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猶太人的認知常常有兩個極端:一種是詆毀式的偏見,比如狡猾奸詐;另一種就是天生優秀的盲目吹捧,比如智商過人。
無論是棒殺或捧殺,都無助於我們從猶太人現象中獲得有益的啟示。要避免武斷的評價,首先要對這個民族歷史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我們可能會對猶太人產生的5大誤解,並通過歷史考據,找到較為貼近現實的正解。
作者丨[美]雷蒙德·P.謝德林
一、猶太人天生就有生意頭腦?
不,相反,他們是在漫長的流散中學會了經商。
對於一個被各國驅逐、長期處於流散的民族來說,猶太人並沒有經濟上的先天條件。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學會在一次次的民族災難中尋找生機。
而那些敵視猶太人的國家可能也沒想到,對猶太人所設的各種限制,反而為猶太人創造了商業機會。
一位居住在奧斯曼土耳其的波斯裔猶太商人素描像
比如,在中世紀基督教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猶太人由於可從事的職業範圍大大縮小,除了放債幾乎幹不了別的,通常只能經營小規模的典當和舊貨交易。但這種限制不僅讓一些猶太人積累了資本,還使他們精於理財和投資。
比如,驅逐和強迫移民讓猶太家庭與社群的成員散布整個西方世界,可猶太人也因此獲得了跨國關係,並將之轉化成了商業人脈。
再加上猶太人之間共同的書面語言希伯來文,更是有利於他們充當中間人,協調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商業聯繫。
漸漸地,儘管生存環境惡劣,但猶太人在漫長的流散中學會了經商,為自己打下了經濟基礎。
二、猶太人曾一直被驅逐?
不,那些驅逐猶太人的國家,曾經十分歡迎猶太人。
無論在什麼年代,人才和資金都會有一席之地。
始於十字軍東徵的迫害和驅逐,使猶太人向東前往波蘭和立陶宛。這種遷徙是西歐加緊排拒的產物,但也是東歐統治者持歡迎態度的結果。
1492年3月31日,斐迪南和伊莎貝拉決定把猶太人驅逐出西班牙的驅逐令。
奧斯曼蘇丹就曾鼓勵逃亡中的猶太人去其領土定居,因為他們教育水平高、技能豐富、國際商業聯繫廣。出於相似原因,波蘭的國王與貴族也鼓勵猶太人前來定居。
16世紀末,繁榮的漢堡城也開始歡迎猶太人。阿姆斯特丹在17世紀最繁盛的時期還一度得名「荷蘭的耶路撒冷」。
1618-1648年,因為三十年戰爭,神聖羅馬帝國和德意志各邦的統治者需要巨額資金支撐,還向猶太商人借錢。
1882年佛羅倫斯猶太會堂內部
17世紀下半葉,英國雖未公然推翻1290年的驅逐令,但也開始重新接納猶太人。查理二世還特意確認了對猶太人進入英國的授權,深信他們能給整個國家帶來的經濟利益比保護英國商人階層免受競爭更重要。
彼時,猶太流亡者被視作國家的經濟資產。在不少統治者看來,逐出猶太人,無異於讓自己國家陷入貧困,卻肥了敵人。
而後來製造種種衝突驅逐猶太人的那些國家,也會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
圖為1909年的明信片,已在美國站穩腳跟的猶太人伸手歡迎新猶太移民。
1933年後,猶太人在德國的地位惡化,約33000名德國猶太人被趕到美國。其中就包括科學家(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知識分子。
三、猶太人的命運相似?
