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古代中外方文明當中,都會在墓室裡繪製星象圖?

2020-12-06 布衣

在發掘出來的古墓當中,其墓室繪製星圖的比重是非常的高的。我們順著中國歷史往下走一遍,然後順帶的提一下其他文明的墓室星象圖。

蚌塑龍虎墓

1987年出土的公元前4500年位於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濮陽蚌塑天文圖相傳是中國最早的星象圖,這個墓室蚌塑龍虎,墓主居中,東方有龍,西方有虎,有人猜測是伏羲來著。(當然,這個墓室很多人說是造假,一個是龍文化起源應該沒有那麼早,另一個是這個龍明顯是清朝時期的龍(聽說是根據不丹龍旗圖案做的),宋朝以前的龍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龍差異還是蠻大的。不過因為蠻多論文也引用了這個的,就當是真的了)

曾侯乙墓漆箱蓋

1978年出土的公元前433年(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對,就是隨州曾侯乙編鐘的那個曾侯乙),曾侯乙墓漆箱蓋天文圖的二十八宿天文圖,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宿圖。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時期已經有很完備的墓室星象圖了。

兵馬俑

《史記始皇本記》中記載:營造始皇帝墓時,「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個上具天文大概指的就是上面繪製徵天空的日、月、星象。

1957年在河南洛陽市西北角城外的一座西漢壁畫墓中,發現了日、月、星象圖,是繪在前室的頂脊上。西漢時期,道教盛行,星象圖主要代表了當時的天文觀念和引魂升仙思想。而到了東漢時期,就更多的是以表現人物威儀了。

元乂墓

孟津縣朝陽鎮發掘的北魏元乂壁畫墓,其墓頂繪製了大型星象圖,繪有星辰300多顆,星辰用線相連,銀河縱貫全圖。而東晉時期,南方潮溼,南方漢族的墓室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墓室有比較大的差異,穹窿頂的比較少,大部分是拱頂或者平頂的,所以星象圖比較的少。

而隋唐至五代十國時期,絕大部分的墓室都是有星圖的,像2005年發掘的陝西潼關的隋朝壁畫墓,墓頂星象圖,白灰漿水繪製的銀河和星辰,貫穿整個穹窿頂。

南宋古墓

到了宋朝,星象圖就比較少見了,但是也有,例如2018年發現位於常州芳茂山的南宋古墓,棺木上畫星象圖。

2013年於重慶市巴南區出土的明代官墓,墓室底部刻有星象圖,據說是因為明朝道教盛行,所以才會有星象圖出現,可以看出的是,星象圖已經很少在墓室出現了。

西漢木刻星象圖

星象圖出現在墓室其實大部分原因都是相似的,主要是源於當時的喪葬觀念和宇宙時空觀念。《山海經》記載「地之所載,在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古人將星象圖繪製在墓頂,是為了靈魂能夠在另一個世界看到人間,庇護後裔,以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返回人間。此外就是一種引魂升仙的概念,星象圖代表一種升仙的願望。例如2013年出土的一座位於江蘇的西漢古墓,星象圖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兩隻鳳鳥穿梭迴環,象徵著引領靈魂到仙界,另一部分則是北鬥七星等星象,其中一隻鳥腹內有一圓形,似乎是太陽的形象。

《周易·繫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這個是一種中國人早期的宇宙觀,《管氏地理指蒙》(三國時期魏國術士管輅寫的,歷史上著名的相師,被後世堪輿家奉為祖師):人由五土而生,氣之用也;氣息而死,必歸葬於五土,返本還原之道也。認為人死化土,返歸本源,這個是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在生死觀的體現,那麼靈魂的歸宿在哪呢?由此就出現了星象穹窿頂,這個是傳統的「象天」思想的形成,以期靈魂升天入地,也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敦煌黃道十二宮

另外我們再簡單的說說其他文明,例如西夏政權當中出現的星象圖,像上世紀70年代發掘的西夏第八號王陵,還有敦煌千佛洞第61窟甬道兩側的黃道十二宮(黃道十二宮起源於古巴比倫,而該圖論證藍本作於西夏時期),主要是源於他們的星宿神靈崇拜。

在日本,1983年出土的7世紀時期的木寅墓,上刻畫有68個星座,根據日本天文學者的描述,這張圖像是為了讓墓主人在宇宙中佔有一席之地。那其實和中國的墓葬文化也是類似的,想必也是流傳過去的。

瑪雅古墓星象圖(長得像奧利奧)

