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去年5月至今,該所考古專家在星子縣秀峰景區發掘了一座明代塔院,清理高僧墓葬3座,發現精美的壁畫,出土了一批珍貴青花瓷器和白釉瓷器,以及大量與塔院建築有關的石構件。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此次發掘為研究江西乃至整個江南地區的佛教文化及其僧人的喪葬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出土的香爐
出土的青花碟盤
2號墓內精美壁畫
龜趺高三尺六寸
墓內發現精美壁畫
6月5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所發掘的塔院面積約400平方米,東西向布局。由院門、贔屓碑座、祭場和3座墓葬一起構成一座相對閉合的空間。「贔屓長1.8米,寬1.05米,高0.55米。」徐長青說,「半月形祭場連接院門及墓葬,長寬各約15米。」
「墓室形制結構基本一致,中央以八塊弧形磨石拼合成內方外圓中空須彌座,座上置葬具,靈骨尚存,周圍填滿石灰。」徐長青說,3座墓葬內都繪有壁畫,「這些壁畫風格一致,繪畫手法基本相似,色彩鮮豔,線條流暢,畫工很精美。」據徐長青介紹,該墓葬為江西目前發現唯一塔院結構的明代墓葬。
據此次考古領隊胡勝介紹,「1號墓棺木殘損,見靈骨一具,為仰身直肢狀,發掘時只能見到鐵釘和鐵環,以及兩件青白釉瓷碗。」
胡勝說,2號墓室內壁用石灰漿抹平,且在石灰面上用紅、黃、黑、綠四色彩料繪五組瓶花,瓶花分別有牡丹、茶花、寶相、芙蓉等,頂部為纏枝蓮花紋。整個墓室壁畫圖案布局規整,繪畫手法嫻熟自然。墓室內圓形石棺床上見一個內空為六邊形委角石灰槨,為外圓內六邊委角形,均精雕各式花紋。從槨內骨骸分布情形看,墓主人應該為盤膝合掌坐化升天,「該墓葬隨葬品10件,皆在石灰槨上的墓門口處發現」。
「3座墓葬內都有壁畫。」胡勝說,壁畫都是花卉圖案,以蓮花居多,還有牡丹、茶花、寶相花等圖案。「綜合分析,這3座墓葬均為僧人墓葬,填補了明代江西佛教壁畫內容的內涵。」
墓主或為明代高僧
對墓主人身份的判斷,由於缺少文字資料的發現,所以只能根據發掘情況推測。
胡勝說,2號墓主人是唯一坐化的,由此可以肯定2號墓主人在這三座墓當中身份是最高的。「所以,我們只能對2號墓主人的身份來進行推測。」胡勝分析,3座墓墓室內都繪有蓮花圖案,都是須彌座棺床等可判斷3座墓都是僧人墓葬。
「我們對出土器物鑑定判斷,此墓葬應該在明代弘治—正德年間。」胡勝說從時間上來看,有道嵩和大然兩位禪師的可能性,但又從其記載的方位來講,只有大然禪師可能性最大。由此,考古專家據此推斷2號墓是大然禪師宿塔。至於2號墓邊上的兩座墓,可能是大然禪師的徒弟。
龜趺謎團待解開
「由於墓葬都是麻石堆砌圓形墓室穹窿頂,不容易揭取,所以無法實施異地保護。」徐長青說,他們已經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並批覆,將實施就地保護。他們已經邀請有關單位對該塔院進行了拍攝製作,未來將以三維動畫的形式,對該塔院進行展示。按其說法,以後當你到秀峰景區參觀時,就能到該塔院通過三維動畫,「穿越」感受美輪美奐的明代墓葬壁畫。
從出土的大量石構件可以看出,當時這裡的院門也是非常壯觀。徐長青說,在他們發掘的過程中,2號墓和3號墓後面有一堵用卵石堆砌的石牆,疑似是墓葬的圍牆,由於受到發掘面積的限制,具體的輪廓尚未清理出來。「而北京大覺寺曾經有一處塔院,現已破壞嚴重,發掘與我們這裡的不盡相同,而我們發掘的塔院院門中間有一處贔屓馱碑。」
徐長青說,贔屓(bìxì)又名龜趺(fú)、霸下、填下。「傳說中,龜趺多為石碑、石柱之底臺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但是,龜趺的使用是有制度規定的,按《大明會典》記載,一品龜趺高三尺六寸,二、三品均為三尺二寸,寺廟龜趺碑刻必須是經過皇帝批准「敕建」的。而在塔院裡有龜趺碑刻實屬少見,足以說明此墓葬的主人身份非同一般,或者深受皇帝寵愛。
塔院發現明代僅一品大員墓葬才有的高三尺六寸的龜趺,而2號墓主人僅是一位高僧,加之石碑已蕩然無存,所以其中謎團,考古專家也難以解釋。
據悉,江西此前曾兩次發現壁畫墓。第一次是1987年4月中旬,在樂平縣禮林鄉九林村石榴花尖山北麓,發現石室古墓一座,墓室內壁有彩繪人物壁畫,但此壁畫墓發掘並不成功。
第二次是2006年5月,在德安縣聶橋鎮蘆溪村望夫山鳳凰嘴發現一座宋代壁畫墓。
文/圖 江南都市報記者陳豔偉實習生鄧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