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原法租界「最具科學氣息」的嶽陽路上的中科院大院內,有一座赭石色的建築,外形酷似中世紀的城堡,由很多連續的拱門相連,交響詩般的工整磅礴令人驚豔。這幢原名為「在君樓」的建築,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最早建的一座大樓,後來被命名為「生科樓」。
沿生科大樓左手邊的小徑蜿蜒而下,那裡坐落著整個中科院大院最高的大樓,在這幢名為「新生科樓」的高層建築外,立著一個顯眼的銘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在科技領域,中法合作歷來『敢為人先』。」中科院副院長張杰如是說。今年正值《中法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籤署40周年。在中法科技合作40年的歷程中,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是雙方科技外交合作的一張名片。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立於2004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市政府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共同建設。法國巴斯德研究所1936年就在上海建所,2003年SARS之後,中法兩國政府決定,在更新更高的層面上設立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全球公共健康,開展人類重要傳染病的致病機理和免疫保護機制的合作研究,以為疾病防控提供核心知識和關鍵技術。
別看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就14年歷史,席哈克、奧朗德兩位法國總統先後為它的新老研究大樓揭幕。這在全球範圍也是罕見。
政策紅利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主要從事傳染病基礎研究,並利用這些知識,加緊抗體、疫苗、小分子藥物的研發。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不僅在病原學和免疫學等基礎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貢獻,更是在開發禽流感疫苗、諾如疫苗、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手足口病藥物方面不斷取得突破。
2017年3月,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寨卡重組蛋白型疫苗研製成功,隨後與重慶智飛生物集團籤署協議,合作開發「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該協議包含該疫苗的開發及產業化。
「這一成果意味著繼美國、法國等研發寨卡疫苗後,全球第七個、亞洲第一個寨卡疫苗進入臨床前研究,有望在2019年進入非洲開展臨床試驗。」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唐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過去兩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加快步伐。通過與創投資本包括碩柏創投、中科創投合作,與重慶智飛生物、新生源科技、銀河生物和海南康芝藥業等企業對接,實現了一年一個多億人民幣的成果轉讓轉化收入,今年這方面的合同金額預計能達到幾個億人民幣。
以抗體藥物為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新藥臨床申報(IND)中,該領域大多數為仿製藥,創新靶點少,未來鼓勵創新藥物的研發是必然趨勢。
對此,唐宏表示:「近年來國家新藥政策發生巨大變化,我們大約從兩年前開始感受到政策對於新藥研發的紅利,好處在於可以把新藥研發的鏈條極大地縮短,實驗室的發明創造很快能夠通過資本快速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將科研院所創新能力極大釋放出來。」
唐宏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就在5月,該所將有一個I類新藥和一個疫苗進入I期臨床試驗。其中一個是針對腸道疾病的四價諾如疫苗;另一個是抗瘧疾的新藥。他解釋道:「目前抗瘧疾使用的青蒿素已經產生耐藥性,我們開發的新藥,全新靶點、全新機制,將給全球每年3億多新發感染患者帶來福音。」
唐宏表示,在商業化的同時,智慧財產權保護也是巴斯德研究所的重點工作內容。「我們專門有一支智慧財產權運營團隊,並與全國最好的專利律師事務所合作,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營能力。」
全球網絡
在新藥臨床研究方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能夠更有效地開展並高質量完成複雜的臨床試驗。唐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法兩國政府的初衷是建一個國際水平的研究所。通過十幾年的知識創新和技術突破,再通過有機嫁接國際研究平臺和資源,既壯大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基礎,更有效地反哺和回饋了上海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張杰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正朝著國際化研究所的道路邁進。正是得益於中法兩國的資源優勢,在『一帶一路』沿線攜手,將中法合作惠及沿線人民。」
通過巴斯德強大的全球網絡,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為帶頭走通「一帶一路」的科研機構之一。「我們已經聯合了巴斯德在亞非拉歐洲和大洋洲的研究所,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開展病原發現、檢測診斷、治療預防一體化項目。」唐宏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2014年,巴斯德研究所幫助柬埔寨成功鑑定出手足口病。最近,該所還在「滬滇合作」機制下,聯合東南亞五個巴斯德研究所,在雲南和當地疾控、醫療部門展開科研合作,為當地醫療人員提供培訓,分享知識和資源儲備。
「北緯南緯30度的廣袤地區,擁有20多億人口,也是熱帶傳染病的高發區,也是我國海上絲路戰略縱深地帶。」唐宏說道,「這個地區『因病致窮』的民生問題尤為突出。我國科技界要為該地區解決傳染病的問題,既能使我國自身的傳染病防控關口前移,又能保障我國『一帶一路』的有效推進。」
唐宏還透露,今年11月份該所將宣布成立海外多中心臨床研究基地。「我們發明的藥在國外做臨床試驗,也是我國新藥的政策紅利。」唐宏向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科研最關鍵的是人才。過去幾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引進的先進人才中,不僅有優秀的中國「海歸」科學家,也有外國科學家。該所目前正在緊鑼密鼓推動上海高峰人才團隊的引進。目前,該所外籍科學家比例已超過15%。
四年前,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就從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引進了蟲媒病毒領域的專家勞蒂米博士(DimitriLavillette)。勞蒂米表示,自己非常滿意在中國的研究和生活。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明年我還有一年的合同期,但是如果有可能,我非常願意繼續留在上海。」
2012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引進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微生物和免疫學教授金俠博士,擔任病毒疾病和疫苗轉化研究課題組長。今年4月,金俠課題組與另一位教授黃忠課題組在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昆蟲細胞生產的重組蛋白亞單位疫苗能夠預防寨卡病毒感染。
「巴斯德研究所引進的人才,都是處於學術高峰期的各類人才,尤其是處於領域前沿的科學家。」唐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圍繞傳染病診療關鍵共性瓶頸技術,我們已經啟動建設上海科創中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