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最大的宋墓之一 仙遊官墓800歲石像石馬仍完好

2020-11-30 海峽網

N本報記者 黃凌燕 文/圖

本報訊 莆田仙遊的埔坪陳氏墓,今年正好滿800歲。作為我省最大的宋墓之一,日前它晉升為省級文保。難得的是,墓前的馬、羊等石像,也保存完好。

墓前「懸魚」顯示墓主清廉

埔坪陳氏墓背山臨壑,墓前鋪開一層又一層寬闊墓埕。難能可貴的是,墓道兩旁至今還完好地立著石將軍、石馬、石羊,雖然年代久遠,通體斑駁,但精美的雕刻清晰可見,座座栩栩如生。仙遊縣文管辦工作人員認為,這些石像「人高馬大」,每對之間相距10米,為研究宋代官員墓葬規格和形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這座古墓平面是莆仙古墓葬中常見的「風」字形。磚石砌成的墓丘形狀像龜背,上面嵌著一塊方形墓碑,刻著「宋開國侯侍郎留坡陳公墓」。與往常發現的墓葬不同的是,墓道旁各個角落安放了一座房屋模型。房屋兩端山面的博風板正中,有一裝飾物懸掛而下。記者了解到,這懸掛物叫懸魚,表示主人自示清廉的意思。據文物專家考察,這些模型是宋代莆仙地區民居建築形式的反映。

每年重陽上千人趕來祭墓

60歲的退休教師陳金良是墓主人陳讜的後人。他告訴記者,先祖陳讜年幼時在仙遊縣度尾鎮一座寺廟讀書,中進士後,累官至兵部侍郎,後來封為清源郡侯。他為官清正廉明,擅長書法,是宋代頗負盛名的書法家,現在在仙遊縣的九鯉湖等地還能看到他留下的許多墨跡。他的墓建於宋嘉定六年(1213年)。陳金良說,每年九月初九重陽節,在全國各地甚至在海外的陳氏宗親代表都會趕回來祭墓,當天墓前能聚集1000多人。

這座墓佔地面積1140平方米,墓道兩旁原來除了石將軍、石馬、石羊,還有石狗和石燭。只可惜石狗和石燭在上世紀60年代被破壞。記者從仙遊縣文管辦獲悉,埔坪陳氏墓的保護範圍為以墓為中心四周各100米為重點保護區,150米為一般保護區。墓前不得建高大建築物和種樹木,以防遮住風貌。

