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南粵古代文明 修復嶺南歷史圖卷

2021-01-15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11個項目先後入選全國「十大」,廣東考古接續歷史記憶

對話南粵古代文明 修復嶺南歷史圖卷

12月21日,以宋代沉船「南海Ⅰ號」的展示與研究為主題的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新晉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廣東考古文博界的一件大事。

在古代,嶺南被認為是化外煙瘴之地。今天,經過廣東考古人的不懈努力,南粵大地的歷史圖卷正在被一幀幀修復;透過一件件文物、一個個遺址,今人與南粵先民、古代文明有了越來越多的「對話」。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說:「一個又一個鮮活的考古發現證明了廣東並非蠻夷之地,而是中華文明滿天星鬥之中極為璀璨的一顆,擁有著延綿悠長的文化脈絡。」

全國最早設立專業考古研究機構

由於歷史發展的原因,廣東的考古遺存數量在全國並不具有突出優勢,可喜的是,廣東考古人知難而進、力爭上遊,在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中闖出了一條具有眾多首創案例的「廣東經驗」。

早在1928年,時任民國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便聘請傅斯年、顧頡剛和楊振聲三人為常務籌備員,於廣州東山柏園籌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設考古學組,是最早的國家文物考古研究機構,開啟了廣東考古隊伍建設的先鋒。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共有5家考古發掘團體資質單位,其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為國內業務範圍涵蓋最廣的文物考古科研單位,內設機構6個,核定編制50人;廣州、深圳、珠海的文物考古研究所(院)的編制分別為74名、13名、23名;中山大學考古系是免於培訓可直接申請考古發掘領隊負責人資格的全國八大院校之一。結合全省實際,廣東5家市級博物館還設立了粵北、粵西、粵東、深莞惠、珠江西岸五個區域考古工作站,核定140名博物館工作人員為區域考古隊員並開展培訓,增強基層考古力量,在全國屬於首創。

入選「十大」項目年代最全類型最多

從石器時代直至明清,嶺南文化既與中原有著相互間的砥礪交融,同時也一直保持著獨特而鮮明的風格,並且延續不止、傳承不息。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讚譽嶺南是「真正的南方」,是探索中國古代與印度半島甚至南太平洋地區關係的「一把鑰匙」。

新中國成立後,廣東考古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廣東10處遺址、11個考古發掘項目,先後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總數位居全國第九;是「十大」項目中涉及年代最全(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明代中晚期)、遺址類型最豐富(含洞穴、沙丘、貝丘、墓地、宮苑、沉船等)、作業方式最多樣(陸地和水下考古並駕齊驅)的省份。

記者留意到,在上述11個考古發掘項目中,有3個位於廣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易西兵告訴記者,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州考古的重要發現層出不窮。增城浮扶嶺遺址、墨依山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北京路千年古道遺址等重要考古遺址,引起國內外學者關注。

這些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讓廣州的歷史軸線極大延伸,廣州歷史的信度顯著增加,廣州的歷史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廣州的城市記憶和歷史圖景變得豐滿、鮮活而生動。

水下考古和海絲申遺成果全國居首

廣東是中國水下考古的發源地和見證者,經歷了中國水下考古從起步、發展到輝煌的全過程,在整體打撈、水下發掘保護、水下數位化科技考古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廣東先後發掘保護了「南海I號」南宋沉船、「南澳I號」明代沉船、湛江硇洲島海域清代沉船等,其中「南澳I號」入選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成為首個入選該獎項的水下考古項目。「南海I號」則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從發現、調查、整體打撈到發掘歷經33年,採用了世界獨一無二的整體打撈方法,出水文物總數達18萬件(套),創全國單個考古項目發掘數量之最,是世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經典案例,被譽為「海上敦煌」,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此外,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持續時間最長,兩千多年從未間斷,由其牽頭成立全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全省迄今共有20處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點,佔全國總數近三分之一。

基建考古成為改革典型案例

作為經濟大省,廣東基本建設項目眾多,也是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試點地區,做好基建考古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文物遺址在工程建設中遭到破壞或流失。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2020年,廣東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調查項目年均多達200多項、考古勘探項目年均15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年均20多項,基建考古發掘項目年均出土文物3000多件。

據介紹,廣東深化「放管服」改革,將原有的「需進行文物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的大型基本建設項目審批」「考古發掘審核」等4個審批事項合併為「建設工程文物保護與許可」1項,壓縮審批時限,並依據省政府令270號率先委託地級以上市文物行政部門辦理,在全國屬於首次;率先取消向企業收取考古費用,由省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考古專項經費,在全國屬於首例;率先將文物保護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已正式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廣東省文物保護專項規劃》,是國內最早開展實質工作的省份。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走在全國前列

