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達州南北的那條荔枝古道

2021-01-14 騰訊網

地處大巴山南麓、川渝陝結合部的達州,是一片神奇的地方。這裡,擁有巴文化、紅色文化、旅遊文化、歷史文化等,是文化富集之處。荔枝古道、米倉古道,國內外專家不辭辛苦,多次深入實地考察,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達州市人大常委會、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先後出臺了「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條例」,引起政府和不少人士的關注;生活、工作於此的筆者,多次參與中共達州市委宣傳部、網信辦組織的探訪荔枝古道、米倉古道、傳統村落的活動,或獨步,或與「川東北古村之友群」的朋友到現場共同探尋,收穫不少;在達州市及各縣(市、區)城鄉住房和建設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次調研,筆者驚奇地發現:荔枝古道(含米倉古道)是鑲嵌在達州的熠熠生輝的金線,傳統村落則是金線串起的一顆顆晶瑩透剔的珠寶。

有感於此,筆者根據考察成果、申報材料、專家意見和相關資料,圍繞「走進達州傳統村落」這個主題,分別敘述荔枝古道(含米倉古道)及周邊的傳統村落、人文軼事、文物遺址,以期拋磚引玉。

荔枝古道的由來

坊間流傳「天下美人皆瘦,唯有貴妃一身肉」。這裡所說的美人是指唐朝的貴妃楊玉環。據史籍記載,唐朝第九個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寶四年(745年),正式冊封26歲的楊玉環為貴妃,從此開始了食則同席、寢則同榻的專寵生活,「三千寵愛在一身」。唐玄宗之所以愛楊貴妃,那是因楊貴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在楊貴妃與唐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間,唐玄宗為滿足寵妃楊玉環吃新鮮荔枝的喜好,頒旨在四川涪州(今重慶涪陵)建優質荔枝園,並將涪州荔枝(另有嶺南兩廣、福建之說)列為貢品,修整涪州到長安(今西安)長達2000多裡、專供荔枝運輸的驛道,並設置專門的驛站,專為貴妃運送荔枝。

據史書記載,唐朝驛道每隔20裡設置1個驛站,最盛時全國各地驛道總共有1639個驛站,驛道工作人員2萬餘人,而最為繁華當數運送荔枝的驛道了。為保持荔枝的色香味,防止荔枝路途中擠壓,負責運送荔枝的驛使採用土法保鮮,把採摘下的新鮮荔枝帶葉密封於所砍下的竹筒中,裝籠從涪州上馬,二十裡一換人,六十裡一換馬,日夜兼程,馬不停蹄,保證在七天七夜時間內把新鮮荔枝送到長安。其速度之快,如同當今的「特快專遞」。巴蜀崇山峻岭,道路崎嶇險峻。為保證運送速度,驛使手拿銅鈴,一路搖過不停,來不及躲閃的即使被馬踏死也不予追究,致使百姓「聞鈴而色變」。唐代詩人杜甫在詩《子午谷》中寫道:「憶昔南州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即是當時「荔枝驛」「荔枝道」的真實寫照。

10世紀80年代,宋代文學家、地理學家樂史在其著作《太平寰宇記》一書中,把唐玄宗為滿足寵妃楊玉環食新鮮荔枝的喜好、從涪州至長安修建的這條專供運輸荔枝的古驛道命名為「荔枝道」,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流傳開來。

達州的荔枝古道

荔枝古道,又稱「天寶荔枝道」,古稱「洋巴道」,系子午道的延伸,是四川古蜀道之一,是直接聯繫川東地區和關東地區的重要通道。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1916—1996年)在其《唐代交通圖考》一書中記載,唐朝天寶年間所進貢的荔枝,存在嶺南與涪州兩說,唐朝人大多認為出自嶺南,北宋以後大多認為出自涪州。就他的考證,主要產自涪州。文史研究者高洪銀和近年來的國內外考古專家同樣認為出自涪州,只不過中間所經過的地方略有差異而已。

