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鶯傳》講了一個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王實甫據此作了《西廂記》,從而張生成為一個始亂終棄的代表,被歷史釘在了恥辱柱上。據說《鶯鶯傳》中張生的原型就是元稹,從而元稹這位名滿天下的詩人頗受後人詬病。那麼,張生或者說元稹,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張生貌比潘安,品味高,庸脂俗粉看不上。
《鶯鶯傳》記,張生二十三歲了還從未近過女色。一個貌比潘安之人,都二十好幾了,從未近女色,說明其看不上庸脂俗粉,沒有中意之人。熟知他的人問他為何不近女色,張生說「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淫行。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要解這段話的意思,需先解「好色」之意。古之「好色」指喜好世間所有美色,凡是喜好美的東西都叫「好色」;而今天所講的「好色」則專指喜好男女之歡。提到好色,世人就想起登徒子。其實登徒子原非好色之徒,是一個叫宋玉的人寫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賦》顛倒黑白的結果。據考證,登徒子確有其人,是戰國時楚國的士大夫,為人剛直謹守禮儀,因宋玉才貌出眾深得楚懷王寵信,所以宋玉可以隨便出入後宮,楚襄王繼位後,登徒子就勸襄王說宋玉好色不可隨便出入後宮,實則是為了規避「臣子與後宮之嫌」失了禮儀。襄王就叫宋玉來問話,宋玉說有個美女暗戀他三年他都沒同意,並反咬一口,說登徒子有個奇醜無比的妻子叫蘇氏,登徒子與她生了五個孩子,且這蘇氏不但醜陋還與馬夫有染,而登徒子居然對蘇氏不離不棄,要說好色,登徒子才是真好色也。所以,張生說登徒子並非好色,是行為有越規矩。

然而張生這話後半句不對,難道登徒子規誡皇帝也有錯,或是指其太過剛正而令人生嫌,又或是指其不該彈劾臣子?暫且略過。張生又說,「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意思是:我是真的好色,只不過沒有遇到合適的人。張生進一步闡明,「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意思是:為什麼這麼說,凡是天下尤物,我未嘗不留心,由此可知我並不是不懂兒女情之人。是也,告之曰「食,色,性也。」這話若單指喜好女色,也是人之常情,只是當發乎情止於禮。於是,便有了張生追鶯鶯的愛情故事。
鶯鶯貌美才高,張生擅才情,有追鶯鶯之本。
張生追鶯鶯的過程並不容易,二人相識於蒲州。所謂無巧不成姻。張生去蒲州遊玩,住在一個叫「普救寺」的廟裡,剛好有個崔家寡婦路過蒲州也住這裡。崔家寡婦姓鄭,張生的母親也姓鄭,算起來鄭寡婦是張生的遠親姨娘。鄭寡婦隨帶有很多財產和奴僕,時值兵士騷擾周圍百姓,鄭寡婦很害怕,張生因與蒲州將領有交情求其保護,鄭寡婦得以免災。鄭寡婦因此設宴款待張生,並令兒女以兄長之禮相待,女兒借有病不見。古時未出格之女是不可與男子相見的。鄭寡婦因此責備女兒說「是你張兄保住了你的命,不然要被搶走,還講究避嫌嗎?」這女兒只好出來,略施粉黛,明豔動人,便是崔鶯鶯。張生一見傾心,欲同其說話,鶯鶯不答。張生茶飯不思,為獲其芳心,只好求鶯鶯的丫頭紅娘牽線,並多次給紅娘送禮,請代為轉達他的情意。紅娘害怕,不敢轉達,便給張生出主意,讓他借對崔家有恩求婚,張生說「我生性孤傲不善迎合人,若通過媒人娶妻,納採,問名,少說也得三四個月,等那麼久我都成魚乾了」。分析張生所說,不無道理,一來是萍水相逢,不久便會各幹營生;二來他本來是守禮之人,如何以恩情強加於人;三來張生還未考取功名,無業何以成家。