不,同根不同命,有時更殘忍、更無奈
當數百萬歐洲猶太人在美國找到家園,從食不果腹邁向飛黃騰達時,還有幾百萬猶太人留在歐洲等待灰飛煙滅。
歐洲的猶太難民
1938-1945年間,歐洲大陸上的千年猶太史以大屠殺告終。這場浩劫的規模超出人類想像,永久改變了全世界猶太人的面貌。
一戰後德國的環境助漲了極端民族思想主義。戰敗蒙羞以及獲勝協約國的索賠壓榨造成的經濟危機,使許多德國人敵視外部世界。在希特勒職業生涯初期,他就聲稱,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不是德國人民的過錯,而是因為猶太人背信棄義。
希特勒在狂熱的人群中(圖源網絡)
在納粹執政的最初幾年,政府的政策是破壞猶太人的生計,逼迫他們離開德國。而後,猶太人很快成為納粹民兵和政府官員任意施暴、胡亂逮捕和當眾羞辱的對象。戰爭紀念碑上的猶太人名字被抹去,威脅猶太人的海報隨處可見。與此同時,集中營開始建造。
在這些壓迫下,許多猶太人離開德國,但並非所有德國猶太人都有國外關係,允許他們進入另一個國家,也並非所有猶太人都有移民的經濟條件,而且大多數國家對移民有嚴格限制。
「碎玻璃之夜」事件後,德國猶太人的文化與經濟生活徹底走到盡頭。許多猶太人匆忙廉價拋售產業,德國政府則趁機侵佔猶太人財產,甚至想用大量猶太移民壓垮鄰國,從而激發鄰國的反猶情緒。可即使猶太人已經陷入絕境,幾乎沒有國家願意放鬆移民限制。不少船隻載著猶太難民,從一個又一個港口被遣返,不得不駛回歐洲的猶太人屠場。
通向奧斯維辛的最後一段鐵軌
四、猶太民族容易忘記仇恨?
也許吧,但現實讓他們無法不居安思危
在許多方面,猶太人現在的狀況比自古以來的任何時期都要好,他們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令人稱羨,他們的同胞在世界各地各領域都是佼佼者。但曾經那段慘遭迫害的歷史,並不會就此煙消雲散。
今日耶路撒冷哭牆
在以色列建國以後,儘管已經繁榮、發達,他們的國民也無時無刻不準備進入戰鬥狀態。科技的創新,軍事武器的研發,教育的投入等等,無論是行動上還是精神上,猶太人對這個世界的警惕,似乎都情有可原。
以色列士兵(圖源網絡)
1973年10月6日,正值贖罪日。一場突襲讓以色列猝不及防。以色列北部和西奈半島同時遭受的攻擊破壞力極強,對以色列的生存構成自1948年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威脅。這次突襲給以色列社會留下持久的創傷。
對於以色列猶太人來說,無論自己的國家多麼強大,但始終是四面受敵。他們必須在各方面都強大到對手無法反擊。
五、今日猶太人的猶太性正在淡化?
不完全是,現代生活並不影響猶太傳承
網絡上曾有一個話題:怎樣識別一個猶太人?有人從相貌、衣著、儀式等各個方面分析,似乎都有據可依。但真要在今天日常生活的人群中一眼認出猶太人,確實是有難度。今天的猶太人還保留著傳統的猶太性嗎?
穿著猶太服飾具有辨識度的猶太人(圖源網絡)
流亡問題多個世紀以來定義著猶太史,並決定了猶太教的性質。
如今已有一個猶太國家,猶太人又可以用公民身份重新定義猶太身份。作為以色列人,他們不用固守任何傳統的信仰或行為,仍能被當作猶太人。宗教只是本國文化的眾多方面之一。如果願意,他們可以奉行猶太宗教的實踐,也可以選擇放棄,而這不會損害他們的猶太性。
對於流散地猶太人來說,如今在一個非猶太國家做猶太裔公民,比整個猶太史中的任何時期都要容易,也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2017年,部分國家的猶太人人口估算數據,源自美國猶太人委員會《2017年猶太人年鑑》。
但流散地猶太人的主要問題是,既然他們有了離開猶太社群的自由,他們就很容易離開這個社群。美國猶太教一直傾向於把自己更多地定義為一種宗教,而不是一種民族身份。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宗教在美國社會中的重要性漸漸下降,猶太會堂門可羅雀,在大多數美國猶太人那裡,除了一些食物偏好和姓氏,猶太傳統已所剩無幾。
20世紀50年代賓夕法尼亞洲的希伯來語夏令營。裁判員身後是英語和希伯來語對照的棒球術語表。
但是近年來,宗教復興和民族聲望的恢復在美國普遍出現,美國猶太人中間也出現宗教熱情的回歸。
50年前,人們一致認為,正統派沒法在現代社會中倖存。但現在它卻欣欣向榮,不是因為大批猶太人加入正統派猶太會堂,而是因為少數人變得極為投入,並且培養出許多受過良好猶太傳統教育的大家庭。即使大多數猶太人會被同化,仍會留下一個核心人群,他們熱切依戀著猶太傳承,同時又過著表面上和非猶太人鄰居沒有太大不同的生活。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