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工匠精神 不一樣的技能風採
——長沙市2018年「十行狀元、百優工匠」技能競賽行業狀元故事擷英
長沙晚報記者 肖芳
專心專注專業,他們是工匠精神踐行者;在「品質從99%提高到99.99%」的極致追求中,他們是「長沙製造」到「長沙智造」的內在支撐,彰顯著彌足珍貴的「工匠精神」。前日,長沙市召開總結表彰大會,對在全市2018年「十行狀元、百優工匠」技能競賽活動中成績卓著、技藝超群的一線職工進行了表彰。連日來,本報記者零距離走近他們,領略各行各業「狀元」們的別樣風採。
劉志軍
這活夠細!手工零件=1/5頭髮絲
人物名片
劉志軍:長沙奧託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折頁機車間主任,技能競賽裝配鉗工行業狀元。
2005年,職專畢業的劉志軍加入長沙奧託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鉗工工作。一貫追求完美的他總是精益求精,他設計和製作的模具工裝,其精度幾乎都能達到0.02毫米。「拿頭髮絲來比喻,頭髮絲為10絲,我對自己的要求是裝配精度要在2絲以內,相當於是五分之一的頭髮絲。」劉志軍說。
由於國內生產折頁機的企業並不多,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劉志軍經常會遇到難題,但他認為「難題並不可怕,知難而進最重要」。2011年,一批即將出售的折頁機在調試過程中發現噪聲問題,公司所有的技術人員、研發人員、車間老師傅連續加班也找不到原因。劉志軍通過細緻的觀察和分析,發現同一臺機器中有幾組功能一樣的傳動機構裝法不同,結合傳動機構的特點,最後想到通過給有噪聲的一組傳動機構加裝襯套,解決了噪聲問題,使產品全部達到了標準要求。「實踐的成功,往往能激發出更強的創造力。」劉志軍的技術建議,獲得了公司的「技術合理化建議」的獎項,也增強了他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的信心。
劉志軍在鉗工崗位上已經做了13年,他說「幹一行就要愛一行」,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讓公司和同事都受益,這是他最大的驕傲。
汪浩洋
技改急先鋒 匠心守電氣
人物名片
汪浩洋: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長沙捲菸廠電氣維修工,技能競賽維修電工行業狀元。
在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長沙捲菸廠制絲車間,汪浩洋是名副其實的「三高」: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學歷高;車間最年輕的工程師,職稱高;熟練掌握車間各種設備的性能,技術高。但就是這樣一位各方麵條件都很優秀的工程師卻有著非常可貴的平常心,工作7年來,汪浩洋參與了所有類型制絲設備的維修過程,一門心思「守護」生產一線電氣設備。
作為捲菸製造工廠,制絲工藝水平、設備控制精度都與捲菸產品的內在質量息息相關。面對越來越先進、越來越複雜的捲菸設備,汪浩洋深感提升煙機維修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水平的重要性。
針對制絲車間加料潤葉筒筒壁有大量物料黏附現象,汪浩洋和同事組建了制絲一線探索者QC小組,圍繞提質降耗開展專項攻關。他們圍繞人、機、料、法、環等因素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最終決定從改造出料端耙釘和增加筒溫控制迴路兩方面入手,有效減少了附著在加料潤葉筒內壁上的菸葉。「經過技術改進,每年可減少菸葉浪費1萬多公斤,總計價值約110萬元。」汪浩洋告訴記者,該課題獲得了湖南省質量協會一等獎,QC小組被評為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稱號。
沈翔
20歲「汽車名醫」專治疑難雜症
人物名片
沈翔:開福區環奧奧迪名車維修廠汽車修理工,技能競賽汽車修理工行業狀元。
長沙市「十行狀元、百優工匠」競賽活動汽車修理工項目決賽現場,參賽選手在100分鐘內為「病車」把脈,準確找出「病因」,切除「病灶」,換上健康「肢體」,達到徹底「康復」,各個「診治」環節必須一氣呵成。比賽結束後,評委們宣布:年僅20歲的沈翔取得此次比賽的最高分,成為此次競賽活動中年紀最小的狀元。
沈翔從小就喜歡車。2015年,他進入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系汽車運用技術專業學習,2017年代表學校參加湖南省高職院校技能競賽,獲得了湖南省高職院校技能競賽汽車檢測與維修項目一等獎。今年6月進入汽車修理廠。
