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雜劇中神話題材的劇本比較稀少,其中被稱為「神話劇雙壁」是李好古的《沙門島張生煮海》和尚仲賢寫的《洞庭湖柳毅傳書》,今天我們重點來說一下李好古的《沙門島張生煮海》,簡稱《張生煮海》也有版本叫《張羽煮海》。
李好古,元代戲曲作家,生平不詳,鍾嗣成在《錄鬼簿》中將其列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錄鬼簿》中還有一段對他的評價「芳名紙上百年圖,錦繡胸中萬卷書,標題塵外三生簿。鎮兇宅,趙太祖,劈華山,用工夫,煮金海張生,故撰文,李好古,暮景桑榆。」關於他的其他信息就很少了,《張生煮海》算得上是他三部作品中的代表作,因為其他兩部並沒有隨著時代遷移流傳下來,有些可惜,相信也是很優秀的作品。
並不像傳統元雜劇中的四折一楔子的基本文學體制,《張生煮海》全劇四折,沒有楔子,不過這並不影響整體表達。在第一折中,外扮東華仙上場時的唱詞就基本上簡單概括了事情的前情提要,而且用「為因瑤池會上,金童玉女有思凡之心,罰往下方投胎脫化。金童者,在下方潮州張家,託生男子身,深通儒教,作一秀士。玉女於東海龍神處,生為女子。」埋下伏筆,這是神話傳說常用的套路,就是神仙犯錯貶下凡間,歷完劫後重返天庭,這個愛情故事也是如此,第四折中的「則今日雙雙攜手登仙去,也不枉鮫綃帕留為信物。閒看他蟠桃灼灼樹頭紅,撇罷了塵世茫茫海中苦。」與前文呼應,為文中張生與瓊蓮在封建社會中的自由戀愛披上合情合法的偽裝,國家政府禁演劇目這件事可不只是現代社會中才有。
這部劇中的唱詞十分清新脫俗,讓人耳目一新,朱權就曾經在自己的《太和正音譜》中跨過「李好古之詞如孤松掛月」,這是極高的評價了。龍王三公主瓊蓮出遊時描寫海景的唱詞可謂是清新脫俗,「清宵無夢,引著這小精靈,閒伴我遊蹤。恰離了澄澄碧海,遙望那耿耿長空。你看那萬朵彩雲生海上,一輪皓月映波中。」海景寫的是真美,同時也將瓊蓮對於自己生活環境的驕傲與喜愛表現得淋漓盡致,此時再有一曲悠揚的琴聲,那便是美景無敵了,作者估計也是這麼想的,花前月下改為寺中海前,才子佳人倒是沒有變化,借琴消愁的張生與少女懷春出遊的瓊蓮自然而然地相遇,一見鍾情,並以鮫紗帕定情,相約八月十五結親,下一折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人仙殊途,愛情路上本就布滿荊棘,且看張生破局。
第二折中的張生算得上是為愛衝鋒陷陣的勇士,他等不到約定的時間便要去尋瓊蓮,凡身肉軀肯定是找不到身為龍女的瓊蓮,這時主角光環使他遇到了仙姑毛女,然後開了上帝視角知道瓊蓮身份,以及如何順利娶到媳婦。當然這些都離不開張生的不懼強權敢於鬥爭和對於愛情的堅貞,雙方對待感情都是如此,所以才能在重壓之下博得一個好結局。
張生與瓊蓮都是本劇中形象鮮明,極具社會意義的人物。身為凡人,雖心思不甚靈巧,但是卻有一顆堅韌的心,拿到銀鍋、金錢、鐵杓時按照要求,用煮海這一行為贏得自己在愛情上的主動性,此時張生將海裡攪得個天翻地覆,「則見錦鱗魚活潑刺波心跳,銀腳蟹亂扒沙在岸上藏,但著一點兒,就是一個燎漿。」寶物危及龍王族人安危,於是龍王找到石佛寺長老勸阻張生,從而順從張生瓊蓮兩人婚事,身為神仙的龍王屈服於身為凡人的張生,這是極具諷刺意味,也極能鼓舞人心的一處描寫。在這個時候凡人通過自身努力戰勝了無所不能的神仙,無疑能向觀眾們傳達出只要不放棄肯努力,戰勝神仙都是可能的,還有啥可怕的呢?反映出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於利用自身的努力戰勝上天磨難的殷切期望。
瓊蓮這個人物也很有代表意義,她遇到中意的張生,果斷大膽地示愛,面對父親的詢問,不遮遮掩掩,坦誠相告,是一個敢愛敢恨、形象鮮明的角色,她渴望愛情,並且在愛情來臨時主動抓住機會,這使得瓊蓮這一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勇敢的張生和瓊蓮只能讓人嘆上一句「天作之合」。
這部神仙劇在愛情外衣的包裹下將兩個勇於抗爭的靈魂描繪得入木三分,雖有些時代局限性,但稱得上是一部經典之作,配得上「神仙劇雙壁」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