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打鬼圖壁畫墓:一組打鬼「連環畫」再現漢代喪葬觀 (下)

2021-01-08 洛陽網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 一組打鬼「連環畫」 再現漢代喪葬觀(上)

上期我們提到,西漢打鬼圖壁畫墓裡共有6組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很豐富,有歷史故事,有天象,有打鬼,有升仙,畫面精美。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王愛文告訴記者,從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歷史學家紛紛來洛陽看這座壁畫墓,並就壁畫內容展開熱烈討論,郭沫若、孫作雲、夏鼐等學術大家都參與了討論。

  關於壁畫主題 專家各有見解

  專家討論的熱點,也是今天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墓葬裡為什麼要畫這些壁畫?這些壁畫分別表現什麼?壁畫之間有無聯繫?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專家們最為關注的幾幅壁畫:

  壁畫一:位於墓內門額上方。畫面中上部浮雕一羊頭,左邊繪一樹,樹下有一女子、一虎。女子長發懸掛於樹上,身後有一猛虎,虎生雙翼,前爪踏在女子肩部,虎口大張,欲吞食該女子。

  這幅壁畫,郭沫若先生認為主題是反映當時百姓艱難困苦的生活,壁畫的名字叫做「苛政猛於虎」;孫作雲先生認為反映的是「神虎食旱魃(bá)」的神話故事。

  壁畫二:位於墓室中間的隔梁正面。畫面中部突出地雕刻出一個正在跳舞、頭戴面具的怪物,左右、上方等空隙處刻有青龍、白虎、朱雀等,還有一些身穿獸皮、手拿刀劍正在跳舞的人和獸。

  專家們對此畫的看法比較一致,都認為是表現驅儺(nuó)打鬼的。

  壁畫三:位於後壁山牆上。畫面上,重巒疊嶂的背景前有9人,有坐有立,有的在飲酒,有的在烤肉,最引人注目的是坐在畫面中間的一個像熊的人物。

  這幅壁畫,郭沫若先生認為是在表現「鴻門宴」,即秦末楚漢戰爭中,項羽為了謀害劉邦在鴻門所設的宴會;圖中身穿黃衣、手持角杯者為項羽,身穿紫衣、手持角杯者為劉邦,其他人依次為張良、範增、項莊,執劍舞蹈正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的表現;圖中的熊頭怪物,則是鴻門上所畫之虎。

  孫作雲先生則認為這是一幅行饗圖,即為了給參加打鬼活動的人員提神壯膽,在打鬼儀式開始之前舉行的宴會。畫面中的熊頭人物是帶領眾人驅儺打鬼的頭目——方相氏。

  現在,學界普遍認可孫作雲先生的觀點,即這3幅壁畫反映的是同一個主題——驅儺,而且這3幅壁畫不是孤立的,它們類似今天的連環畫,前後連貫,以圖像的形式記錄了古代的喪葬觀,講述了今天幾近失傳的神話故事。

  從後往前,一組打鬼「連環畫」

  這組「連環畫」的故事情節是什麼?孫作雲先生認為,3幅壁畫,分別表現史書記載的喪葬儀式中驅儺打鬼活動中起始、高潮、結果3個階段中的重要場面。這3幅壁畫,應該從後面往前面看,順序是壁畫三、二、一。

  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在漢代,驅儺打鬼是整個喪葬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頭戲。但其具體過程,史書的記載比較簡單,只說參加打鬼活動的人員要裝扮成各種猛獸,在打鬼頭目方相氏的帶領下,手拿武器跳到墓中從後到前邊歌邊舞、敲打四壁,驅趕潛伏在墓室中的魍魎。方相氏身披熊皮,頭戴黃金的四目面具,身穿黑衣紅裙,一手持戈一手舉盾牌。但是,打鬼儀式開始之前有什麼活動,打鬼儀式完成之後取得什麼結果,則沒有記載。打鬼圖墓中的壁畫彌補了史書記載的缺失,告訴了人們一個完整的打鬼過程。

  根據孫作雲先生的理解,壁畫三表現的是打鬼儀式開始前各種準備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項——宴饗的場面。畫面中的熊頭人物就是方相氏。