「修車就像醫生治病,要對症下藥。」老師傅們的這句話一直銘記在沈翔的心裡。為了熟悉汽車的整個構成,沈翔找來各種各樣汽車修理書籍,對照書籍查找每一個部件,對每個部件的性能做到了如指掌。一輛汽車大大小小的零件上萬個,每一個零件,他都能熟練地叫出名稱,說出部位,熟悉功能。
「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這種方法給汽車『治病』也用得上。」沈翔說。有一天,一輛待修的自動擋奧迪車被拖進修理廠,車主在介紹故障時說,車子在行駛時,踩油門沒有反應,試了幾次都無法提速。沈翔走近一看,馬上說出是因為發動機節氣門積碳嚴重,導致節氣門卡滯。找到病因後,沈翔熟練地打開引擎蓋,抄起工具,用最便捷的方法排除了故障。
郭克
他致力於讓湘菜成為「網紅」
人物名片
郭克:許家故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廚師,技能競賽中式烹調行業狀元。
1976年出生的郭克,父親也是一名廚師。初中畢業後,他選擇了子承父業,進入湖南省飲食服務技工學校學習。畢業後,他拜湘菜大師黃邦偉為師。
想當好一名湘菜廚師並不容易,每一個環節的練習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郭克舉例,溜魚絲這道廚師考級必做菜,他在十餘年的時間裡,練習了幾百次,最終才能熟練地把魚肉切成如火柴般大小的絲。
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大家的生活方式,廚房也不例外。「大家能用更快捷的方式品嘗到各種菜品,這倒逼我們不斷創新。」郭克一直在思考能否將湘菜與其他菜系進行融合?他學過粵菜,認為粵菜的調汁可以改變湘菜的口感,創造出年輕人喜歡的口味。
近年來,湘菜在國內外大受歡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的平民化。「大家在手機中通過外賣也可以吃到一些正宗的湘菜。」郭克認為,只有越多的人喜歡才會促進菜系的蓬勃發展,而「吃貨」也讓湘菜大師們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壓力。「我的技藝傳承來自那些老師傅們,這些千百年來留下來的精華我會繼續傳授給我的徒弟。但我也不會只限於傳統的教法,我希望通過更多元的方式讓湘菜更年輕化,讓它成為菜系中的『網紅』。」
周友如
穿針引線30年,繡針演繹精彩人生
人物名片
周友如:長沙市伊飛湘繡有限公司高級繡藝師、毛珊刺繡藝術工作室核心成員,技能競賽湘繡行業狀元。
開福區沙坪小鎮是中國名副其實的「湘繡之鄉」。10月31日,長沙市2018年「十行狀元、百優工匠」——湘繡技能競賽決賽在這裡閉幕。在這場決賽中,選手要在三天時間內獨立繡制一幅牡丹。如何才能從60名高手中脫穎而出?考慮到底料是真絲的,周友如先採用深色線條把繡稿上的黑色線蓋住。「花瓣更立體,而且墨邊不會露出來,看上去非常乾淨。」「自然、細膩,花瓣的稜角、柔韌都體現得淋漓盡致。」評委老師如此點評。
45歲的周友如奪冠絕非偶然,她已經花費了30年時間用在了針繡上。「從有記憶起,我就知道了湘繡。」周友如說,現在平均每天要繡10個小時。
俗話說,湘繡虎蘇繡貓。湘繡的「老虎」之所以栩栩如生,是因為湘繡特有的針法——「鬅毛針」。作為毛珊刺繡藝術工作室核心成員之一,周友如在湘繡大師左季純老師的指導下也學習了「鬅毛針」。「湘繡最難把握的部位就是眼睛,我第一次繡眼睛時,無論怎麼繡,都無法將那種靈性表達出來,後來左老師挑出一根墨綠色的絲線交給我。當我把這個看上去並不相干的顏色加進去之後,眼睛的神態立刻呈現了出來。」周友如說,就是在那一瞬間,她領悟到了湘繡的魅力。
「湘繡,繡出了我的精彩人生,更繡出我的人生價值。我將以精雕細琢、鍥而不捨的精神,繡出更多優秀作品。」周友如說。
賈志光
「焊面」就是焊工的臉面
人物名片
賈志光: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工程製造部焊接技師,技能競賽焊工行業狀元。
在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工程製造車間,41歲的賈志光戴著焊接面罩,彎著身子,拿著氬弧焊槍,一點點焊接著眼前一個醫藥裝備配液系統管道的焊縫。不一會兒,焊接完成,焊縫平滑齊整。
賈志光服務的楚天科技是一家醫藥裝備企業,醫藥生產裝備對焊接的精度要求十分高。「像藥液配製系統,如果管道焊縫有任何程度的凹陷,都會導致藥品原液殘留,甚至管道清洗不淨;如果有任何程度的凸點,又會影響原液的流動性,最終影響藥品質量。」
