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鶯鶯與張生,可能大家熟悉的是《西廂記》,相國小姐崔鶯鶯與書生張君瑞一見生情,幾經波折攔阻,最終撞破世俗門第的樊籠有情人終成眷屬,表達了對自由戀愛的追求與對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
王實甫的《西廂記》脫胎於唐代元稹編撰的《鶯鶯傳》,其實本來寫的是窮小子張生飛黃騰達後對沒落的小姐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對女性多有偏見,美化了張生的動機,連魯迅都忍不住批判「文過飾非,遂墮惡趣。」想來世人都愛看兩情相悅的美好愛情,《鶯鶯傳》在流傳的過程中去蕪存菁,所以才有了後來為人津津樂道的《西廂記》。
今天要講的是馮夢龍在《警世恆言》中的一篇,叫《宿香亭張浩遇鶯鶯》,也是一出鶯鶯與張生的故事,不過此鶯鶯非彼鶯鶯,雖故事的框架與《西廂記》異曲同工,名字也一般無二,不過相比崔鶯鶯的想愛而不敢愛,這故事中的李鶯鶯可謂女中豪傑,看似佳人才子俗套的奇遇,實則步步謀略。且看馮夢龍的豪言:
當年崔氏賴張生,今日張生仗李鶯。同是風流千古話,西廂不及宿香亭。
話說北宋西京,有一才子名叫張浩,不僅清秀俊逸,文採斐然,更是遺承祖業,家財萬貫。不少貴族人家慕其門弟,媒約不斷,不過都被他一口回絕了。問其原因,他說:「大凡百歲姻緣,必要十分美滿。不遇出世嬌姿,寧可終身鰥處。」所以到了弱冠之年,依舊孑然一身。
張浩的居所非常華麗雄偉,他仍覺得不夠寬敞,又新修了一方園館,朱檻雕欄、奇花豔蕊,園館落成時,邀請了親朋好友來玩賞。張浩與朋友在園內的宿香亭對飲,突見流鶯驚飛掠起,以為有人偷偷折花,躡手躡腳地走進花陰一看,竟是一個垂鬟少女,生得眉目如畫、肌膚勝雪。
張浩一見傾心,也不顧禮節避嫌,整了一下衣冠,向那女子作揖道:」貴族誰家,何因至此?「這少女倒也落落大方,斂袂答禮後回答,她是張浩的鄰居李鶯鶯,聽說園子裡的牡丹盛開,忍不住偷跑出來欣賞一番。張浩又邀請她去宿香亭一飲,鶯鶯謝絕了,說只想與張浩說幾句話。張浩拱手鞠躬,等那鶯鶯說下去。
鶯鶯卻是大膽從容,直說她幼時就愛慕張浩,因家教嚴厲,一直不得相見。今君未娶、妾未嫁,想與張浩成兩姓之好。張浩一聽,露出望外,連聲應允,於是取了系腰的紫羅繡帶給鶯鶯,算作定情之物。鶯鶯將圍在脖頸上的羅帕取下來,請張浩賦詩一首, 讀了詩句盛讚不已,一再告誡今日相見之事不可讓外人知曉,後怕父母回家發現她出門,急忙告辭離去。
自別鶯鶯,張浩食不知味,鬱鬱寡歡。有天,張家香火院的一個老尼姑惠寂來拜訪,說給張浩帶一封信。來信的不是旁人,正是鶯鶯!鶯鶯回家後亦相思成疾,惠寂與李家交好,遂去探病,方知了鶯鶯的病因。於是試探李父,何時考慮鶯鶯婚事,李父答道,女兒還太小,等二三年再說。張浩悵然,此後一年,都不得見鶯鶯,幸好惠寂幫忙私傳書信,以慰相思。
某天惠寂又來傳話,說鶯鶯家的閨房,緊挨著張浩家的東牆,也就數尺高。鶯鶯家初夏二十日,舉家去賀親戚家的婚事,到時她會推病不去,讓張浩到牆邊敘一敘衷腸。當夜,鶯鶯果從東牆上扶梯而下,兩人動情攜手,到宿香亭,放下了帷幄,並蓮鴛枕,自不在話下。這宿香亭,名字果真取得應景!
