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1個項目先後入選全國「十大」,廣東考古接續歷史記憶
對話南粵古代文明 修復嶺南歷史圖卷
12月21日,以宋代沉船「南海Ⅰ號」的展示與研究為主題的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新晉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廣東考古文博界的一件大事。
在古代,嶺南被認為是化外煙瘴之地。今天,經過廣東考古人的不懈努力,南粵大地的歷史圖卷正在被一幀幀修復;透過一件件文物、一個個遺址,今人與南粵先民、古代文明有了越來越多的「對話」。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說:「一個又一個鮮活的考古發現證明了廣東並非蠻夷之地,而是中華文明滿天星鬥之中極為璀璨的一顆,擁有著延綿悠長的文化脈絡。」
全國最早設立專業考古研究機構
由於歷史發展的原因,廣東的考古遺存數量在全國並不具有突出優勢,可喜的是,廣東考古人知難而進、力爭上遊,在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中闖出了一條具有眾多首創案例的「廣東經驗」。
早在1928年,時任民國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便聘請傅斯年、顧頡剛和楊振聲三人為常務籌備員,於廣州東山柏園籌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設考古學組,是最早的國家文物考古研究機構,開啟了廣東考古隊伍建設的先鋒。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共有5家考古發掘團體資質單位,其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為國內業務範圍涵蓋最廣的文物考古科研單位,內設機構6個,核定編制50人;廣州、深圳、珠海的文物考古研究所(院)的編制分別為74名、13名、23名;中山大學考古系是免於培訓可直接申請考古發掘領隊負責人資格的全國八大院校之一。結合全省實際,廣東5家市級博物館還設立了粵北、粵西、粵東、深莞惠、珠江西岸五個區域考古工作站,核定140名博物館工作人員為區域考古隊員並開展培訓,增強基層考古力量,在全國屬於首創。
入選「十大」項目年代最全類型最多
從石器時代直至明清,嶺南文化既與中原有著相互間的砥礪交融,同時也一直保持著獨特而鮮明的風格,並且延續不止、傳承不息。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讚譽嶺南是「真正的南方」,是探索中國古代與印度半島甚至南太平洋地區關係的「一把鑰匙」。
新中國成立後,廣東考古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廣東10處遺址、11個考古發掘項目,先後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總數位居全國第九;是「十大」項目中涉及年代最全(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明代中晚期)、遺址類型最豐富(含洞穴、沙丘、貝丘、墓地、宮苑、沉船等)、作業方式最多樣(陸地和水下考古並駕齊驅)的省份。
記者留意到,在上述11個考古發掘項目中,有3個位於廣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易西兵告訴記者,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州考古的重要發現層出不窮。增城浮扶嶺遺址、墨依山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北京路千年古道遺址等重要考古遺址,引起國內外學者關注。
這些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讓廣州的歷史軸線極大延伸,廣州歷史的信度顯著增加,廣州的歷史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廣州的城市記憶和歷史圖景變得豐滿、鮮活而生動。
水下考古和海絲申遺成果全國居首
廣東是中國水下考古的發源地和見證者,經歷了中國水下考古從起步、發展到輝煌的全過程,在整體打撈、水下發掘保護、水下數位化科技考古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廣東先後發掘保護了「南海I號」南宋沉船、「南澳I號」明代沉船、湛江硇洲島海域清代沉船等,其中「南澳I號」入選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成為首個入選該獎項的水下考古項目。「南海I號」則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從發現、調查、整體打撈到發掘歷經33年,採用了世界獨一無二的整體打撈方法,出水文物總數達18萬件(套),創全國單個考古項目發掘數量之最,是世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經典案例,被譽為「海上敦煌」,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此外,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持續時間最長,兩千多年從未間斷,由其牽頭成立全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全省迄今共有20處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點,佔全國總數近三分之一。
基建考古成為改革典型案例
作為經濟大省,廣東基本建設項目眾多,也是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試點地區,做好基建考古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文物遺址在工程建設中遭到破壞或流失。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2020年,廣東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調查項目年均多達200多項、考古勘探項目年均15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年均20多項,基建考古發掘項目年均出土文物3000多件。
據介紹,廣東深化「放管服」改革,將原有的「需進行文物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的大型基本建設項目審批」「考古發掘審核」等4個審批事項合併為「建設工程文物保護與許可」1項,壓縮審批時限,並依據省政府令270號率先委託地級以上市文物行政部門辦理,在全國屬於首次;率先取消向企業收取考古費用,由省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考古專項經費,在全國屬於首例;率先將文物保護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已正式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廣東省文物保護專項規劃》,是國內最早開展實質工作的省份。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走在全國前列
廣東是革命文物延續年代最長、序列最完整、種類最齊全的省份,涵蓋和貫穿了中國近現代開篇、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等各個歷史階段。2019年在國務院公布的名單中,全省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增幅達34%,新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全省現有革命類不可移動文物2030餘處,革命類博物館47家,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13個,21個市82個縣列入國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包括原中央蘇區片區、海陸豐片區、長徵片區和廣東片區,是全國為數不多全域覆蓋的省份。
此外,廣東還開展全省革命遺址大普查,已普查出革命遺址4248處即將公布;在全國創新實施「歲修」制度,按照每處每年3萬元標準對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日常保養維護,優先用於瀕危革命文物搶救性保護;創新提出並發布首批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建立「革命文物保護修繕——陳列展示——周邊環境整治——紅色旅遊景區」的全流程建設模式,推動革命文物文旅融合。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