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具天文」:中西方古代文明中,為何都有墓室中繪星圖的習俗?

2020-12-03 野談歷史

1972年3月,在奈良明日香村發掘了高松冢壁畫古墳。這在當時在學術界和社會上所引起的極大震動至今人們還記憶猶新。古墳的東西墓壁上繪有漂亮的男女人物彩色畫,這些墓壁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墓室南北長二百六十五釐米,南面有出口,東西狹窄,只有一百零三釐米,高也只有一百一十三釐米。墓的規模雖說很小,卻被認為是皇太子等地位很高的人的墓室。至於皇太子是誰,人們進行了種種猜測,認為可能性較大的是天武天皇(在位673—686年)的某個皇太子,但無確鑿的證據來證實這一點。

一、高松冢壁畫受中國唐代的影響而產生

不管怎麼說,這是座公元七世紀到八世紀初建造的古墳,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古墳南入口處曾被盜掘,裡面灌滿了雨水。墓室內南面壁畫已經模糊不清。在東西墓壁的畫有彩色男女人物的畫面上,東繪有青龍,西有白虎,北面墓壁上畫有玄武。

中國稱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為四神,認為它們是分別守衛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之神。由此可以推測,南面墓壁上畫的可能是朱雀。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高句麗時代的朝鮮,都有把這四神和人物像畫進墓室的習慣。高松冢的墓壁畫很可能是受了高句麗的影響。

日本的考古學家對此進行了推測。為了便於比較研究,曾經將朝鮮的考佔學家請到日本。現在看來,此墓壁畫是直接受中國唐代的影響而產生的。特別是裡面的入物像,和1960—1962年發掘的永泰公主墓中的極為相似。永泰公主是唐中宗的女兒,被武則天殺害。武則天死後,中宗復位,第二年,即神龍二年(706年)中宗在長安修築墳墓,為公主進行了改葬。

二、中國在墓室中繪星象圖的習俗

高松冢的人物像在考古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然而更加引起學者們關注的是墓室天棚上別致的星象圖。在中國古墓中,有的墓室壁上也繪有星象圖,有關部門對此也曾發表過報導。

《史記始皇本記》中記載:營造始皇帝墓時,「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雖然「具」這個詞的含義尚不甚清楚,但人們認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句話可能是在墓室的天棚上繪有星象圖,在地板上畫有地圖。

中國在墓室中繪星象圖的習俗,即使不能追溯到秦始皇時代,也畢竟是中國古老的習俗。高句麗也有這種習俗。在古代,人們出於希望被埋葬者像生前一樣生活的願望,在墓室裡放置了各種隨葬品。繪製星象圖大概也是出於同樣的動機,即希望被埋葬者也能像生前一樣眺望天空。不過,高松冢的星象圖沒有能全部描繪出在日本所能觀察到的星體,而只是在天棚上的方框內畫了一些象徵性的二十八宿,方框中央處又畫了簡單的北極星座。

在這個星圖中,星辰是用貼在壁上的直徑為一釐米左右的圓形金箔來表示的,並用紅線把同一個星座的星星連在一起,用以表示星座。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是把天空中的星辰劃分為若干星座。在古希臘,人們是根據古希臘神話來給星座命名的。公元二世紀的希臘天文學家託勒玫,將一千零二十八個星體劃分為四十八個星座。後來又進行增補,現在達到了八十八個星座。

三、星座的名稱

可以說,希臘傳來的星座名稱是詩的、大眾的。而中國的星座名稱是散文的、官僚的。

在中國,周代或周代以前,就為星座起了名稱。當時星座的數目不多,星座的名稱是根據星座的形狀而命立的。例如,現在的大熊座當時被稱作北鬥,就是由於它和古代的鬥形狀相似而得名的。後來,這類星座數目不斷增加,尤屬漢代增加的最多。而且,出現了以官廷名稱或官職名稱來給許多星座命名的作法,這反映了漢代完備的官僚制度。

《史記天官書》中所載的星座名稱數目超過了一百多個。後來,這個數目又有很大的增加。中國星座學說的形成是在晉武帝(公元265—290年在位)時期,當時的太史令陳卓在肉眼見的範圍內數出的星達283官1464顆。

這裡的「官」即星座,中國古代往往稱星座為官。關於這些星辰,《晉書天文志》中有詳細的記載。根據這些記載,後來又進一步把這些星辰分為三垣二十八宿。所謂三垣,即以北極為中心,把赤道以北的星辰分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等三垣。沿赤道一帶的星辰則分成二十八宿和附屬於它的星座。下面著重敘述一下二十八宿。

