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策劃/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馬勇
文/羊城晚報記者 吳大海 通訊員 何啟文
羅浮山是羅山與浮山的合體,在廣東博羅西北境內東江之濱。現在的它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天然氧吧。它盛名已久,素有「嶺南第一山」「百粵群山之祖」之稱。在明清士人筆下,「羅浮」二字甚至直接指代整個嶺南地區。
然而近年來,羅浮山在國內的名氣似乎與其歷史地位並不相符。提起羅浮山,人們更多想到的是養生勝地、負離子氧吧,而儒釋道三家聖地的名聲不再,昔日的聖地羅浮山似乎已泯然眾山。如何重振「嶺南第一山」?記者先後走訪多位文史專家、當地相關業內人士,試圖為羅浮山求取破局良方。
羅浮山是一個天然大氧吧 博羅縣委宣傳部供圖
儒釋道三家匯成千年人文淵藪
大約在8000萬年前,羅浮山一帶的地殼發生斷層,巨大的花崗巖體受擠壓而隆起,再經過幾千萬年的風雨侵蝕,才逐漸形成奇峰突兀的羅浮山。《後漢書·郡縣誌》記載:「博羅有羅山,以浮山自會稽浮來傅之,故名羅浮」。
「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歷史文化,羅浮山都是當之無愧的『嶺南第一山』,這是毋庸置疑的。」惠州學院政法學院歷史系主任、副教授包國滔介紹,就地理位置方面,自隋唐開始,廣州、循州(惠州古稱)就是嶺南的兩大重鎮,是嶺南政治、經濟中心。而羅浮山就位於兩大重鎮之間,溝通東西,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南來北往的商賈、旅客都會經過這裡。
「至於歷史文化方面,就更不必說了。」包國滔介紹,嶺南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佛教自此傳入南中國;道家崇尚逆水聖山,羅浮山最早為道家鍾愛。隨著隋唐貶官的先後到來、兩宋國家經濟中心南移,嶺南儒生從「進口」逐漸轉成「自產」,明清時程朱理學、湛王心學紛至沓來,羅浮山就此成為儒釋道三家交錯融合之地,「堪稱嶺南人文淵藪。」
這裡不僅山水綺麗,風興優美,而且神話、古蹟繁多,素有「洞天福地」之稱。山上寺觀遍立,原有九觀、十八寺、二十二庵等宗教建築。悠久的歷史使羅浮山成了一座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的文化名山,引來眾多名人先後造訪。
民國時期,蔣介石、陳濟棠、胡漢民等曾遊羅浮;上世紀五十年代,周恩來總理也曾親臨羅浮山,對其建設作過具體批示。陳毅、林彪等多位元帥也曾來羅浮山旅遊度假,目前山上還保留著元帥的手植樹。
羅浮山衝虛古觀 博羅縣委宣傳部供圖
歷代文人爭相為羅浮留下丹青
儒釋道三家齊聚,羅浮也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葛洪、謝靈運、李白、杜甫、李賀、劉禹錫、韓愈、柳宗元、蘇軾、楊萬裡、湯顯祖、屈大鈞……歷代都有文人為羅浮山傾倒,紛紛用詩詞描述自己對羅浮山的嚮往或者登臨羅浮的歡欣。
這裡不僅風景優美,更擁有「師雄夢梅」「東坡啖荔」「安期天飲」「稚川煉丹」「天龍王夢」等令人神往的傳說。宋代文豪蘇東坡被貶惠州時,一首「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成了羅浮山最好的廣告詞。
不僅有詩文傳世,更有無數畫家為羅浮山留下丹青墨寶。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蔡磊介紹,清初著名畫家、名列「四僧」之一的石濤便有羅浮山繪畫冊頁存世,他所繪的《羅浮盛景》手卷拍出了近500萬元的高價。日本也曾經出版過石濤的《羅浮山水冊》,羅浮盛景之名也遠渡東洋。近代的徐悲鴻、齊白石等大家均畫過羅浮山。新中國成立後,李可染、謝稚柳、關山月等畫家都曾遊覽羅浮山並進行書畫創作。
