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國家文物局5月6日在北京舉辦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公布了4項重要考古成果,其中西安的漢代高等級積沙墓和兩座十六國墓葬項目入選。
M1墓葬部分出土文物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供圖
西安發現的西漢晚期高等級積沙墓葬,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辦北裡王村北側,儘管這兩座高等級墓葬以積沙墓這種高級防盜形式出現,但遺憾的是考古人員發現這兩座墓葬時,墓葬均遭過盜掘。
積沙墓用於防盜但仍多次被盜
這兩座墓葬是在某小區管道工程施工時發現的,由兩座甲字形墓葬構成,都採用了積沙墓的形式。墓葬所在區域為西安南郊漢代高等級墓葬集中分布區,附近經發掘的有張安世家族墓等大型漢墓十餘座。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此次項目領隊朱連華介紹,2018年4月,考古隊對這兩座大型漢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釉陶器、銅器、鐵器、玉石器等各類文物200餘件。編號為M1的墓葬由斜坡墓道、甬道、墓室和槨室四部分組成,墓道可分為明挖墓道和券頂墓道兩部分,券頂墓道磚拱結構,長18.1米。墓室正中為長方形磚拱槨室,磚槨由6層長方形條磚鑲砌而成,可分為內外兩層,外4層,內2層。槨室西側有3排磚封底,磚槨之下有12層磚砌基礎,基礎之下至墓底之間還有2.5米積沙,槨室基礎直接建於積沙之上。磚槨東部與甬道之間有木構件搭建的箱式結構,由立柱、側板和上橫板構成的「門」字形結構,箱式結構東連甬道,西接磚槨,與甬道一起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結構。據朱連華介紹,這種結構在積沙墓中還是第一次發現,這應是墓葬在修築過程中為最後下葬搭建的安全通道。
編號為M2的墓葬由斜坡墓道、長方形墓室和墓道兩側4個耳室組成。磚槨位於墓室中部,長方形磚券結構,東、西兩側有三層磚封門。磚券同樣分為內外兩層。槨室內也經過多次盜掘。
朱連華說:「《漢書》中有記載,當年修建漢昭帝的陵墓時,官方曾僱傭牛車從渭河往平陵運沙,當時的價格是一車沙1000錢,人力物力成本都很高。而此次發掘的這兩座漢墓距離渭河的位置與平陵遠近相似,因此這些沙子在當時的運送成本也相當高,由此看來墓主人一定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
可能是王鹹夫婦合葬墓
如此不惜金錢築墓,墓主人究竟是誰?幸運的是在隨後的發掘中,考古隊在M1墓葬磚槨封門東側槨箱底部發現了1件有墨書的磚,磚側寫有「此五十二宜春侯槨餘□」字樣,「宜春侯」究竟指向誰?
根據史料,西漢時期受封為「宜春侯」的有三人,衛青長子衛伉、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劉成以及漢昭帝時期丞相王公式。朱連華表示,兩座墓葬形制相近,從兩座墓葬之間通道掏挖順序觀察,兩座墓葬應為同時建造。兩座墓隨葬器物均以綠釉陶器為主,這一類型釉陶器流行於西漢晚期至新莽時期。兩墓均出土有大、小五銖錢,未見新莽時期錢幣。兩座墓葬所用磚有楔形磚和長方形條磚兩類,未見新莽時期流行之子母磚。綜合考慮,兩座墓葬時代應為西漢晚期。因為王公式的「宜春侯」於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受封,傳五代,至新莽末。史料記載,該「宜春侯」爵位傳至王公式後人王鹹,而王鹹的女兒就是王莽的妻子,時代對應更為接近。王莽篡位以後,「宜春氏以外戚寵」。
朱連華結合墓葬規模、營造精美程度等方面推測,這兩座墓或許是王鹹夫婦或其子王章夫婦合葬墓。而這兩座製造精良的墓葬則代表了西漢晚期較高的建築工藝與水平,同時也反映了墓主人較高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是研究西漢晚期高等級墓葬葬制葬俗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來源:西安晚報首席記者 張佳
編輯:芥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