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素有「元白」之稱的元稹原型,原來是這麼一個人!

2020-12-06 小魚看點

《鶯鶯傳》講了一個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王實甫據此作了《西廂記》,從而張生成為一個始亂終棄的代表,被歷史釘在了恥辱柱上。據說《鶯鶯傳》中張生的原型就是元稹,從而元稹這位名滿天下的詩人頗受後人詬病。那麼,張生或者說元稹,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鶯鶯傳

張生貌比潘安,品味高,庸脂俗粉看不上。

《鶯鶯傳》記,張生二十三歲了還從未近過女色。一個貌比潘安之人,都二十好幾了,從未近女色,說明其看不上庸脂俗粉,沒有中意之人。熟知他的人問他為何不近女色,張生說「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淫行。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要解這段話的意思,需先解「好色」之意。古之「好色」指喜好世間所有美色,凡是喜好美的東西都叫「好色」;而今天所講的「好色」則專指喜好男女之歡。提到好色,世人就想起登徒子。其實登徒子原非好色之徒,是一個叫宋玉的人寫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賦》顛倒黑白的結果。據考證,登徒子確有其人,是戰國時楚國的士大夫,為人剛直謹守禮儀,因宋玉才貌出眾深得楚懷王寵信,所以宋玉可以隨便出入後宮,楚襄王繼位後,登徒子就勸襄王說宋玉好色不可隨便出入後宮,實則是為了規避「臣子與後宮之嫌」失了禮儀。襄王就叫宋玉來問話,宋玉說有個美女暗戀他三年他都沒同意,並反咬一口,說登徒子有個奇醜無比的妻子叫蘇氏,登徒子與她生了五個孩子,且這蘇氏不但醜陋還與馬夫有染,而登徒子居然對蘇氏不離不棄,要說好色,登徒子才是真好色也。所以,張生說登徒子並非好色,是行為有越規矩。

張生

然而張生這話後半句不對,難道登徒子規誡皇帝也有錯,或是指其太過剛正而令人生嫌,又或是指其不該彈劾臣子?暫且略過。張生又說,「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意思是:我是真的好色,只不過沒有遇到合適的人。張生進一步闡明,「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意思是:為什麼這麼說,凡是天下尤物,我未嘗不留心,由此可知我並不是不懂兒女情之人。是也,告之曰「食,色,性也。」這話若單指喜好女色,也是人之常情,只是當發乎情止於禮。於是,便有了張生追鶯鶯的愛情故事。

鶯鶯貌美才高,張生擅才情,有追鶯鶯之本。

張生追鶯鶯的過程並不容易,二人相識於蒲州。所謂無巧不成姻。張生去蒲州遊玩,住在一個叫「普救寺」的廟裡,剛好有個崔家寡婦路過蒲州也住這裡。崔家寡婦姓鄭,張生的母親也姓鄭,算起來鄭寡婦是張生的遠親姨娘。鄭寡婦隨帶有很多財產和奴僕,時值兵士騷擾周圍百姓,鄭寡婦很害怕,張生因與蒲州將領有交情求其保護,鄭寡婦得以免災。鄭寡婦因此設宴款待張生,並令兒女以兄長之禮相待,女兒借有病不見。古時未出格之女是不可與男子相見的。鄭寡婦因此責備女兒說「是你張兄保住了你的命,不然要被搶走,還講究避嫌嗎?」這女兒只好出來,略施粉黛,明豔動人,便是崔鶯鶯。張生一見傾心,欲同其說話,鶯鶯不答。張生茶飯不思,為獲其芳心,只好求鶯鶯的丫頭紅娘牽線,並多次給紅娘送禮,請代為轉達他的情意。紅娘害怕,不敢轉達,便給張生出主意,讓他借對崔家有恩求婚,張生說「我生性孤傲不善迎合人,若通過媒人娶妻,納採,問名,少說也得三四個月,等那麼久我都成魚乾了」。分析張生所說,不無道理,一來是萍水相逢,不久便會各幹營生;二來他本來是守禮之人,如何以恩情強加於人;三來張生還未考取功名,無業何以成家。

