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違背誓言另娶她人,鶯鶯不但不生氣反而淡定地說:我自有辦法

2020-12-05 沁說

提起鶯鶯與張生,可能大家熟悉的是《西廂記》,相國小姐崔鶯鶯與書生張君瑞一見生情,幾經波折攔阻,最終撞破世俗門第的樊籠有情人終成眷屬,表達了對自由戀愛的追求與對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

王實甫的《西廂記》脫胎於唐代元稹編撰的《鶯鶯傳》,其實本來寫的是窮小子張生飛黃騰達後對沒落的小姐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對女性多有偏見,美化了張生的動機,連魯迅都忍不住批判「文過飾非,遂墮惡趣。」想來世人都愛看兩情相悅的美好愛情,《鶯鶯傳》在流傳的過程中去蕪存菁,所以才有了後來為人津津樂道的《西廂記》。

今天要講的是馮夢龍在《警世恆言》中的一篇,叫《宿香亭張浩遇鶯鶯》,也是一出鶯鶯與張生的故事,不過此鶯鶯非彼鶯鶯,雖故事的框架與《西廂記》異曲同工,名字也一般無二,不過相比崔鶯鶯的想愛而不敢愛,這故事中的李鶯鶯可謂女中豪傑,看似佳人才子俗套的奇遇,實則步步謀略。且看馮夢龍的豪言:

當年崔氏賴張生,今日張生仗李鶯。同是風流千古話,西廂不及宿香亭。

話說北宋西京,有一才子名叫張浩,不僅清秀俊逸,文採斐然,更是遺承祖業,家財萬貫。不少貴族人家慕其門弟,媒約不斷,不過都被他一口回絕了。問其原因,他說:「大凡百歲姻緣,必要十分美滿。不遇出世嬌姿,寧可終身鰥處。」所以到了弱冠之年,依舊孑然一身。

張浩的居所非常華麗雄偉,他仍覺得不夠寬敞,又新修了一方園館,朱檻雕欄、奇花豔蕊,園館落成時,邀請了親朋好友來玩賞。張浩與朋友在園內的宿香亭對飲,突見流鶯驚飛掠起,以為有人偷偷折花,躡手躡腳地走進花陰一看,竟是一個垂鬟少女,生得眉目如畫、肌膚勝雪。

張浩一見傾心,也不顧禮節避嫌,整了一下衣冠,向那女子作揖道:」貴族誰家,何因至此?「這少女倒也落落大方,斂袂答禮後回答,她是張浩的鄰居李鶯鶯,聽說園子裡的牡丹盛開,忍不住偷跑出來欣賞一番。張浩又邀請她去宿香亭一飲,鶯鶯謝絕了,說只想與張浩說幾句話。張浩拱手鞠躬,等那鶯鶯說下去。

鶯鶯卻是大膽從容,直說她幼時就愛慕張浩,因家教嚴厲,一直不得相見。今君未娶、妾未嫁,想與張浩成兩姓之好。張浩一聽,露出望外,連聲應允,於是取了系腰的紫羅繡帶給鶯鶯,算作定情之物。鶯鶯將圍在脖頸上的羅帕取下來,請張浩賦詩一首, 讀了詩句盛讚不已,一再告誡今日相見之事不可讓外人知曉,後怕父母回家發現她出門,急忙告辭離去。

自別鶯鶯,張浩食不知味,鬱鬱寡歡。有天,張家香火院的一個老尼姑惠寂來拜訪,說給張浩帶一封信。來信的不是旁人,正是鶯鶯!鶯鶯回家後亦相思成疾,惠寂與李家交好,遂去探病,方知了鶯鶯的病因。於是試探李父,何時考慮鶯鶯婚事,李父答道,女兒還太小,等二三年再說。張浩悵然,此後一年,都不得見鶯鶯,幸好惠寂幫忙私傳書信,以慰相思。

某天惠寂又來傳話,說鶯鶯家的閨房,緊挨著張浩家的東牆,也就數尺高。鶯鶯家初夏二十日,舉家去賀親戚家的婚事,到時她會推病不去,讓張浩到牆邊敘一敘衷腸。當夜,鶯鶯果從東牆上扶梯而下,兩人動情攜手,到宿香亭,放下了帷幄,並蓮鴛枕,自不在話下。這宿香亭,名字果真取得應景!

