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挖出明代縣官墓葬群 古墓保存完好為合葬墓(圖)

2020-11-30 閩南網

  閩南網11月10日訊 8日上午,莆田仙遊縣大濟鎮烏石村一建築工地內,挖出一處古墓葬群,有七個墓穴。根據墓志銘顯示,該墓葬為明代廣東肇慶府高要縣丞鄭必寅及家人的合葬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昨日,記者在烏石村見到了從墓葬中出土的銅鏡、髮簪、剪刀等陪葬品,讓人驚嘆的是,由於該古墓保存較完好,出土的墓主人屍骨、服飾完好,甚至連毛髮都清晰可見。

墓主人毛髮保存完好

明代官帽,一碰便成碎片

  昨日中午,記者趕到現場看到,墓葬群共有七個墓穴,呈「L」形結構,五墓穴一字排開,另兩個位於右側一米多遠。墓室均由三合土夯築,呈長方形結構,內用白灰抹牆。墓室前散落著多塊呈深紅色的棺木,每塊長度、厚度及寬度基本差不多。

  現場一位施工人員介紹,他們在清理土方時,挖出這處古墓葬群,七副棺槨剛出土時保存完好,上面的油漆像剛刷的,但之後沒多久,所有的棺槨都散了架。當時,棺槨內發現七具保存較完整的屍骨,有的還能見到有壽衣包裹著。不過,壽衣一碰即碎,化為塵土。村民老鄭說,棺槨內發現的一團墓主人梳理整齊的頭髮及一頂明代的官帽給人留下很深印象。但烏黑的官帽由於氧化作用,輕輕一碰便碎裂成片。

五個墓穴一字排開,另兩個墓穴在一側

墓主在廣東當過縣丞

  記者看到,出土的墓志銘都用長寬各約30釐米的方形厚磚做成,其上用毛筆字記錄著墓主的身份以及年代等。「明高要縣丞鄭公諱清字必寅」、「興化府仙遊縣善化裡厚坡人」、「正德元年致事歸田,九年終」……讓人稱奇的是,雖經數百年,紅磚上的文字仍然清晰可見。

  村民介紹,大濟鎮在古代就叫善化裡,而烏石村原來也稱厚坡村。可以肯定的是,墓主就是族譜上記載的在廣東肇慶當過縣丞的鄭氏先人鄭必寅,其已去世500多年。這是一個合葬墓,其他幾位墓主人應該是鄭必寅的家人。

  莆田市文管辦連金焰主任告訴記者,縣丞始置於戰國,迄於清末,為縣令之佐官,在縣裡地位一般僅次於縣令,主要職責是文書、倉庫等的管理,明清時縣丞為正八品官。明代提倡「厚養薄葬」的習俗,現今莆田出土的明代墓葬的隨葬品一般都很少,即便是官員也不例外。

  連金焰表示,古墓葬內的屍骨、棺木、陪葬物品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主要是因為很多古墓採取了嚴格的防潮、防腐措施。(海都記者 陳盛鍾 文/圖)

