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人們對於植物的叫法非常的隨意,狗尾巴草、豬籠草,等等就有這樣的情況。在不少人看來,或許這個叫法是它最顯眼的地方。不少植物的名稱確實有這樣的情況,但從人們發現它有利用價值的情況來看,似乎又讓人們感覺是忽視了它一樣。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種這樣的植物,一般人們就是根據它的花蕾來叫的,但卻有不一樣作用的根莖。花蕾似貓尾,人們常當它雜草,根卻是煲湯美味,一斤13元。
這就是布狗尾,也叫貓尾草。這種植物十分的普通,高度又不高,在雜草叢中生長著,只有在秋季的時候,它的未開放的花蕾最為吸引人,說是花蕾其實更為準確的說法是總狀花序,上面密布了很多的花朵,在沒有開放的時候就呈現了狗尾狀或者貓尾狀,所以就被人們稱為布狗尾或者貓尾草了。它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嶺南地區,因為分布地區的海拔的不同,開花季節也會有所差異。不過一般在秋季的路邊就可以看到布狗尾,對於它不少當地人都有印象。
要是它在花蕾沒有生長出來的時候,不少不認識這種植物的人們會把它當作一種雜草來對待,甚至在四川的一些地區,人們就會把地上部分當作雜草割來給豬當豬食,但要是您也這麼想,就非常的可惜了,因為它的根的價值是非常高的。在嶺南地區,有不少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最為擅長的煲湯已經是家喻戶曉了,而其中有一道靚湯就是用布狗尾的根來做的湯。在客家人的眼裡,布狗尾的根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石參。
客家人對於生長在深山巖石縫中的野生石參情有獨鍾,因為它具有滋補強腎、寧心安神、增強智力的作用,是一種藥食兩用的藥材,客家人會挖掘它來煲湯,加入石參之後湯色鮮美,喝上去有人參的味道,喝後還回味無窮。如今,廣東梅州地區的客家人也用石參煲湯,他們認為石參風味獨特、甘醇清香,對於勞累過度、腰腿酸痛有不錯的效果。以至於,一斤野生的石參在市場上可以賣到50元一斤,即使是人工種植的石參也會賣到13元一斤。
在民間有不少關於石參效果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個關於石參作用被流傳到民間的故事,勾踐因為失眠痛苦,吃了13天的石參藥材之後,慢慢痊癒了。後來勾踐把這個方法傳播到了民間,不少農民也有失眠的情況,飲用了石參之後,十有八九都好了,所以在民間是廣為流傳。對於中藥的認識,是我國人們智慧、文化、自然資源的一種體會,但如今要是一棵布狗尾草生長在路邊,估計不少人可能不認識了,這對於我國民間中藥文化的傳播確實是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至少在農村還有一些老人挖掘布狗尾的根系,也就是石參來食用。
以上就是關於布狗尾的一些簡單介紹,您有聽說過石參嗎?您吃過嗎?期待您的留言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