紅娘

紅娘又出主意,說「小姐貞潔和順,明哲保身,就算她尊敬的人也不能用不雅的言語去冒犯她,但是她善詩文,因見不到美文而思慕已久,你可以試著用情詩來打動她,否則沒別的路了」。張生依計而行,果然收到紅娘轉來鶯鶯的回信,題曰《明月三五夜》,詩曰「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懂了,知鶯鶯有意相約,遂如約翻牆而至西廂,見到的卻是紅娘,紅娘驚問「你如何來了?」,張生託辭答「小姐以信相召,煩請稟報」。一會兒,鶯鶯到了,妝容整肅,大聲斥責「哥哥有救命大恩,所以母親以弱子幼女相託,為何讓不懂禮儀的丫頭送來淫亂之詞?一開始你是保護我們免受兵亂,這是義,後來乘人之危要挾索取,這是以亂換亂,它們相差無幾。如果我為了保護你的臉面而姑息這些淫亂之詞,這是不義;如果向母親說明情況,就辜負了你的恩惠,這是不妥;想讓婢女轉告又怕不能表明我的真實意圖。所以借用小詩,打算自己當面說清,又怕哥哥有所顧慮不來,就使用了粗野引誘之詞,好讓你一定來到。人一旦有不合乎禮儀的舉動,心裡能不有愧嗎?希望你用禮儀約束自己,不要亂了方寸」。說完,鶯鶯扭頭就走。

鶯鶯

張生以為自己曲解了鶯鶯之意,絕望作罷。不想,沒過幾日,紅娘領著鶯鶯來了,還抱著枕頭被褥。但見,鶯鶯妖美羞澀,好似體力不支,跟以前的端莊判若兩人。情升欲開,乾柴烈火,張生與鶯鶯有了肌膚之親。如此來看,筆者也不免疑惑,就算鶯鶯愛慕張生之才而生情,也不至於不顧禮儀投懷送抱。或許,鶯鶯告訴過鄭寡婦張生對她的愛慕之情,也許是其母縱容鶯鶯這麼做,也許是鶯鶯外冷內熱外表柔順內心叛逆。總之,鶯鶯與張生有了夫妻之實。

鶯鶯懂操縱之術,張生又好功名,所以才有張生的「始亂終棄」。

閱者看到這裡,定然會罵我是胡言亂語,袒護張生。若是這般,看完後續再罵不遲。鶯鶯對張生愛慕不假,否則不會有後續洋洋灑灑「玉環」之信。張生要赴京考取功名,沒考中,寫信告訴鶯鶯並勸她對此事看開些,不要憂慮他的前途。鶯鶯回信,先敘盡相思之情,又以玉的堅固潤澤、環的纏繞緊隨比喻兩人愛情的忠貞纏綿,卻說「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心邇身遐,拜會無期」是說:心近身遠,相見卻遙遙無期。以此來看,鶯鶯愛慕張生至極,但又怕亂了張生心思,所以幽怨地說「拜會無期」,是想張生考取功名再迎娶她,愛之切切盼之切切。分析張生,若是元稹自比,年少就才華初顯,與白居易同科及第,那是元稹15歲參加朝廷的「禮記、尚書」考試,實現兩次及第,但這及第也只是上了榜,並沒位列三甲,沒封多大的官職,所以才有後來張生的赴京再考。按說以張生(元稹)的才華當考中才是,不中恐怕也是牽念兒女情這個重要因素造成的。所以,張生讀罷信後,才決定與鶯鶯斷絕關係。因張生把信給朋友看了,其好友之一楊巨源就此作了一首《崔娘》絕句「 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銷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張生腸斷真的是鶯娘一紙書嗎?

姻緣際會

張生決定與鶯鶯斷絕關係找了一個理由,大意就是「紅顏禍水」,張生無抗拒之能。到此,列位看官必認為張生這是「始亂終棄」的託辭。然而,筆者看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理由有三:一是張生好功名,鶯鶯也有「夫貴婦榮」的傳統觀念,從張生的追求和鶯鶯的信中可以看出;二是張生孤傲,才子自古傲氣存,試想以他張生之才,豈可窮酸之時娶貌美之妻,豈不讓人瞧不起;三是鶯鶯懂操縱之術,張生畏懼而逃,這符合張生自己說的拒絕理由。為何說鶯鶯懂操縱男人之術?《鶯鶯傳》自有表述,鶯鶯懂禮儀不假,但做起事來卻是胸有城府,她本來喜歡張生,否則不會回《明月三五夜》,對自己有恩之人不喜歡就婉言相拒即可,為何引其前來,既引其前來偏偏要教訓一番,這是何意?恐怕不是鶯鶯嘴上說的「發乎情止於禮」,當是欲擒故縱也。教訓之後,張生絕望之際偏又扭捏前來,一上來便是雲雨之誘,試問世間有幾個男子能抵擋愛慕已久的女子的誘惑,而且是在你絕望之際?愛慕已久絕望之際,忽獲至寶,任誰也會當作救命稻草一般!好比吸食鴉片者,當你毒癮發作饑渴難耐近乎發狂之時,有人拿鴉片在你面前晃悠,你不瘋了一樣吸食?

