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右)熱情接待群眾,耐心傾聽訴求
張生 1996年7月至2010年4月,在宿遷市公安局宿豫分局交巡警大隊工作;2010年5月至2015年9月,在市委政法委執法督查處、法治處、信訪處工作;2015年10月至今,負責宿遷市信訪局接訪處工作;曾獲「省政法系統矛調對接先進個人」、市「十佳青年辦案能手」等榮譽稱號。
宿遷網訊(記者 邵建萍)他送過螺絲、做過月餅、還修過車、也當過會計;換過十多個崗位的他用心溝通,竟與信訪群眾緊密相連,接待來訪群眾逾7000多人次,起草撰寫的《信訪信息專報》200多篇,化解信訪矛盾數千起。他對來訪者說暖心話、做貼心事,展現了「用情、有愛、有責」的信訪者形象,用奉獻和忠誠詮釋了平凡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他就是宿遷市信訪局接訪處負責人張生。
張生今年44歲,先後在市公安局宿豫分局交巡警大隊、市委政法委信訪處任過職,2015年10月,調到宿遷市信訪局。
為了一畝四分地,他上訪8年
在張生的心裡,群眾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無論是涉及商品房延期交付、土地徵用、房屋徵收,還是拖欠工資、孩子上學等問題,他從不拒絕任何一個上訪者,所有常訪者、鬧訪者到了他這,都變成了親人和朋友。
2015年10月,一位80多歲的居民梁某早年有一畝四分地被村裡流轉出租,每年領到1100元租金,這樣一租就是十多年。近年來他覺得市區土地值錢了,不想出租,想把出租的土地要回來,但村裡因種種原因無法返還土地給梁某。為此,梁某常年上訪,後來這位80多歲的老漢找到了市信訪局,認識了上任不久的接訪處負責人張生。
「張處長,土地是俺農民的命根子啊!沒土地俺好像就沒了保障啊!」「是的,近年來市區土地又增值了,農民又能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這一感情交流一談就是四十多分鐘。最後張生表示要到鄉裡為老漢的信訪問題開展實地調查。
三天後的一天下午,張生來到問題屬地鄉政府,找到鄉領導。鄉領導召集相關部門進行現場會辦。在會辦時張生向相關部門全面了解情況,認為梁某反映的訴求是合理的,明確要求屬地政府限時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沒過幾天,梁某重新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從此,梁某再也沒來上訪過,逢人就誇張處長。
換位思考,農民工也是我的兄弟姐妹
長期以來,每逢歲末年尾,節假日時期,總有農民工因拿不到應有的工資,來到政府門前討要工資。這一時期也是接訪處最忙最累最苦的時候。
2016年國慶節前一個星期天的上午,百餘名江西籍農民工到市政府上訪討要工錢。這一情景正好被習慣於提前半小時上班的張生遇到了。他走到民工中間亮明身份說:「兄弟們,你們討要工資沒錯,不要著急,我是張生,請跟我談談,我們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他隨即通知住建、人社、屬地政府、信訪等部門有關人員共同接待上訪代表。上訪人心痛地說:「我們是市區某工地的農民工,從江西九江過來,找老闆要工資,都要了20多天,連一分錢也沒有要到,所帶的錢也用光了,現在連吃飯的錢也沒有,請求政府幫助我們要回我們的血汗錢!」簡單十幾分鐘的傾訴,張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他深情地說:「農民工辛苦幾個月卻拿不到工錢,來上訪告狀,理所當然。假如他們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能不著急嗎?」隨後大家誠懇表態:一定要讓農民工安心回家過節。同時,張生又很誠懇地告訴農民工代表:「請你們放心,只要你們的訴求合情合理,我就一定會想辦法儘快協調處理到位!」農民工聽到這話,放心了。接待結束後,張生迅速召集相關部門和欠薪單位進行會辦,會辦工作從早上10點一直開到下午5點才圓滿結束。每一個農民工到幾個班組工資核算、工資發放的時間和方式,一一被確定,歷經7個多小時,市區某工地拖欠農民工工資近500多萬元,涉及300多人的信訪問題終於得到徹底解決,農民工兄弟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臨走時,他們連聲感謝,個個豎起了大拇指!這時,張生才想起午飯還沒有吃,但看到農民工兄弟露出了笑臉,張生也笑得很開心。
