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中張生原型:善補過者or薄倖才子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文/陳家萍

  話說貞元十五年(799冬),不甘於在書房成黴乾菜的元稹以社會新鮮人的興頭信步來到蒲州(今山西永濟),在一場傳奇性的事件中與母系遠親崔雙文相識。

  雙文有著淑女的外表,又有著熟女的內核。兩人的IQ與EQ都高。這場愛情,不動聲色,而又暗流洶湧。收到紅娘代傳的約會情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元稹大喜。他急吼吼翻牆頭赴約,卻被罵得狗血噴頭。

  放著託媒求婚的明路不走,非要暗渡陳倉,分明不合禮數,她雖有心於他,卻終究意難平。下一回,他因她端著淑女架子差點兒就要放棄時,紅娘抱著被枕引著雙文來了。一番忸怩後反如此主動,可想她有過多少掙扎,耗費了多少腦細胞,作了多少心理建設——只為了給機會相愛!

  繾綣之後,他便回到求取功名的故道。

  京城的他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得意洋洋地將雙文的信交友人傳看:看,我的豔遇對象是才女吶!但他著重聲明:他不會娶雙文,因為她是他駕馭不了的尤物,非他理想的妻子;他要娶謹守閨訓的良家女子。

  幾年後,元稹金榜題名,與相國之女韋叢成婚。

  元稹的幾則婚姻史都有著投機的嫌疑,難怪遭後人詬病。陳寅恪羅列他四大罪:巧婚,巧宦,多情,多詐。

  一次,他忽在路過舊地時,動起了見雙文之念。優越的成功人士,躍躍欲安撫初戀情人的那顆受傷的心。誰知,已為人婦的她立定心意避而不見。

  他慌了。

  他一直以為,自己安全地活在她的內心,任何時候,一回首,她都低到塵埃裡,為他開花。他不能接受她早已不愛自己的事實。他分明感到,他倆之間橫亙著一條洶湧的河流。他被她的不見深深擊倒。他的憂傷那麼分明。

  她暗地裡捎來一信:「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她反而因他的薄情行徑而替他羞愧。沒有棄婦的怨。只有懂得的慈悲。

  她真的不愛他了。

  元稹百無聊賴地逗留了幾日,將要走了,雙文又捎來一詩:「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真正的訣別詩。

  她提醒他:那被拋棄的一頁史,我已翻過去。猶記得當時的意亂情迷,我相信那時的你,那時的愛情。如果,你對我尚存著一份愛意,請將這些轉移到你的妻子身上吧,請你愛惜她,就像愛著初戀時的我。

  請你,好自為之。

  絕情,而又深情。微涼,而又有暖意。不愧為一流的絕情詩。放棄她,真的是他的損失。我想,寫罷詩,她一定對鏡輕攏雙鬢,給自己一個最明媚的笑容。她終於替自己爭了口氣。在這場始亂終棄的愛情劇中,她替自己贏得了最寶貴的尊嚴。

  但他會替自己漂白。

  寫了一部自傳體性質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亦叫《會真記》),自曝風流,大肆渲染那段欲仙欲死的初戀。書中,他搖身化為張生,雙文則化名崔鶯鶯。他一筆抹殺自己的負心漢行徑,為張生辯白,「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以道學家的口,大罵受害者的弱女是「害人害己的妖孽」。

  畸形的道德觀,強盜邏輯!任怎樣的胡扯高手也不能將騷擾糾纏已為人婦的行徑和「補過」掛鈎啊。

  他以此書榮登大唐緋聞詩人的排名榜。

  此故事被王實甫改編成《西廂記》,成為情竇初開的才子佳人枕邊書。《紅樓夢》裡的黛玉和寶玉便在《西廂》的澆灌下催萌了愛情的幼苗。

  他倆的故事已經閉幕。到最後,不甘心的,反而是薄倖的他。他做不到她那般的灑脫。惆悵的他以《雜憶五首》來懷念未能修成婚姻正果的初戀情人,來追悼那美好得如詩如畫卻因他而有了雜質的愛情。

