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犀古代曾遍布嶺南

2020-12-04 廣州日報

大家知道,大象是屬於熱帶地區的動物。那麼北回歸線從城市北部的從化穿過、從地理區域劃分上來說大部分屬於熱帶的廣州,雖然現在沒有野生大象生存,歷史上有沒有呢?

在西漢南越王墓中出土過5根象牙,是非洲象的牙,可知不是本地產。而對面越秀山上的廣州博物館裡,也有陶製的象牙、犀角,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漢墓出土,其中陶象牙被認為造型模仿非洲象。這些都說明漢代廣州已經有通非洲的貿易路線。

實際上,就在南越王墓中,也有出土象的遺骸,說明當時本地有象生存。同期或稍早的墓葬中還發現過目前僅存在於東南亞地區的馬來鱷等野生動物。這些動物2000多年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廣為分布,但今天已經絕跡。

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曾經撰文指出,象在南方滅於唐,在兩廣滅於宋;鱷則歷唐到清才滅絕;孔雀命運亦然。他曾指出,中國象的分布區向南退縮非常明顯。在《孟子》中還有記載:「周公相武王……驅虎豹、犀、象而遠之」,晉文公重耳回國時也對楚王說:「羽、毛、齒、革,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 君之餘也。」 《山海經》中記載岷山「其獸多犀、象」,這些都說明秦嶺山區在春秋戰國時期仍有象分布,今天平原中也發現不少象骨化石。但秦漢以後,特別是唐代以後,象已經僅在南方,甚至是熱帶地區才有分布了。

漢晉以後古籍中有許多有關廣東產象的記載,如南朝宋王韶之《始興記》即說「掃水口有長洲,洲廣十裡, 平林蔚然,有群象、野牛」。唐代《嶺表錄異》稱「廣之屬郡潮、振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爭食其鼻,雲肥胞,尤堪作炙」。這說明象在當時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是本地人餐桌上的美味。

南漢二陵博物館中也模擬復原了南漢時期廣東「鎮象塔」相關的歷史場景。館內專家介紹,五代南漢時期嶺南地區野象踐踏農田的情況時有發生,人與大象的鬥爭也不曾停頓。除了農民自發,官府也會派遣兵士驅趕大象,甚至將部分大象烹宰後補充軍需,隨後還建造經幢來超度大象的亡魂。這座鎮象塔為南漢宮使邵廷琄于大寶五年(962)所建,原位於東莞資福寺(現莞城中心小學前)內。這段史實實際上反映了歷史上普遍存在的人與動物爭奪生存空間的衝突。

宋代象群在南方各地分布仍廣。除陽山、始興的粵北山區,在西江谷地也有不少,粵東、閩南山地亦有象群分布。十萬大山象群,經1385年「命南通侯率兵二萬驅捕」才滅絕。珠江三角洲也還出土了漢代的象頭半化石以及唐、宋時代的象骨。

犀牛在古代中國的分布也非常廣泛,直至上世紀才完全在西南地區消失。綜合學者們的研究,大約從商代到戰國以前,太行山南麓等地有相當數量的野生犀牛存在,在今山西西南部到渭河下遊均有野犀生存 ;戰國到北宋,四川盆地、貴州高原北部、長江中下遊的大部分地區都有犀牛的分布;從南宋到 19 世紀 30 年代,嶺南地區,主要是今天的廣東和廣西地區的犀牛才逐漸趨向滅絕。

犀牛滅絕的原因有很多。它們對環境比較敏感,通常只有在長期保持15攝氏度以上氣溫的地區才能較好生存。而在過去幾千年間,中國各地的氣候經歷了不小的變化,北方變得寒冷,不再適合犀牛生存。人類活動對犀牛的影響也很大,屈原《國殤》中有「操吳戈兮披犀甲」的句子,說明戰爭等對犀牛皮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加上古人認為的犀角的藥用價值,都造成了對犀牛的獵殺。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

