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墓簡介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位於邙山鎮燒溝村南,1957年發掘,1986年搬遷到原古墓博物館。該墓坐西朝東,為洞穴磚室墓,由豎井式墓道、墓門、主室和四個耳室組成。主室東西長5.1米,寬2.3米~2.35米,高2.3米,由大型空心磚構築,墓頂為平脊斜坡式。主室中部略靠前有一隔梁,將主室分為前後兩部分,隔梁下用一方柱形空心磚支撐。左右耳室呈「丁」字形,用小磚券砌。主室後部發現木棺兩具,墓內隨葬品豐富。墓葬年代約在西漢元帝至成帝之間(公元前48年~公元前8年),墓主人不詳。
■壁畫內容
該墓內繪有6幅壁畫,分別為天象圖、宴饗(xiǎng)圖、打鬼圖、神虎食旱魃(bá)圖、乘龍升仙圖和歷史故事圖。其中的宴饗、打鬼、神虎食旱魃三幅壁畫,都和驅儺(nuó)打鬼有關,就像3幅連環畫,把漢代史書裡記載的驅儺活動中3個最重要的環節表現出來,這也是現在所能見到的最系統、最生動地反映漢代驅儺主題的漢墓壁畫,是研究漢代思想史、社會生活史的重要直觀資料。
■壁畫故事
對許多中青年人來說,捧著一本偶然獲得的連環畫,藏在一個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如痴如醉地欣賞,是一份有滋有味的童年記憶。
今天,如果在一座距今2000多年前的古墓裡,還保存著一組精彩的連環畫,上面不僅有 「二桃殺三士」的歷史故事,還有「神虎食旱魃」等神話傳說時,你是否也想走進去,帶著一絲驚喜、一絲緊張,重溫一下童年的那份獨特記憶呢?
這座古墓葬就是市古代藝術博物館內非常有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
現存墓葬中發掘時間最早
打鬼圖壁畫墓在學術界被稱做洛陽燒溝61號西漢壁畫墓。其實,它就是曾經存放在王城公園裡的那座壁畫墓,想必有些上歲數的老人還能記起來。
壁畫墓為什麼會放在王城公園?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王愛文解釋說,這座墓是該館現存墓葬中發掘時間最早的壁畫墓,1957年開始發掘。與該墓葬同時同地發掘的墓葬,有180多座,但僅在這一座中發現了壁畫,且壁畫保存之完好、內容之豐富,令當時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驚嘆不已。
據了解,洛陽地區最早發現壁畫墓是在上世紀初期,但當時發現的兩座壁畫墓均屬盜掘,壁畫磚被拆下取出後賣到海外,現分別收藏於美國波士頓藝術館和英國大英博物館。因為是盜掘出土,這兩組壁畫在墓中的具體位置和壁畫墓的形制,現已不可確知,令研究者倍感遺憾。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打鬼圖壁畫墓發現後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關注,還引發一場關於漢墓壁畫內容的熱烈討論,郭沫若、孫作雲、夏鼐等學術大家都參與了討論。發掘工作結束後,這座墓就被拆遷復原到王城公園,以利對外開放,1986年又被搬遷到原洛陽古墓博物館。
歷經兩次搬遷,但保存完好
兩千年前的建築,如何經得起兩次拆遷?墓磚和壁畫能受得了嗎?它們有沒有被損壞?
帶著疑惑,我們走進西漢打鬼圖壁畫墓。進去之後才發現,原來墓的主室是用長130釐米、寬60釐米、厚14釐米的長條形空心磚壘砌的,這麼大個頭的磚,整個墓也用不了多少塊,所以搬遷工作也比較容易。再看壁畫,同西漢卜千秋壁畫墓一樣,是事先在排列好的磚上繪好,然後再一塊一塊砌到墓裡的,所以拆遷時只要小心翼翼地將磚一塊一塊地取下,壁畫受到的損壞就很有限。
隨葬品豐富,壁畫更是精美
從該墓的考古發掘報告中我們了解到,這是一座夫婦合葬墓。後室左右兩側,原來各有一具已朽的骨架,男左女右,墓內隨葬品十分豐富。
後室左邊及左耳室隨葬品,可能是屬於男子的,有錢幣、銅劍、小鐵刀、鐵劍、銅車馬器、銅弩機、銅帶鉤、陶鼎、陶敦(duì)、陶罐、陶壺、陶倉等,另在左耳室門口殉葬了一隻狗。考古專家推測,該男子生前可能是一位帶兵打仗的將軍。
而後室右邊及左耳室隨葬品當是屬於女子的,有銅鏡、骨圈、錢幣、銅車馬器、銅飾及大量的陶容器、灶器等。
墓中隨葬品計有陶器43件、銅器374件、鐵器34件等,共456件。其中銅弩機是當時帶有機械性能的先進武器,據記載它可以將箭鏃射出六百步以外。
然而,相對於如此豐富的隨葬品,更讓學術界關注的則是墓內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畫。
沿著墓道往墓室裡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繪在門額上的一組壁畫。畫面中上部浮雕一羊頭,左邊繪一樹,樹下有一女子、一虎。女子長發懸掛於樹上,身後有一猛虎,虎生雙翼,前爪踏在女子肩部,虎口大張,欲吞食該女子。
這奇特的畫面令人難解其意,位於主室前部墓頂平脊上的一幅天象圖又吸引了我的目光。此圖長約2.9米,寬0.55米,雖歷經兩千年,那用豔麗的色彩和流暢的線條勾描出的紅日青月、點點星辰和飛動的流雲,仍清晰、完整地呈現在眼前,讓人驚嘆古人對天體星象的表現能力。「別小看了這幅天象圖,儘管受到墓葬形制的限制,這幅天象圖呈狹長形,但這可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份實物天文資料呢!」王愛文說。
我們又看到,在隔梁的正反兩面和後室後壁上均繪有成組的壁畫,內容有宴饗、打鬼、乘龍升仙和歷史故事「二桃殺三士」等,畫面線條流暢,人物形象生動。細數下來,這座墓的壁畫達6組之多。
乍看起來,這6組壁畫似乎是孤立的,可仔細觀賞,又覺得隱含著某種聯繫。它們之間到底有無聯繫?它們的存在,是單純地以裝飾墓葬為目的,還是想通過壁畫告訴後人一些道理?請關注下期報導。(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李燕鋒)
名詞解釋
旱魃(bá):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
儺(nuó):舊時迎神賽會,驅逐疫鬼。
二桃殺三士:春秋時,齊景公聽從相國晏子的計策,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個勇士,要他們論功而食。三人分食不均,最後棄桃自殺。事見《晏子春秋·諫下》,比喻借刀殺人。
陶敦:古代盛黍稷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