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別鍾情於咖啡的一座城市。小小一杯咖啡,在這裡已撬動起一個千億元級市場。特別近五年,滬上咖啡館快速增長,隨著個性化需求潛入城市角角落落,門店總數已過萬家。上海的咖啡文化產業,折射出海派時尚產業屬性的流變。
據《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顯示,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擁的茶館、咖啡館總數排名第一。從某種意義上講,咖啡經濟作為新興產業,被視作判定城市經濟發展程度的一項具體指標。
一些學者更是以「咖啡經濟活躍度」來評判一個園區、一座城市的產業興旺程度。在上海,咖啡已跳脫出單一的經濟指徵,更被烙上獨特的海派文化印記,浸入城市肌理,涵養成為獨特的城市氣質。
更令人意外和驚喜的是:他們也同樣賦能著城市的人文觀照與精細化治理——從嵌入社區公共空間的迷你咖啡館、以殘障員工為主角的「公益咖啡館」,到專為認知障礙老人設立的記憶咖啡館等等……咖啡已不止於一種經濟指標、文化符號,她更成為人與人、情感與情感、文化與文化的連結和產業樞紐——集聚著溫暖與包容,更播散出熱度與智慧。
品質生活的樞紐:咖啡館的「慢」調和著城市中的「快」
咖啡之所以在上海擔得起「文化」二字,關鍵在於有一批講求品質的人。
高級咖啡師陸開記得,自己第一次喝到爺爺衝的咖啡是在1984年。那一年,他八歲,家裡來了貴客,爺爺從壁櫥深處掏出鐵罐,拈出深色咖啡渣,搗碎、倒開水、加糖、加奶、攪拌,動作連貫一氣呵成。這杯飲料體現著主人的熱忱與重視。
咖啡之於上海,早已鐫刻在城市的歷史長卷中。上世紀30年代,老上海的咖啡館成為無數文人墨客的「心頭好」,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海派文學作品,就是海上墨客「孵」在一家家咖啡館寫就的。
不論時代怎樣發展,咖啡館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妥帖的立身之處。它們巧妙地調和了都市生活的「快」與「慢」。
這些年,陸開最直觀的感受是——精品咖啡館越來越多了。這些精緻、有格調的咖啡館通常都避開鬧市,選址在臨街或緊挨著居民區。源自日本的咖啡品牌阿拉比卡,就將上海首店選在了經典海派街區——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
情感的樞紐:舒適共處的都市空間為精細化治理賦能
散發著馥鬱香氣的咖啡館不僅留存著城市記憶,更催生出一個個舒適、自由、充滿藝術感的都市新空間。美國社會學家雷伊·歐登伯格指出,家庭居住空間為第一空間,職場為第二空間,城市的咖啡館就似都市中的第三空間。
在上海,咖啡館不僅開進黃金商圈、產業園區,更嵌入一方方社區之中——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專職研究員熊競看來,這些咖啡館重塑了城市的社會空間、人文空間和心理空間,再造了全新的人際關係、社會關係。這些充滿人情味的小小咖啡館,不再只是一個社交空間,更成為一種連結各方的所在,為城市中的精細化治理提供了一個現實載體。
嘉瀾庭,永嘉路309號的「口袋公園」,在新一輪城市更新中,一方庭院廣場嵌入社區之中,不僅有噴水裝置、休憩長廊,更涵納了一個時髦的迷你咖啡館,成為周邊鄰裡「客廳的延伸」。
溫度的樞紐:不斷釋放傳遞出滿滿溫情與善意
咖啡館,成了人們品質生活和海派文化的樞紐,成了情感交融和社區治理的樞紐,也成為都市溫度和能量的樞紐——不斷釋放、傳遞出滿滿溫情與善意。
咖啡館的本質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給人們創造交流活動的場所。在滬上咖啡館的眾多標籤中,除高品質、個性化以外,不得不提「溫暖」二字。
在靜安區,首個自閉症患者社會實踐基地「愛咖啡」暖心營業;在浦東新區,「默咖啡」讓殘障員工擔綱主角;在上海首個心智障礙支持性就業基地,「夢工坊咖啡」讓不少困難家庭圓了就業夢;也有網紅咖啡館,在氤氳咖啡香中為聽障人士營造體面就業的環境。帶著公益基因的咖啡館正在創新探索一種可持續的社區共融公益方式。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