相關焦點

  • 魏延墓前為何跪著兩石馬一石像?他並沒有造反,真兇是此人!
    最後在劉備的求情下,才使得想投明主的魏延得以倖免一死。然而,,這一黑鍋卻伴隨了魏延一生。現在從科學角度去看這一件事情,什麼「腦後反骨」完全是無稽之談毫無科學依據。 楊儀死後,朝中的正直大臣蔣宛為魏延平反,並為其建造了墓葬,墓前還立下了兩個跪著的石馬,兩個石馬一個破損,一個完整,據說石馬象徵馬岱和楊儀。
  • 鄞州石碶一農田挖出石虎石馬 墓主人會是誰?
    浙江在線·浙江城鎮網 04月19日 訊4月19日,網友爆料,鄞州石碶街道黃隘村農田驚現石刻動物,有石羊、石馬、石虎各一對,還有一塊石碑,看起來雕刻非常精美,栩栩如生。  據網友推測,這批石刻動物應該是珍貴文物,可能來自古代高官墓地。  網友「DJ幸福518」姓李,暫住在石碶黃隘村。
  • 陝西乾陵的石馬竟然帶翅膀?你知道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如果你去過陝西的乾陵,相信一定會被那裡恢宏的氣勢所吸引,如果是細心的遊客,相信一定會發現有兩匹帶著翅膀的天馬,頭上長角,為什麼會用這樣的石像來守墓呢?乾陵兩側分別有瑞獸、牽馬人、蕃臣等石像,其中就有這樣的一對天馬。
  • 240年前女屍面容完好 懷寧清代母子合葬墓現奇觀
    考古人員打開封閉的石棺和木棺後,一棺木內驚現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女屍。女屍的容貌還清晰可辨,靈位顯示其為「許老太」。考古人員說,這在我省考古史上非常罕見。古墓2年被盜賊炸5次該清代古墓葬位於懷寧縣三橋鎮團山村。
  • 在當地人傳說的全州宰相蔣閣老墓旁,挖出「石龜」,施工已經停止
    (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但都把"一人之下,一萬人之上「的人稱為宰相,其叫法有幾十種之多,內閣首輔只是其中的一種。蔣冕,關於他的墓的傳說甚多,儘管地方志記載他的墓之所在,但全州民間傳說有36墓、48墓、72墓之多種說法,在全州鎮牌樓邊當地人傳說也有一處。近日,做米粉的全州蔣氏族人蔣國華,聽人說,某單位在全州鎮牌樓邊施工,挖出一石龜,懷疑是挖著蔣閣老墓了。吃米粉的客人說,施工單位停止了施工,部隊派人圍守起來了。
  • 探秘唐高宗武則天乾陵 61尊蕃臣石像緣何「掉了腦袋」?
    ,僅地面上的石華表、石馬、石人、無字碑等文物,場面就已很壯觀。當地老百姓認為,瘟疫的來源可能是乾陵中的這些少數民族首領和洋人在作怪,因而群起將這些石像的頭都「搬了家」。乾陵博物館原館長樊英峰則推測,這些石像頭可能毀於明代華州大地震,「地震導致石像倒塌,頭部缺失。」這次地震發生於1556年1月23日,地震波震撼了大半個中國,方圓幾十萬平方公裡的大地上,一剎那間,顛簸蕩搖,聲如雷鳴,地裂如畫,或突成山阜,或陷作溝渠,無數建築物,頃刻坍塌傾頹。
  • 潮汕陳氏風水名墓蜘蛛結網:剌史墓
    「剌史墓」位於河浦鄉東南約一裡處的「蜘蛛結網地」,是潮陽十大古墓之一。陳憺卒於元朝仁宗延祐五年,當時宋亡,處於兵荒馬亂年代,草草安葬,初墓僅是一塊貝灰砌成的大月眉,直至明代嘉靖時,由大同府第十代孫陳層樓騁一代名地師黃妙應先生按宋墓制官誥予正式重修。墓人全建石砌成大古亭。墓碑正面中間勒刻「宋墓」,右側刻「考潮州剌史開峰陳公」,左側刻妣四品夫人淑德黃氏,碑的背面刻有陳憺公遺書。
  • 鹹寧發掘一處古墓葬,墓主皮膚仍具彈性,鬚髮完好……
    鹹寧4歲姐姐為救妹妹,毀容病危…● 赤壁入室殺人兇犯謝秋磊被執行死刑鹹寧考古重大發現!鹹寧市博物館從一處古墓葬中清理出一具清代乾屍,沉睡百年,鬚髮依舊完好……近日,鹹寧市博物館考古工地傳來消息,經過近一個多月的科學發掘,鹹寧市博物館已成功從一處古墓葬中清理出一具清代乾屍。
  • 武則天墓前61個無頭石像,「千年未解之謎」,結果被兩老農一鋤頭解開
    武則天死後葬於乾陵,此地是風水大師推算出來的風水寶地講究繁多,但是武則天墓前有61個無頭石像,這又代表著什麼?與武則天又有什麼關係?讓人看後紛紛議論。經後人查閱歷史,也沒能找到關於這61個無頭石像的秘密。隨著時代不斷變遷,直到後來被兩位農民發現了這石像其中的秘密。下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 墓地碑文和石人石虎石馬就在博物館
    在遼陽市宏偉區曙光鎮大打白孤村東有一個吳俊家族墓,據「二普」記載:「墓早年被盜,墓前地面有石人一對、石虎一對、石馬一個,出土吳俊、吳升墓誌石」。吳俊墓誌石撰刻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吳升墓誌石撰刻於明正統九年(1444),為綠色頁巖刻制,1972年出土。吳俊志石高 、寬35釐米,志文20行,滿行25字,額題「大明國」大字橫書,蓋文「明故鎮國將軍遼東都指揮吳公墓」。
