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正在表演。(圖片來源:資料圖)
周立波已經成為中國娛樂界的一個重要現象。
2006年12月1日,周立波的第一場海派清口劇在上海蘭心大劇院舉行。儘管票價不菲,但演出票很快銷售一空。連續幾十場演出,600多個座位的劇場裡場場座無虛席。後又移師美琪大戲院,1300多個座位依然場場爆滿。2008年12月,周立波推出海派清口劇《笑侃三十年》,前後演出了31場,觀眾多達2.8萬人次,票房總收入近650萬元人民幣。 2009年5月,他又推出了 《笑侃大上海》,30場演出票很快售罄。周立波還為理財博覽會的專業人士量身定造專場海派清口劇《我為財狂》。 2009年4月,周立波推出海派清口劇DVD。
周立波曾聲稱演出不出上海,不上電視,不上廣播,沒有免費戲票。他堅持用普通話夾帶上海方言演出,但並沒有影響他的海派清口劇在全國大江南北乃至海外華人圈中廣為流傳,迅速走紅。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劇多在上海蘭心大劇院、美琪大戲院演出。有不少周邊地區觀眾為看周立波的演出,專程赴滬。
2010年2月14日23時,東方衛視、鳳凰衛視中文臺同時播出電視脫口秀節目《壹周立波秀》。這個節目由周立波的脫口秀表演及周立波現場訪談嘉賓兩部分組成,這也是周立波首度將海派清口劇變成普通話版進軍電視節目。《壹周立波秀》節目還在江西衛視、浙江衛視播出。
對於周立波的走紅以及周立波節目的火爆,圈內外議論紛紛。那麼,周立波的節目為何受到觀眾的歡迎?「周立波現象」背後有哪些文化意義?他獨具的一份對來自大眾生活的俗題材的處理能力,是引起關注的根本原因,在引人會心一笑的同時,傳達了豐富而嚴肅的生活況味,這是否代表了中國娛樂界精神層面的進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逄增玉以及上海大學教授、海派文化專家錢乃榮,復旦大學教授、《人文上海》作者李天綱分別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電話採訪,對「周立波現象」進行了詳細解讀。
「周立波現象」有利於均衡喜劇文化生態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逄增玉:
我看過東方衛視的《壹周立波秀》,也看過網上周立波劇場表演的視頻。周立波目前常演的節目是《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全場演出只有周立波一位演員。一場演出分若干段落,內容多涉及時事,對於老百姓關心的問題有犀利的點評。周立波自稱是在梳理時事,不是攻擊性的諷刺,而是善意的調侃。周立波自認為自己在節目中點評的內容是自己悟出的生活哲理,完全屬於原創。周立波自稱他所表演的海派清口劇(相對於濁口而言)是周氏自創,但他的表演從形式上看,具有歐美流行的脫口秀風格,其基本功與表現手段卻源自上海滑稽戲。周立波在表演中採用了一種意識流的方法,表面上看沒有邏輯,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時間長了,觀眾發現那不是一種混亂。比如《笑侃三十年》,周立波有著很完整的邏輯,就是循著30年的社會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遷。周立波的表演看上去很自由,其實難度很大。
關於周立波的表演到底是單人小品還是單口相聲的討論並不重要,我認為,關鍵是周立波以及他的節目改變了局部本土文化失語狀態,並且展現出一種文化爭鋒的姿態。這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文化生態,有利於喜劇文化生態均衡。無論是周立波,還是趙本山、郭德綱,都具有地域性,都是在本土生長乃至枝繁葉茂的。周立波以及趙本山、郭德綱的節目,都反映了本土生活,因此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力。周立波的節目火了,是因為上海地域的文化市場有需求,周立波的節目恰好填補了這種需求。
周立波無法代表海派文化
復旦大學教授、《人文上海》作者李天綱:
我去劇場看過周立波的節目,很火爆。觀眾反響很強烈,有共鳴,有互動,但這種「一人之夜」的形式在國外早有先例。從表演形式上看,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劇具有歐美流行的脫口秀風格,但其基本功與表現手段卻源自上海滑稽戲。這種表演更像是上海滑稽戲中的灘簧表演,但周立波的表演提升了上海滑稽戲的品位。我認為,現在的上海滑稽戲有惡俗化傾向,這是這個劇種逐漸失去觀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覺得東北二人轉也有惡俗的一面,如果不淨化節目,最終也會失去觀眾。
周立波曾說,他不是學者,他的職責是讓大家笑。但笑不是最終目的,笑沒笑不是衡量節目是否成功的標準,也不是幽默價值的標準。相聲、小品、滑稽戲、幽默劇的價值除了娛樂,還有其他功能,比如:啟迪、思考、充實。如果笑過之後,所得甚少,就毫無益處。與趙本山、郭德綱相比,周立波的節目表演性不強,肢體語言很少。但他的節目即時性強,節目的內容能夠根據時事即時更新,他在輕鬆調侃中能夠針砭時弊,而且頗具鋒芒。周立波講的一些笑話背後還有一些社會思考在裡面。周立波有一種客觀的判斷和選擇,知道什麼東西有幽默價值,具有市民幽默的發現能力和選擇能力。
無論是哪片地域的哪種幽默,失去了諷刺的根基就失去了幽默的價值與效果。周立波的節目難能可貴之處還在於沒有失去諷刺要素,他針砭時弊,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所以,周立波的表演在劇場裡吸引著觀眾,搬到電視節目中同樣受歡迎。在《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中,他不僅是笑,也不僅是侃,還給觀眾帶來很多啟迪與思考。周立波曾在節目中說:「我是喝咖啡的,不是吃大蒜的。 」儘管說得很偏激,但他是想表達自己追求高品位。
儘管如此,周立波也無法代表海派文化。周立波曾經說自己是當代海派文化的代表人物,但後來他又否認這種說法。周立波怎麼可能代表2000多萬上海人的文化呢?周立波是一個社會階層的一種代表,他只能代表他自己以及與他相類似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