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咖啡」店面選在一面臨河的小街上,緊靠居民區,讓咖啡香浸潤日常生活。
編者按: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南加州大學聯合團隊日前公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顯示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的咖啡館和茶館總數排名第一。
永康路上的「熊爪」咖啡店,在凜冽冬日遞上暖心愛意;陸家嘴金融城國際咖啡文化節吸引近10萬擁躉;咖啡館甚至被搬到「外灘大會」主論壇上,金融界大咖們喝著盧安達咖啡,暢談全球貿易平臺和區塊鏈技術……在小小一杯咖啡中,可以品出申城「手作人」的創意和匠心,感受城市的溫度與暖意,搭準全球貿易以及數字經濟的脈動。
有人說,一座國際化城市的商業、文化、消費概況,看咖啡館數量就能略知一二。2020年下半年,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各種咖啡館在上海街頭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亦是經濟強勁復甦的信號。如今在大眾點評網搜索上海地區的「咖啡」二字,出現了近萬個結果。據統計,上海的咖啡館和茶館總量已位居全球第一。去年秋天,上海地區第800家星巴克門店在智慧灣科創園開業,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家貨櫃門店……
近年來,中國在世界咖啡消費市場的佔比越來越高,年複合增長率達15%以上,其中上海的市場銷量約佔50%。「滲透在上海咖啡產業各個環節的創新元素並不是孤立的,而是日益形成一個完整的咖啡文化生態圈。」在陸家嘴金融城國際咖啡文化節主辦方負責人陳敗眼中,具有咖啡文化基因、擁有優越營商環境、正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的上海,不僅是國際咖啡品牌搶佔中國市場的「橋頭堡」,也是本土品牌進軍全球的發源地。
到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消費預計將達1萬億元;未來十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咖啡消費市場。到那時,在上海這座不斷創造奇蹟的國際化大都市,咖啡會是怎樣一幅圖景?一切皆有可能。
從「貝多芬咖啡」到董其昌「拉花」,咖啡文創催生更多元城市文化潮流
2020年適逢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藝術家們在歲末演出檔紛紛上演紀念音樂會。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大堂中的COFFEE CUBE,適時推出了哥斯大黎加貝多芬咖啡豆的手衝特飲——「舌尖上的貝多芬」,同時滿足樂迷聽覺與味蕾的雙重享受。類似COFFEE CUBE這樣開在劇場、美術館等文化設施內的咖啡館,也成了城市「慢生活」的註腳。
咖啡與文藝有著天然的默契,巴黎左岸的咖啡館便是「文藝社交」場所,烙下了獨特的文化印記。上海也有類似基因:19世紀便擁有了咖啡館,1935年德勝咖啡行在靜安寺路創立,1958年上海牌鐵罐咖啡誕生——上世紀60年代,幾乎全國各地的咖啡都來自這裡。歷久彌香的咖啡和城市記憶融於一體,成為海派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如今,作為「舶來品」的咖啡早已融入東方城市的肌理,與時尚文化、藝術設計結合,擁抱著各種可能性。在徐家匯美羅城,此前已營業18年的星巴克在去年4月煥發新姿。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用「白科技」給連鎖咖啡店增添了一抹亮色。「好的空間,好的文化地標,正是上海開放的標誌。」同濟大學教授周洪濤認為,當商業遇到創意文化,最普通的場地都能被激活。
相比GDP數據,都市咖啡文化更像是一種帶著「煙火氣」的指標。調查顯示,如果城市經濟繁榮、職場氛圍濃厚、服務業發達到一定程度,那麼咖啡館需求量便會激增。在「第三空間」的構建過程中,人們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受到城市精神氣質的影響,往往會締造出獨有的咖啡文化。譬如僅看咖啡單品的豐富度,就能體現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包容度——全世界流行咖啡的玩法匯聚上海,再結合本地茶元素和奶元素,不斷碰撞交融、推陳出新。得益於進博會賦能,上海進口咖啡豆的來源地日趨多元化,為獨立咖啡館「一店一格、百店百味」打下堅實基礎。
更何況在上海這座「靈感之城」,哪怕是一杯飲品都能拓展「文化+」的創意思路。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在上海博物館舉辦時,觀眾除了觀展賞畫,還能喝一杯根據董其昌畫風拉花的「山水」咖啡,品一碟「玄賞」米糕;「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期間,上博又推出了「黑石號」拼配咖啡,在細膩的奶泡上呈現展覽的專屬拉花,咖啡混搭藝術,催生更多元城市文化潮流,變化出無窮可能。
從衡復街區到陸家嘴金融城,城市溫度在一杯杯愛心咖啡中持續傳導
在「熊爪」咖啡店出現前,不足200米的永康路東段,集結了20餘家飲品店,是上海「網紅咖啡」最密集的區域之一,毗鄰的南昌路則聚集了30餘家咖啡館,平均每50米就有一處能喝到咖啡的地方。這裡鮮少見到連鎖咖啡店,每一家咖啡館都有獨特調性。據悉,一個街區性的「咖啡聯盟」正在孵化編織中,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將把劇目片段演出、劇場衍生品、線下購票等服務帶到咖啡館,做強「咖啡+文化」的品牌;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上海中心和科學會堂則著力營造「咖啡+科學」的獨特氛圍……這批保留了最地道「上海腔調」的文化地標、人文街區,在咖啡的穿針引線下,激發出前所未有的聚合效應。
如果說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咖啡暖手暖心,那麼陸家嘴金融城的咖啡一定達到了滾燙「沸點」。去年10月,在陸家嘴中心綠地的草坪上,國際咖啡文化節聚攏了162家咖啡及美食生活品牌,與咖啡愛好者一起探討生活美學。在氤氳的咖啡香氣中,機器人咖啡、公路咖啡車等潮流玩法,與復古派對、博物館集市、草坪音樂會等藝術形態共同打造出多元的城市咖啡文化嘉年華。
陸家嘴金融城區域內共有285幢商辦樓宇,一棟樓就是一個「垂直社區」,聚集了超過50萬白領員工,公共活動空間相對匱乏。「創辦咖啡文化節最初的構想,是希望打破樓宇和樓層的『壁壘』,用咖啡香暖化這片鋼筋水泥森林。」陳敗介紹,陸家嘴金融城國際咖啡文化節2016年從南濱江起步,2017年起移師陸家嘴中心綠地,經過幾年的品牌建設與打造,參展品牌數量及遊覽人數每年成倍增長,吸引眾多業界大咖現場助力,成為上海乃至全國咖啡領域標誌性的文化活動。
事實上,幾乎所有國際咖啡品牌進入中國的首選地都是上海,近年來落地申城的「首店」「首秀」更是源源不斷。20多年前進駐上海的星巴克已開設了800家門店,「日本最美咖啡館」%Arabica、美國「實力派」Peet's、加拿大「國民咖啡」 Tim Hortons紛紛搶灘上海。與此同時,Manner、Seesaw、Mellower等本土品牌也從上海出發,進軍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作者:宣晶
攝影:袁婧
編輯:蘇展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