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狀元山狀元墓亟待保護
清明節來臨之際,安徽池州貴池區梅街鎮源溪村縞溪曹村民組曹姓氏族為保護先人古墓,向當地相關單位和文物管理部門以及海內外曹姓氏族、形意拳的門徒,發出一份《關於要求保護文物古蹟(狀元山、狀元墓)的報告》。他們希望相關單位和文物管理部門、海內外曹姓氏族、形意拳的門徒共同給力,把保護池州狀元山、狀元墓提上議事日程,加大保護力度,為中華民族、池州市民留下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康熙武狀元回鄉墓葬
記者從源溪村縞溪曹村民組曹姓乾隆甲申版族譜中了解到,曹曰瑋不僅是康熙甲科第一甲第一名武狀元,還是武術界「形意六合拳」創始人,在皇帝身邊擔任過貼身護衛,後任陝西興漢、漢羌掛印總兵官。在陝期間,因抗洪數月,寒溼入侵致病,病危時還有書上奏朝廷,陳治水患,直至病亡,皇帝聞耗大驚並實為惋惜,還親書祭文為曹曰瑋哀悼,詔其妻劉氏隨棺回鄉墓葬,併入鄉祠後再回京,命江南布政司盧騰龍負責安葬,所以擇地在池州府東,下湖西村安葬。年僅三十六歲。
3月28日上午,源溪村縞溪曹村部分村民在狀元墓進行清明祭祖。記者趕到狀元山進行現場採訪。上山的時候碰到當地一位農民,記者問他:「這座山上的樹木怎麼都砍掉了?」 他回答:「這座山聽說要被推平,搞開發做房子。」 「你知道這座山上有座狀元墓嗎?」「知道,就在這座山的北面。」
源溪曹姓村民曹季泉老人告訴記者,過去該墓墓前有石人石馬等祭祀物品,現在,只留下墓碑一塊,其墓碑長、高、厚達到170cm、89cm、15cm,絕超普通碑石;石刻上四個大字「欽賜祭葬」,中間豎書(老君墓)右邊(封君墓)左邊才是狀元墓。清道光時人陳蔚在《齊山巖洞志·曹總兵神道碑》記載了碑上銘刻的文字:「皇清賜武狀元及第鎮守陜西興安漢羌等處掛印總兵官秀山曹公諱曰瑋神道碑,欽賜祭葬,崇祀鄉賢。」
曹氏後裔擔心古墓被毀
曹氏研究會副理事長曹其根說:曹氏後裔已祭祀狀元墓多年,因為房地產開發,村民擔心曹曰瑋武狀元墓被毀,心中十分焦急。他們因此聯合遞交報告,希望政府主管部門將其作為一項文物保護工程,以舊復舊,撥款重修。
曹氏後裔池州三中曹貴鍾老師說:狀元山頭樹木已被砍光,我們都為這座古墓深感擔憂。「土地開發,古墓能否保留下來,就算古墓保留了,失去了原來的樹木掩障,會不會遭歹人來盜掘?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給予重視,採取切實措施好好保護這座古墓。」
文物管理部門關注此事
據了解,池州市文化部門已對該墓進行核實登記。文物管理部門有關負責同志吿訴記者,武狀元曹曰瑋後裔關於要求保護文物古蹟(狀元墓)的報告已經引起了他們關注,就該墓的保護他提出了就地保護或遷至齊山風景區、杏花村文化園區進行異地保護兩種意見,究竟採取何種保護方案,尚需專家評估、政府研究決定。
有關人士指出:池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狀元山、狀元墓是當地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狀元山、狀元墓早就應該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至少,如果有眼光的商家也應該意識到「狀元」的商業價值和效應,房產樓盤可以冠名——狀元山莊、狀元名第、狀元坊等等。
形意拳的門徒遍布東南亞和歐美,他們都公認曹曰瑋是他們的第二代宗師。開發商要是以這座狀元山、狀元墓為中心修建一個世界形意拳祭祖地,定期在這裡召開世界形意拳切磋大會和祭祖大會,形成一個世界級的旅遊勝地,豈不比蓋幾棟房子賣更來錢。還可以增加池州知名度,又可以以演練形意拳為中心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上古墓又得到了保護,一舉四得,公司發財,政府和老百姓都高興,何樂而不為! (紀良發 文/圖)
■延伸閱讀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科武狀元曹曰瑋(繼武)的資料散見於各處,在拳界研究他與形意拳的關係的過程中,這些散見資料不斷湧現、匯合,為廓清拳史疑案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在拳界流傳的《六合拳序》是大家所熟知的關於曹繼武的記載資料。在安徽、山西、陝西、甘肅等各地的古代志書當中有比較多的信息,尤以乾隆四十四年《池州府志》和光緒九年《貴池縣誌》最為詳細。郝心蓮先生的《中華武術實用百科》中曹繼武條目就參考引用了《貴池縣誌》的內容。近期,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發現曹曰瑋的武科會試考卷原件,這是迄今發現的關於曹曰瑋的最為珍貴的原始資料,此件已作為清初武舉研究成果正式公布。
曹曰瑋去世後歸葬池州府地名下湖西一座山上,曹曰瑋墓叫狀元墓,下葬的山叫狀元山。當年的狀元墓十分壯觀,可惜後來遭到了一定的破壞,墓前的石人石馬均已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