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在奈良明日香村發掘了高松冢壁畫古墳。這在當時在學術界和社會上所引起的極大震動至今人們還記憶猶新。古墳的東西墓壁上繪有漂亮的男女人物彩色畫,這些墓壁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墓室南北長二百六十五釐米,南面有出口,東西狹窄,只有一百零三釐米,高也只有一百一十三釐米。墓的規模雖說很小,卻被認為是皇太子等地位很高的人的墓室。至於皇太子是誰,人們進行了種種猜測,認為可能性較大的是天武天皇(在位673—686年)的某個皇太子,但無確鑿的證據來證實這一點。
一、高松冢壁畫受中國唐代的影響而產生
不管怎麼說,這是座公元七世紀到八世紀初建造的古墳,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古墳南入口處曾被盜掘,裡面灌滿了雨水。墓室內南面壁畫已經模糊不清。在東西墓壁的畫有彩色男女人物的畫面上,東繪有青龍,西有白虎,北面墓壁上畫有玄武。
中國稱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為四神,認為它們是分別守衛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之神。由此可以推測,南面墓壁上畫的可能是朱雀。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高句麗時代的朝鮮,都有把這四神和人物像畫進墓室的習慣。高松冢的墓壁畫很可能是受了高句麗的影響。
日本的考古學家對此進行了推測。為了便於比較研究,曾經將朝鮮的考佔學家請到日本。現在看來,此墓壁畫是直接受中國唐代的影響而產生的。特別是裡面的入物像,和1960—1962年發掘的永泰公主墓中的極為相似。永泰公主是唐中宗的女兒,被武則天殺害。武則天死後,中宗復位,第二年,即神龍二年(706年)中宗在長安修築墳墓,為公主進行了改葬。
二、中國在墓室中繪星象圖的習俗
高松冢的人物像在考古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然而更加引起學者們關注的是墓室天棚上別致的星象圖。在中國古墓中,有的墓室壁上也繪有星象圖,有關部門對此也曾發表過報導。
《史記始皇本記》中記載:營造始皇帝墓時,「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雖然「具」這個詞的含義尚不甚清楚,但人們認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句話可能是在墓室的天棚上繪有星象圖,在地板上畫有地圖。
中國在墓室中繪星象圖的習俗,即使不能追溯到秦始皇時代,也畢竟是中國古老的習俗。高句麗也有這種習俗。在古代,人們出於希望被埋葬者像生前一樣生活的願望,在墓室裡放置了各種隨葬品。繪製星象圖大概也是出於同樣的動機,即希望被埋葬者也能像生前一樣眺望天空。不過,高松冢的星象圖沒有能全部描繪出在日本所能觀察到的星體,而只是在天棚上的方框內畫了一些象徵性的二十八宿,方框中央處又畫了簡單的北極星座。
在這個星圖中,星辰是用貼在壁上的直徑為一釐米左右的圓形金箔來表示的,並用紅線把同一個星座的星星連在一起,用以表示星座。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是把天空中的星辰劃分為若干星座。在古希臘,人們是根據古希臘神話來給星座命名的。公元二世紀的希臘天文學家託勒玫,將一千零二十八個星體劃分為四十八個星座。後來又進行增補,現在達到了八十八個星座。
三、星座的名稱
可以說,希臘傳來的星座名稱是詩的、大眾的。而中國的星座名稱是散文的、官僚的。
在中國,周代或周代以前,就為星座起了名稱。當時星座的數目不多,星座的名稱是根據星座的形狀而命立的。例如,現在的大熊座當時被稱作北鬥,就是由於它和古代的鬥形狀相似而得名的。後來,這類星座數目不斷增加,尤屬漢代增加的最多。而且,出現了以官廷名稱或官職名稱來給許多星座命名的作法,這反映了漢代完備的官僚制度。
《史記天官書》中所載的星座名稱數目超過了一百多個。後來,這個數目又有很大的增加。中國星座學說的形成是在晉武帝(公元265—290年在位)時期,當時的太史令陳卓在肉眼見的範圍內數出的星達283官1464顆。
這裡的「官」即星座,中國古代往往稱星座為官。關於這些星辰,《晉書天文志》中有詳細的記載。根據這些記載,後來又進一步把這些星辰分為三垣二十八宿。所謂三垣,即以北極為中心,把赤道以北的星辰分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等三垣。沿赤道一帶的星辰則分成二十八宿和附屬於它的星座。下面著重敘述一下二十八宿。