高洪銀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收集荔枝古道資料,查閱了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四川通志》《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等書籍及地方文史資料,並經實地探尋、考察,認為從南到北荔枝古道在達州的走向是:由涪州輾轉到南浦郡梁山縣(今重慶梁平區)螺螄店進入通川郡新寧縣(今開江縣)黃茅嶺、黃茅坪(今新街鄉)、任市鋪,回龍鋪,再進入通川郡東鄉縣(今宣漢縣)七里舖(七裡峽山)、天生場、大成、紅嶺、瓦窯壩、隘口、馬渡關,出達州到清化郡始寧縣(今平昌)巖口、馬鞍,又進入今達州萬源市鷹背鄉的雞公寨、街道,以及廟埡鄉紫馬坎、名揚、秦河鄉三官場、玉帶鄉、魏家鄉,再次出達州到始寧郡(治今通江縣諾江鎮)巴東縣(今通江縣龍鳳場、洪口、澌波),又進入萬源市竹峪、虹橋,並出川到陝西省今鎮巴縣後到長安。高洪銀還認為,荔枝道自梁平區屏錦鎮分支入袁驛、接官嶺至大竹縣老龍場(今石橋鋪梁山街),沿長青村、荷花村到永勝鄉茨竹村,經柏林鎮觀音村至達川區平灘鄉、景市鎮、亭子鎮、大風鄉高拱橋、羅江鎮、蒲家八廟場入宣漢縣大成鎮。從涪州至古長安,由南北二段組成。南自涪州翻越大巴山至西鄉為洋巴道,北翻秦嶺止於長安為子午道,後統稱為荔枝道或荔枝古道。

2015年3月和2016年3月,由考古、歷史、文學、文化遺產、古建築等省內外知名專家組成的30餘人調查團隊,詳細考察了達川區、通川區、萬源市、大竹縣、渠縣、宣漢縣、開江縣的文物。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巫新華、北京大學教授齊東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等專家認為,達州境內的6處唐宋時期摩崖造像,已經可以連成一條線,能勾勒出荔枝道的大致走向;達川區大風鄉、檀木鎮和開江的古驛道源遠流長,基本可以確定達州是荔枝道的一個重要節點;通川區蒲家八廟場驛道是清代遺留的保存較好的古驛道,為確認荔枝道走向提供了重要佐證;宣漢縣紅峰鄉唐家壩摩崖造像是難得的天寶年間的摩造像,為天寶荔枝道的走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通過調查,專家們在達州市境內的眾多河流、峽谷、懸崖邊發現大量古道、古橋,證實了古荔枝道確實存在,明確荔枝道基本走向:自涪陵、墊江、梁平、大竹、達川區、宣漢(大成鄉瓦窯壩折入三橋、隘口、馬渡)、平昌縣、萬源市(鷹背鄉、廟埡鄉、秦河鄉、玉帶鄉、魏家鄉)、通江縣,再入萬源市(竹峪鄉、虹橋鄉),鎮巴縣,共經過10多個縣市,最後進入西鄉縣子午道,到達西安。共經過10多個縣市,總行程達1000公裡左右。「荔枝古道不專指一條幹道(官道、驛道),而是一個相互通聯的路網系統。如果荔枝古道是主幹的高速公路,那麼,它的支線就是國道、省道、縣道。」達州市博物館館長王平這樣比喻(米倉道大致走向:渠縣、大竹、達川區、通川區、平昌、巴中、南江、上兩、響灘子、龍王壩(又名九角山)、蒿壩、黃官、廟壩、平昌、通江、碑壩、西河口、天池梁、牟家壩、回軍壩、漢中)。

由於時間的打磨,荔枝古道幾度興衰。北宋時,荔枝道一度荒廢,明清時,荔枝道成為川陝客商來往的重要道路而再度興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公路、鐵路事業不斷發展,荔枝道逐漸廢棄。

