鋪梁山街),沿長青村、荷花村到永勝鄉茨竹村,經柏林鎮觀音村至達川區平灘鄉、景市鎮、亭子鎮、大風鄉高拱橋、羅江鎮、蒲家八廟場入宣漢縣大成鎮。從涪州至古長安,由南北二段組成。南自涪州翻越大巴山至西鄉為洋巴道,北翻秦嶺止於長安為子午道,後統稱為荔枝道或荔枝古道。
2015年3月和2016年3月,由考古、歷史、文學、文化遺產、古建築等省內外知名專家組成的30餘人調查團隊,詳細考察了達川區、通川區、萬源市、大竹縣、渠縣、宣漢縣、開江縣的文物。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巫新華、北京大學教授齊東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等專家認為,達州境內的6處唐宋時期摩崖造像,已經可以連成一條線,能勾勒出荔枝道的大致走向;達川區大風鄉、檀木鎮和開江的古驛道源遠流長,基本可以確定達州是荔枝道的一個重要節點;通川區蒲家八廟場驛道是清代遺留的保存較好的古驛道,為確認荔枝道走向提供了重要佐證;宣漢縣紅峰鄉唐家壩摩崖造像是難得的天寶年間的摩造像,為天寶荔枝道的走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通過調查,專家們在達州市境內的眾多河流、峽谷、懸崖邊發現大量古道、古橋,證實了古荔枝道確實存在,明確荔枝道基本走向:自涪陵、墊江、梁平、大竹、達川區、宣漢(大成鄉瓦窯壩折入三橋、隘口、馬渡)、平昌縣、萬源市(鷹背鄉、廟埡鄉、秦河鄉、玉帶鄉、魏家鄉)、通江縣,再入萬源市(竹峪鄉、虹橋鄉),鎮巴縣,共經過10多個縣市,最後進入西鄉縣子午道,到達西安。共經過10多個縣市,總行程達1000公裡左右。「荔枝古道不專指一條幹道(官道、驛道),而是一個相互通聯的路網系統。如果荔枝古道是主幹的高速公路,那麼,它的支線就是國道、省道、縣道。」達州市博物館館長王平這樣比喻(米倉道大致走向:渠縣、大竹、達川區、通川區、平昌、巴中、南江、上兩、響灘子、龍王壩(又名九角山)、蒿壩、黃官、廟壩、平昌、通江、碑壩、西河口、天池梁、牟家壩、回軍壩、漢中)。
由於時間的打磨,荔枝古道幾度興衰。北宋時,荔枝道一度荒廢,明清時,荔枝道成為川陝客商來往的重要道路而再度興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公路、鐵路事業不斷發展,荔枝道逐漸廢棄。
荔枝古道,因唐王朝的驕奢淫逸而興起,滿足了楊玉環吃新鮮荔枝的嗜好,但促進了川陝間的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成為了我國古代南北交通的主脈。明清時,商賈多由此道進出四川。據史料記載,明、清兩代禁止私鹽、茶,大路均設關卡,嚴行查禁。沿著荔枝古道沿線建立的貿易集市,如明末清初的最繁華街市,鹽商交易市場的漁渡壩、響洞等街市,其名一直延用現在;蒲家場原在八廟場,因場臨崖畔,醉酒者墜崖較多,才遷今址,在清朝道光年間就形成黃牛交易市場,上市黃牛每場在300至400頭,黃牛銷往陝西、湖北等地,市場進口處貼有「無論春夏秋冬牛上市皆為寶,不分東南西北下場均有珠」的檻聯。達縣盛產的黃表紙,陝西出產的棉花,也由荔枝古道運送,並在達縣城形成了一個與其他地方不同的花表行。由此,民間流傳「一條黃龍(火紙)出川去,一條白龍(棉花)入川來」的說法。
達州荔枝古道遺蹟
荔枝古道跨越千餘年,交通主幹線的功能早已喪失,但我們仍能看到那歷經滄桑的路段、磨損的青石板路。在達州範圍內,荔枝古道保存較多的當數宣漢縣和萬源市。
當年的荔枝古道經宣漢縣隘口鄉木龍村、隘口場鎮、煙燈村,馬渡關鎮的百丈村、浪洋村、風鬥村、長灘村而進入平昌縣。今馬渡關鎮、隘口鄉已合併為馬渡關鎮,在其境內,荔枝古道長達15公裡左右,今天仍能看到的有4公裡長。萬源市鷹背鄉瓦子坪村至廟埡鄉名揚村,一排排青石板,寬且厚大,步步相連,長達多10公裡。此路段有一塊明朝萬曆壬辰年(1592年)的摩崖石刻,上有「天寶貢果(荔枝)過境而被劫,官軍剿焉」的記載,為荔枝古道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秦河鄉三官場村至石窩番壩村,古道綿延約七公裡,荒於深山老林,難以行走。此路段有兩座清代古墓,精雕細刻,豪華大氣,分別刻有「存古道」和「光風霽雨懷古道」的文字記載。另有南宋和元代古碑,一塊記載了漢朝劉邦走此道籌集糧食,另一塊則有「漢唐間道,宋曰荔枝道」字樣。只可惜兩塊古碑因水庫建設已沉入水底,居住在古道旁的趙先生如是說。改革開放前,經三官場過鷹背鄉趕達縣,過石窩鄉金山水庫到西安的人仍絡繹不絕,洞洞店、高皇觀兩處么店子曾一度生意興隆。
荔枝古道出玉帶,過魏家進入通江縣境,其間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道,勝似蟠龍,沿山體迂迴前進,其拐彎有九道之多,當地人稱「九道拐」,路雖有些艱險,卻是當年要道。
荔枝古道過境通江縣龍鳳場鄉、洪口鎮、澌波鄉後又進入萬源竹峪鎮,過虹橋鄉,繼續前行,徜徉在一段被葉水擊出無數小孔的青石板路上,觸摸前人千年踩出來的凹形槽,不知不覺間出了四川,古長安城似乎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