「張大千畫了很多次羅浮山,他尤愛羅浮山的黃龍洞。」博羅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張大千曾兩遊羅浮,先後數次以羅浮為主題創作青綠山水畫,其中1944年創作的《羅浮黃龍峒圖》曾拍賣出1400萬元的高價。另外《羅浮山色》《羅浮夢影》等作品也在拍賣市場上拍出千萬高價。
元代畫家王蒙創作的《潁川移居圖》描繪了晉代道士葛洪攜家移居羅浮山修道的情景,2011年在北京拍出超過4億元的天價。這是目前羅浮山主題書畫作品在市場上的最高價格。有文人墨客的加持,嶺南第一山的文化地位更是無法撼動。
張大千1944年作《羅浮黃龍峒圖》 博羅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名不配位,昔日榮光待重現
然而如今,羅浮山的這些名頭都已經深埋在故紙堆裡。如今的羅浮山固然是國家5A級景區,但它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名聲、影響力似乎與其歷史地位並不匹配。包國滔坦言:「如今的羅浮山主打休閒度假、養生健體,儒釋道三家聖地的歷史地位已經光輝不再了,嶺南第一山似乎有些局限在惠州市了。」
包國滔表示,改革開放後,社會風氣開放,但對羅浮山的開發總不能持續,只注重其養生、醫藥方面的宣傳活化,儒釋道三家聖地的地位一去不復返。
「要活化利用羅浮山,第一條就是要把羅浮山的精神內涵提煉到位。不是『打造嶺南第一山』,而是『重振嶺南第一山』。」包國滔表示,現在在羅浮山召開的會議都是什麼中醫科學大會,「不是說不好,只是覺得『嶺南第一山』只提什麼養生、負離子,實在有些單薄。要講羅浮山,必須講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是絕對繞不過的!」
至於具體措施方面,包國滔以南海西樵山為例作了闡述。他表示,當地持續投入資金,大力推動西樵山文化的活化。先是和羅浮山捆綁銷售,號稱「東西樵山」;又不斷舉辦國際學術論壇、出版相關著作,邀請國內外的媒體進行宣傳,風頭正盛。包國滔建議:「羅浮山也可以依樣畫葫蘆,以VR、動畫、情景模擬等多元化的新手段講好羅浮山的歷史故事,爭取早日重現嶺南第一山的昔日榮光。」
羅浮山風景優美 博羅縣委宣傳部供圖
【文脈溯源】
羅浮山美名清末就已遍傳海外
文/羊城晚報記者 吳大海
牆內開花,內外皆香。可能很少人知道,不少外國人都對位於惠州博羅的「嶺南第一山」——羅浮山有所了解,這要歸功於幾位曾造訪羅浮的外國友人為羅浮山寫下的著作。羊城晚報記者日前採訪了惠州市文化顧問嚴藝超,他介紹,清朝末年曾有多位外籍領事、學者造訪羅浮山,對這裡的人文景觀、植物資源大為讚賞:「其中有一本叫《羅浮山蠟屐記》,在海內外擁有10多個版本。這可能是海外流傳最廣的惠州文獻了。」
清末英國領事曾在此遊歷4個月
「這本成書於光緒乙未年(1895年)的著作,距今已整整120年了,是我所見數十種民國前羅浮山專著中最早的一個英文版本。」嚴藝超介紹,七八年前,他從一位美國友人處獲得了一本罕見的英文羅浮山遊記,書名是《The Lo-Fou Mountains:An Excursion》,意為「羅浮之旅」。
在該書的最後一頁,有一頁中國版刻風格的書影,題名為《羅浮山蠟屐記》,發行時間為「光緒乙未年仲夏吉旦」,作者「大英國羊城副領事官班德瑞(Frederick Samuel Augustus Bourne)」。據嚴藝超介紹,這位班德瑞是英國長駐中國的外交官,曾在上海、重慶、臺北、廣州等大城市當過領事館領事。
史料記載,班德瑞曾妥善處理1887年重慶的一樁清末教案,辦事能力得到中英美三方的肯定。不僅如此,他還酷愛植物學研究,先後在福建武夷山、四川等地實地考察,認識不少中國特有的植物。來到廣州後,他對素有「藥市」之稱、自然植物資源雄冠嶺南的羅浮山十分好奇,於1892年9月17日從廣州向羅浮山出發,傍晚才到達。