廣東是革命文物延續年代最長、序列最完整、種類最齊全的省份,涵蓋和貫穿了中國近現代開篇、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等各個歷史階段。2019年在國務院公布的名單中,全省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增幅達34%,新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全省現有革命類不可移動文物2030餘處,革命類博物館47家,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13個,21個市82個縣列入國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包括原中央蘇區片區、海陸豐片區、長徵片區和廣東片區,是全國為數不多全域覆蓋的省份。

此外,廣東還開展全省革命遺址大普查,已普查出革命遺址4248處即將公布;在全國創新實施「歲修」制度,按照每處每年3萬元標準對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日常保養維護,優先用於瀕危革命文物搶救性保護;創新提出並發布首批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建立「革命文物保護修繕——陳列展示——周邊環境整治——紅色旅遊景區」的全流程建設模式,推動革命文物文旅融合。

來源:羊城晚報

相關焦點

  • 考古證明廣東並非「炎荒萬裡」 而是中華文明滿天星鬥中的璀璨明珠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在為該所的三十年「成果展」撰寫前言時如是表述—— 嶺南地區遠離中原,是古人心中「北鳥飛不到,南人誰去遊」的畫外煙瘴之地,正史之中鮮有著墨。廣東考古人30年來不懈努力,一幀幀地修復著南粵大地的歷史圖卷,一個又一個鮮活的考古發現證明了廣東並非「炎荒萬裡」的蠻夷之地,而是中華文明滿天星鬥之中極為璀璨的一顆,擁有著延綿悠長的文化脈絡。
  • 文明對話,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原標題:文明對話,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看電影、品美食、逛博物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民間交流活動在多地舉行,帶來一場文化盛宴,也開啟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這場文明對話,既包括國家外交行動的宏大篇章,也深入百姓生活的細微肌理,更激蕩起思想的共振和鳴,凝聚起命運與共的強烈共識。
  • 象犀古代曾遍布嶺南
    那麼北回歸線從城市北部的從化穿過、從地理區域劃分上來說大部分屬於熱帶的廣州,雖然現在沒有野生大象生存,歷史上有沒有呢?在西漢南越王墓中出土過5根象牙,是非洲象的牙,可知不是本地產。而對面越秀山上的廣州博物館裡,也有陶製的象牙、犀角,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漢墓出土,其中陶象牙被認為造型模仿非洲象。
  • 「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省圖開展 帶您走進典籍發展圖卷
    「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省圖開展 帶您走進典籍發展圖卷       本報訊(記者吳夢琳)省圖書館8月14日開啟「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介紹中華典籍的發展和流變,呈現輝煌燦爛的典籍發展圖卷。
  • 中國古代的海洋文明
    這一事實證明古代中國不僅有獨木舟,甚至還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獨木舟的地區之一。古代中國在地理位置上是與世隔絕的。這裡所說的中國不是指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指中華文明最初誕生的長江、黃河中下遊流域,這也是」中國「一詞最早所指代的地區。在這一地區的東部是浩瀚無垠的大海,西部是一望無際的荒漠和巍峨的青藏高原,北部與草原地帶相接,南部是連綿起伏的群山。
  • 尋密嶺南|廣信探源——揭開趙佗蒼梧國與西漢蒼梧郡前後相承之秘
    趙佗將舜帝崩於蒼梧之野的典故引入嶺南,分封蒼梧國,寄寓了他要在暴秦覆滅後效法舜帝、施行仁政的政治抱負。這就刺激了漢武帝要在蒼梧郡郡治作出廣布恩信的政策宣示。可以說,廣信不僅是個古地名,其思想源頭還含有執政者要為百姓解慍阜財的古代願景,是中原最先傳入嶺南的儒家理念之一。
  • 當成都平原遇上兩河流域,青銅文明會展開怎樣的對話?
    「成都平原和兩河流域青銅文明對話展」開展儀式。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21日訊(記者 陳淋 攝影報導)北緯30°的緯線,似一根會變魔法的紅繩,連接著世界幾大文明的發源地。而同樣纏繞於這神奇紅繩上、以四川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古蜀文明,與其他幾大文明發展有何關聯?「成都平原和兩河流域青銅文明對話展」現場。 10月21日下午,四川大學博物館「成都平原與兩河流域青銅文明對話展」正式開展,從開展日到2018年11月21日期間開放給遊客免費參觀。
  • 魔術師走進廣州永慶坊 創新演繹嶺南文化
    ,把嶺南文化與魔術糅合在一起,讓市民可以更好地體會歷史文化街區內極具嶺南傳統文化內涵和非遺手藝的「粵味」。  本次活動由廣州荔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辦,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荔灣區文化商旅發展中心、多寶街道辦事處協辦,活動旨在通過互動式體驗,充分展現荔灣在嶺南文化上的保護和活化,讓大眾能夠走進歷史文化街區,認識嶺南文化。
  • 旅遊對話文明:亞洲文明對話平行論壇專題報告
    中國網5月16日訊 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當天下午,中國旅遊研究院參與舉辦的「文化旅遊與人民交往」大會平行論壇圓滿完成既定議程,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出席會議並做主旨講話。戴斌院長主持了專題對話「變革時代亞洲文明的使命與價值」,並代表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了「旅遊對話文明——亞洲旅遊交流合作研究報告」。
