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寫過許多首悼亡詩,幾首可以說,首首著名。而今天要介紹的這首詩,尤其感人至深,可謂不著一字相思,但盡得相思真情。
原詩如下:
伴客銷愁長日飲,偶然乘興便醺醺。
怪來醒後傍人泣,醉裡時時錯問君。
元和四年(809年)七月,元稹的原配妻子韋叢去世,死時年僅二十七歲。韋叢死後,詩人陸續寫了許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詩。《六年春遣懷八首》是他在元和六年(811年)春寫的一組悼亡詩。
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
大意是:
我陪伴客人銷愁,愁實在是太多了,揮之不去,所以一整日都在借酒澆愁。
但我們知道,應該是客人來寬慰他,伴他來借酒澆愁。
通常情況下,酒也苦澀難以下咽,偶然的時候才會與知己喝得大醉。
醉後昏沉入睡,不知什麼過了多久,才又模模糊糊醒來。這時發現周圍的人都在暗自飲泣。
自己詫異於眾人的行為,便詢問他們遇到了什麼不開心的事。他們卻說,是自己在醉夢中不時地呼喚你、找尋你。
讀完此詩,真的是不能自已,眼淚止不住地下落。
既而掩卷深思,本詩語言平平,生活場景平平,但為什麼穿越千年之久,依然有這麼巨大的感發力量?
我覺得本詩運用襯託手法特別層次。
第一, 以今襯昔。
過去妻子在的時候,每天其樂融融,相伴六年,倏然而過。
但現在,日長無緒,惟有痛苦在心在眼。
生活中的甜蜜被苦澀所代替,歡笑被哀嘆所取代,相伴被孤單所
替換。
生活一下子失去了原來的色彩,被灰暗所遮蔽。
第二,以夢襯醒。
夢中是自由的,怎麼想就怎麼做。
總不相信對方就這樣一去不回,所以在夢中依然改不了當日的習慣,一刻不見,就內心慌慌到處找尋。
但清醒時,知道這一切都已成真。只好把思念的悲傷壓到心底的最深處,在外人面前強顏歡笑。
為了顯得更堅強,怕醉後暴露他自己的軟弱,所以明明想借酒澆愁,但多少次都忍著不碰那誘人的酒杯。
但一不小心,還是會把他自己灌到神志不清、不能自控。
其實很想永遠在夢中,不再醒來。
第三,以客襯己。
客人原本早已看透他的悲傷,想要陪伴他來化解那心中千千結。沒想到他的傷會這麼深,深到夢的最深處。
客人看到他醉後本真的樣子,才知道人間自有真情在。
看著醉後暫享甜蜜的元稹,客人的淚已成河。
第四,以點襯面。
妻子離世,已閉門謝客許久。
相伴愁飲,是一件不尋常之事。
醉後入夢,也是不常有之事。
但這漫長而憂傷的一晝一夜,又是兩年來每日每夜的縮影。
眼淚就是元稹每天獨飲的苦酒,夢魂縈繞就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課。
詩不必多麼華美,發自真情才最感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