事了,鶯鶯不敢久留,讓張浩在花箋上寫下一首詩贈予她,再三叮嚀張浩一定要記得今宵良辰,堅守他們間的愛情。不幾日惠寂來告之,鶯鶯的父親調職到河朔,過兩年歸來,讓張浩莫忘舊好,到時可議秦晉之禮。大概一年有餘,張浩的父親見兒子仍沒有成家的心思,急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並給張浩找了一個官宦世家的女子,姓孫,年方十五,家教良好。

張父素來性格剛暴,張浩雖然心中仍舊記掛鶯鶯,卻不敢反抗,默許了這樁婚事。心中忐忑,修書一封與鶯鶯。鶯鶯體諒張浩難處,心中卻有了盤算。她對父母說:」兒有過惡,玷辱家門,願先啟一言,然後請死。「父母都驚駭不已,忙問何故。便說起了兩年多前,與張浩的種種,並坦言已失清白,不可再嫁,願意自絕。父母憐恤道:」我們只有你一個女兒,當時說你年幼,是沒有尋到合適的佳婿,你如果早點告訴我們,一切都能商議,現在張浩有了婚約,這可怎麼辦!「

鶯鶯大喜,父母如此通達,心中自無所懼。寬慰父母道:」我自有辦法。「於是寫下了訴狀,到了河南府訟庭,告張浩背棄前約,另娶她人。龍圖閣待制陳公問案:」你說定下私約,有何證據?「鶯鶯淡定地取出香羅與花箋上的情詩。於是將張浩叫上公堂,問鶯鶯有什麼要說的。鶯鶯說張浩是難得的佳婿,如果能嫁給他,感恩戴德。於是陳公下了判狀:」亦從先約,可斷後婚。「對張浩道:」吾今判合與李氏為婚。「

二人大喜,千恩萬謝拜謝了李公。後成一對恩愛夫妻,百年好合。正所謂:

閒向書齋閱古今,生非草木豈無情。佳人才子我奇遇,難比張生遇李鶯。

其實唐以後的志怪故事、戲曲話本,特別是明清時期的章回體小說中,處處可見才子佳人的傳說。要不是窮書生遇富家小姐,但無一外的,那窮書生後來都高中狀元,揚眉吐氣的同時博得美人歸。馮夢龍在此基礎上,也算有所升級,設置了才子佳人雙雙門當戶對的故事。

怪就怪在門當戶對,卻有一番曲折的苦戀。好像有一雙無形的手,將這兩人生生推進這本不需要存在的磨難裡。分析原因,還是在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對人的天性的約束與壓抑。其實,張浩與李鶯鶯本可以光明正大明媒正娶,又兩情相悅,不至於要月上柳梢頭,人約圍牆後。

張浩初見鶯鶯,他的朋友就勸言:「相見已非正禮,但凡讀書,蓋欲知禮別嫌。若使女子去遲,父母先回,必詢究其所往,則女禍延及於君。豈可戀一時之樂,損終身之德。」在一個普遍保守的社會語境中,張浩與鶯鶯的私自見面,已犯了兩女授受不親的大忌。這關乎於一男子德行、一個女子的清白,這也是張浩與鶯鶯害怕的地方。

還有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間,男女雙方的婚姻大事,完全要看父母的意思。三綱五常之下,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天然的隔閡。比如張浩對父親的不敢違逆,鶯鶯對父母管束的小心翼翼。都不敢對父母表露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越是忌憚越是把原本正常的戀情往不可控的方向推進。