這意味著醫藥裝備的焊接必須達到最好的水平。賈志光把焊縫表面比作焊工的臉面,每次他都以極為嚴苛的技術要求進行作業,每個焊接「作品」都如同一件精湛的工藝品。
「細微之處,心靈可以到達。」用心焊接是賈志光的獨門絕活。去年8月,在焊接深圳某項目矽油匯流管時,由於一些焊接部位空間比較狹窄,只能容下焊槍,進度非常緩慢。但賈志光憑藉精湛技能,僅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6天的工作量,試壓時沒有一處滲漏。
如今的賈志光,除了從事焊接工作,也成為眾多新人的「導師」。他在焊接實操培訓中關注學生的每一個細節,包括每一條焊縫、焊縫坡口打磨的細小角度,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工匠精神」,經他培訓的焊工,考試合格率在99%以上。
曾宇清
做企業的信息安全衛士
人物名片
曾宇清: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長沙捲菸廠企業管理部信息安全管理員,技能競賽計算機編程行業狀元。
很難相信,一個曾是捲菸廠卷包車間機臺的生產操作工,竟成了計算機編程類的頂尖高手,31歲的曾宇清正是創造這種傳奇的典型代表。
「我走上這條路,完全是興趣的原因。」曾宇清告訴記者,從高中打遊戲開始,他就對計算機編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搞清楚其中的原理。進廠後,在卷包車間機臺上,他又對設備中的信息技術進行探索,並利用業餘時間研究捲菸廠的信息化工作。
2014年底,看見車間的質檢員每天都要錄入大量的數據並手工進行計算、分析,曾宇清萌生了一個想法:能不能讓質檢員從繁重的人工計算中解放出來?曾宇清利用每天下班後的業餘時間編寫系統,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和實際操作,這一難題終於被他攻破。「質檢員只要將質量檢驗數據輸入質量分析系統,捲菸質量總體情況分析就一目了然。不僅節省了時間,還減少了人工計算引起的差錯率。」曾宇清介紹。
去年6月,曾宇清以優異的筆試成績競聘上企業管理部信息安全管理員,負責整個捲菸廠的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個一醜遮百俊的工作,1%的問題會毀掉100%的努力。」去年8月,比特幣勒索病毒席捲全球,曾宇清第一時間給每臺伺服器打好補丁,升級殺毒軟體病毒庫,關閉勒索病毒傳播的埠,並對全公司1000多臺終端進行了全面安全加固,確保了信息安全「零事故」。
周科明
一把瓦刀「砌」輝煌
人物名片
周科明:湖南華程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項目技術總工,技能競賽砌築行業狀元。
周科明出身砌匠世家,爺爺、父親都是老家出名的砌匠。從記事起,周科明就跟著父親去鄉鄰家砌牆,耳濡目染的他開始玩起了泥刀,誰都沒有想到,泥刀一到他手裡,就玩出了新境界。「父親對我的要求比對其他徒弟更為嚴格,連一條小灰縫不到位都會要求返工。」白天跟著父親學實操、晚上抱著書本啃理論,能夠傳承祖輩「衣缽」,周科明很樂意。
2003年,36歲的周科明結束十多年單打獨鬥的工作方式,加入湖南華程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開始系統學習與建築相關的國標及規範化施工知識,並積極參與公司的各項培訓和考證工作,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與其說是砌築牆體,還不如說是搞藝術雕琢。」工友們在評價周科明手藝時這樣誇他。
2011年,周科明在盛翠豪庭二期工程3萬多平方米的車庫頂板項目中擔任主施工員,當時開發商要求施工方運用空心樓蓋施工工藝進行車庫頂板施工,也就是說要在沒有明梁支撐的情況下進行樓蓋現澆。
「儘管這一技術在廣東一帶已經成熟,但當時寧鄉還沒有任何一個建築項目使用過這一技術。」周科明主動請纓去廣東學習取經,一心撲在了技藝研究上。經過兩個月日夜奮戰,項目圓滿完工並交付,在澆築過程中未發生一起質量問題,交付使用後也未發生任何滲漏問題。
高奇
在「講故事」中傳播湖湘文化
人物名片
高奇:湖南革命陵園管理處講解員,技能競賽導遊(講解員)行業狀元。
高奇是一名郴州伢子,讀高中時就考取了導遊證,成為當時郴州年齡最小的一名導遊。因出生在革命老區,他從小就對當年流傳的許多紅軍故事特別感興趣,當上導遊後特意收集整理這些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遊客聽。