嚴藝超說,這位領事對羅浮山十分內行,從鐵場登岸進入羅浮山,然後先後造訪華首臺、黃龍觀、南樓寺、鐵橋、飛雲頂、撥雲寺、酥醪觀、茶山觀、衝虛觀、葛洪衣冠冢、白鶴觀、梅花村、寶積寺……整個行程結束於1893年1月中旬,他整整在羅浮山待了幾個月,把此山的人文景觀了解透了才滿足地離開。
《羅浮山蠟屐記》內頁中的中文書影
外國人對中藥有了更多認知
「班德瑞在書中多次提到葛洪,但很少提到羅浮山的植物資源。」嚴藝超表示,其實,在班德瑞之前的十餘年,已經有一個名字叫香便文(B.C.Henry)的美國傳教士到羅浮山專門進行植物標本收集,羅浮山的珍奇草木讓香便文如獲至寶。
1886年,香便文出版了《Ling-Nam》(嶺南)一書,書中為羅浮山的人文景觀畫下了素描,像撥雲寺和酥醪觀,十分神似;書中還記載了不少華南特別是羅浮山的植物和經濟植物。據植物學家漢斯的鑑定,香便文收集的植物約有60個新種。
「除了班德瑞、香便文,還有一位叫福德的香港植物園總管,英國人,也鍾情於羅浮山的植物資源。」嚴藝超介紹,1883年,福德在德國傳教士花之安(E.Faber)的陪伴下,和一些僱來的本地採集人員到羅浮山區採集植物標本。他們比較全面地考察了這座名山,將採集的350種植物標本和850株植物種苗帶到香港。其中,有一些比較新奇的植物,他們還將種苗和標本送回英國。
1887年,福德還在《中國評論》上發表過《中國的中藥》一文,大量引用他對羅浮山中草藥的研究成果。
《羅浮山蠟屐記》英文版封面
【文脈觀察】文化名山話羅浮
文/羊城晚報記者 黃翔宇
「陰洞冷冷,風佩清清。仙居永劫,花木長榮。」東晉小仙翁葛洪的《題洗藥池》一詩,可算是眾多歌詠羅浮山的詩詞文賦中的開篇之作。此後1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歷朝歷代不乏描繪羅浮山的名篇佳作,從詩詞歌賦到書法繪畫以及小說散文,無一不散發著對這座「嶺南第一山」的崇敬嚮往之情。
羅浮山雄峙於嶺南中南部,坐臨南海大亞灣,毗鄰惠州西湖,向來稱為百粵群山之祖。儒釋道曾在羅浮山達到完美融合——被無數文人墨客尊崇書寫,被道教尊為第七洞天、三十四福地,被佛教稱為「第一禪林」。
羅浮山方圓兩百多平方公裡,共有大小山峰432座,飛瀑名泉多達980多處,洞天奇景18處,石室幽巖72個。其山勢雄偉壯觀,植被繁茂常綠,林木高大森古,神仙洞府般超凡脫俗的特色吸引著古今無數的名人和遊客。如陸賈、謝靈運、李白、杜甫、李賀、劉禹錫、韓愈、柳宗元、蘇軾、楊萬裡、湯顯祖、屈大鈞等文化名人,均留下與羅浮山有關的作品。有些人甚至從未親身到過羅浮山,仍阻擋不了他們對這座名山的嚮往之意。
羅浮山有不少動人的神奇傳說,是一座物產豐富的文學寶藏。古有湯顯祖受其啟發,從嶺南大地離開之後寫下不朽名作《牡丹亭》;今有自稱「羅浮之子」的東北籍老作家蘇方桂,深受羅浮山周圍的環境和風土人情影響,創作了《羅浮俠女》《羅浮傳說》等通俗文學作品。
如今的羅浮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慕名前來的遊客絡繹不絕。在資訊網絡十分發達的今天,人們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去了解、認識羅浮山;藉助便利的交通條件,無論從哪裡前來羅浮山實地觀光都不再是一樁難事。而隨著遊客們的再次傳播,羅浮山的名氣和影響力定會越來越大。
嶺東雄郡惠州,在建設國內一流城市、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應該更重視歷史文化的挖掘和保護。羅浮山是惠州最為重要的旅遊名片之一,有必要更進一步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歷史人文的挖掘、旅遊資源的充分利用,讓它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更大的榮光。
來源|羊城晚報 羊城派
責編|夏楊
審籤|鄭宗敏
實習生|周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