  壁畫二表現的是打鬼儀式的高潮階段。畫面中打鬼人員正手持武器,在墓室中邊歌邊舞,敲打四壁,驅趕鬼怪。

  壁畫三是起始期,壁畫二是進行時,二者前後呼應。之所以作出這一判斷,孫作雲先生的依據是兩幅壁畫中都有同一個怪物——方相氏,他的形狀、裝扮、位置幾乎一樣。壁畫二中有人裝扮猛獸,與方相氏結合起來看,恰好符合史書上有關打鬼的記載。

  再看壁畫一,神虎食旱魃,它所表現的應當是打鬼活動取得的結果。

  虎,古人認為是百獸之長,為威震邪惡的神獸,專門噬食鬼魅。旱魃,又稱女魃,是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她所到之處,赤地千裡,久旱不雨。她曾為黃帝戰勝蚩尤立下大功,但也因此喪失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就留居在北方。從此北方多乾旱,她無論走到哪裡,都被人們詛咒、驅逐。

  繪製神虎食旱魃圖的意思就是表示墓室中的鬼怪已被神虎吃掉,表明驅儺打鬼活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畫面中浮雕的羊頭就是吉祥如意的象徵。

  驅儺打鬼,為保靈魂升仙

  我們進一步明白了,打鬼是古代喪葬儀式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這座墓中,從頭到尾,用3幅壁畫來表現這個活動。

  但又一個問題出現了,驅儺打鬼是為了什麼?王愛文指著隔梁背面的那幅乘龍升仙圖說:「追求靈魂升仙。」漢代人迷信靈魂不滅,靈魂最好的歸宿就是升入仙界。但是,如果墓室中有鬼怪,就會妨礙靈魂升仙。所以打鬼就成為漢墓壁畫最常見的表現題材之一。

  「打鬼圖壁畫墓中的壁畫,是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最系統、最生動地反映漢代驅儺主題的漢墓壁畫,是研究漢代喪葬史、社會生活史的重要直觀資料。」王愛文說。(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李燕鋒)

  名詞解釋

  方相氏:古代宮廷裡主持儺祭的官吏。《周禮·夏官·方相氏》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

