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明月照西廂,二八佳人鶯鶯紅娘,
三請張生來赴宴,四顧無人跳粉牆,
五鼓夫人知道信,六花棒拷打鶯鶯審問小
紅娘……」【十不閒】
「次日清晨辭別了老誥命哪,(哎哎嗨呀嗨
哎嗨哎嗨咿呀哎呀)
普救寺僧人都來送行啊,(哎哎嗨呀嗨哎
嗨哎嗨咿呀哎呀)……」【雲蘇調】
這是德雲社一年一度開箱必唱的經典小曲,唱的是張生與崔鶯鶯愛情故事。作為德雲社的經典曲目,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這也與張崔二人的愛情故事廣為傳播大有關係。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最早追溯到唐代元稹所寫的《鶯鶯傳》。《鶯鶯傳》是唐代元稹以自己的愛情經歷做素材而寫的傳奇小說,收錄在《太平廣記》中,是宋元以來傳奇小說中傳播最廣的一篇。
對於張崔兩人的愛情故事,大家已經耳熟能詳,此處不再贅述。今天島主和大家分享的是在《鶯鶯傳》中崔鶯鶯所寫的幾首詩,通過這幾首詩來進一步了解崔鶯鶯。
「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扶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十五日晚上我在西廂那兒,為你半開房門。你且翻牆而入,看見樹影花動就知道你來了。崔小姐簡單明了地告訴張相公約會方法和時間地點。正如紅娘所說:「然而善屬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試為喻情詩以亂之,不然則無由也。」崔小姐確有才情,寥寥數句以盡其意,交代得明明白白。張生聽從了小紅娘的建議,以喻情詩挑之,果真立竿見影,兩人得以相見。
大抵古代有才情的女子,都難逃男子的情挑,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張生作詩挑鶯鶯。至於那個投梭相拒的鄰家女子可能是個沒有什麼文藝細胞的妹子,否則謝鯤何至於被打掉兩顆牙齒?當然這也足見她是個有定力的姑娘!文中但表「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崔小姐勇敢地承認自己禁不住張生之挑,而自己也沒有抗拒愛情的意志,完全被愛情衝昏了頭腦。
然而鶯鶯的愛情註定是「始亂之,終棄之。」鶯鶯深諳此理,可還是對愛情抱有希望,希望與心愛之人攜手白頭。等來的卻是張生的遺棄,還被罵「不妖於身,而妖於人」。看不服的人在當時也有不少,清代的紀曉嵐就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說「始亂終棄,君子所惡。」
崔張的愛情之路可謂坎坷,從相愛到短暫分離,再相見,再分離,最後不復相見。鶯鶯的內心也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時而歡喜,時而憂傷,時而興奮,時而哀怨!即使是在明知被拋棄,各自嫁娶之後仍對這負心之人懷有情誼。後來張生求見不得,鶯鶯卻仍賦詩一首「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真是為伊消得人憔悴」,你可知我的心意?這樣到底值不值呢?這妹子也是醉了,竟還擔心被張生的取笑羞辱。
最後她終於反省「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算了吧,都怪自己當初沒把持好自己,過往就不要計較了,還是好好珍惜眼前珍愛自己的人吧。正如歌中唱的:就這樣算了吧/ 散了吧/ 我不想再如此掙扎/ 失去你也不再害怕/ 這是我最後/ 要說的話
鶯鶯作為封建時代的女子,她大膽,有才情,嚮往自由的愛情,只是時代對她有著巨大的偏見和約束。她不得不屈服於封建禮教,接受被拋棄的命運。島主認為鶯鶯的形象是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時代中高知女子的縮影。她的言談舉止,她的文化素養在當時是優於一般男子的。張生說崔小姐是「尤物」不可攀附,自己經不住她的迷惑,雖是狡辯,也足見他在鶯鶯面前的自慚形穢。
好了,千載人說《西廂》,到頭來才子佳人難成雙。道不盡崔鶯鶯,《鶯鶯傳》裡怨張郎。島主如是說,言有不盡,請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