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當面問過一個猶太女孩,「在我們看來,你們好像長得差不多,那麼二戰時,納粹是如何分辨的呢?」
她朝我聳了聳肩膀,回答我,「身份證」。
確實如此。
一、僅僅從容貌等外形特徵上無法辨認猶太人
公元1世紀,猶太人起義遭到羅馬軍隊殘酷鎮壓,耶路撒冷被攻克,聖殿被拆毀,從此,猶太人開始了流落世界各地的歷史。
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規定,所有皈依猶太教的人或者是猶太母親所生的人,都是猶太人。
所以,經過數千年的漂泊,雜居,通婚之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長相其實差別極大:
既有金髮碧眼,也有與阿拉伯人長相相近的中東與北非混血,甚至還有衣索比亞黑猶太人等。
就連以色列官員也不得不承認:「僅僅依據外在容貌沒有辦法辨認出猶太人。」
這樣的結論,也得到了現代Y染色體檢測結果的支持。
二、納粹如何在眾多人群中區分出猶太人
1、聚居的特性
歷史上,歐洲統治者針對猶太人群體多次出臺法令,禁止他們擁有任何土地。這樣的規定,逼迫猶太人放棄務農,走入城鎮聚居。
因為獨特的猶太教信仰,中世紀的歐洲,統治者們往往要求猶大人集中居住在被稱為「隔都」(ghettos)的聚居區裡。
1933 年,歐洲幾乎每個國家都有猶太人分布,其中最多的主要是在中東歐地區,如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以及蘇聯等地,至於西歐,猶太人主要是城市居民。
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著名電影《鋼琴家》中,我們可以看到,因為聚居的特性,使得德國納粹抓捕猶太人時輕而易舉。
2、身份標識
這一點,就是猶太女朋友告訴我的,也是德國納粹抓捕猶太人的關鍵手段之一。
19世紀的歐洲,身份制度已經非常發達和完善,政府要求每一個新生嬰兒都要去登記身份檔案,猶太人同樣也不例外。
德國納粹上臺以後,在1939年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並根據普查結果,建立了「猶太人登記名冊」,此前的1938年,德國政府已經要求所有德國猶太人的姓名更加猶太化,從而方便警察通過身份證件區分猶太人,如男人要求添加「Israel」,女人添加「Sara」。
1941 年,德國政府要有所有6歲以上的猶太人佩戴有「Jude」標誌的黃條黑心的六角星,這樣甚至不用身份證件,也可以加以辨別。
隨著,德國佔領區的不斷擴大,身份證和佩帶標記制度隨之推廣,歐洲境內的猶太人也越來越難覓藏身之地。
3、被人告密
這樣的事情,在大戰期間數不勝數,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安妮日記》的作者,14歲的少女,安妮·弗蘭克。為了躲避納粹的魔抓,她和家人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倉庫裡藏匿了兩年。然而,因為遭到告密,他們一家25個月的藏匿生涯,在1944年8月1日結束了。
最後,全家當中,只有安妮的父親一個人活著走出了集中營。
同樣的事例,我們在《鋼琴家》中也能看到,貧病困厄的男主角回到藏身地時,被鄰居發現,最後被迫再次像老鼠一樣躲藏起來。
對於淪陷區的900萬猶太人來說,當他們像沙丁魚罐頭一樣被裝上火車,駛往集中營的時候,其實並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將是什麼樣的命運。
德國二戰三集迷你劇《我們的父輩》中,猶太男主角用刀撬開了車廂地板,但並沒有其他猶太人有勇氣跟他一起逃跑。
因為,他們大多數人相信德國人是要他們通過勞動,洗脫身上的罪惡,希望能俯首貼身,換取惡魔的仁慈。
比如,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大門上的標語就是「勞動使人自由」(Arbeit macht frei ),然而,110萬猶太人在此被殺害。
根據統計,當二戰最終結束時,生活歐洲國家的三分之二猶太人慘遭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