  當雙文成了不能結合的痛,不能結痂的疤,成了詩歌裡的梅花烙,那些溫馨的往事便成了一種誘惑,就像一種蠱,他一次次投入到舊日情懷中,淪溺於往事的洶湧激流中。在不破壞自己世俗利益的前提下,他的思念是刻骨的:將女兒起名為「降真」。

  初戀,是一場傷,因為年少無知,便圓睜著無邪的眼,以無辜的表情,公然地傷害著那個比自己的愛要多一點的人,不以為歉,理直氣壯。

  誰知,這種傷害具備著強大的反彈力,在分手的日子裡,在更長更多的歲月裡,傷人變成內傷,一情尚在,一息尚存,便停止不了這種自戕。

  初戀,的確是用來祭奠的,從青蔥少年,到夕陽晚景,有一根弦,一碰觸特定情境,特定場景,特定對話,特定人事,便細細碎碎地,柔柔弱弱地,不依不饒地,不管不休,自顧彈奏著。直彈得日月無華,心口酥痛。

  庸常的日子裡,最虐心的舉動,莫過於往事次第如煙花般的綻放。惆悵玉顏成間阻,此種情,此種事,此種景,因成了絕版而備覺珍愛。

  曾經的薄情郎,對著無可挽回的急景流年,對著那無法重演的盛大愛情,一聲聲「雙文」,長籲短嘆,一詠三嘆,如泣如訴,盪氣迴腸。元稹終於悲哀地看到,自己,是這場華麗愛情的唯一看客,守著破碎的往事,不肯讓其退場。

  始亂終棄,是他背負一生的十字架。

  他可以放棄她,放棄那抵死纏綿的愛,卻無法放下那最初的心動,最華美的青春歲月。儘管後來和結髮妻子韋叢相敬如賓,和繼室裴淑舉案齊眉,和薛濤有了一段纏綿繾綣的姐弟戀,和浙東名妓劉採春有一段綺麗的傳奇……但,他最痴念的,還是和雙文的那段未了情。

  這份感情在最濃時戛然而止,留給負心男人元稹的,便是永遠的回味。這一迭聲的「雙文」,這百轉千回的情思,這不絕的相思,是這般真切,竟不像薄情郎,竟像是痴情種。多情與無情,深情與薄情,竟是一念之間,一線之隔,倒教人枉自嗟嘆。

  他不甘心自己一個人受著思念的煎熬,還時不時地騷擾她,這首《贈雙文》便是明裡雅贈,暗地裡撩撥。豔極翻含怨,憐多轉自嬌。有時還暫笑,閒坐愛無憀。曉月行看墮,春酥見欲消。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

  他提醒她:那時,咱倆情到深處。在我眼裡,雙文你何其豔極慧極,愛嬌無限,心中的愛滿得快要溢出來,你便時不時地,對著空中,對著虛無的未來,微笑。而她,讀時,一定雲淡風輕。這樣的詩,將雙文的丈夫、自己的妻子置於何地?他的行徑,已經近似無賴。

  其實,他何嘗無聊至此,他有苦衷。激情遁去,婚姻漸漸平淡如水,尤其是像他這樣,多走的是攀龍附鳳的政治聯姻之路,能有多少真情值得揮霍?身處「高處不勝寒」的政治中心,他的詩心會向自己叫板。漸生疲憊之時,他會忍不住回想那些情動、心動時分。七年之癢到來了,他便扯過救命繩索雙文。

  在他的意念中,她負責給他死水一潭的婚姻救場,和她有關的舊時光,似鍍了一層金,成了嵌在心頭的永不褪色的油畫。他對她的愛,有著相當的長度。20年後,滄桑男子的他還徘徊在愛情的聖地,口佔一首《春曉》: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蛙兒撼起鐘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

