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連續看了四部關於二戰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的電影,分別是《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和《鋼琴家》,四部電影分別以不同的視角來描寫二戰的殘酷,特別是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讓我仿佛穿過血跡斑駁的時光,躲在看似安全的玻璃門後,跟隨主人公親眼看著猶太人如何被隔離,如何被分做三六九等,又如何被送往集中營,集體被屠殺,我雖安全,卻被震驚,籠罩在那個悲傷的時空裡,久久不能走出。
今天講述第一部《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這部電影是我看的這個系列的第一部,看之前並沒怎麼看簡介,其封面明朗的色調讓我以為這應該是一部可以茶餘飯後來打發無聊時間的一部小電影,卻沒想到看完後噩夢連連,連續幾日在悲恐中情緒中無法自拔。
電影以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展開,小男孩的父親是一位納粹軍官,負責的就是猶太人集中營的「管理」,而小男孩並不知情,一家人隨著父親從柏林搬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附近的一棟別墅。小男孩從窗前看到不遠處的"農場",以及"農場"中穿著"條紋睡衣的農民",好奇心促使他去接近那個"農場",並碰到了農場裡同樣跟他七歲的猶太人小男孩,兩個天真爛漫的孩子一起作伴,隔著電網下棋,一起玩遊戲,電影色調溫暖明快,男孩們可愛無邪,但這溫暖背後卻有漫天的烏雲籠罩,最後當德國小男孩為了幫猶太人小男孩尋找其父親也穿上"條紋睡衣",一步步走向焚屍爐的時候,小男孩還天真的以為只是去"避個雨","洗個澡"罷了,當焚屍房門關閉,我無法想像這個小男孩將怎麼活生生的被毒死,化作煙囪一縷煙,我想,他肯定還來不及回想,自己以前看到的散發臭味的煙囪,穿條紋睡衣的人們,父親對集中營的美好修飾和猶太人小男孩的真實生活。他才七歲,應該還不能理解這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他也陰差陽錯的成為了其中一個,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死亡。電影在瓢潑大雨和母親的尖叫聲中結束,不給觀眾一點幻想的餘地,這也正是這部電影的殘忍之處。
其實,是我在幻想,如果小男孩被士兵認出來,如果他的父親及時趕到,如果小男孩及時發覺跑出去,他就不會被當作猶太人處死,他不該承受這樣的命運,他的母親就要帶他離開這裡,他應該保持住他的天真爛漫,去交朋友一起玩耍,輕輕鬆鬆的度過他的童年,就算幾年後德國戰敗,他落得不好的結局,那也是時代和命運如此,不必如此的悲痛。但是,如今他只是誤入了他心目中的農場,帶著疑問走入焚屍爐,死的不明不白,我無法接受。
然而,在這巨大的悲恐中,我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同樣都是七歲,難道猶太人小男孩就活該接受這樣的命運嗎?那些被一批一批送進焚屍爐的猶太人,他們就不應該被同情嗎?電影設置了一個陷阱,讓觀眾對德國小男孩的死心痛不已,這種心痛幾乎掩蓋了對戰爭本質的揭露。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男孩是被他的父親害死的,是替德國納粹而死。他的父親把集中營美化為猶太人的天堂,有咖啡館和電影院,他們只是正常勞作,有充足的麵包,可以休息,小男孩以為他的父親在做拯救世界的大好事,所以才會利落的答應他的朋友猶太人小男孩的請求進入集中營,而當他發現地上的血,兇惡的士兵和獵犬,骨瘦如柴的猶太人的時候,一切都來不及了。小男孩的死如同冰山一角,打碎了觀眾的想像,揭露了戰爭的罪惡本質。從二戰的時空背景下看,從猶太人被集體屠殺的大環境下看,小男孩的死,同那幾百萬的猶太人的死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看完這部電影的當天晚上,我做了關於小男孩的夢,夢中,這個可愛的德國小男孩一開始便是死了的,死後幻化成一隻蝴蝶,繼續追尋他心目中真正的天堂。我想,我寧願這個小男孩從未經歷過這些他無法理解、或者來不及理解的事情,我寧願他一直這樣天真爛漫。
個人感觸,不喜勿噴,明天將帶來《辛德勒的名單》,可點擊關注,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