  • 武則天墓前有61個無頭石人,千百年來難以解釋
    武媚娘繼位時雖已67歲,但其保養得當,且極善裝扮,身邊宮人皆稱讚道看不出武皇的真實年歲,可見武媚娘年輕時的容貌不說傾國傾城卻也一定溫柔婉媚。 後人總對女性臨朝的行為有著近乎苛刻的評價,事實上,武媚娘在位前期,政治清明,任舉賢能,國家被治理得井井有條。對內,她打擊門閥,扶植庶族,還發展科舉,為武周王朝廣羅天下英才。
  • 仙遊挖出明代縣官墓葬群 古墓保存完好為合葬墓(圖)
    閩南網11月10日訊 8日上午,莆田仙遊縣大濟鎮烏石村一建築工地內,挖出一處古墓葬群,有七個墓穴。根據墓志銘顯示,該墓葬為明代廣東肇慶府高要縣丞鄭必寅及家人的合葬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昨日,記者在烏石村見到了從墓葬中出土的銅鏡、髮簪、剪刀等陪葬品,讓人驚嘆的是,由於該古墓保存較完好,出土的墓主人屍骨、服飾完好,甚至連毛髮都清晰可見。
  • 武則天墓前有61個無頭石人,千百年難以解釋,結果被倆農民解開
    武媚娘繼位時雖已67歲,但其保養得當,且極善裝扮,身邊宮人皆稱讚道看不出武皇的真實年歲,可見武媚娘年輕時的容貌不說傾國傾城卻也一定溫柔婉媚。 後人總對女性臨朝的行為有著近乎苛刻的評價,事實上,武媚娘在位前期,政治清明,任舉賢能,國家被治理得井井有條。對內,她打擊門閥,扶植庶族,還發展科舉,為武周王朝廣羅天下英才。
  • 洛江發現一明代豎葬墓(組圖)
    考古人士稱極為罕見  本報訊(記者羅劍生)昨日,洛江區萬安街道橋南社區居民發現一奇特的明代古墓,和其他墓葬不同的是,古墓棺木是豎起來下葬的。經考古工作者考證後認為,這是迄今泉州發現的第二座豎式古墓,對研究泉州乃至我省古代墓葬風俗有重要意義。
  • 印尼的「古代高達石像」
    這裡聚集著大約15個村莊,常年多雨,潮溼,算是個寧靜的小地方,直到古代高達石像降臨此地……就在上周,幾張神秘的照片開始在推特上流傳,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某地疑似發現了古代高達石像。照片猛一看還真像那麼一回事。儘管圖上的高達石像細節還算完好,但其渾身布滿了青苔,的確顯得像是有不少年頭。
  • 武則天墓前有61個無頭石人,千百年來難以解釋,結果被兩位農民解開
    一、籍籍無名的后妃 武則天,生於公元624年,山西人,父親曾封為應國公。十四歲時,她應召成為了皇帝李世民後宮妃子中的一員。一入宮門深似海,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是後宮妃子的生活常態。 在這裡,似乎女子連自己的喜怒哀樂都不屬於自己,終日圍著一個男人轉,皇帝便是她們的天,是她們的神。
  • 狀元後裔發出的「求救信」 池州狀元山狀元墓亟待保護
    年僅三十六歲。3月28日上午,源溪村縞溪曹村部分村民在狀元墓進行清明祭祖。記者趕到狀元山進行現場採訪。上山的時候碰到當地一位農民,記者問他:「這座山上的樹木怎麼都砍掉了?」 他回答:「這座山聽說要被推平,搞開發做房子。」 「你知道這座山上有座狀元墓嗎?」「知道,就在這座山的北面。」
  • 《連平州志》卷之九:藝文4,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記/墓銘/祭文
    文天祥二女墓(仙女墓,即雙正墓),位於連平三角鎮向陽村仙女墓堂前還豎有《奉憲示禁》碑、《奉憲革弊免役碑》及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道光五年(1825年)、道光十年(1830年)維修此墓及當地鄉紳謝宜申倡捐重修此墓時所立的碑記共十餘塊,皆保存完好。墓左側10米處山邊有座用長2米、寬0.7米的石條搭成的「仙女橋」。橋側有一口古井,當地人稱為「烈女井」。
  • 長豐宋代古墓群發掘結束 填補江淮宋墓研究諸多空白
    考古工作人員通過進一步勘探,在已暴露墓葬(編號M1)旁邊又發現12座古墓,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墓葬墓室平面呈圓形,直徑約11米,面積約120平方米,證實該地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家族墓葬。據考古專家介紹,在M12古墓內出土墓誌一盒,上半部雖漫漶嚴重,但內涵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