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大象是屬於熱帶地區的動物。那麼北回歸線從城市北部的從化穿過、從地理區域劃分上來說大部分屬於熱帶的廣州,雖然現在沒有野生大象生存,歷史上有沒有呢?
在西漢南越王墓中出土過5根象牙,是非洲象的牙,可知不是本地產。而對面越秀山上的廣州博物館裡,也有陶製的象牙、犀角,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漢墓出土,其中陶象牙被認為造型模仿非洲象。這些都說明漢代廣州已經有通非洲的貿易路線。
實際上,就在南越王墓中,也有出土象的遺骸,說明當時本地有象生存。同期或稍早的墓葬中還發現過目前僅存在於東南亞地區的馬來鱷等野生動物。這些動物2000多年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廣為分布,但今天已經絕跡。
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曾經撰文指出,象在南方滅於唐,在兩廣滅於宋;鱷則歷唐到清才滅絕;孔雀命運亦然。他曾指出,中國象的分布區向南退縮非常明顯。在《孟子》中還有記載:「周公相武王……驅虎豹、犀、象而遠之」,晉文公重耳回國時也對楚王說:「羽、毛、齒、革,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 君之餘也。」 《山海經》中記載岷山「其獸多犀、象」,這些都說明秦嶺山區在春秋戰國時期仍有象分布,今天平原中也發現不少象骨化石。但秦漢以後,特別是唐代以後,象已經僅在南方,甚至是熱帶地區才有分布了。
漢晉以後古籍中有許多有關廣東產象的記載,如南朝宋王韶之《始興記》即說「掃水口有長洲,洲廣十裡, 平林蔚然,有群象、野牛」。唐代《嶺表錄異》稱「廣之屬郡潮、振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爭食其鼻,雲肥胞,尤堪作炙」。這說明象在當時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是本地人餐桌上的美味。
南漢二陵博物館中也模擬復原了南漢時期廣東「鎮象塔」相關的歷史場景。館內專家介紹,五代南漢時期嶺南地區野象踐踏農田的情況時有發生,人與大象的鬥爭也不曾停頓。除了農民自發,官府也會派遣兵士驅趕大象,甚至將部分大象烹宰後補充軍需,隨後還建造經幢來超度大象的亡魂。這座鎮象塔為南漢宮使邵廷琄于大寶五年(962)所建,原位於東莞資福寺(現莞城中心小學前)內。這段史實實際上反映了歷史上普遍存在的人與動物爭奪生存空間的衝突。
宋代象群在南方各地分布仍廣。除陽山、始興的粵北山區,在西江谷地也有不少,粵東、閩南山地亦有象群分布。十萬大山象群,經1385年「命南通侯率兵二萬驅捕」才滅絕。珠江三角洲也還出土了漢代的象頭半化石以及唐、宋時代的象骨。
犀牛在古代中國的分布也非常廣泛,直至上世紀才完全在西南地區消失。綜合學者們的研究,大約從商代到戰國以前,太行山南麓等地有相當數量的野生犀牛存在,在今山西西南部到渭河下遊均有野犀生存 ;戰國到北宋,四川盆地、貴州高原北部、長江中下遊的大部分地區都有犀牛的分布;從南宋到 19 世紀 30 年代,嶺南地區,主要是今天的廣東和廣西地區的犀牛才逐漸趨向滅絕。
犀牛滅絕的原因有很多。它們對環境比較敏感,通常只有在長期保持15攝氏度以上氣溫的地區才能較好生存。而在過去幾千年間,中國各地的氣候經歷了不小的變化,北方變得寒冷,不再適合犀牛生存。人類活動對犀牛的影響也很大,屈原《國殤》中有「操吳戈兮披犀甲」的句子,說明戰爭等對犀牛皮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加上古人認為的犀角的藥用價值,都造成了對犀牛的獵殺。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