四、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沿著赤道的二十八個星座。其中許多是人們所熟悉的。例如,獵戶星座的三顆星被稱作參宿,牡牛座的昴宿星團稱作昴宿。「二十八」這個數的確定很可能是與恆星月的長度有關,二十八宿把它作為基準,用來表示日、月、行星,以及包括恆星在內的天體在赤道上的位置(相當於赤徑)。
在託勒玫星表中,黃道十二官是表示所有恆星黃經的基準黃,道和赤道雖然有所不同,但兩者的作用卻是大致一樣的。二十八宿在中國的天文學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出現於戰國時代,是人們把早就發現的星辰進行選取、組合而成的,而且其中沒有一個宿的名稱是根據官僚來命名的。
五、五行學說在星座配組中的應用
另外,在中國的天文學中,五行學說的分類方法也被應用在星座的配組中。將五行對應於方位,則有中央和東、西南、北五個方位。以北極為中心的部分被認為是天的中央,而沿著赤道繞天一周的二十八宿,每七宿為一區被分為四個區域,並分別配置於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這就是說,從角宿開始,在赤道上自西向東按順序排列的二十八宿,被分為如下的東、北、西、南四方宿。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由於二十八宿是繞赤道一周的,因此可以說,它本來是沒有一定的方向的。把二十八宿區劃為四方,完全是按照五行說進行簡單配組的結果。這種配組也表現在高松冢頂棚的星象圖上。即,頂棚中央畫有北極(五星)和守衛它的四輔星,在它的四周,每個方向上都有七宿排列成一條直線。即,靠近東壁的頂棚部分畫有東方七宿,靠近北壁的部分畫有北方七宿,靠近南壁的部分畫有南方七宿,靠近西壁的部分畫有西方七宿。前面曾多次提到,二十八宿是繞天一周的星座,本來應該畫成圓形,但根據五行說的區劃方法,畫成了四方形。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整個星象圖在某種程度上都被圖案化了。
每個星座是用連接星體的線明確表示出來的。其形狀和南宋淳祐天文圖所描繪的星座形狀極為相似。淳祐天文圖提在南宋淳祐丁末年(公元1247年),刻在石碑上的,實物保存至今。在原本地保存下來的星象圖中,這張淳祐天文圖可以說是最早的了。因此可以說,高松冢的星象圖,雖然只是一部分星座的星象圖,但它卻極準確地保留了星座的形象。
在這裡我們還應當看到,東有青龍、北有玄武、西有白虎、南有朱雀這個配組方法和五行說有著密切的關係。其實,青龍、白虎、玄武、朱雀這四種,是將四方宿神化了的產物。在希臘,星辰一直被認為是神的化身。例如,金星是美神維納斯(根據羅馬的稱呼)的化身。中國古代也有與此相同的思想,四方宿被看作四神,並分別用不同動物的形象來標記。
六、阿斯塔那墓群中發現的星象圖,竟與高松冢的星象圖極為相似
近年來,中國還發表了一些關於墓繪星象圖的詳細研究報告。首先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洛陽附近發掘的北魏貴族元乂墓。還有1971年在陝西省幹縣附近發掘的唐代章懷太子墓(李賢)及懿德太子墓(李重潤)。此外,1978年,在杭州附近發掘了吳越國皇帝墓。1974年在河北省宣化發掘的遼代張世卿墓。這些墓穴中的星象圖均收錄在1980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中。這裡,我們來看一下風格稍異的遼代星象圖。
這幅星象圖上面,除了二十八宿之外,還有十二官圖像。這些圖像與高松冢的圖像迥然不同,幾平都是以「天河」為中心來描繪周圍星座的。但是,《文物》1963年第十期報導了這樣一條消息。在遠離中國內地的新疆吐魯番附近的阿斯塔那墓群中發現的星象圖,竟與高松冢的星象圖極為相似。也就是說,阿斯塔那星象圖中的二十八宿也是每七個一組以圖案的形式配置在四個方向上。
它的中央部分模糊,然而卻可以看出上面繪有類似「天河」的圖案,這一點與高松冢的星象圖不同。此外,阿斯塔那星象圖是用白色塗料簡單地畫在素地上的,而不是像高松冢星象圖那樣,貼著光亮的金箔。但是,並不能否認兩者極為相似這一事實。人們推定,阿斯塔那星象圖是盛唐時期到中唐時期,即七世紀半至八世紀半的產物,和高松冢星象圖的繪製年代相同。我想,這種圖案化的星象圖模本可能產生於中國內地,爾後才傳到東,西邊境的,如果進一步在中國內地進行發掘的話,很有可能還會從墓穴中發現同樣的星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