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元稹,到底是不是「渣男」?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8日電 題:「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元稹,到底是不是「渣男」?

  作者 上官雲

  最真摯的愛情什麼樣?可以是兩廂廝守的美好,也可以是歷久彌新的思念。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是很多年前,大詩人元稹為亡妻韋叢寫下的詩句,一片深情,令人潸然淚下。他們之間的愛情,打動了無數人的心。

  不過,綜合各種資料來看,元稹對韋叢的感情,可能並非世人想像的那般完美。

  元稹是唐代一個很有名的人物,還和好友白居易一起組了個「大唐文藝圈第一CP」。但他人生之路的起點,實在是有些低。

製圖 魏雷超

  比如開局就拿了一手爛牌:原生家庭門第不高,八歲時父親又去世了,家裡條件困難,母親只得自己教他讀書寫字。

  好在他聰明、爭氣,15歲時參加考試,以明兩經擢第。但問題是,唐朝的科舉名目很多,相對於進士科而言,明經科沒那麼受重視,儘管一戰告捷,他還是暫時沒得到啥好的官職。

  元稹也只得耐著性子繼續苦讀。幸運的是,後來他得到了新任京兆尹韋夏卿的賞識,還有意把小女兒韋叢許配給他。

  轉機來了。大約貞元十九年(803年),因為才華出眾,元稹被選中任秘書省校書郎,終身大事也提上日程,迎娶韋叢為妻。如分水嶺一般,他的仕途,即將迎來高光時刻。

  在元稹的一生中,韋叢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也一直是他心頭的白月光。

  這樁婚事原本不那麼單純,對韋夏卿來說,這可以說是一次投資;對元稹來說,這是一個藉機進入更高級社交圈的機會,雙方都打著各自的小算盤。

製圖 魏雷超

  但元稹的運氣實在太好,韋叢非常善良,能詩善賦,出身富貴卻不慕虛榮。初嫁元稹,日子過得很清貧,但她從未抱怨過半句,包辦所有家務,盡己所能去照顧好丈夫的生活。

  為了給元稹添衣買酒,她可以賣掉頭上的金釵;實在沒辦法時,她也曾靠落葉添薪生火;生活困頓,卻總能苦中作樂。這對元稹來說,是莫大的支持。

  也許是勞累過度,也許是身體本來就不太好,七年後,韋叢去世了。元稹真正體驗了一次什麼叫錐心之痛:此時仕途慢慢順暢,但患難與共的結髮妻子卻永遠離開了。

  他沒辦法不去回憶兩人共同生活的美好時光,寫出了字字泣血的《離思五首》,最有名的一首,相信許多人都聽說過: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時間流逝,也未能讓元稹釋懷。在《遣悲懷三首》中,他說「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並鄭重許諾「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自從遇見你,就註定其他人都是過客;逝者已逝,每一個難眠的長夜,我都會永遠地想念你。

  憑藉那些情真意切的詩句,元稹成功塑造了「痴情才子」的形象。許多人說起他對元配妻子的感情,都唏噓不已。

  不過,就元稹的種種感情經歷來說,痴情或許有,專一卻未必。

製圖 魏雷超

  曾有人考證,在遇到韋叢之前,元稹愛上過其他女子,只不過後來考慮對方在仕途上對自己沒太大幫助,才狠下心來轉而娶了韋叢。

  他寫過一部《鶯鶯傳》,據說女主角崔鶯鶯的原型便是這位戀人。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到:「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後來,《鶯鶯傳》被王實甫改編為《西廂記》,名滿天下。

  即便與韋叢成婚後,元稹也沒改風流才子的本色。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東蜀」,後來遇到了才女薛濤,兩人據說就此展開了一段轟轟烈烈的「姐弟戀」。

  這段感情最後無疾而終。元稹有個特別的愛好,經常為喜歡的女子寫詩,於是有了那首《寄贈薛濤》,原文有些長,概括起來大概就是「我很想你,當初愛過。」

  另外,他的紅顏知己還有才女劉採春,歌唱得好,擅長「參軍戲」,但兩人也沒什麼結果。此外,他還曾娶安仙嬪為側室。安仙嬪病逝後,他又續娶大家閨秀裴淑為妻。

  不能否認,元稹從政確有奉職勤懇的一面。他曾寫過《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大膽彈劾不法官吏,關心民間疾苦,受到老百姓的歡迎。也數次因為剛直敢言吃虧。

  他有才華,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可元稹的口碑卻比不上後者,一個原因就是有人質疑其後來依附宦官,以求高位;另一個原因就是認為他「以巧婚而致通顯」,太過於薄情。

製圖 魏雷超

  不過,也有人說,全面評價一個人的行為,總要結合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或許在他生活的年代,續弦、納妾並不是稀罕事。

  但如今在人們看來,知道了他與薛濤、劉採春、乃至安仙嬪等女子之間的瓜葛,再對照那句深情款款的「取次花叢懶回顧」,難免會如鯁在喉。

  往事終究已成雲煙。在韋叢去世二十餘年後,大和五年(831年)七月的一天,元稹暴病而亡,時年53歲。 (完)