直到鶯鶯決定為失節豁出性命,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感情根本沒那麼反對,在與長輩的溝通上,生生製造出了矛盾,封建家長式的教育,讓彼此都端著扮演正確的家庭角色,扼殺了平等溝通的機會,馮夢龍看似寫張浩與鶯鶯波折的愛情故事,也是以微見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個鏡像。

馮夢龍對他筆下的女性角色向來偏愛,賦予了女性很多可貴的品質。比如白娘子的痴情、玉堂春的勇敢,此篇故事中的李鶯鶯更是個奇女子,放在現在都是驚世駭俗。從初見、通信、約會、盟誓,全部是她一個人在主導,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她在你儂我儂的同時,不忘記留下「證據」,誆得張浩甘心情願地寫下兩首情詩。勇敢追求真愛的同時,還能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最後一紙訴狀,果敢決斷可比卓文君,真是自己一手爭取來的幸福人生。

《警世通言》詞文達意,旨在用一個「警」字明示後世。現今讀來,不免有些說教之意,不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果說法的度世之語下,還能窺見當時市民階層的生活面貌與思想情感,那些敢愛敢恨的女性形象,放在現在,也可欽可佩。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相關焦點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大凡出眾的美女,我未嘗不留心的。憑這點,就可以知道我不是沒有感情的人。」即我不是不好色,而是沒有遇到絕色佳麗。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張生(即元稹,後皆如是)到蒲州遊覽,寄住在蒲州東面的普救寺中。當時,崔家母女將要回長安,路過蒲州,也暫住在這個寺廟中。崔家女兒叫鶯鶯,母親鄭氏是個寡婦。
  • 《鶯鶯傳》:窮書生愛上富家女,結果張生卻對鶯鶯始亂終棄,為何
    但他並非是「柳下蕙」式的坐懷不亂之士,對於女色,他有著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他自己說,「大凡出眾的美女,我未嘗不留心,憑這可以知道我不是沒有感情的人」。張生自己認為不是大眾眼中的「情聖」,他只是在等待一段緣份。果然,沒過多久,天緣合作的時機就來了。在一次答謝的飯局上,他見到了崔鶯鶯,張生頓時被鶯鶯的美豔給傾倒了。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張生當初決定拋棄崔鶯鶯時,連他的朋友們都大惑不解,如此有才華,有情誼的絕代佳人,你怎麼忍心拋棄?張生自己的解釋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出自唐朝大詩人元稹編撰傳奇小說《鶯鶯傳》。像《鶯鶯傳》這種寫情、寫愛、寫傳奇的小說,在《鶯鶯傳》之前,大多荒誕怪異,有神仙鬼怪參與其中,故事雖然引人入勝,但大家都不當真事看待,一笑而過。《鶯鶯傳》高度寫實,時間、地點、時代背景,都與現實掛鈎。
  • 多虧了張生和崔鶯鶯,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成為佳話
    張生和崔鶯鶯出自《西廂記》 元·王實甫作。第一折的一段話就打動了許多人,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冤,頗有種「一見誤終生」的味道,前世情緣還未散,咱們今生再來續,我於人海茫茫中尋找那個人,卻一抬眼就看見你,只這一眼,我就確定,你就是我前世業冤,今生摯愛。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01張生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張生初遇崔鶯鶯是在普救寺,張生原名張珙,字君瑞,西洛人氏,父曾拜禮部尚書,不幸因病身亡,一年後母親也跟著去,他未考得功名,書劍飄零,遊於四方,白衣一名。02崔鶯鶯對著蝴蝶說:飛吧!