責任編輯:鄭莉莉

相關焦點

  • 成都挖出一座合葬墓,墓主竟是兩個太監,專家揭開一段辛酸往事
    只聽說過夫妻合葬墓,但是卻從來沒有聽說過兩個男人合葬在一起,而且還是兩個太監,的確是前所未聞的! 前幾天我們介紹的金忠兒子金達和母親合葬一起,這也是極為罕見的,而今天說的兩個太監居然合葬在一起,這似乎更加的令人匪夷所思,估計不少人都有點往歪處想了,其實這是一段很正能量的故事哦!
  • 240年前女屍面容完好 懷寧清代母子合葬墓現奇觀
    中安在線8月24日報導 經過幾天的緊張發掘,位於懷寧縣三橋鎮團山村的一座2年內連續5次遭盜墓賊「轟炸」的清代古墓葬,昨天出現驚人一幕。考古人員打開封閉的石棺和木棺後,一棺木內驚現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女屍。女屍的容貌還清晰可辨,靈位顯示其為「許老太」。考古人員說,這在我省考古史上非常罕見。
  • 浙江:明代內閣首輔徐階墓葬被發現!裡面的秘密也隨之公布!
    長興縣和平鎮東山村一處茶山腳下,一座磚石磊砌的古墓在竹林掩映中若隱若現。長期以來,周邊村民都知道它的存在,但沒有人清楚這裡埋葬的究竟是誰。直到最近,地方文史研究人員在一次走訪途中發現了一塊出自這座古墓的石板,石板上的信息表明,這座墓的墓主人,應該就是明代著名的內閣首輔徐階。
  • 我省最大的宋墓之一 仙遊官墓800歲石像石馬仍完好
    N本報記者 黃凌燕 文/圖 本報訊 莆田仙遊的埔坪陳氏墓,今年正好滿800歲。作為我省最大的宋墓之一,日前它晉升為省級文保。難得的是,墓前的馬、羊等石像,也保存完好。 墓前「懸魚」顯示墓主清廉 埔坪陳氏墓背山臨壑,墓前鋪開一層又一層寬闊墓埕。
  • 東陽漢墓群星象圖刻升仙願望 險被當柴燒(圖)
    故事始於40年前……  村民挖渠,挖出一個古墓群  檔案資料中交代了星象圖發現那年發生在盱眙的情況。  1974年8月的一天,盱眙縣東陽公社東陽大隊立新小隊的幾位社員,一大早就起來集體進行清修水利,準備在廟塘附近開挖一道灌溉水渠。
  • 湘西土司王城遺址現古墓群
    此次新發現土司時期遺址20多處,包括烽火臺、軍事關卡、土司莊園、古墓群、宗教遺址、石刻墓志銘等。  類梯形結構國內少見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永順老司城考古發掘領隊柴煥波最近在老司城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城門」遺址。他介紹說,城門是城址發掘的中樞,對於弄清城址的整體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 鹹寧發掘一處古墓葬,墓主皮膚仍具彈性,鬚髮完好……
    鹹寧市博物館從一處古墓葬中清理出一具清代乾屍,沉睡百年,鬚髮依舊完好……近日,鹹寧市博物館考古工地傳來消息,經過近一個多月的科學發掘,鹹寧市博物館已成功從一處古墓葬中清理出一具清代乾屍。此次發掘是鹹寧市博物館自1976年成立以來,通過考古發掘發現的唯一人體保存十分良好的百年乾屍,墓主胸肌、大腿、皮膚仍具彈性,頭髮、鬍子、牙齒、指甲均保存完好。
  • 古墓中的「錦鯉」,盜洞15米,若再挖5公分,墓中1噸黃金不存!
    事實上,古墓中也有所謂的「錦鯉」。墓穴被盜賊挖出15米,僅差5公分便能挖到主墓室人,但盜賊並未繼續挖掘。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考古發掘是在我國進行的,然而,不同於其他國家,我國的考古發掘是搶險發掘,不是主動發掘。考古發現,許多古墓被盜,墓葬中的文物被盜。但是考古學家將繼續堅持考古發掘,由於考古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保護墓葬中的文物,也是為了研究歷史真相。
  • 河北發現神秘古墓,頂部畫有天象圖,墓內有人夜夜哭泣
    1976年,河北磁縣一組村民在南邊一個土丘上鏟土時,突然挖出一大塊堅硬如鐵的磚石;奇怪的是,磚石的背面居然印有一隻大鳥;有人意識到下面可能有古墓,於是聯繫了文物部門;專家前來查看之後說明,這土丘下的確是一座古墓,印有大鳥的磚石是它的墓頂;墓中還有一個人夜夜哭泣;這是一座什麼樣子的古墓呢
  • 江蘇挖出一座父女合葬墓,出土200顆紅色藥丸,這是為何?
    1965年,考古人員在江蘇發現了一座合葬墓,合葬墓在古代並不少有,一般來說,一對夫妻死後都會合葬入同一個墓穴。但經過專家研究之後,發現這座古墓並非夫妻合葬墓,而是父女合葬墓,這在古代可是極為罕見的事,畢竟父女之間雖然血濃於水,但仍舊有性別的差距。如此合葬入同一墓中,也的確前所未見,且墓中還有200顆不知道是什麼的紅色藥丸。
  • 西安一工地又挖出「高密度」戰國墓葬群!
    在西安不管你是搞建築還是修地鐵都需要擁有非常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極佳的耐心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挖出一座墓……那麼這密密麻麻數百座古墓葬是什麼朝代?考古發掘又有什麼收穫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根據他們目前掌握的資料,這些古墓葬以戰國時期墓穴為主,夾雜著後期磚窯等古建築。