  回首往事,那個有「自獻之羞」雙文仍佔據著心靈的制高點。今生今世,就要與你胡攪蠻纏。

  她這麼好,他還是放棄了。

  可恨的是,他要的,不是她,那個叫「雙文」的女子,而是一段豔遇,一個粉紅色的回憶,用來裝點蒼白的人生。

  而動人的詩句,是懺悔,「補過」,還是為愛情中的負面形象漂白,抑或兼而有之?讀者自會見仁見智。

相關焦點

  • 西廂記中張生的歷史原型竟然是他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1260年-1336年)所著,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主要劇情是: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裡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於無法接近。
  • 《西廂記》中的才子佳人令人羨豔,張生原型是何人?
    《西廂記》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人們不僅記住了張生和鶯鶯這一對才子佳人,而且還記住了小丫頭紅娘,並從此把在別人戀愛婚姻中牽線搭橋的人叫做「紅娘」。據說,近年開發旅遊景點,普救寺內還專門立一標牌,上書「張生跳牆處」,完全把西廂故事當做真人真事了。
  • 《鶯鶯傳》中的張生,和《董西廂》的張生,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張生,在此以前的描寫中,都是作為一個負心人的形象出現的。在《董西廂》裡,他卻變成了對鶯鶯熱烈追求、並終成眷侶的多情才子。「(牆頭花))戲曲《西廂記》中的張生於是,「張生見了,五魂悄無主,……心醉,使作得不顧危亡,便胡做。
  • 《西廂記》中崔鶯鶯、張生、紅娘3者之間不為人知的關係
    崔、張、紅娘三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不為人知的關係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的傳世之作。故事取材於唐人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並在金元之際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予以全面改造,賦予整個故事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主題,並對元雜劇體質有所突破,塑造了中國古典戲曲的典範語言。《西廂記》中有兩對矛盾,兩對戲曲衝突。
  • 《西廂記》的張生,令人討厭
    這些傳奇中,愛情故事更能吸引人們的目光。焦仲卿與劉蘭芝,牛郎與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愛情是美好的,身處愛情的主人公讓人心動,讓讀者不禁為之快樂或憂傷。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不客氣地說,很難讓人情感共鳴。崔鶯鶯還好,《西廂記》在張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後天都不足。
  •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以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為途徑《西廂記》「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主題表達了大眾的心聲,代表著很多人的願望。讓《西廂記這部愛情劇,深受讀者喜愛。《西廂記》中的張生是在原著《鶯鶯傳》基礎上不斷加工變化之後的形象,和之前大有不同,是形象變化最大的一個。張生是我們所熟悉的人名,反映的是元代的生存環境,元代人的思考,融入了很多當時的生活元素,顯示元代人更關注生活本身的特徵,這種創新很好地體現在張生身上。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文學小說,世人皆為白丁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二人的愛情而傳揚,領略一段才子佳人情意綿綿的清麗傳說,但同另一個視覺觀看,也氤氳著禪意和美。平日讀到喜歡的作品,就會去了解作者的成長經歷,結合作品中走向,更能解讀作者心中一二用意了。作者王實莆曾在朝為官,只是不屑於朝廷的腐敗之風,辭了官,屬心在人間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但又不滿朝中的不憤,執筆寫起雜劇,西廂記就是其中之一。
  • 《鶯鶯傳》:窮書生愛上富家女,結果張生卻對鶯鶯始亂終棄,為何
    張生對崔鶯鶯的」始亂終棄「,也催生出後世之人對這個故事的集體改編,不惜打破現實還鶯鶯一個公道。比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清代的《何必西廂》,使得元稹的《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在後世人中以」大團圓「的結局,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戲的經典。
  • 《西廂記》:是張生的撩撥?還是鶯鶯的勾引?答案全在這2首詩!
    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邇。