情即「擒」也

這還不算,鶯鶯明明擅長琴棋書畫,寧願一個人獨自作詩撫琴,也不願和愛人一同分享,張生求而不得。偏偏張生赴考之際分離之時,鶯鶯來了個《霓裳羽衣曲》,且在彈曲之前,鶯鶯說過一段話「你先是亂我心志,現在卻要拋棄我,你是有理由的,我不敢怨恨。現在你的心也亂了,你娶我,那是你的恩情。山盟海誓也有到頭之時,你又何必別離時依依不捨?既然你不高興,我也沒有什麼可以安慰你的。你常說我擅長彈琴,我從前害羞,所以沒彈給你聽,現在你要走了,就滿足你的心願吧!」好個鶯鶯,愛情兩廂情願,被她說成好像是張生逼迫一樣,又柔弱地表示「就算你始亂終棄,我也不敢怨恨」,既想張生娶她,又說張生何必不高興離別,為留住張生的心,就拿他常思不得的琴聲挽留。試問,這樣的女子,縱然花容月貌才情橫溢,你敢接招嗎?

情是「願打願挨」

綜上,張生面對初戀情人是既愛又怕,雖然他才高八鬥卻愛慕功名,詩詞才情超凡為人也不過一介俗人而已,然而,飲食男女誰又能免俗?張生面對鶯鶯,恐怕永遠都會處於被動之境。要說今天的人們,有幾個能坐懷不亂,更有甚者腳踏幾隻船,什麼「婚外戀」、「第三者」晃得人眼花繚亂,效仿者趨之若鶩,哪一個不比張生亂呢?順便說一下元稹,有人說他是逮著誰泡誰,此言差矣,元稹詩詞才情是「人中龍鳳」,眼裡豈會看得上庸脂俗粉,不過是功名之心太切好色心過重,丟了初戀「鶯鶯」,再娶尚書韋夏卿之女韋叢,韋叢死後戀上大他十歲的才女薛濤,終因年齡差距、地域之隔、薛濤軍妓身份而分別,又娶刺史裴鄖的女兒裴淑,三貶越州後終情於詩人與歌手雙重身份的劉採春,死時五十三歲。歷數過往王侯將相、風流雅士與名媛花妓,哪一個是從一而終,其中不乏被動的也有主動的,那是因為他們有平臺,有玩轉風流韻事的舞臺,有「不得已的苦衷」。筆者記下此文,並沒有為張生、元稹等翻案之意,不過是就事論事罷了,「守身如玉、從一而終」只不過是儒家教條,也不過是世間大多數人說說罷了,何必要以此來框飲食男女,「發乎情止於禮」能做到當是極好的,做不到也不能求全責備,只要不違法喪德即可;也想說的是,世間人看世間事當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不必過於妄責他人,或者貼上標籤,以訛傳訛。