四、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沿著赤道的二十八個星座。其中許多是人們所熟悉的。例如,獵戶星座的三顆星被稱作參宿,牡牛座的昴宿星團稱作昴宿。「二十八」這個數的確定很可能是與恆星月的長度有關,二十八宿把它作為基準,用來表示日、月、行星,以及包括恆星在內的天體在赤道上的位置(相當於赤徑)。

在託勒玫星表中,黃道十二官是表示所有恆星黃經的基準黃,道和赤道雖然有所不同,但兩者的作用卻是大致一樣的。二十八宿在中國的天文學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出現於戰國時代,是人們把早就發現的星辰進行選取、組合而成的,而且其中沒有一個宿的名稱是根據官僚來命名的。

五、五行學說在星座配組中的應用

另外,在中國的天文學中,五行學說的分類方法也被應用在星座的配組中。將五行對應於方位,則有中央和東、西南、北五個方位。以北極為中心的部分被認為是天的中央,而沿著赤道繞天一周的二十八宿,每七宿為一區被分為四個區域,並分別配置於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這就是說,從角宿開始,在赤道上自西向東按順序排列的二十八宿,被分為如下的東、北、西、南四方宿。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由於二十八宿是繞赤道一周的,因此可以說,它本來是沒有一定的方向的。把二十八宿區劃為四方,完全是按照五行說進行簡單配組的結果。這種配組也表現在高松冢頂棚的星象圖上。即,頂棚中央畫有北極(五星)和守衛它的四輔星,在它的四周,每個方向上都有七宿排列成一條直線。即,靠近東壁的頂棚部分畫有東方七宿,靠近北壁的部分畫有北方七宿,靠近南壁的部分畫有南方七宿,靠近西壁的部分畫有西方七宿。前面曾多次提到,二十八宿是繞天一周的星座,本來應該畫成圓形,但根據五行說的區劃方法,畫成了四方形。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整個星象圖在某種程度上都被圖案化了。

每個星座是用連接星體的線明確表示出來的。其形狀和南宋淳祐天文圖所描繪的星座形狀極為相似。淳祐天文圖提在南宋淳祐丁末年(公元1247年),刻在石碑上的,實物保存至今。在原本地保存下來的星象圖中,這張淳祐天文圖可以說是最早的了。因此可以說,高松冢的星象圖,雖然只是一部分星座的星象圖,但它卻極準確地保留了星座的形象。

在這裡我們還應當看到,東有青龍、北有玄武、西有白虎、南有朱雀這個配組方法和五行說有著密切的關係。其實,青龍、白虎、玄武、朱雀這四種,是將四方宿神化了的產物。在希臘,星辰一直被認為是神的化身。例如,金星是美神維納斯(根據羅馬的稱呼)的化身。中國古代也有與此相同的思想,四方宿被看作四神,並分別用不同動物的形象來標記。

六、阿斯塔那墓群中發現的星象圖,竟與高松冢的星象圖極為相似

近年來,中國還發表了一些關於墓繪星象圖的詳細研究報告。首先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洛陽附近發掘的北魏貴族元乂墓。還有1971年在陝西省幹縣附近發掘的唐代章懷太子墓(李賢)及懿德太子墓(李重潤)。此外,1978年,在杭州附近發掘了吳越國皇帝墓。1974年在河北省宣化發掘的遼代張世卿墓。這些墓穴中的星象圖均收錄在1980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中。這裡,我們來看一下風格稍異的遼代星象圖。

這幅星象圖上面,除了二十八宿之外,還有十二官圖像。這些圖像與高松冢的圖像迥然不同,幾平都是以「天河」為中心來描繪周圍星座的。但是,《文物》1963年第十期報導了這樣一條消息。在遠離中國內地的新疆吐魯番附近的阿斯塔那墓群中發現的星象圖,竟與高松冢的星象圖極為相似。也就是說,阿斯塔那星象圖中的二十八宿也是每七個一組以圖案的形式配置在四個方向上。

它的中央部分模糊,然而卻可以看出上面繪有類似「天河」的圖案,這一點與高松冢的星象圖不同。此外,阿斯塔那星象圖是用白色塗料簡單地畫在素地上的,而不是像高松冢星象圖那樣,貼著光亮的金箔。但是,並不能否認兩者極為相似這一事實。人們推定,阿斯塔那星象圖是盛唐時期到中唐時期,即七世紀半至八世紀半的產物,和高松冢星象圖的繪製年代相同。我想,這種圖案化的星象圖模本可能產生於中國內地,爾後才傳到東,西邊境的,如果進一步在中國內地進行發掘的話,很有可能還會從墓穴中發現同樣的星象圖。