  • 張生跳牆會鶯鶯的故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元末明初人賈仲明在《錄鬼簿》追吊他的「凌波仙」詞中,曾這樣評價他:「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肯定了他所作《西廂記》在那時就已經是出類拔萃的作品了。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流變《西廂記》的題材,最早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元稹在《鶯鶯傳》中敘述的是貞元年間,寄居在普救寺的少女鶯鶯,和張珙(張生)私自相戀後又被拋棄的故事。
  • 《西廂記》:年少時羨慕人生圓滿的張生,後來才發現活成了紅娘
    古代男女大妨,張生要接近崔小姐正在無可奈何之際,一夥亂軍給了他英雄救美的機會。助崔家脫險的張生,本以為崔夫人會兌現諾言將女兒許配給他,沒想到老夫人卻食言了。愛情面前,張生顧不得儒家道統,藉助紅娘牽線,與崔鶯鶯暗結連理。最後,張生考取了狀元,也獲得了老夫人的認可,在一片和諧中迎娶崔小姐。讀《西廂記》,張生是最讓人動容的人物,他為崔鶯鶯有豁出性命的勇氣。
  •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出自唐朝大詩人元稹編撰傳奇小說《鶯鶯傳》。像《鶯鶯傳》這種寫情、寫愛、寫傳奇的小說,在《鶯鶯傳》之前,大多荒誕怪異,有神仙鬼怪參與其中,故事雖然引人入勝,但大家都不當真事看待,一笑而過。《鶯鶯傳》高度寫實,時間、地點、時代背景,都與現實掛鈎。
  • 《西廂記》天下奪魁
    從他的散曲《退隱》中可窺知,他早年居官,後退職在家,至少享有60歲壽命。元末明初賈仲名《錄鬼簿續編》裡有一首追吊他的[凌波仙]詞:  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飈飈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 你若無心我便休,西廂記裡的崔鶯鶯沒有遇到張生,卻遇到了元稹
    「崔鶯鶯無限鍾情和奮不顧身,嫉妒和痛苦,孝順和不屈服——這樣多側面的婦女形象確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劇作家都沒有塑造過的。」——《中國古典戲劇的改革》崔鶯鶯是王實甫《西廂記》中的人物。最早出自元稹的《鶯鶯傳》。崔鶯鶯是相國小姐,琴棋書畫,歌詞詩賦無一不通。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引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西廂故事」完成了由「始亂終棄」的悲劇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的變化,最終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典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悲到喜的變化並不僅僅是結局的變化,而是整體敘事的變化。
  • 《西廂記》張生原型,寫下悼念亡妻的千古名句,卻是一個負心郎
    曾經觀看過滄海,對於別處的水就不屑一顧;見識了巫山的雲,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所以其他的花朵都黯然失色。此為詩人元稹悼念亡妻韋叢之作。
  • 尋跡:《紅樓夢》中的《西廂記》
    我們過去講寶黛的愛情,往往強調的是他們都是叛逆者,都是反封建的人物,所以他們有這樣的基礎,所以他們有這樣的愛情,其實我們通過寶黛共讀《西廂記》,還能了解更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他們有共同的情趣。這種寫法,在中國古代的文化中是有先例、有傳統的。大家會想到李清照寫《金石錄後序》,寫的就是她跟她的丈夫趙明誠兩個人一起收藏、欣賞、研究那些文物的樂趣。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張生當初決定拋棄崔鶯鶯時,連他的朋友們都大惑不解,如此有才華,有情誼的絕代佳人,你怎麼忍心拋棄?張生自己的解釋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 為何說《西廂記》中的崔鶯鶯是胡姬,慘遭拋棄是因為出身卑微
    《西廂記》作為戲曲名篇,一直傳唱不衰,更是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傳播海外,除了文字版本,還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可見其藝術魅力。想要了解關於崔鶯鶯這個藝術角色,在現實中的原本,就不得不追本溯源,進行一番探究。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取材於唐元稹所作的《鶯鶯傳》。
  • 張生:素有「元白」之稱的元稹原型,原來是這麼一個人!
    《鶯鶯傳》講了一個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王實甫據此作了《西廂記》,從而張生成為一個始亂終棄的代表,被歷史釘在了恥辱柱上。據說《鶯鶯傳》中張生的原型就是元稹,從而元稹這位名滿天下的詩人頗受後人詬病。那麼,張生或者說元稹,到底是怎樣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