相關焦點

  • 崔鶯鶯和張生原型是誰?一部戲曲揭露元稹的愛恨情仇,渣男形象
    導語:崔鶯鶯和張生原型是誰?那麼這一個女子形象的原型我是誰呢?其實除了這部戲曲之外,還有一部以崔鶯鶯為女主角的作品,它誕生的時日更早,也比《西廂記》更加貼切真實的歷史,這就是唐朝元稹所做的《鶯鶯傳》。劇中的崔鶯鶯是一個木訥的女子,她被所愛的人給拋棄,有著悲涼的一生,劇中的男主角張生也將一個負心漢的形象演繹的淋漓盡致,但是這本書的作者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想要表達的卻並非是對崔鶯鶯的憐憫和感慨,而是對負心的男主角張生的一種洗白。元稹為何要做這樣一個看上去三觀不正的作品?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就是張生的原型,他少年時期的愛人就是這部作品當中的女主角。
  • 《西廂記》中的才子佳人令人羨豔,張生原型是何人?
    西廂記的故事最早見於唐代文人元稹的《鶯鶯傳》在《鶯鶯傳》中,男主角就叫張生,沒有名字。宋代文人王懋的《野客叢書》第二十九卷,稱「唐有張君瑞遇崔氏女於蒲,崔小名鶯鶯」。而在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中,張生一上場就自報家門說:「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看得出,張生的名字是被逐漸補充、完整起來的。那麼,這個姓張名珙字君瑞的書生究竟是以誰為原型的呢?
  • 元稹筆下的張生和《西廂記》截然不同,他和薛濤是什麼關係
    元稹和尾生不一樣,尾生的故事,更像是一個民間傳說,而元稹呢,卻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唐朝人,其實,對於元稹的為人,很多人還是頗有微詞的,說他做作,說他虛偽之人,大有人在。更何況,他還寫了一個名叫《鶯鶯傳》的唐傳奇,那故事中的張生,乃是一個寡情薄倖之人,他對於崔鶯鶯始亂終棄,尤其是在結尾的地方,元稹居然還替張生辯護,為張生遺棄崔鶯鶯的無恥行徑辯解開脫,大罵崔鶯鶯是「尤物」﹑「妖孽」,還說什麼「不妖其身,必妖於人」。很多人都認為,那張生實際上就是暗指元稹自己,所以,元稹這個人根本就是言行不一,其實他自己就是一個輕薄小人。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中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其實,被後人極力稱道的《西廂記》,就是王實甫在經無數人加工的基礎上撰寫的結果。但已與元稹描述自己始亂終棄的初戀《鶯鶯傳》有很大的不同了。元稹,唐朝著名詩人,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他八歲喪父,由賢惠能文的母親鄭氏,親授書傳。
  • 西廂記中張生的歷史原型竟然是他
    張生失望之極,幸有鶯鶯的丫環紅娘從中幫忙,扶鶯鶯月夜燒香,聽見張生彈琴訴說衷腸。 後來鶯鶯聽說張生病倒,讓紅娘去書房探望。張生相思難解,央求紅娘替他從中傳遞消息。鶯鶯憐惜張生,終於鼓起勇氣,也寫詩回贈,後在紅娘幫助下,二人瞞過崔老夫人,私下幽會並訂了終身。老夫人知情後怒責紅娘,但已無可挽回,便催張生進京應考。張生與鶯鶯依依而別,半年後得中狀元。
  • 你若無心我便休,西廂記裡的崔鶯鶯沒有遇到張生,卻遇到了元稹
    從此陷入情網不能自拔,飽受相思之苦。只能月下吟詩聊以慰藉相思。當時孫飛虎羨慕崔鶯鶯美貌,想要兵圍普救寺用武力強行搶走崔鶯鶯,作自己壓寨夫人。情急之下,張生搬來救兵解了普救寺之圍,崔夫人不得已答應了崔鶯鶯與張生的交往,鬆了口許婚。
  • 《西廂記》前身《鶯鶯傳》的作者元稹為了個人仕途始亂終棄崔鶯鶯
    故事中的張生是以元稹本人為原型,而元稹曾經的戀人、崔鶯鶯的原型是元稹姨母鄭氏與永年縣尉:崔鵬之女崔雙文,即元稹的表妹。題記: 哪一個少女不願意懷春,哪一個男子不善於鍾情?為何世間確有如此多的愛情悲歡離合,拋開情感因素很多是利益使然。在物質世界裡情愛的天平上,感情很多時候都讓位於各種利益。
  • 《西廂記》張生原型,寫下悼念亡妻的千古名句,卻是一個負心郎
    曾經觀看過滄海,對於別處的水就不屑一顧;見識了巫山的雲,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所以其他的花朵都黯然失色。此為詩人元稹悼念亡妻韋叢之作。
  • 元稹吃白居易的醋,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白居易只好寫千古名作解釋
    「文人相輕古來有之」,可對於白居易與元稹而言,這句話很不成立,《唐才子傳》中說:「微之與白樂天最密,雖骨肉未至,愛幕之情,可欺金石,千裡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傾心交往三十載,相互唱和九百章。
  • 這個渣男是張生原型,寫下感人至深的情詩,騙了我們一千多年