高奇的講解總是能拉近遊客的心,「嘴上說、眼睛看、腦子想」,成了他工作的一種定勢。一次在賈誼故居講解時,看到有的遊客對賈誼的生平和文章聽得有些倦了,高奇立馬換了一個輕鬆的話題:「大家知道嗎,賈誼可能是中國最早提出胎教的人。」話一出口,已經轉頭四處張望的遊客又來了興趣……
長沙籍烈士有18500餘名,可整理出版的烈士事跡卻遠遠不夠這個數。怎麼搜集烈士故事?怎麼做陳列展示?怎麼講好紅色故事?自成為湖南革命陵園管理處講解員以來,高奇自費走遍了長沙各個烈士集中安葬地,參加關愛抗戰老兵活動,擔任電視、電臺評論員時宣傳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既是陣地戰也是遊擊戰,立足崗位多作貢獻,宣講是一輩子的事,只要我能開口就要一直講下去。」高奇說。
32歲的高奇從業時間已有12年,獲得了不少榮譽,被稱為湖湘文化「百事通」。在2018年長沙市「十行狀元、百優工匠」競賽活動導遊講解員決賽中,高奇從文化、音樂、全域旅遊三個方面介紹了瀏陽河。深厚的文化功底,聲情並茂的講解,機敏的反應,讓高奇一舉奪得競賽冠軍,成為「導遊狀元」。
蘇鋒
讓銅官窯陶瓷走進尋常百姓家
人物名片
蘇鋒:陶瓷工藝師、銅官陶瓷製作技術傳承人,技能競賽陶瓷行業狀元。
自幼跟著父母進窯廠玩陶的蘇鋒,兒時最快樂的事就是捏泥人,泥巴豐富了他的童年生活。2009年,高中畢業的蘇鋒拜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雍建剛為師,學習雕塑、造型、拉坯、刻瓷、翻制模具等產品的開發。
「搞陶瓷確實是枯燥、費力的。」蘇鋒說,學習陶瓷,遠沒有兒時玩泥巴那麼簡單快樂。拉坯是瓷器製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最難的一道工序。與其他陶瓷不同,銅官窯多是直接拉坯成型,這是一項精細活,手的力度大了或小了,就會前功盡棄。剛開始,其作品十有八九是失敗的。蘇鋒通常在拉坯機前一坐一整天,經過三年的苦練手感才慢慢好起來。
時光不負有心人。近10年來,蘇鋒的拉坯技藝不斷長進,其陶瓷製作亦漸漸走出模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2018年市「十行狀元、百優工匠」決賽中,蘇鋒以唐朝雙龍尊為原型創作的龍鳳瓶,是所有參賽作品中唯一一個使用直接拉坯手法的,同時採用從臺灣引入的開裂手法,讓不少前輩刮目相看,拿到了全場最高分。
「近段時間的創造重點,是以茶器和食用器皿為主。」蘇鋒說,陶瓷應該走入尋常人家生活,當百姓們感受到它的魅力,有了市場,這項技藝才能更好地傳承。
(本版圖片均由市委組織部提供)
時代呼喚行業狀元
袁雲才
近日,長沙市表彰2018年度「十行狀元、百優工匠」,分別給予每人6萬元、3萬元獎勵。它見證了「長沙人才政策22條」的含金量,對於引導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植工匠精神、轉變社會浮躁風氣,可望起到「指揮棒」的作用。
長期以來,一說起「狀元」,人們腦海中湧現的,不是拔得頭籌的高考驕子,就是在各類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的明星。儘管老話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但現實中真正把鉗工、焊工、砌築工、汽修工等中間的佼佼者當「狀元」來仰視的,微乎其微。原因不僅在於其多為苦活髒活累活,更在於用世俗眼光來看,這類崗位似乎缺乏個人發展空間,幹得再好,待遇也沒多大差別,更難以像歌星、影星一樣出名。在此語境下,長沙市用4個月時間來遴選「十行狀元、百優工匠」,濃墨重彩地進行表彰、獎勵,其實質就是用一雙「看得見的手」,用心擦亮工人「狀元」們身上的星光,以此彌補市場那雙「看不見的手」的缺陷。
此次獲得「狀元」稱號的10名「長沙工匠」,雖然有的學歷背景並不高,但是每個人都好學、熱愛事業。這啟示我們,一個人技藝的高低、成就的大小,起點並非決定性因素,相對而言,持之以恆的學習與一絲不苟的鑽研更重要,這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內涵。當前長沙經濟穩中向好。可以說,面向未來,我們的起點已不算低,在此基礎上,如何促使長沙工業經濟由快速增長進一步走向高質量發展,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我們希望,此次獲表彰的「十行狀元、百優工匠」,不僅成為其所在行業的技術標杆,更能成為激勵每個市民積極向上、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精神力量。讓我們向這些來自生產一線的「狀元」、能手看齊,願我們身邊湧現更多這樣的耀眼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