荔枝古道,因唐王朝的驕奢淫逸而興起,滿足了楊玉環吃新鮮荔枝的嗜好,但促進了川陝間的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成為了我國古代南北交通的主脈。明清時,商賈多由此道進出四川。據史料記載,明、清兩代禁止私鹽、茶,大路均設關卡,嚴行查禁。沿著荔枝古道沿線建立的貿易集市,如明末清初的最繁華街市,鹽商交易市場的漁渡壩、響洞等街市,其名一直延用現在;蒲家場原在八廟場,因場臨崖畔,醉酒者墜崖較多,才遷今址,在清朝道光年間就形成黃牛交易市場,上市黃牛每場在300至400頭,黃牛銷往陝西、湖北等地,市場進口處貼有「無論春夏秋冬牛上市皆為寶,不分東南西北下場均有珠」的檻聯。達縣盛產的黃表紙,陝西出產的棉花,也由荔枝古道運送,並在達縣城形成了一個與其他地方不同的花表行。由此,民間流傳「一條黃龍(火紙)出川去,一條白龍(棉花)入川來」的說法。

達州荔枝古道遺蹟

荔枝古道跨越千餘年,交通主幹線的功能早已喪失,但我們仍能看到那歷經滄桑的路段、磨損的青石板路。在達州範圍內,荔枝古道保存較多的當數宣漢縣和萬源市。

當年的荔枝古道經宣漢縣隘口鄉木龍村、隘口場鎮、煙燈村,馬渡關鎮的百丈村、浪洋村、風鬥村、長灘村而進入平昌縣。今馬渡關鎮、隘口鄉已合併為馬渡關鎮,在其境內,荔枝古道長達15公裡左右,今天仍能看到的有4公裡長。萬源市鷹背鄉瓦子坪村至廟埡鄉名揚村,一排排青石板,寬且厚大,步步相連,長達多10公裡。此路段有一塊明朝萬曆壬辰年(1592年)的摩崖石刻,上有「天寶貢果(荔枝)過境而被劫,官軍剿焉」的記載,為荔枝古道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秦河鄉三官場村至石窩番壩村,古道綿延約七公裡,荒於深山老林,難以行走。此路段有兩座清代古墓,精雕細刻,豪華大氣,分別刻有「存古道」和「光風霽雨懷古道」的文字記載。另有南宋和元代古碑,一塊記載了漢朝劉邦走此道籌集糧食,另一塊則有「漢唐間道,宋曰荔枝道」字樣。只可惜兩塊古碑因水庫建設已沉入水底,居住在古道旁的趙先生如是說。改革開放前,經三官場過鷹背鄉趕達縣,過石窩鄉金山水庫到西安的人仍絡繹不絕,洞洞店、高皇觀兩處么店子曾一度生意興隆。

荔枝古道出玉帶,過魏家進入通江縣境,其間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道,勝似蟠龍,沿山體迂迴前進,其拐彎有九道之多,當地人稱「九道拐」,路雖有些艱險,卻是當年要道。

荔枝古道過境通江縣龍鳳場鄉、洪口鎮、澌波鄉後又進入萬源竹峪鎮,過虹橋鄉,繼續前行,徜徉在一段被葉水擊出無數小孔的青石板路上,觸摸前人千年踩出來的凹形槽,不知不覺間出了四川,古長安城似乎不再遙遠。