事了,鶯鶯不敢久留,讓張浩在花箋上寫下一首詩贈予她,再三叮嚀張浩一定要記得今宵良辰,堅守他們間的愛情。不幾日惠寂來告之,鶯鶯的父親調職到河朔,過兩年歸來,讓張浩莫忘舊好,到時可議秦晉之禮。大概一年有餘,張浩的父親見兒子仍沒有成家的心思,急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並給張浩找了一個官宦世家的女子,姓孫,年方十五,家教良好。
張父素來性格剛暴,張浩雖然心中仍舊記掛鶯鶯,卻不敢反抗,默許了這樁婚事。心中忐忑,修書一封與鶯鶯。鶯鶯體諒張浩難處,心中卻有了盤算。她對父母說:」兒有過惡,玷辱家門,願先啟一言,然後請死。「父母都驚駭不已,忙問何故。便說起了兩年多前,與張浩的種種,並坦言已失清白,不可再嫁,願意自絕。父母憐恤道:」我們只有你一個女兒,當時說你年幼,是沒有尋到合適的佳婿,你如果早點告訴我們,一切都能商議,現在張浩有了婚約,這可怎麼辦!「
鶯鶯大喜,父母如此通達,心中自無所懼。寬慰父母道:」我自有辦法。「於是寫下了訴狀,到了河南府訟庭,告張浩背棄前約,另娶她人。龍圖閣待制陳公問案:」你說定下私約,有何證據?「鶯鶯淡定地取出香羅與花箋上的情詩。於是將張浩叫上公堂,問鶯鶯有什麼要說的。鶯鶯說張浩是難得的佳婿,如果能嫁給他,感恩戴德。於是陳公下了判狀:」亦從先約,可斷後婚。「對張浩道:」吾今判合與李氏為婚。「
二人大喜,千恩萬謝拜謝了李公。後成一對恩愛夫妻,百年好合。正所謂:
閒向書齋閱古今,生非草木豈無情。佳人才子我奇遇,難比張生遇李鶯。
其實唐以後的志怪故事、戲曲話本,特別是明清時期的章回體小說中,處處可見才子佳人的傳說。要不是窮書生遇富家小姐,但無一外的,那窮書生後來都高中狀元,揚眉吐氣的同時博得美人歸。馮夢龍在此基礎上,也算有所升級,設置了才子佳人雙雙門當戶對的故事。
怪就怪在門當戶對,卻有一番曲折的苦戀。好像有一雙無形的手,將這兩人生生推進這本不需要存在的磨難裡。分析原因,還是在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對人的天性的約束與壓抑。其實,張浩與李鶯鶯本可以光明正大明媒正娶,又兩情相悅,不至於要月上柳梢頭,人約圍牆後。
張浩初見鶯鶯,他的朋友就勸言:「相見已非正禮,但凡讀書,蓋欲知禮別嫌。若使女子去遲,父母先回,必詢究其所往,則女禍延及於君。豈可戀一時之樂,損終身之德。」在一個普遍保守的社會語境中,張浩與鶯鶯的私自見面,已犯了兩女授受不親的大忌。這關乎於一男子德行、一個女子的清白,這也是張浩與鶯鶯害怕的地方。
還有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間,男女雙方的婚姻大事,完全要看父母的意思。三綱五常之下,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天然的隔閡。比如張浩對父親的不敢違逆,鶯鶯對父母管束的小心翼翼。都不敢對父母表露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越是忌憚越是把原本正常的戀情往不可控的方向推進。
直到鶯鶯決定為失節豁出性命,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感情根本沒那麼反對,在與長輩的溝通上,生生製造出了矛盾,封建家長式的教育,讓彼此都端著扮演正確的家庭角色,扼殺了平等溝通的機會,馮夢龍看似寫張浩與鶯鶯波折的愛情故事,也是以微見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個鏡像。
馮夢龍對他筆下的女性角色向來偏愛,賦予了女性很多可貴的品質。比如白娘子的痴情、玉堂春的勇敢,此篇故事中的李鶯鶯更是個奇女子,放在現在都是驚世駭俗。從初見、通信、約會、盟誓,全部是她一個人在主導,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她在你儂我儂的同時,不忘記留下「證據」,誆得張浩甘心情願地寫下兩首情詩。勇敢追求真愛的同時,還能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最後一紙訴狀,果敢決斷可比卓文君,真是自己一手爭取來的幸福人生。
《警世通言》詞文達意,旨在用一個「警」字明示後世。現今讀來,不免有些說教之意,不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果說法的度世之語下,還能窺見當時市民階層的生活面貌與思想情感,那些敢愛敢恨的女性形象,放在現在,也可欽可佩。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