  • 《鶯鶯傳》中的張生,和《董西廂》的張生,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張生在遊普救寺時,偶然間見到了崔鶯鶯,鶯鶯的美貌使他驚詫,使他傾倒:「須看了可憎底千萬,兀底般媚臉兒不曾見」,「一時間見了他,十分地慕想他」,「兀的般標格精神,管相思人去也媽媽!「(《大石調·伊州衰》)開始想方設法,不顧一切地去接近鶯鶯、追求鶯鶯。借廂而居、月夜吟詩、道場附齋,一心用在了鶯鶯身上,而「自茲厥後,不以進取為榮,不以幹祿為用,不以廉恥為心,不以是非為戒。夜則廢寢,晝則忘餐。顛倒衣裳,不知所措。蓋慕鶯鶯如此」,真是「千方百計,無由得見意中人;費盡身心,終是難逢仡戲種」(卷一),張生如痴如狂了。
  • 真實版崔鶯鶯與張生:是一段始亂終棄的悲劇
    提到崔鶯鶯、張生、紅娘,很容易聯想到《西廂記》「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大團圓結局,孰不知真實版的鶯鶯與張生的故事是一段始亂終棄的悲劇。  託名張生的負心人便是唐代大詩人元稹。在元稹的多情攻勢下,有了和鶯鶯的「朝隱而出,暮隱而入」、 「斜月晶瑩,幽輝半床」的西廂約會。元稹雖在溫柔鄉,卻「道性尤堅固」,不忘科考,「將之長安」,而鶯鶯「宛無難詞,然而愁怨之容動人矣」。也許,鶯鶯已經預感到元稹的不可靠。數月後,元稹又去姨母家小住,再度與鶯鶯相聚,而分別時不訴衷腸,只是嘆息。
  • 《西廂記》:是張生的撩撥?還是鶯鶯的勾引?答案全在這2首詩!
    近來讀《西廂記》發現,西廂記不止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更是兩人的詩詞情話。這怎麼說?這一切還得從女一號崔鶯鶯說起。話說,當時崔鶯鶯的父親剛剛去世,她就每天到普救寺上一炷香來懷念她的父親,後來張生偶然間發現了崔鶯鶯,於是就偷偷滴來到普救寺去觀看她。
  • 張生跳牆會鶯鶯的故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流變《西廂記》的題材,最早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元稹在《鶯鶯傳》中敘述的是貞元年間,寄居在普救寺的少女鶯鶯,和張珙(張生)私自相戀後又被拋棄的故事。元稹在書中說這個美麗多情的鶯鶯是個「妖孽」,而且認為張生這種「始亂終棄」的行為是合理的,是合乎禮法的,有「聞過是非之嫌」。鶯鶯的故事流傳到金代,出現了董解元的諸宮調傑作《弦索西廂》,簡稱董《西廂》。
  • 《西廂記》第2篇|崔鶯鶯:初見張生,失儀態;再見張生,丟魂魄
    小姐是個才女,侍妾或許只是個端茶送水,伺候她飲食起居的僕人,哪裡需要多大學問,多大才情?顯然,倆人知識水平並不對等,鶯鶯撫琴奏曲,吟詩作對,紅娘只能拍手叫好,大讚妙哉。而至於好在哪裡,妙於何處,她哪裡說的出來?根據馬斯洛層次理論來講,當下的崔鶯鶯追求的是更高層次需要的滿足——精神享受。她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與她精神上產生共鳴、靈魂上產生碰撞的人。
  • 張生:素有「元白」之稱的元稹原型,原來是這麼一個人!
    襄王就叫宋玉來問話,宋玉說有個美女暗戀他三年他都沒同意,並反咬一口,說登徒子有個奇醜無比的妻子叫蘇氏,登徒子與她生了五個孩子,且這蘇氏不但醜陋還與馬夫有染,而登徒子居然對蘇氏不離不棄,要說好色,登徒子才是真好色也。所以,張生說登徒子並非好色,是行為有越規矩。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文/十三喵哪怕是對戲曲一無所知的人,對於京劇《紅娘》中「叫張生」一段也耳熟能詳。這不能不說是這個故事的魅力。故事梗概是書生張珙看上了已故崔相國之女崔鶯鶯,並借著退匪人孫飛虎的功勞贏得了崔夫人的口頭承諾。
  • 《西廂記》中崔鶯鶯人物形象