相關焦點

  • 對話南粵古代文明 修復嶺南歷史圖卷
    原標題:11個項目先後入選全國「十大」,廣東考古接續歷史記憶對話南粵古代文明 修復嶺南歷史圖卷12月21日,以宋代沉船「南海Ⅰ號」的展示與研究為主題的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新晉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廣東考古文博界的一件大事。在古代,嶺南被認為是化外煙瘴之地。
  • 嶺南地區是如何形成的,南越國的前身,其實就是嶺南地區的雛形!
    一.現代狹義上的「嶺南地區」: 1.現代狹義上的「嶺南地區」: 今天的「嶺南地區」,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嶺南地區,或者說並不是歷史上的嶺南地區。
  • 唐代流放、貶謫之刑為何熱衷於嶺南地區?五嶺逐謫臣,窮荒多移民
    《送客春遊嶺南十二韻》:「路足羈棲客,官多謫逐臣。」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制建設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而往往與法形影相隨的就是"刑"。在唐朝以前,古代就已經形成了笞、杖、徒、流、死五大刑法系統。總體而言,古代王朝的刑法懲治手段皆是這五類。"流"刑,即流放之刑,漢代以前,就有流放之刑。嶺南從秦朝開始,便是流放之刑的目標地區之一。特別是在唐朝,嶺南已然成為流放的首選之地。不僅如此,唐代官員以及貴族,遭遇貶謫,常常被貶至嶺南地區。可以說,嶺南地區是唐代流放、貶謫的"聖地"。為什麼貶謫、流放嶺南呢?其中隱藏著怎樣的歷史真相呢?
  • 嶺南地區的客家人,喜歡用來煲湯的藥根,原來是農地裡的一大害草
    嶺南地區的客家人,喜歡用來煲湯的藥根,原來是農地裡的一大害草!有人說現在的吃客水平強大到無人能及,能吃的食物都被吃客下嘴了,不管是天上飛的,水裡遊的,還是地上跑的,甚至連一些令人噁心的昆蟲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 廣州郊外古村落:始祖是養鴨高手,卻成嶺南「罕見」的「進士村」
    在我走過嶺南地區許多古村落中,真的很難再找到一座能與這座古村落相提並論的,或具同等視覺震撼力的古村落了。走進這個古村落,就能看到的是連綿不盡的祠堂、書舍,而在每一座祠堂和書舍後面又對應著一列又一列古民居,整體感覺是氣勢恢宏,所有建築都能讓人感受到年輪流轉,生生不息。
  • 嶺南控股:董事康寬永辭職
    每經AI快訊,嶺南控股(SZ 000524,收盤價:7.35元)1月8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廣州嶺南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於2021年1月8日收到公司董事康寬永先生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因工作變動原因,康寬永先生向公司董事會申請辭去公司董事及董事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委員的職務。
  • 魔術師走進廣州永慶坊 創新演繹嶺南文化
    ,把嶺南文化與魔術糅合在一起,讓市民可以更好地體會歷史文化街區內極具嶺南傳統文化內涵和非遺手藝的「粵味」。  本次活動由廣州荔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辦,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荔灣區文化商旅發展中心、多寶街道辦事處協辦,活動旨在通過互動式體驗,充分展現荔灣在嶺南文化上的保護和活化,讓大眾能夠走進歷史文化街區,認識嶺南文化。
  • 嶺南三朝,南越,南漢,南明,歷史上在廣州建立的三個政權
    然而在古代這裡卻被稱為「蠻荒之地」。廣州的發展主要是從晚清的貿易發展而來到現在的繁榮(古代也有貿易,像南朝,唐朝,宋朝時期都是貿易港口),在晚清之前到秦漢的這段時間,中原地區是中央所在地,而廣州則是被貶謫之地,當時來這裡都是被貶的人,除了這些人基本上沒人願意來這裡。
  • 還原嶺南先民生活:成年禮拔門牙 製作樹皮布
    粵港澳三地聯手推出的年度大展「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於1月6日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展。展覽呈現了過去30年來考古工作者們潛心破譯的深埋地下的「無字天書」的累累碩果,展現歷史上曾經頗受歧視的「南蠻之地」鮮為人知的璀璨歷史。30年來粵港澳地區的考古,到底為我們展現出怎樣一幅早期嶺南的歷史圖景?
  • 火星全球性的風暴曾讓其河流、湖泊遍布
    據 「優睿科」網站8月19日消息稱,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正在幫助科學家們估算35億至40億年前,有多少降雨和融雪填滿了火星上的湖床和河谷,進而拼湊出古代火星氣候的狀況。相關研究論文日前發表在《地質學》雜誌中。