相關焦點

  •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曾是海陸絲綢之路,但修建竟是為了……
    五個山巒集團,五段大地上的障礙,然而又是五條溝通與交流的孔道,這就是南嶺的奇異。自遠古起,無論帝王的意志還是自然的險峻,都無法阻止人類交流與溝通的強烈願望。南嶺,又稱「五嶺」,橫亙於湘粵之間。五嶺之一的騎田嶺,古稱「騎田嶺道」,是古代嶺南北上中原的「五嶺道」之一。騎田嶺南接廣東的路段西京路,後人稱「西京古道」。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曾是海陸絲綢之路,但修建竟是為了......
  • 四川萬源荔枝古道旁發現菊石化石 專家稱已上億年
    四川萬源荔枝古道旁發現菊石化石>) "← →"翻頁 12月14日,記者從四川省萬源市委宣傳部獲悉:近日,一村民在萬源市鷹背鄉瓦子坪村荔枝古道旁發現了一堆長相奇怪的巖石
  • 南嶺之魂:承載太多歷史和文化的三條古道
    關於五嶺的險峻,從19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體中國地理》中可讀到:「南嶺山脈蔓延數幹裡,隨地異名......南北交通,非限於曲似羊腸之河道,即為崎嶇升降之山路,其艱難險阻,蓋可想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在嶺間開闢了通道,嶺北與嶺南的交往才頻繁起來。
  • 四川萬源荔枝古道旁發現菊石化石 專家稱已上億年(組圖)
    原標題:四川萬源荔枝古道旁發現菊石化石 專家稱已上億年   12月14日,記者從四川省萬源市委宣傳部獲悉:近日,一村民在萬源市鷹背鄉瓦子坪村荔枝古道旁發現了一堆長相奇怪的巖石,巖石上面長著一些菊花、貝殼和蛆蟲狀的圖形,十分堅硬,甚為美觀。
  • 南嶺:古道之下,群峰之上
    我剛從那五條褐黃色的帶狀回來,腦子裡蒼山如海,林表似黛。之前,當站在那些山峰的高處極目遠眺時,下意識地想到,如果能平地上升幾十公裡從高空鳥瞰,我一定會發現,腳下那五堆隆起的山巒,它們並不連續,而是各自成團,惟因相距不遠,且基本都呈東北-西南走向,因而被習慣性地當作一條山脈。這條山脈,就是南嶺。
  • 達州發現冥界之花水晶蘭 相傳有起死回生之術
    9月6日,成都商報記者輾轉找到當事老師和學生,其稱,照片拍攝於8月24日,是學校「荔枝古道考察活動小組」師生一行9人在萬源市廟坡鄉花萼山北麓考察「野生荔枝林」途中意外發現。由於沒有實物,無法得知其是水晶蘭還是球果假水晶蘭,通過成都市植物園和達州(微博)市林業局專家辨認照片,初步確定系「水晶蘭亞科」。
  • 比G318低調,這條貫穿青藏滇的國道如何詮釋中國西部之美?
    公元634年,松贊幹布派使臣入唐,這之後,兩國間來往、貿易不斷,唐蕃古道就這樣被開闢、逐漸興盛起來。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走唐蕃古道遠嫁吐蕃。這條遠嫁之路,隔絕了文成公主對故鄉的眷戀,卻給吐蕃、中原和邊疆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過繁榮和興旺,也為漢藏人民及其他邊疆少數民族帶來過友誼和幸福,同時也給古道本身帶來了眾多的勝跡和傳奇。
  • 谷歌地球發現地球表面劃痕,長達2萬公裡,貫穿南北兩極!
    谷歌地球發現地球表面劃痕,長達2萬公裡,貫穿南北兩極!有科學家曾經懷疑這顆星球並不是自然形成的天體,而是由外星文明所創造出來的,它內部很有可能是空心的,裡面所生活的就是外星人,由於距離比較遙遠,我們對於土衛八的了解也只能通過卡西尼號所傳回的照片,然而近日網友在谷歌地球上卻發現,地球的上空也同樣出現了和土衛八一樣的劃痕,長達2萬公裡,貫穿南北,連接南北兩極。難道這是地球正在悄悄撕裂嗎?還是地球和土衛八一樣,也有可能是被人故意設計的呢?
  • 這條自駕景觀大道改線了!跨五省區,一線聯通南北兩大口岸
    王願堅作品《七根火柴》插畫「那同志一隻手抖抖索索地打開了紙包,那是一個黨證,揭開黨證,裡面並排擺著一小堆火柴,乾燥的火柴。紅紅的火柴頭聚集在一起,正壓在那朱紅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記住,這,這是,大家的!
  • 韶關南雄梅關古道有這樣一個歷史?
    反正小編是懷著一顆激動的心寫完那篇文章,上篇文章小編看完是滿滿的敬畏感!我們應該讓更多人去接近、了解先輩們艱苦奮鬥的地方!本期小編要介紹的是廣東省的一個地方。說到廣東,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說到廣東你們肯定想到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但是小編這期不介紹這些地方。今天要介紹的是廣東韶關南雄市。接下來我就簡單的介紹一下南雄市和旅遊景點。