    張生考取狀元後讓小童帶書信回來告知鶯鶯具體情況,鶯鶯準備了一些信物並且說「他若是和衣臥,便是和我一處宿」。鶯鶯送信物和其中蘊含的深意,我們看到鶯鶯的用心,每一件信物都有其特殊意義,側面表現鶯鶯的聰慧。在張生出現後鶯鶯曾說「紅娘,休對夫人說」。通過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鶯鶯平時的家教是很嚴格的。所以縱使相思成疾,十分想念張生,顧慮也會很多,我們看到的更多是鶯鶯的擔心和彷徨。另一方面,封建禮教束縛的是愛的表達形式,卻永遠無法阻擋那來自人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
  • 中國最「不務正業」的寺廟:不傳佛宣傳愛情,張生在這裡會崔鶯鶯
    很多人到寺廟裡燒香拜佛都是為了求事業、求姻緣,而寺廟經常都是一些佛教中人宣揚佛法的地方,而今天要說的這座寺廟,不傳佛宣傳愛情,《西廂記》裡的故事發生在這裡!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歷史名劇《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當年,張生赴京趕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遊玩。碰巧,在寺內看見了扶送父親靈柩回鄉時滯留在寺內的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
  • 崔鶯鶯嬌羞委戲張生,小紅娘傲嬌巧搭姻緣|《西廂記》第三本
    聞言,鶯鶯心中已是擔憂不已。心念一動,想出一法。她先是對紅娘說,為免張生做出什麼糊塗事兒來,要寫簡帖兒去回絕於他。紅娘雖心中不忍,但不好回絕小姐的意思,便拿著簡帖兒,去到張生處。張生興奮得拜謝紅娘,紅娘卻懵掉了。張生將詩句解釋一遍。待月西廂下,著我月上來;迎風戶半開,他開門待我;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著我跳過牆來。紅娘聞言,生氣不已,好你個小姐,居然連我都欺騙了。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唐代元稹的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來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了,它是最早敘述張生和崔鶯鶯故事的作品,到了宋元時期又經過文人的不斷創作,至金,董解元寫了《西廂記諸宮調》將這個悲劇的結局改為喜劇,元代王實甫最終完善,元雜劇《西廂記》問世,《西廂記》的完成說明王實甫對於「情」的關注更加深刻,希望所有的相愛的人都能夠可以不顧一切地在一起,「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 渣男張生的西廂豔遇記:對不起,你美得像妖孽,我不能和你在一起
    他說:「我倒是想親近呢,但是卻一直沒有遇上能讓我動心的美麗女子。」意思就是,他是個顏值協會的會員,要求高著呢,不隨隨便便動心,只對大美女動心。有一天,他在蒲州的普救寺,遇上了崔家寡婦。這崔家寡婦身家豐厚,奴僕也多。
  • 張生對崔鶯鶯薄情寡義,始亂又終棄,什麼愛情?幌子而已!
    《鶯鶯傳》和《西廂記》名字不同,作者不同,主人公卻是相同的,記述的都是一個故事;就像《水滸》和《金瓶梅》說的都是潘金蓮和西門慶故事一樣,情節相似,結局不同。崔鶯鶯是官二代,但已經是"破落戶"之女,因為父親是前朝的官員,不是現任官員。即便如此,身上依舊具備了平民百姓子女所不可能具備的大家閨秀的氣質。
  • 《西廂記》前身《鶯鶯傳》的作者元稹為了個人仕途始亂終棄崔鶯鶯
    張生內心非常驚訝她的美貌急忙跟崔鶯鶯見禮,隨後崔鶯鶯坐到了鄭氏的身旁。鄭氏對張生介紹:「鶯鶯今年十七歲了。」張生慢慢地用話語挑逗鶯鶯,但鶯鶯根本沒有回答。宴會就這樣結束了,張生只好作罷。張生從此念念不忘,心情再也無法平靜,想向崔鶯鶯表白自己的感情,卻沒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