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掘出來的古墓當中,其墓室繪製星圖的比重是非常的高的。我們順著中國歷史往下走一遍,然後順帶的提一下其他文明的墓室星象圖。
蚌塑龍虎墓
1987年出土的公元前4500年位於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濮陽蚌塑天文圖相傳是中國最早的星象圖,這個墓室蚌塑龍虎,墓主居中,東方有龍,西方有虎,有人猜測是伏羲來著。(當然,這個墓室很多人說是造假,一個是龍文化起源應該沒有那麼早,另一個是這個龍明顯是清朝時期的龍(聽說是根據不丹龍旗圖案做的),宋朝以前的龍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龍差異還是蠻大的。不過因為蠻多論文也引用了這個的,就當是真的了)
曾侯乙墓漆箱蓋
1978年出土的公元前433年(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對,就是隨州曾侯乙編鐘的那個曾侯乙),曾侯乙墓漆箱蓋天文圖的二十八宿天文圖,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宿圖。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時期已經有很完備的墓室星象圖了。
兵馬俑
《史記始皇本記》中記載:營造始皇帝墓時,「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個上具天文大概指的就是上面繪製徵天空的日、月、星象。
1957年在河南洛陽市西北角城外的一座西漢壁畫墓中,發現了日、月、星象圖,是繪在前室的頂脊上。西漢時期,道教盛行,星象圖主要代表了當時的天文觀念和引魂升仙思想。而到了東漢時期,就更多的是以表現人物威儀了。
元乂墓
孟津縣朝陽鎮發掘的北魏元乂壁畫墓,其墓頂繪製了大型星象圖,繪有星辰300多顆,星辰用線相連,銀河縱貫全圖。而東晉時期,南方潮溼,南方漢族的墓室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墓室有比較大的差異,穹窿頂的比較少,大部分是拱頂或者平頂的,所以星象圖比較的少。
而隋唐至五代十國時期,絕大部分的墓室都是有星圖的,像2005年發掘的陝西潼關的隋朝壁畫墓,墓頂星象圖,白灰漿水繪製的銀河和星辰,貫穿整個穹窿頂。
南宋古墓
到了宋朝,星象圖就比較少見了,但是也有,例如2018年發現位於常州芳茂山的南宋古墓,棺木上畫星象圖。
2013年於重慶市巴南區出土的明代官墓,墓室底部刻有星象圖,據說是因為明朝道教盛行,所以才會有星象圖出現,可以看出的是,星象圖已經很少在墓室出現了。
西漢木刻星象圖
星象圖出現在墓室其實大部分原因都是相似的,主要是源於當時的喪葬觀念和宇宙時空觀念。《山海經》記載「地之所載,在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古人將星象圖繪製在墓頂,是為了靈魂能夠在另一個世界看到人間,庇護後裔,以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返回人間。此外就是一種引魂升仙的概念,星象圖代表一種升仙的願望。例如2013年出土的一座位於江蘇的西漢古墓,星象圖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兩隻鳳鳥穿梭迴環,象徵著引領靈魂到仙界,另一部分則是北鬥七星等星象,其中一隻鳥腹內有一圓形,似乎是太陽的形象。
《周易·繫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這個是一種中國人早期的宇宙觀,《管氏地理指蒙》(三國時期魏國術士管輅寫的,歷史上著名的相師,被後世堪輿家奉為祖師):人由五土而生,氣之用也;氣息而死,必歸葬於五土,返本還原之道也。認為人死化土,返歸本源,這個是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在生死觀的體現,那麼靈魂的歸宿在哪呢?由此就出現了星象穹窿頂,這個是傳統的「象天」思想的形成,以期靈魂升天入地,也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敦煌黃道十二宮
另外我們再簡單的說說其他文明,例如西夏政權當中出現的星象圖,像上世紀70年代發掘的西夏第八號王陵,還有敦煌千佛洞第61窟甬道兩側的黃道十二宮(黃道十二宮起源於古巴比倫,而該圖論證藍本作於西夏時期),主要是源於他們的星宿神靈崇拜。
在日本,1983年出土的7世紀時期的木寅墓,上刻畫有68個星座,根據日本天文學者的描述,這張圖像是為了讓墓主人在宇宙中佔有一席之地。那其實和中國的墓葬文化也是類似的,想必也是流傳過去的。
瑪雅古墓星象圖(長得像奧利奧)
還有在20世紀七十年代發掘的四千年前瑪雅古墓,繪製了一張星象圖,記載了測算出來的地球和金星的天體運動,瑪雅人也是為了升仙嗎?這個倒是不是,瑪雅人的天文一直是很發達的,因為他們所居住的地區很缺雨,他們的天文主要用於祭祀求雨,所以天文才發達的。
我們仔細的看看,其實中外文明刻畫星象圖的原因大致也是相似的,都是出自古人對於天地的崇拜,對於無盡星空的嚮往,是一種傳統的信仰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