  • 北宋古墓發現過仙橋 過仙橋是什麼意思有何寓意?
    北宋古墓發現過仙橋現場圖曝光,5月17日,湖南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寧鄉市寧韶高速二標段壩塘鎮南芬塘村楊家灣地段對一片古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過程中發現一座東漢墓葬和一座北宋夫妻合葬墓。其中夫妻合葬墓的兩個墓室之間有一扇小窗,則是民間俗稱的「過仙橋」,意喻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表達了此合葬墓的夫妻希望來世再續前緣。罕見的「過仙橋」合葬墓考古人員考究,這座合葬墓有兩個墓室,之間本來是獨立的,因為有了一個「過仙橋」的小窗所以又是相連的。
  • 麗江「大具為都古墓群」考古出土商周時期遺物1000餘件,還引出新...
    前不久,麗江市玉龍縣大具鄉為都村大具中學在修建體育場過程中,挖出一個大型墓葬群。經專家初步認定,這是一座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墓地葬俗較為特別,多座土坑出現分層葬,同時有二次葬,尚屬雲南考古中的首次發現。
  • 中國西漢時研究星象:"盱眙星象圖"記錄彗星軌跡
    盱眙縣檔案館提供的檔案資料顯示,世界上最早的木刻星象圖是從盱眙東陽漢墓群中發現的。這件珍貴文物目前就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中,它比之前世界公認最早的耶路撒冷彗星圖還早了110多年,被定名為「盱眙星象圖」,屬國家一級文物。  故事始於40年前……  村民挖渠,挖出一個古墓群  檔案資料中交代了星象圖發現那年發生在盱眙的情況。
  • 韓國古墓發現星座圖,我國古墓早有發現,墓主姿勢都是北鬥七星狀
    最近,韓國文物部門在慶尚南道鹹安郡的一座王室古墓裡,發現了距今有1500年的墓室星座圖,其中包含著人馬座和天蠍座的形象圖形,這讓韓國的專家異常興奮。可是他們卻想不到,在我國早就出土過七星狀的棺槨板,甚至有一位墓主人,還故意將自己的屍身擺成北鬥七星的樣子。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棺底出現神秘的北鬥七星圖,墓主人疑為朱允炆?
    廣西上思縣思陽鎮廣元村發現了一座罕見明代中期墓葬,古墓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用「三合土」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巨棺」,棺底還刻著北鬥七星圖
  • 北邙並非唯一,這座小山也是「風水寶地」,專家:或超過曾侯乙墓
    其實不光邙山是古人集中安葬之地,湖北荊州也有一處「風水寶地」,即八嶺山,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這裡有近800座古墓,而且多為古代帝王、貴族墓葬;其中尤為著名的是春秋楚王「平頭山」,其實不光是平頭山,這裡的楚王墓至少有18座,明代遼王墓11座,以及眾多的歷代王侯貴族。
  •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一組打鬼「連環畫」再現漢代喪葬觀(上)
    ■壁畫墓簡介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位於邙山鎮燒溝村南,1957年發掘,1986年搬遷到原古墓博物館。該墓坐西朝東,為洞穴磚室墓,由豎井式墓道、墓門、主室和四個耳室組成。主室東西長5.1米,寬2.3米~2.35米,高2.3米,由大型空心磚構築,墓頂為平脊斜坡式。主室中部略靠前有一隔梁,將主室分為前後兩部分,隔梁下用一方柱形空心磚支撐。左右耳室呈「丁」字形,用小磚券砌。
  • 西安發現疑似王莽老丈人積沙墓 兩座墓均為「甲」字形
    原因是除了其中一座墓主人身份是「宜春侯」外,這兩座古墓均採用了「積沙墓」這種高等級防盜形式。兩座墓均為「甲」字形 出土各類文物200餘件據朱連華介紹,這兩座大型漢墓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辦北裡王村北側,千林郡小區二期用地範圍內。墓葬所在區域為西安南郊漢代高等級墓葬集中分布區,附近經發掘的有張安世家族墓、財經幹校西漢墓、翠竹園西漢壁畫墓、羊頭鎮漢代積沙墓等大型漢墓十餘座。
  • 長豐宋代古墓群發掘結束 填補江淮宋墓研究諸多空白
    記者了解到,長豐埠裡宋代家族墓地的發掘,填補了江淮地區宋代墓葬研究諸多空白,是兩宋之際南北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實證,結合該墓葬元素和出土器物,體現了安徽特殊的地理位置。新聞回顧 長豐下塘發掘宋代家族墓葬2019年4月12日傍晚,在長豐縣下塘鎮埠裡社區淮南北路北延施工現場,工人施工時挖掘出疑似古墓。15日,省考古研究所張義中一行赴下塘鎮現場勘探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