相關焦點

  • 「曾經滄海難為水」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離思五首》的第四首,這首詩是悼念亡妻韋叢之作,也有說是懷念少時戀人崔鶯鶯的。全詩如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曾經滄海難為水,這一句化用《孟子》中的典故。《孟子·盡心章句上》:「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注釋說:「所見既大,則其小者不足觀也。」意即曾經見過滄海,則其他之水不足觀。
  • 一部戲曲揭露元稹的愛恨情仇,渣男形象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一部戲曲揭露元稹的愛恨情仇,渣男形象《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明朝時期的一部戲曲作品,裡面的崔鶯鶯一女子形象可謂搜在的十分生動形象,孟列夫在《中國古典戲劇的改革》中指出:「崔鶯鶯無限鍾情和奮不顧身,嫉妒和痛苦,孝順和不屈服——這樣多側面的婦女形象,確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劇作家都沒有塑造過的。」
  • 《離思五首》,元稹的「騙人」情話,除卻你別人都是紅粉骷髏
    聽雨給大家帶來的是元稹的一首經典情詩,再講一講他的愛情故事。《離思五首》 (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總會讓人懷疑是不是有什麼政治因素,但是葦叢並不在乎,她知道眼前的男子就是她今後的丈夫。兩人結合後的生活很是美滿,可以算得上是琴瑟和鳴。葦叢的溫柔善良、端莊賢惠、知書達理讓元稹傾心,如果葦叢後來沒有死,他們或許會恩愛一輩子吧。
  • 這個渣男是張生原型,寫下感人至深的情詩,騙了我們一千多年
    他是唐代晚期的大詩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詩,令男人沉默,女人落淚,感動不已: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他的名字叫元稹,和白居易齊名,是好基友,合稱元白。其實,他的情愛史極其豐富,風流多情,能明確查到的就有六段,頗有渣男之風。
  • 渣男元稹的多情一生:愛紅顏是假,求功名才是真
    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他的才情和他的渣一直為人們所探討。他一邊用自己的才華,撩得紅顏知己們臉紅;一邊又果斷的選擇抽身離去,惹得她們心都碎了。世人都道元稹「渣」,善於玩弄別人的感情,卻不知元稹的渣背後,深藏的是現實,是利益。
  • 元稹和徐志摩都寄情於詩、放縱與情,至情至性,究竟是誰更勝一籌
    如果說寫情詩的才子,在中國古代非唐代的元稹莫屬,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直到現還是愛情詩歌中的經典。而現代的才子又屬徐志摩最是優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直到現在還讓多少少男少女對愛情充滿了嚮往。元稹和徐志摩一古一今,都是是不可多得的才子,都浪漫多情,都辜負了好許的痴情女子的心,那麼他們誰更勝一籌呢?
  • 唐朝大才子元稹,果真是個痴情種子嗎?
    提起元稹,他是中唐時期的大詩人,與白居易合稱「元白」,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他的文學成就之高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文學界中,卻一直存在著「重白輕元」的現象,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便在於他在感情上的「豐富多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元稹《六年春遣懷八首》(其五),不著一字相思,但盡得相思真情
    元稹寫過許多首悼亡詩,幾首可以說,首首著名。而今天要介紹的這首詩,尤其感人至深,可謂不著一字相思,但盡得相思真情。原詩如下:伴客銷愁長日飲,偶然乘興便醺醺。怪來醒後傍人泣,醉裡時時錯問君。元和四年(809年)七月,元稹的原配妻子韋叢去世,死時年僅二十七歲。韋叢死後,詩人陸續寫了許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詩。《六年春遣懷八首》是他在元和六年(811年)春寫的一組悼亡詩。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大意是:我陪伴客人銷愁,愁實在是太多了,揮之不去,所以一整日都在借酒澆愁。但我們知道,應該是客人來寬慰他,伴他來借酒澆愁。
  • 還得古人來教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找到共度七夕的夥伴呢?七夕節,又稱女兒節、乞巧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但已與元稹描述自己始亂終棄的初戀《鶯鶯傳》有很大的不同了。元稹,唐朝著名詩人,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他八歲喪父,由賢惠能文的母親鄭氏,親授書傳。十五歲以明經兩科擢第,二十一歲初次在河中府任小吏。但登明經科僅獲出身,還要再經吏部考試後方可入仕。因此,元稹遇見崔鶯鶯的時候,正準備進京應試。
  • 晚年元稹回想初戀崔鶯鶯,寫下的這首《春曉》,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元稹的一片深情,也是令人感動,早年間他在進京趕考的路上,借宿在一座寺廟裡,遇到了初戀崔鶯鶯,兩個人有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但是後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這段戀情無疾而終。15歲時元稹參加科舉考試,從故鄉去到長安,一路上可謂是風餐露宿,有一日他借宿在一座寺廟裡,正好遇到了富家之女崔鶯鶯,這個故事也是被明朝元代戲曲家王實甫,寫成了膾炙人口的《西廂記》,裡面的故事就以元稹為原型,這個愛情故事儘管最終淪為了悲劇,但是也足以說明元稹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