相關焦點

  •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一組打鬼「連環畫」再現漢代喪葬觀(上)
    ■壁畫墓簡介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位於邙山鎮燒溝村南,1957年發掘,1986年搬遷到原古墓博物館。該墓坐西朝東,為洞穴磚室墓,由豎井式墓道、墓門、主室和四個耳室組成。主室東西長5.1米,寬2.3米~2.35米,高2.3米,由大型空心磚構築,墓頂為平脊斜坡式。主室中部略靠前有一隔梁,將主室分為前後兩部分,隔梁下用一方柱形空心磚支撐。左右耳室呈「丁」字形,用小磚券砌。
  • 知識、傳說與製作:陝西靖邊渠樹壕東漢壁畫墓星象圖的幾個問題
    > 婁宿,該墓和郝灘壁畫墓中都在星象下繪一頭野豬(圖五,2),也與《天官書》等文獻中「婁為聚眾」的涵義相去甚遠。 觜宿,該墓中在星象下繪一隻貓頭鷹,其旁題為「觜戈」(圖五,3),同樣的表現也見於西安交通大學西漢晚期壁畫墓星象圖中。《天官書》等文獻中說觜為白虎之首,這裡卻繪為貓頭鷹,顯然與緊接的參宿象徵的白虎無關。《說文解字 角部》云:「觜,鴟舊頭上角觜也。一曰觜觿也。」段玉裁註:「凡羽族之咮銳,故鳥咮曰觜。俗語因之,凡口皆曰觜,其實本鳥毛角之稱也。」
  • 靖邊漢墓發現最完整二十八星宿圖
    核心提示: 3月28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工作者在對靖邊渠樹壕東漢壁畫墓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天文星象圖,這是中國考古迄今為止首次發現大量包含星形、星數、圖像、題名四要素的漢代天文圖。
  • 【本刊專稿】實驗室考古助力「黃金大墓」現身
    南昌海昏侯漢墓,是中國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等級墓葬,2015年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掘以來出土2萬餘件文物,其中尤以數量驚人的「金器堆」轟動一時,被稱為「黃金大墓」。 2020年9月23日,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正式開園,大量文物首次對外展出,世人得以一睹真容。
  • 鑑賞|地宮裡的太陽——新城公主墓《天象圖》
    唐昭陵陵園已發掘陪葬墓近四十座,其中十九座墓葬均繪有壁畫,這些墓葬墓室穹隆頂上大多繪製日月星辰等天象。
  • 西漢天象圖
    西漢墓室頂部所見天象圖中的伏羲太陽神獸有一幅西漢時期的天象圖,長4.52米、寬0.46米,位於墓室的頂部。圖中畫有伏羲、太陽、羽人、青龍、朱雀、螣蛇、玉璧、月亮、女媧、雲紋等人神鳥獸的形象。其中最重要的兩位神人便是伏羲、女媧。伏羲、女媧是中國歷史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和人文始祖,同時又是神話傳說中的兩位最顯赫的神靈,分別主司陽和陰,具有調和陰陽、繁育生命的神性,因而受到渴望長生不死的漢代人的特別尊崇。
  • 地宮裡的太陽——新城公主墓《天象圖》
    《天象圖》(未揭取)龍朔三年(663年)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鎮東坪村新城公主墓唐昭陵陵園已發掘陪葬墓近四十座,其中十九座墓葬均繪有壁畫,這些墓葬墓室穹隆頂上大多繪製日月星辰等天象。唐太宗最小的女兒新城公主墓的《天象圖》最具特色,尤其是穹隆頂東南方所畫的黃褐色太陽,太陽內繪有一隻黑色三足鳥,尖嘴長尾,背部羽毛豎起,尾上羽毛較長且上翹,目視前方,昂首站立,這樣的太陽在昭陵墓葬天象圖中僅此一例,頗具研究價值。
  • 陝北發現我國首幅四要素齊備的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
    首幅漢代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面世  2015年5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靖邊縣渠樹壕漢代墓群發現了一座被盜的磚室墓,墓室裡繪製的包括二十八星宿在內的天文星象圖,當即震驚了考古專家。經過2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修復,日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這幅天文星象圖的最新研究成果。
  • 四川成都發現西漢大墓,出土4臺提花機,填補了我國紡織考古空白
    金沙遺址復活了一段失落的歷史,再現了古代蜀國的輝煌,並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遺址和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的發展演進。根據《華陽國志》記載,成都早期生活的一個族群-濮族,東周秦滅蜀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今天我要跟大家講,在成都市區發現的老官山 漢墓,出土4臺蜀錦提花機模型,填補了我國絲綢考古的空白。
  • 漢代神獸︱龍和虎是什麼時候成為「組合」的?