相關焦點

  • 為何在古代中外方文明當中,都會在墓室裡繪製星象圖?
    在發掘出來的古墓當中,其墓室繪製星圖的比重是非常的高的。我們順著中國歷史往下走一遍,然後順帶的提一下其他文明的墓室星象圖。兵馬俑《史記始皇本記》中記載:營造始皇帝墓時,「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個上具天文大概指的就是上面繪製徵天空的日、月、星象。1957年在河南洛陽市西北角城外的一座西漢壁畫墓中,發現了日、月、星象圖,是繪在前室的頂脊上。
  • 中國古代墓室天花板畫上天象圖 這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日前中國考古團隊發現唐代太平公主第一任駙馬薛紹之墓,但墓室已遭到破壞,墓室裡的壁畫、棺槨都有嚴重損毀。雖然無緣見到薛紹墓內的壁畫,但一般唐代皇室貴族高官的墓葬-雙室磚券墓,基本上都繪有色彩鮮豔的壁畫,甚至在墓室天花板畫上天象圖,這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 陝北發現我國首幅四要素齊備的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
    西安新聞網訊 記者昨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一幅出土於陝北漢墓中的星象圖成為我國首次發現的四要素齊備的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為了便於觀象、授時、佔星,古代中國人把廣袤的星空劃分為28個星區,即所謂的二十八星宿。
  • 「臥看牽牛織女星」:古人是怎樣繪製星圖的?
    毫無疑問,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中期已經有了天文學家使用的星圖。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著名的天文星佔家相當多,關於恆星觀測,已逐漸形成了甘德、石申夫和巫鹹三家學派。他們都有所記述,繪有星圖,只是不大完整而已。史籍記載著,秦始皇陵墓的墓室頂部繪有天文星象。目前,始皇陵的挖掘工作尚未進行,它的真實情況如何,要待將來才會見分曉。
  • 東西方世界都有對火的崇拜,而中西方火神在神話故事中有何異同?
    人類從原始時代過渡到奴隸社會,一直到現在的文明社會,是由古猿類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其中標誌著人類進化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鑽木取火",即人類對於火的使用標誌著人類向前的進步與發展。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有三大火神,分別是"燧人氏"、"祝融"和"神農氏",其中燧人氏教會了人類鑽木取火,並且創造了結繩記事,被人們尊稱為"燧皇",奉為"火祖"。
  • 西水坡星圖:破譯6500年前的天文現象(全文)
    實際上,中國古人在上古時期進行天文探索時,就已表現出了對天文與人文的思考,其思考之深刻,時常令我感懷。我相信,原始人類的天文活動以及原始的天文學,不僅是古代科學的淵藪,同時也是古代文明的淵藪。 那麼,關於天文的探索到底有多古老呢?1977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的發現,把這個年代推溯到公元前5世紀初的戰國早期。然而,這顯然不是最早的年代。
  • 北魏元乂墓天象圖:天文資料 歷史珍品
    這幅繪於孝昌二年(公元526年)的天象圖壁畫,出自北魏元乂(yì)墓。元乂墓規模較大,地面上有高大的封土,地下有寬大的墓室,墓室長寬有7米多、高9.5米,墓頂是圓形的穹隆,天象圖壁畫就繪在墓頂部位,保存得比較完好,經專家鑑定,是一件歷史珍品、國之瑰寶。
  • 細心的天文學家,從墓中出土的髹漆衣箱上發現了新的秘密
    就在人們沉浸於編鐘帶來的驚喜之中時,細心的天文學家又從墓中出土的髹漆衣箱上發現了新的秘密。墓中共出土5隻髹漆衣箱,樣式相同,大小相近,箱身和箱蓋分別用整塊木料雕曾而成,其中一件編號為E·66的衣箱蓋呈弧形高高隆起,蓋上竟然繪有一幅彩色的天文星象圖,田面中央以篆書書寫一個「鬥」字,古樸蒼勁,四四周按順時針寫著二十八宿名二十八宿東側繪有一龍,西西側繪有一虎。
  • 中西方交流中的誤解和偏見,為啥從800年前持續到現在?
    今天,阿信就選取其中記述和研究都比較豐富的中西方古代天文學交流史,作為一個樣本,為大家提供一個思考的參照系。中國和歐洲在歷史上的四次主要誤解和衝突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天體物理學家、天文學家讓-馬克·博奈-比多,在《4000年中國天文史》一書中寫到:「除了極少數時期,歐洲對中國及其文化的負面評價幾乎是長期存在的。」
  • 【研究】莊蕙芷丨理想與現實:唐代墓室壁畫中的天象圖研究
    一、 唐代天文學發展與限制     (一)唐代的天文學發展概況:以唐代的科學天文圖為主       中華文化中的天文學淵源流長。是世界上紀錄天象最長久、最完整的文明。這幅天文圖為圓形蓋圖形式,9星點繁多、星座間有連線與榜題。圖上有內規、中規 (圖上有兩圈,分別為黃道與赤道)、外規,外規上還有細小的刻度,且有尾部分成二道 的銀河貫穿天際。最外圈為十二宮分野,石刻上下刻滿榜題,內容大致為星座度數、星點 數量等等,正上方的圓週中刻有各節氣昏旦時刻出現的星宿,圖中的西洋十二宮等題材也 有可能為後代重刻時增加的。
  • 河南洛陽再現陸渾戎王級大墓 為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融合與...