紅娘又出主意,說「小姐貞潔和順,明哲保身,就算她尊敬的人也不能用不雅的言語去冒犯她,但是她善詩文,因見不到美文而思慕已久,你可以試著用情詩來打動她,否則沒別的路了」。張生依計而行,果然收到紅娘轉來鶯鶯的回信,題曰《明月三五夜》,詩曰「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懂了,知鶯鶯有意相約,遂如約翻牆而至西廂,見到的卻是紅娘,紅娘驚問「你如何來了?」,張生託辭答「小姐以信相召,煩請稟報」。一會兒,鶯鶯到了,妝容整肅,大聲斥責「哥哥有救命大恩,所以母親以弱子幼女相託,為何讓不懂禮儀的丫頭送來淫亂之詞?一開始你是保護我們免受兵亂,這是義,後來乘人之危要挾索取,這是以亂換亂,它們相差無幾。如果我為了保護你的臉面而姑息這些淫亂之詞,這是不義;如果向母親說明情況,就辜負了你的恩惠,這是不妥;想讓婢女轉告又怕不能表明我的真實意圖。所以借用小詩,打算自己當面說清,又怕哥哥有所顧慮不來,就使用了粗野引誘之詞,好讓你一定來到。人一旦有不合乎禮儀的舉動,心裡能不有愧嗎?希望你用禮儀約束自己,不要亂了方寸」。說完,鶯鶯扭頭就走。

張生以為自己曲解了鶯鶯之意,絕望作罷。不想,沒過幾日,紅娘領著鶯鶯來了,還抱著枕頭被褥。但見,鶯鶯妖美羞澀,好似體力不支,跟以前的端莊判若兩人。情升欲開,乾柴烈火,張生與鶯鶯有了肌膚之親。如此來看,筆者也不免疑惑,就算鶯鶯愛慕張生之才而生情,也不至於不顧禮儀投懷送抱。或許,鶯鶯告訴過鄭寡婦張生對她的愛慕之情,也許是其母縱容鶯鶯這麼做,也許是鶯鶯外冷內熱外表柔順內心叛逆。總之,鶯鶯與張生有了夫妻之實。
鶯鶯懂操縱之術,張生又好功名,所以才有張生的「始亂終棄」。
閱者看到這裡,定然會罵我是胡言亂語,袒護張生。若是這般,看完後續再罵不遲。鶯鶯對張生愛慕不假,否則不會有後續洋洋灑灑「玉環」之信。張生要赴京考取功名,沒考中,寫信告訴鶯鶯並勸她對此事看開些,不要憂慮他的前途。鶯鶯回信,先敘盡相思之情,又以玉的堅固潤澤、環的纏繞緊隨比喻兩人愛情的忠貞纏綿,卻說「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心邇身遐,拜會無期」是說:心近身遠,相見卻遙遙無期。以此來看,鶯鶯愛慕張生至極,但又怕亂了張生心思,所以幽怨地說「拜會無期」,是想張生考取功名再迎娶她,愛之切切盼之切切。分析張生,若是元稹自比,年少就才華初顯,與白居易同科及第,那是元稹15歲參加朝廷的「禮記、尚書」考試,實現兩次及第,但這及第也只是上了榜,並沒位列三甲,沒封多大的官職,所以才有後來張生的赴京再考。按說以張生(元稹)的才華當考中才是,不中恐怕也是牽念兒女情這個重要因素造成的。所以,張生讀罷信後,才決定與鶯鶯斷絕關係。因張生把信給朋友看了,其好友之一楊巨源就此作了一首《崔娘》絕句「 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銷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張生腸斷真的是鶯娘一紙書嗎?