36年的上訪戶,他用真心換來真心
長期身處基層一線,張生對處理矛盾糾紛和化解信訪問題有獨到之處。張生說,對上訪人帶著愛心、感情,對信訪工作帶著責任和擔當,才能把信訪工作做得讓群眾滿意。
家住市區的何某從1981年走上了上訪路,到今年已經整整36年了。他對人失去了信任,常訪、鬧訪、情緒激動那是常有的事,不少人認為何某是無理訴求,沒人願意接訪。2017年1月,張生接待了何某。張生耐心地聽他訴說,共8個訴求,涉及計劃生育、房屋拆遷等問題。這咋辦?安撫好何某的情緒後,張生對他說:「你把電話號碼留一下先回去,我的電話號碼你也記一下,過幾天我去你家看看你。」聽到這樣的話,何某就回去了。結果,因為工作忙,張生沒能馬上去。正當何某認為張生說去他們家看看,只是一句打發他的話時,今年中秋節的前一天晚上,張生帶上酒菜、月餅來到了何某的家中,與他同來的還有鄉鎮政府的領導。這讓何某心中頓時暖了起來。
看到何某家中的房屋漏水,又面臨拆遷等問題,張生當即和鄉鎮領導商量為何某先解決實際困難,把房子給修繕好,並按照規定獲得相應的拆遷補償款。何某聽後,淚流滿面。從來沒有人願意傾聽他的訴求,從來沒有人幫助過他這樣一個人,現在卻有這樣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願意來幫助他,何某當即表示再也不會上訪。無論多晚,無論多忙,張生都會第一時間接聽何某打來的電話,而何某家中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找張生傾訴。
張生說,36年的上訪路,說明我們去的次數少了,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才能把信訪工作做得更加紮實。老百姓也是有感情的,他們也很淳樸,用自己的真心換他們的真心,走進他們、傾聽他們,他們也會信任你,願意和你交朋友。
「做信訪工作,就是一份擔當和責任」,張生說,上訪者有委屈、有難處,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走這條路,只有充分理解他們,把上訪者視為自己的兄弟姐妹、親朋好友,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才會多一份將心比心的真感情。
今年黨的十九大會議召開期間,張生還是每天都堅守在崗位上。10月20日,跟往常一樣,他還是早早地來到班上。9點鐘的時候,正在接待上訪人王某的張生突然腰疼得厲害,半蹲在地上,雙手摁著腰部,頭上直冒汗。「你咋的啦,張主任?」正在訴說的王某一看到張生疼得厲害,關心地問道。
「我沒事,你繼續。」聽到張生的回答,情緒激烈的王某漸漸地平靜了下來。就這樣,張生一直忍著,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王某走了以後,又連續接待了三批來訪者,一直忙到上午12點半,才往醫院趕去,經檢查,原來是急性腎結石。雖然醫生一再叮囑他要注意飲食、休息,可是下午2點還沒到,他又來到了班上,繼續接訪……
這些年,張生一心撲在做群眾工作的最前沿,任務繁重,趕上專項行動或重點維穩時期,十天半月不回家更是常事,工作性質使他長期與家庭處於半脫離狀態,操持家務、孝敬老人、關愛孩子等全部生活重擔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他在孩子高中學習最緊張的時候,依然忙碌在信訪工作一線,為幫助延期交付的學區房的孩子及時入學、解決幾百名農民工討薪問題加班加點到深夜……
張生對每天不厭其煩的接訪,夜以繼日的工作早已習以為常,工作最忙的時候,張生一天要接待幾十批次,節假日不休息,平時無法按時吃飯、晚上思考如何化解群眾信訪問題,對這樣的工作和生活他毫無怨言。正因為有這樣的情懷,他一點點走進了上訪者的內心,他說:「信訪工作承載著老百姓的希望,擔負著解困濟難的責任。雖然平凡,但使命光榮,我將會一如既往地繼續做好政府與百姓的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