    專家認為,其對探索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融合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隨葬品及喪葬習俗指明墓主戎人身份  12月2日,徐陽墓地考古工地寒風凜冽,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正在有序推進考古發掘工作。走近新發掘的墓室可以看到,黑灰色的泥土中,有不少當時的貝幣散落四處。
  • 月亮中的嫦娥 為何變成了蟾蜍?
    月亮中的嫦娥 為何變成了蟾蜍?   中國古代銅鏡除了照面飾容、正人衣冠,還用於墓葬的隨葬。後來有了銅鏡文化的衍生內容,成了驅邪照妖的法寶。1照妖與闢邪  考古發現,遼代墓葬的墓門上通常會掛一枚銅鏡,也就是在從墓道進墓門的地方掛上銅鏡。在墓室中,古人也會在棺材上方掛一枚銅鏡,也有的是在棺材的四壁上掛銅鏡。這類銅鏡是怎麼掛上去的?
  • 河北宣化發現遼代大墓,墓中驚現十二星座,還出土千年飯局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出土的文物可謂是不計其數,但是有很多文物的出土讓考古專家倍感意外。像杭州半山發現的戰國水晶杯、三星堆青銅立人、商青銅鴞卣等等,發現之初無不讓考古專家驚訝。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聊的就是發現於河北宣化的一座遼代大墓。
  • 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中,為何會有紋身後才是成年人的說法?
    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都曾有過紋身的歷史。無論是亞洲、南北美洲、非洲,還是大洋洲眾多島嶼上的土著居民,以及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先民都有紋身的習俗。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一直盛行紋身,不只是單獨某個或某幾個民族,而是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都存在過這種現象和習俗,表明紋身是普遍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間產生、發展、流行和傳承的。
  • 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居然比國外領先這麼多
    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知道當時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多厲害嗎?一、天象記錄公元前28年在西漢時期,是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公元前134年,在《漢書·天文志》中是中國文獻最早記錄的新星。其實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甲骨文中,就記載了新星。從那時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3000多年中,中國共記錄新星90顆集中超新星10顆。而同時的歐洲卻沒有任何新星和超新星的記錄。中國對於日食和月食的記載,也是世界上最早最豐富的。在春秋中共有37次,其中最早一次是公元前723年的日全食。
  • 「河洛古國」發現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蘊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把北鬥九星和象徵權貴地位的麋鹿用做祭祀奠基,表明雙槐樹人已經有天命王權的概念。在黃河流域,「河洛古國」中的北鬥九星天文遺蹟並不是孤例,山東也有幾處北鬥星天文遺址。比如,東漢早期的長清孝堂山石祠,壁畫上就有北鬥七星圖;東漢中期,嘉祥武氏祠的畫像石上,有北鬥七星造型的車子;東漢晚期,滕州三角形畫像石,也有北鬥星的圖案。
  • 沒有龍這種生物,為什麼中西方傳說中都有關於龍的記載?
    沒有龍這種生物,為什麼中西方傳說中都有關於龍的記載?很多神話並非都是空穴來風,透過歷史的迷霧,有時候真相就會顯露在我們的面前。地球幾十億年的歷史,我一直堅信在這片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一定出現過人今天的我們感覺不可思議的生物。
  • 地球曾經有一個超級文明?人類歷史上無法解釋的超文明
    在地球上存在時間從6億年前開始,至2.8億年前滅絕。而人類出現的歷史與之相比,很短,至於穿上像樣的鞋子不過三千多年。這一切,又該作何解釋? 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 都說人類的起源在非洲,原子能技術是人類近幾十年中才開始掌握的一門高科技技術,而在非洲,卻發現了一個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
  • 細斟北鬥解天書:北魏星圖
    整個圖幅的直徑約7米,朱色繪出300餘顆星辰,並用符號區分了恆星大小,用直線聯接諸星,以表示中國星官,容易識別的常見星官有北鬥、紫微、紫微左垣、紫微右垣、太微左垣、太微右垣、軒轅、北河、南河等,最明顯的是北鬥七星,中央是淡藍色的銀河貫穿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