張生決定與鶯鶯斷絕關係找了一個理由,大意就是「紅顏禍水」,張生無抗拒之能。到此,列位看官必認為張生這是「始亂終棄」的託辭。然而,筆者看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理由有三:一是張生好功名,鶯鶯也有「夫貴婦榮」的傳統觀念,從張生的追求和鶯鶯的信中可以看出;二是張生孤傲,才子自古傲氣存,試想以他張生之才,豈可窮酸之時娶貌美之妻,豈不讓人瞧不起;三是鶯鶯懂操縱之術,張生畏懼而逃,這符合張生自己說的拒絕理由。為何說鶯鶯懂操縱男人之術?《鶯鶯傳》自有表述,鶯鶯懂禮儀不假,但做起事來卻是胸有城府,她本來喜歡張生,否則不會回《明月三五夜》,對自己有恩之人不喜歡就婉言相拒即可,為何引其前來,既引其前來偏偏要教訓一番,這是何意?恐怕不是鶯鶯嘴上說的「發乎情止於禮」,當是欲擒故縱也。教訓之後,張生絕望之際偏又扭捏前來,一上來便是雲雨之誘,試問世間有幾個男子能抵擋愛慕已久的女子的誘惑,而且是在你絕望之際?愛慕已久絕望之際,忽獲至寶,任誰也會當作救命稻草一般!好比吸食鴉片者,當你毒癮發作饑渴難耐近乎發狂之時,有人拿鴉片在你面前晃悠,你不瘋了一樣吸食?

這還不算,鶯鶯明明擅長琴棋書畫,寧願一個人獨自作詩撫琴,也不願和愛人一同分享,張生求而不得。偏偏張生赴考之際分離之時,鶯鶯來了個《霓裳羽衣曲》,且在彈曲之前,鶯鶯說過一段話「你先是亂我心志,現在卻要拋棄我,你是有理由的,我不敢怨恨。現在你的心也亂了,你娶我,那是你的恩情。山盟海誓也有到頭之時,你又何必別離時依依不捨?既然你不高興,我也沒有什麼可以安慰你的。你常說我擅長彈琴,我從前害羞,所以沒彈給你聽,現在你要走了,就滿足你的心願吧!」好個鶯鶯,愛情兩廂情願,被她說成好像是張生逼迫一樣,又柔弱地表示「就算你始亂終棄,我也不敢怨恨」,既想張生娶她,又說張生何必不高興離別,為留住張生的心,就拿他常思不得的琴聲挽留。試問,這樣的女子,縱然花容月貌才情橫溢,你敢接招嗎?

綜上,張生面對初戀情人是既愛又怕,雖然他才高八鬥卻愛慕功名,詩詞才情超凡為人也不過一介俗人而已,然而,飲食男女誰又能免俗?張生面對鶯鶯,恐怕永遠都會處於被動之境。要說今天的人們,有幾個能坐懷不亂,更有甚者腳踏幾隻船,什麼「婚外戀」、「第三者」晃得人眼花繚亂,效仿者趨之若鶩,哪一個不比張生亂呢?順便說一下元稹,有人說他是逮著誰泡誰,此言差矣,元稹詩詞才情是「人中龍鳳」,眼裡豈會看得上庸脂俗粉,不過是功名之心太切好色心過重,丟了初戀「鶯鶯」,再娶尚書韋夏卿之女韋叢,韋叢死後戀上大他十歲的才女薛濤,終因年齡差距、地域之隔、薛濤軍妓身份而分別,又娶刺史裴鄖的女兒裴淑,三貶越州後終情於詩人與歌手雙重身份的劉採春,死時五十三歲。歷數過往王侯將相、風流雅士與名媛花妓,哪一個是從一而終,其中不乏被動的也有主動的,那是因為他們有平臺,有玩轉風流韻事的舞臺,有「不得已的苦衷」。筆者記下此文,並沒有為張生、元稹等翻案之意,不過是就事論事罷了,「守身如玉、從一而終」只不過是儒家教條,也不過是世間大多數人說說罷了,何必要以此來框飲食男女,「發乎情止於禮」能做到當是極好的,做不到也不能求全責備,只要不違法喪德即可;也想說的是,世間人看世間事當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不必過於妄責他人,或者貼上標籤,以訛傳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