    他的名字叫元稹,和白居易齊名,是好基友,合稱元白。其實,他的情愛史極其豐富,風流多情,能明確查到的就有六段,頗有渣男之風。並不是詩歌裡寫的那樣鍾情專一,愛人死了也感嘆天下再無心儀的女人。其渣男行徑,始亂終棄,著實令人不齒。
  • 林黛玉不是崔鶯鶯,所以,賈寶玉也不是張生
    說得活像那位父天母地的孫悟空,直接從石頭縫裡蹦出來,這麼一部名著。其實我們知道,王《西廂》,文辭結構固然逸麗超群,仿佛天授,非人間能有,人物故事卻是有所本的。元稹的《鶯鶯傳》,就是源頭。有專家考證,這就是元稹本人的一段真實經歷,託名張生。《鶯鶯傳》的結局和王《西廂》大不相同,雖然開頭差不多都一樣:張生有恩於崔家,初次見面就鍾意鶯鶯,鶯鶯先拒後迎,自薦枕席。
  • 和崔鶯鶯有「地下情」不是張生,而是這位唐代詩人?
    唐代詩人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韋叢,娶韋氏之前曾與一女子有私情,這個女人就是崔鶯鶯。關於崔鶯鶯,描寫較多的就是元稹的《鶯鶯傳》,這本書也就是王實甫撰寫的《西廂記》的藍本。公元799年,元稹到蒲州當官,認識了母親遠方親戚的女兒—崔鶯鶯。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文/十三喵哪怕是對戲曲一無所知的人,對於京劇《紅娘》中「叫張生」一段也耳熟能詳。這不能不說是這個故事的魅力。故事梗概是書生張珙看上了已故崔相國之女崔鶯鶯,並借著退匪人孫飛虎的功勞贏得了崔夫人的口頭承諾。
  •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出自唐朝大詩人元稹編撰傳奇小說《鶯鶯傳》。像《鶯鶯傳》這種寫情、寫愛、寫傳奇的小說,在《鶯鶯傳》之前,大多荒誕怪異,有神仙鬼怪參與其中,故事雖然引人入勝,但大家都不當真事看待,一笑而過。《鶯鶯傳》高度寫實,時間、地點、時代背景,都與現實掛鈎。
  • 渣男元稹的多情一生:愛紅顏是假,求功名才是真
    元稹在對妻子韋叢難捨難分之前,其實他的心上還一位「白月光」的存在,後來元稹還以「白月光」為原型,寫了一部小說。這部小說就是《鶯鶯傳》。故事中的張生就是他,而女主角鶯鶯就是白月光「崔雙文」。故事裡張生為自己的行為極力的辯解,又何嘗不是元稹對自己始亂終棄的辯解呢?莫道人兒心如鐵,滿川紅葉儘是離人眼中血。
  • 《鶯鶯傳》:窮書生愛上富家女,結果張生卻對鶯鶯始亂終棄,為何
    一個近乎完美的女人和一場令人豔羨的浪漫之愛竟然以分離的結局落幕,這令不少善良的讀者難以接受。張生對崔鶯鶯的」始亂終棄「,也催生出後世之人對這個故事的集體改編,不惜打破現實還鶯鶯一個公道。比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清代的《何必西廂》,使得元稹的《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在後世人中以」大團圓「的結局,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戲的經典。
  • 【古人有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元稹,到底是不是「渣男」?
    初嫁元稹,日子過得很清貧,但她從未抱怨過半句,包辦所有家務,盡己所能去照顧好丈夫的生活。  為了給元稹添衣買酒,她可以賣掉頭上的金釵;實在沒辦法時,她也曾靠落葉添薪生火;生活困頓,卻總能苦中作樂。這對元稹來說,是莫大的支持。  也許是勞累過度,也許是身體本來就不太好,七年後,韋叢去世了。
  • 唐朝大才子元稹,果真是個痴情種子嗎?
    此句詩出自元稹的《離思》,這句詩的意思是說自己對其他女子從此再無半點愛戀之心,形象而又含蓄的表達出自己對妻子的忠貞以及對妻子的專一。從這首詩中,我們能想像出一個「痴情」的大唐才子元稹,但是,他真的痴情嗎?
  • 《西廂記》的張生,令人討厭
    愛情是美好的,身處愛情的主人公讓人心動,讓讀者不禁為之快樂或憂傷。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不客氣地說,很難讓人情感共鳴。崔鶯鶯還好,《西廂記》在張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後天都不足。張生形象鮮明,但十分不招人喜歡。
  • 多虧了張生和崔鶯鶯,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成為佳話
    《西廂記》講述了張生與崔鶯鶯這一對有情人衝破困阻終成眷屬的故事。全劇共五本二十一折。劇情是: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裡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於無法接近。此時恰有孫飛虎聽說鶯鶯美貌,率兵圍住普救寺,要強娶鶯鶯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聽從鶯鶯主意,允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