  • 達州城市聚光點 經開區為何如此「吸睛」?
    說起達州,近幾年正處於不斷的飛騰發展之中,無論是「雙百」城市重大戰略的實現,還是各個區域板塊的繁榮互聯,亦或是條條大道的通車、座座高樓的修建,達州這座富有生氣的城市都給了人們太多的驚喜。
  • 梅關古道,嶺南第一關
    位於粵北的南雄有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梅關古道,這裡是賞梅的好地方,步移景換,步步沁心。而蜚聲海內外的珠璣古巷呈現悠久博大的祠堂文化,浸潤其中,可了解廣府文化的來龍去脈。圖說:梅關古道 來源:網絡古道梅花 南枝落北枝開梅關古道翻越大庾嶺、位於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相傳由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這裡是南北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嶺南第一關」。
  • 穿越太行山之脊,巍峨太行八陘,晉冀豫三省版的「茶馬古道」
    雲南有著名的茶馬古道,可是咱太行山也有歷史悠久的通行小道,無論從景色、年代、重要性來說都不次於茶馬古道,但是卻鮮為人知,那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陘。下面老西給大家分別介紹介紹這八條古道的情況。軍都陘,由北向南的第一條陘,大名鼎鼎的居庸關大家都不陌生,居庸關又稱軍都關,是軍都陘的一道重要關卡。從地圖上看,這條陘主要是古代出燕入晉北去內蒙塞外的咽喉之路,可見其重要性。
  • 西喜馬拉雅的鹽糧古道與國際市場
    位於「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地區南緣的普蘭,自古以來就是西藏高原重要的對外貿易通道,著名的鹽糧古道,持續繁榮數百年,每年夏、冬季,來自印度、尼泊爾的商人匯集普蘭塘嘎市場,增添了普蘭的「國際性」色彩。  從孔雀河出發的鹽糧古道  這裡絕對是大多數人見過的最簡易的「國際貿易市場」。
  • 寧波也產「荔枝」?NO!那是果實像荔枝的四照花
    每年9月份結果,外形酷似「荔枝」,也被稱為「山荔枝」。林海倫攝寧波也產荔枝?先嚴肅認真地澄清一下:人家只是長得像荔枝,因而得了一個「山荔枝」的名。那又是誰如此「大膽」,「碰瓷」荔枝?是喜歡跟「四」死磕到底的四照花呀!跟「四」死磕到底寧海茶山上,四照花正值盛花期。四照花多分布於海拔較高的山頂附近。
  • 【「醉」美芒康】徒步芒康茶馬古道 陽光冰雹伴隨馬蹄聲穿越馬幫...
    據悉,滇藏茶馬古道芒康境內有200公裡,穿過4個鄉鎮,沿途有扎古西大峽谷、覺龍桃花溝、扎西拉姆女神草原、莽措湖等景點,最高海拔達4600米。當年馬幫、背夫馱著茶葉、皮毛、布匹等穿梭於此,他們關心的並非是獨特的沿途風光。千年之後,走在這條古道上,茶與鹽已不再是主角,這條曾經的經貿之線如今變成觀光旅行的路線,重煥新生。
  • 衢州東坪古道紅柿漫天
    衢州東坪古道紅柿漫天東坪,衢州市衢江區峽川鎮的一個小山村
  • 北美洲地形特徵:中部大平原貫穿南北,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部低
    北美洲地形圖北美洲的地形明顯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為廣闊的平原,東部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其中東列是規模最大的落基山脈,南北延伸超過4800千米,平均海拔在2000至3000米之間。中列包括北部的阿拉斯加山脈、加拿大的海岸山脈、喀斯喀特山脈和內華達山脈等等,其中位於阿拉斯加山脈的麥金利山是北美洲最高峰,海拔為6194米。
  • 文成這條紅楓古道,相傳有貓狸害人,但因其秀麗風光依然遊人不斷
    貓狸擂嶺是大嶨東南面的一條紅楓古道,古代文平大道中的一段,據說為明清時建造。山腳位於嶼根、三叉路口交匯處,山頂為垟丼村,全程約3590米,盤旋曲折,以山高嶺陡聞名。道路大多用長1.3米,寬0.35米的青石板或不規則的石塊鋪設。紅楓參天,將古道隱沒在樹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