還有在20世紀七十年代發掘的四千年前瑪雅古墓,繪製了一張星象圖,記載了測算出來的地球和金星的天體運動,瑪雅人也是為了升仙嗎?這個倒是不是,瑪雅人的天文一直是很發達的,因為他們所居住的地區很缺雨,他們的天文主要用於祭祀求雨,所以天文才發達的。

我們仔細的看看,其實中外文明刻畫星象圖的原因大致也是相似的,都是出自古人對於天地的崇拜,對於無盡星空的嚮往,是一種傳統的信仰所致的。

相關焦點

  • 「上具天文」:中西方古代文明中,為何都有墓室中繪星圖的習俗?
    二、中國在墓室中繪星象圖的習俗高松冢的人物像在考古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然而更加引起學者們關注的是墓室天棚上別致的星象圖。在中國古墓中,有的墓室壁上也繪有星象圖,有關部門對此也曾發表過報導。《史記始皇本記》中記載:營造始皇帝墓時,「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 試圖解開星象圖之謎
    本報訊(臨安記者站 管光前 方向東 通訊員 章國華)昨日,在位於吳山腳下的杭州歷史博物館,央視四套《走進中國》欄目將鏡頭投向吳越國國王錢鏐之父錢寬的仿製墓穴,他們要揭開錢氏家族墓穹頂上的星象圖之謎。
  • 陝北發現我國首幅四要素齊備的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
    西安新聞網訊 記者昨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一幅出土於陝北漢墓中的星象圖成為我國首次發現的四要素齊備的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為了便於觀象、授時、佔星,古代中國人把廣袤的星空劃分為28個星區,即所謂的二十八星宿。
  • 中國古代墓室天花板畫上天象圖 這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日前中國考古團隊發現唐代太平公主第一任駙馬薛紹之墓,但墓室已遭到破壞,墓室裡的壁畫、棺槨都有嚴重損毀。雖然無緣見到薛紹墓內的壁畫,但一般唐代皇室貴族高官的墓葬-雙室磚券墓,基本上都繪有色彩鮮豔的壁畫,甚至在墓室天花板畫上天象圖,這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成都5月13日電 (記者苑堅) 成都市收藏家協會理事彭雄日前向記者展示了他珍藏的兩幅古代星象圖
  • 知識、傳說與製作:陝西靖邊渠樹壕東漢壁畫墓星象圖的幾個問題
    摘要:陝西靖邊楊橋畔渠樹壕東漢壁畫墓中繪製的星象圖布局系統、內容豐富,反映了不少當時人的天文星象學知識,應該有較為經典的粉本和來源。然而,它畢竟是一幅為喪葬文化服務的墓室星象圖,並非科學星圖,其上反映更多的是當時人關於天文的一些思想和觀念,也存在許多製作和審美上的考慮,應該從知識、觀念和製作等多種文化傳統去綜合理解。
  • 鑑賞|地宮裡的太陽——新城公主墓《天象圖》
    唐昭陵陵園已發掘陪葬墓近四十座,其中十九座墓葬均繪有壁畫,這些墓葬墓室穹隆頂上大多繪製日月星辰等天象。
  • 地宮裡的太陽——新城公主墓《天象圖》
    《天象圖》(未揭取)龍朔三年(663年)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鎮東坪村新城公主墓唐昭陵陵園已發掘陪葬墓近四十座,其中十九座墓葬均繪有壁畫,這些墓葬墓室穹隆頂上大多繪製日月星辰等天象。唐太宗最小的女兒新城公主墓的《天象圖》最具特色,尤其是穹隆頂東南方所畫的黃褐色太陽,太陽內繪有一隻黑色三足鳥,尖嘴長尾,背部羽毛豎起,尾上羽毛較長且上翹,目視前方,昂首站立,這樣的太陽在昭陵墓葬天象圖中僅此一例,頗具研究價值。
  •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九) 石刻的遠古「圓盤狀星象圖」
    這一次試讀的是《石刻的遠古「圓盤狀星象圖」》。是的,是南陽巖石文中的「圓盤狀星象圖」。看到「星象圖」,你可能立刻、馬上就想起,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天文學專家孫小淳研究團隊的認定:該類遺蹟應為古代天文星象圖,尤其是謝莊巖畫遺蹟中的天文學內容豐富,是具有定季節和時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論意義的天文星象圖。
  • 敦煌星象圖 精確超過想像
    莫高窟第61窟甬道的壁畫上,繪有生動的九曜、二十八星宿星官圖   最近,一幅由1300年前中國天文學家繪製的敦煌星象圖在倫敦大英圖書館展出。英國學者研究認為,這幅星圖的繪製時間並非此前西方學界普遍認可的公元940年,而是649年至684年。  其實,早在1983年,我國學者已經得出星圖可能抄繪於公元705年左右的推斷。
  • 紫禁城與古代天文星象
    紫禁城與古代天文星象 周乾 (本文載於《科技日報》2020年2月14日第7版,原文題目為《紫禁城:對應古代星宿布局的神秘「城堡」》,有修改) 紫禁城(圖1)是我國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有著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 絲綢品、文房四寶、星象圖……
