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愛好者在學習拉花技巧。張曦 攝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 劉曉陽 王文齊)往事越千年,中國出產的茶葉通過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如今「國際鄭」,世界各地的咖啡豆正沿著「四條絲路」源源而來。想不到?那就快來鄭州街頭的咖啡館體驗體驗吧。
紅牆根,梧桐下,舉杯咖啡打個卡——消費者的熱情愣是把面積不足20平方米、裝修簡單的「粉·綠」咖啡館推上抖音飲品熱門榜鄭州區域第一名。從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到印度尼西亞,世界咖啡主產區的咖啡豆都能在這裡找到擁躉。「碰到生意好,一天能賣400杯。」1月1日,主理人小雪說。
不只「粉·綠」。從2020年6月開始,「半年時間已有近30家精品咖啡館出現在鄭州街頭巷尾」。作為「讓咖啡空間」經理,劉讓觀察鄭州咖啡市場近8年,最近一年令他尤其興奮,「價格10萬元左右的商業級咖啡機,2020年我們售出60餘臺,是往年銷量4倍。」
咖啡早已「浸潤」鄭州。只要逛商場,就能不時看到星巴克、Costa的標識。來自加拿大的Tims,鄭州首家店開業時,凌晨4點門口就排起了長隊。不久前才入駐鄭州的7-11便利店,設置有專門咖啡臺,10元左右就能買到一杯熱咖啡。在書店,咖啡幾乎成了閱讀最佳伴侶。大河書局總經理助理王賀華說:「口感單一的咖啡已不能滿足需求,我們正通過豐富咖啡豆品類來增加消費者黏性。」
把咖啡喝掉的人從哪兒來?《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報告(2020)》介紹,鄭州成長性指數排名全國第三;瞭望智庫資料顯示:「鄭州每年吸引著20多萬青年人才落地發展。」隨著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推進和產業升級,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鄭州這個千萬級人口城市。其中既有北上廣「下沉」的青年才俊,也有不少創業海歸,正是他們匯成了鄭州現代化、國際化和文化都市的新風景。
走出去、走進來,年輕人對多元文化的接受,一邊讓咖啡成為都市生活新標籤,一邊也讓咖啡成為「打工人」的新剛需。「『coffeeortea』成日常問候語;空中、網上、陸上、海上『四條絲路』的便利,令各種咖啡豆豐富舌尖味蕾。」經常在不同文化中遊走的出版社編輯薛雪說。
從城市到都市,鄭州的咖啡空間才剛剛打開:中國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目前,上海咖啡店總量近8000家,人均年咖啡消費量約20杯。
「如果讓年輕人為都市感貼標籤,咖啡無疑是排序靠前的一個。」鄭州大學應用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明鎖說,「咖啡館街景正在建構都市文化新空間。年輕化、多元化不僅展示出一個創新型都市的包容,也應該是鄭州這個絲路節點城市的底蘊所在。」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