  • 這個嶺南建築的第一符號,是你眼中的南洋風,卻是我眼中的近代史
    騎樓被稱為嶺南建築的「第一符號」,但其起源卻在西方。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就有騎樓的影子。近現代的騎樓最早出現在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之後英國殖民者又將這種「廊房」從印度帶到了東南亞,以適應當地炎熱而多雨的氣候。
  • 由一首《定風波》,尋覓蘇軾的嶺南足跡!
    而嶺南,是蘇軾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索性先寫寫蘇軾的嶺南足跡,看看東坡先生在嶺南都有哪些史跡。蘇東坡被貶惠州和儋州總共6年時間,南下北歸兩次經過嶺南,一路遊山玩水,寫詩作詞。
  • 水星曾是一顆"大火球" 表面遍布炙熱巖漿流
    水星曾是一顆"大火球" 表面遍布炙熱巖漿流原標題:水星曾是一顆"大火球" 表面遍布炙熱巖漿流責任編輯:宋成然
  • 2020年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董事會教育獎勵金暨嶺南學院教育獎勵金...
    11月28日下午,2020年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董事會教育獎勵金暨嶺南學院教育獎勵金頒獎典禮於葉葆定堂三樓李慧荃講學廳隆重舉行,來自各地的嶺南校友、嘉賓以及學院領導、老師與同學歡聚一堂,分享學院這一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共同祝賀獲獎師生。
  • 彈奏嶺南四季生命樂章:大型民族器樂交響音·畫《四季嶺南》上演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伍尚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勃2021年1月6日晚,大型民族器樂交響音·畫《四季嶺南》在廣州友誼劇院上演。音樂會集多媒體、器樂表演奏、粵曲演唱及交響音樂為一體,向觀眾展示了充滿魅力的嶺南人文與景觀,奉上了一場美妙而內涵豐富的音樂藝術盛宴。音樂會現場用音畫彰顯廣東人文底蘊「我們廣東文藝工作者要用廣東音樂彈奏出嶺南四季的生命樂章。」
  • 狼曾遍布全中國,為何到了如今,卻幾乎見不到了?
    而且狼還是古代突厥人的民族象徵,因為狼又聰明又勇敢,是動物界中王者一樣的存在。在蒙古,人們也將狼作為圖騰的象徵。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有很多地方難以見到狼群了,而且狼的棲息地也日益減少。狼曾遍布全中國,為何到了如今,卻很少見到了?狼這種動物起源甚早,最早可以追溯到200多萬年前,而且在當時可是世界上最頂級的獵食者之一,與它齊名的還有劍齒虎和泰坦鳥。
  • 作為「儒釋道聖地」,如今它卻聲名落寞,「嶺南第一山」如何重振?
    民國時期,蔣介石、陳濟棠、胡漢民等曾遊羅浮;上世紀五十年代,周恩來總理也曾親臨羅浮山,對其建設作過具體批示。陳毅、林彪等多位元帥也曾來羅浮山旅遊度假,目前山上還保留著元帥的手植樹。
  • 嶺南花卉市場搬遷!以後老廣買花要到這裡……
    廣州素有「花城」之稱 而在廣州這座花城,有一個地方 被稱為「中國第一花鄉」 「東方阿姆斯特丹」 它就是位於芳村的嶺南花卉市場
  •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曾是海陸絲綢之路,但修建竟是為了……
    古驛道,是我國古代交通主通道,承擔著公文傳遞、人員往來、物資運輸等功能,包括了官道和民間古道,是古代地區之間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與官與民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在中國整個歷史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五嶺之一的騎田嶺,古稱「騎田嶺道」,是古代嶺南北上中原的「五嶺道」之一。騎田嶺南接廣東的路段西京路,後人稱「西京古道」。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曾是海陸絲綢之路,但修建竟是為了......「西京古道」也叫西京路,因歷史悠久堪稱古京城通往嶺南地區的「高速公路」而得名。西京古驛道是中原文化進入嶺南的最早古驛道,有史記載以來嶺南通往京城的最早、最長的一條古道。
  • 在古代,有一種刑罰不用蹲牢房,不擔心會死,但卻人人畏懼!
    古代懲罰犯人的方式有很多,而且大多比較殘忍,有割鼻子、割耳朵、砍腿、腰斬、五馬分屍等。後來漢朝建立後提倡寬宥,於是就形成了後來的封建五刑:笞、杖、徒、流、死。死大家都能理解,但還有一種刑罰,僅次於死刑被稱為古代第二大刑罰,就是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