    漢代藝術有一個特點,因為年代久遠、且不具備後世藝術品如書畫所需的製作條件,它多以墓葬為依託、得以保存流傳下來。龍虎圖像組合在漢墓中的畫像石、畫像磚、壁畫、陶器、銅鏡、雕塑等各種材質和形制的器物上都有出現,仿佛來自遠古的訊息在漢代終於得以激活,春潮一樣奔湧而至,裹挾著整個春天的到來。其中,最早繪製龍虎圖像組合的是在壁畫上。
  • 中國西漢時研究星象:"盱眙星象圖"記錄彗星軌跡
    他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東陽公社境內盜墓猖獗,一些不法分子肆意偷盜西漢古墓寶藏。1974年8月在大雲山南側東陽公社東陽大隊立新生產隊,在廟塘修建灌溉水渠時曾發現一西漢土坑木槨墓,系兩人合葬墓,該墓葬位於東陽古城遺址外的東南距古城牆約200米。當時很多農民將古墓上的頂板、蓋板、木廓拿回家,有的準備打家具,有的準備作燒鍋柴火。
  • 富有生活氣息的武威漢代木俑
    漢墓中有隨葬闢邪木俑的習俗,在長沙馬王堆西漢1號墓中就出土了成列的桃木俑。人們認為這種桃木俑可以驅鬼掃不祥,起著闢邪的作用。在磨咀子西漢晚期48號墓中出土了與之類似的闢邪小木俑5件,這幾件闢邪木俑為片狀,上半部為人形,下半部呈劍形,可用於插刺。上半部分的人形部分以墨繪頭戴的巾幘、臉部五官和身上的交衽。人俑削刻時突出人物腰線,中間部位比較明顯地可以看出屬於人物腰身,這些屬於比較特殊的人俑類別。
  • 漢代積沙防盜墓葬 墓主人或為王莽嶽丈
    公布了4項重要考古成果,其中西安的漢代高等級積沙墓和兩座十六國墓葬項目入選。M1墓葬部分出土文物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供圖西安發現的西漢晚期高等級積沙墓葬,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辦北裡王村北側,儘管這兩座高等級墓葬以積沙墓這種高級防盜形式出現,但遺憾的是考古人員發現這兩座墓葬時,墓葬均遭過盜掘。
  • 西漢墓室天象圖賞析
    有一幅西漢時期的天象圖,長4.52米、寬0.46米,位於墓室的頂部。圖中畫有伏羲、太陽、羽人、青龍、朱雀、螣蛇、玉璧、月亮、女媧、雲紋等人神鳥獸的形象。其中最重要的兩位神人便是伏羲、女媧。伏羲、女媧是中國歷史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和人文始祖,同時又是神話傳說中的兩位最顯赫的神靈,分別主司陽和陰,具有調和陰陽、繁育生命的神性,因而受到渴望長生不死的漢代人的特別尊崇。
  • 漢代神獸︱鎮墓的天祿、闢邪如何演變成宅門前的石獅子?
    目前發現的漢代實物材料分為兩類形態,一類是二維平面性質的,如銅鏡、銅牌、畫像磚、畫像石以及墓葬壁畫等;另一類則是三維立體性質的,這主要體現在大型的神道石獸、中型器座、小型玉雕石雕等器物上。其中帶有「天祿」「闢邪」榜題的材料,基本能夠鎖定在神道石獸、銅鏡、銅牌及畫像石四類材料上。在孟康筆下,天祿、闢邪的形象是「似鹿,長尾」,可實物材料並非如此。其中情況最混亂的是銅鏡圖像,銅鏡系統難以作為判斷標準。
  • 南越王墓發掘往事:考古隊員被壯觀墓室震驚忘記回話
    解密博物館1983年6月9日,西漢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墓在廣州城市中心區象崗山被發現,這是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漢代彩繪石室墓,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35年來,南越王墓的研究取得了可喜進展,也留下了諸多謎題待後人解密。
  • 古埃及陵墓壁畫:埃及人對死後冥界的豐富想像
    古埃及皇室喪葬文化不僅體現在陵墓建築的設計上,在陵墓建築的內部也保存了豐富的壁畫和雕刻。通常情況下,皇室陵墓中壁畫和雕刻的創作受喪葬觀念的影響。陵墓內部的藝術雕刻大多來源於神話傳說和永生來世的宗教信仰。壁畫裝飾出來的墓室,有許多是關於埃及人對死後冥界的想像。鑑賞陵墓內部的藝術作品對解讀古埃及皇室喪葬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 為何在古代中外方文明當中,都會在墓室裡繪製星象圖?
    兵馬俑《史記始皇本記》中記載:營造始皇帝墓時,「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個上具天文大概指的就是上面繪製徵天空的日、月、星象。1957年在河南洛陽市西北角城外的一座西漢壁畫墓中,發現了日、月、星象圖,是繪在前室的頂脊上。
  • 星象圖:古時星空的罕見「寫真」(北魏元乂壁畫墓)
    星象圖   墓誌糾正史書誤   人名元乂非元叉   1974年,北魏元乂壁畫墓在孟津縣朝陽鎮後海資村被發現。考古人員發現墓中的墓誌蓋殘石與出土於洛陽、藏於開封市博物館的元乂墓誌的墓誌蓋花紋很相似。於是,考古人員攜帶墓誌蓋殘石前往開封粘對,居然對上了。
  • 陝西一漢墓發現二十八星宿圖 系目前最完整的一幅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趙景輝 崔剛)陝西考古人員日前在榆林靖邊的一座漢代墓葬中,發現了目前我國最完整的一幅星象圖,為研究漢代喪葬習俗以及天文學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