  • 古書畫修復名師孫承枝:8個月修復五百破洞"五牛圖"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書畫保存和修復的那些事兒。  文物展覽後要滅菌殺毒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皇宮,不僅富有歷代經典的收藏,而且兩個朝代又設立內務府造辦處及各地州府製造局等機構,囊括了全國各項工藝的能工巧匠,服務於皇室。一般而言,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的產生是伴隨著文物的製作而出現的。
  • 封開,嶺南最早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圖)
    封開,嶺南最早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圖) 謝敢特 約通訊員 陳炳文  嶺南文化發祥地——封開①  封開垌中巖人距今14.8±1.3萬年,被專家稱為嶺南歷史的揭幕人  編者按  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位於賀江與西江交匯處,與廣西梧州市毗鄰。
  • 嶺南地區是如何形成的,南越國的前身,其實就是嶺南地區的雛形!
    一.現代狹義上的「嶺南地區」: 1.現代狹義上的「嶺南地區」: 今天的「嶺南地區」,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嶺南地區,或者說並不是歷史上的嶺南地區。
  • 南粵突圍 ▍第1章:奔騰珠江,潮湧春天的故事
    幾年間,品嘗正宗粵菜,「咀嚼」食在廣東的內涵;遊歷於嶺南一些鄉鎮,體驗著濃濃的粵域風情;「觸摸」十萬年之久的「馬壩人」遺址,浸潤兩千多年歷史演變沉澱下來的嶺南精神;駐足在拱北海關、奔馳在深南大道——體驗著廣東秉承珠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多元性和開放性的廣博胸懷……一度,站在珠江入海口處。
  • 十大文明古國北京倡議:保護古都文化 豐富人類文明色彩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中國網新聞9月18日訊(記者 蘇向東)故宮博物院今天在第三屆「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閉幕會上,聯合埃及、希臘、印度等世界10個文明古國,就世界古都文明遺產保護髮出倡議,進一步充實文明古國戰略協作關係內涵,建立更加緊密的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共同更深入探索古國文明的起源、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更深刻地理解文明古國的交流、合作模式及其規律,努力實現和平發展
  • 《異度之刃2》超古代文明知識任務詳解 式牽絆環前四層解鎖方法
    導 讀 第1頁: 展開 想要解鎖《異度之刃2》中的稀有異刃式的技能,就需要完成超古代文明知識任務。
  • 土地治理+產業投資,嶺南股份助力打造生態產業鏈閉環
    6月23日晚,嶺南股份發布公告,子公司嶺南水務作為聯合體成員方(聯合上海北禾水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天頂距土地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被確定為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青石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項目(EPC)」中標候選人。
  • 嶺南地區又有青銅禮器考古發現?青銅禮器到底有什麼講究?
    商周青銅禮器簡介青銅禮器的歷史非常悠久,始於商周時期。但以商朝滅亡為分界線,仍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周之前的商代,禮器以觚、爵、聾等盛酒、飲酒器為主。所以說,青銅禮器在商周時期的發展其實就是一部文明發展史。圖1-5.
  • 古代的百度百科——中國方志的歷史
    常州方志館 資料圖片  古代的方志全面記載了某一地區自然和社會的所有信息:地域範圍、機構設置、古今變遷、人口、自然資源、名勝古蹟、氣候災害、文化教育、歷史名人、宗教風俗等,幾乎無所不包。不錯,這就是古代的百度百科。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靠的就是這種圖書。因為內容包羅萬象,司馬光甚至稱之為「博物之書」。很多方志都附有圖錄,說它等於谷歌地球+百度百科,並不誇張。  方志更是地方和國家的帳本,體現其對自然和歷史資源的掌控。基本上有了國家,有了解國家地理和社會狀況的需要,就有了方志。戰國時期的《周禮》已經出現「方志」一詞,屬於司徒的職掌。
  • 「死海古卷」已被修復,並成功解密!
    以色列古物研究權威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員正在拼接存放於以色列博物館的死海古卷碎片一位以色列的大學學者說:「研究者們為了修復和破譯死海古卷的倒數第二卷未解密手稿,自其被發掘以來就花了將近大半個世紀的時間」一位海法大學的學者透露到目前瑞特森和本—多夫正在努力修復剩下的捲軸。
  • 輝煌的亞洲文明與絲路文明共同體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一
    我們會看到,第二屆「一帶一路」峰會和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繼續搭建亞洲各個文明圈之間、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之間的文明交流互鑑及匯聚交融的大平臺,並將展示亞洲各國璀璨輝煌的文明成果,增強亞洲的文化自信。兼容並蓄,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這是當代亞洲的責任和擔當,也必將開創亞洲新的文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