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地區的客家人,喜歡用來煲湯的藥根,原來是農地裡的一大害草!
有人說現在的吃客水平強大到無人能及,能吃的食物都被吃客下嘴了,不管是天上飛的,水裡遊的,還是地上跑的,甚至連一些令人噁心的昆蟲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那麼以前地裡的這些雜草,更是不在話下了,比如曾經人見人厭的「刺莧」,如今也成了高檔野菜。
刺莧曾是農地裡的一大害草,這一點在農民腦海中一直都沒法抹除,因為刺莧早在十年前,就被我國環境保護部列入第二批入侵物種名單,其關鍵表明的是刺莧在農牧業上的傷害程度,就到目前為止,刺莧在我國的遍布早已做到無所不在了,從南到北都有它的身影,是名副其實的害草。
但近年來,吃野菜成為了一種時尚後,刺莧的身份由人見人厭的害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山珍」,食用價值也從原來僅有極少數窮光蛋果腹的食物轉化成了一道高檔野菜。雖然一般農貿市場不太普遍,但在農村的集市上還是經常可以遇到有人擺賣,而且其價錢也不在普通蔬菜之下,如果質量好點比較細嫩的,價錢就更貴些了,但從吃客的角度來看,儘管貴點,刺莧這野菜,愛吃的人還許多著呢!
雖然說刺莧的主要食用部分為其嫩莖葉,但在錯過最佳食用季節時,人們就開始挖根食用,常作煲湯食材,尤其在嶺南地區的客家人,更是喜歡用刺莧根煲湯,這主要是因為其有一定的藥效作用。
刺莧雖滿身帶刺,但其也是一種藥用植物,在藥食同源的範疇內,刺莧根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溼、收斂止瀉、解毒消癰的功效,可用於胃出血、便血、痔血、痢疾、溼熱洩瀉、小便澀痛、咽喉腫痛、癰腫等。所以人們用來煲湯,也當作是一種藥膳食材。
說到刺莧的藥用價值,它常被用於治療痢疾,而在中醫臨床的應用中也曾提到過刺莧菜根可以用於治療潰瘍病。有醫案記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廣西地區的人會用刺莧根清洗後,切片煎水喝,每天服用數次,可治潰瘍病。這樣簡單的配方,當時主要針對的是有明顯潰瘍病史及出血症狀的病人,或是被證實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
因此刺莧根在嶺南地區也算是一種廣為人知的煲湯材料。人居嶺南,多易有「蒸溼」、「溼困」之感,食欲不振、小便短少、皮膚瘙癢、痔瘡便血等不適,體質偏於壯實者,多為「溼熱下注」為患作祟。嶺南先人們常就地取材,用唾手可得的野菜來應對病邪,調理身體的狀態。刺莧菜又名假莧菜或簕莧菜,味甘性微寒,在南粵一帶又極為常見,所以刺莧就是符合簡驗便廉的草藥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