    在已經揭開的棺木蓋上,考古人員發現一幅複雜而細密的星象圖。棺木上畫星象圖,漢墓中曾有發現,宋墓卻較為罕見。值得一提是,這位永陽太守去死的1246年,曾出現彗星天象。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告訴記者,描繪這麼精緻的星象圖,還是比較少見的,這個墓葬是景定5年,景定5年的秋天曾有彗星出現,天空有一些異象,墓主人把自己的棺蓋描繪星象紋,是不是跟當年的彗星天象有關聯,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 中國西漢時研究星象:"盱眙星象圖"記錄彗星軌跡
    其實,這樣的「星星熱」古已有之,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漢時期就有人關注星象變化並詳細記錄下來。盱眙縣檔案館提供的檔案資料顯示,世界上最早的木刻星象圖是從盱眙東陽漢墓群中發現的。這件珍貴文物目前就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中,它比之前世界公認最早的耶路撒冷彗星圖還早了110多年,被定名為「盱眙星象圖」,屬國家一級文物。
  • ...裡的西漢墓主墓室要整體搬走 考古專家建議對主墓室進行實驗室...
    墓室發掘現場墓室裡的隨葬品主墓室搬遷現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曼通訊員程召輝文圖前不久,大河報11月6日的AⅠ·09版以墓葬中發現的隨葬品已經完成搬遷和保護,只有主墓室尚未進行考古發掘。為了能夠保證主墓室的完整性,在打包之前,工作人員先在已經挖掘出的主墓室上鋪上10釐米左右的細土,「這些細土是墓室裡的墓土,經過我們精心過篩,才又鋪在主墓室上。」趙俊卷說,鋪過墓土的主墓室還要覆蓋上一層棉布,隨後才能進行框架安裝,從裡到外裝上木板和鋼板。
  • 古代中國人是如何繪製地圖的?
    「輿」指的是車輛,古人繪製地圖時就是駕著一種叫做「記裡鼓車」的馬車丈量世界,馬車行到哪裡,地圖便畫到哪裡。至於地圖之外的世界,不是一片蠻荒,就是與己無關。在古代中國,只有統治階級才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地圖測繪,也只有作為知識分子精英的士大夫才掌握著繪製地圖的秘密。
  • 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中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有了萌芽。早在堯帝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從史籍上看,中國古代的天文星象觀察,對於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月食、太陽黑子、流星雨等特殊天象,都有著豐富的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古代天文觀測成果在民俗花錢上也有所體現。
  • 古代文明解釋日食的五大方式
    為了解釋太陽突然的黑暗,這些古老的文明創造了各種傳說和故事。1 中國我國古代的先人是最早建立天文臺的文明之一。根據他們說法,皇帝與太陽是聯繫在一起的,太陽的任何變化都可能意味著皇帝的病兆。他們還繪製了月球的運動圖,並可以很容易地提前確定日期。也許他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是預測1991年7月11 日的日全食。3 北歐北歐人認為太陽和月亮是由姐弟索爾和瑪尼化身而成。姐姐和弟弟乘坐戰車在天空中飛翔,決定了一天的時間和一年中的季節。
  • 東陽漢墓群星象圖刻升仙願望 險被當柴燒(圖)
    其實,這樣的「星星熱」古已有之,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漢時期就有人關注星象變化並詳細記錄下來。盱眙縣檔案館提供的檔案資料顯示,世界上最早的木刻星象圖是從盱眙東陽漢墓群中發現的。這件珍貴文物目前就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中,它比之前世界公認最早的耶路撒冷彗星圖還早了110多年,被定名為「盱眙星象圖」,屬國家一級文物。
  • 經天緯地:中國古代地圖博覽
    中國古代地圖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而且還是中外地圖文化交流的碩果。中國古代地圖的影響和存貯都並不局限於中國,一部中國古代地圖流傳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史,對中國古代地圖的研究也具有超越中國本身的世界意義。中國文化在對外交流方面的態勢是西入東傳,地圖文化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