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年
《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一直都是居高不下的,相信有不少的朋友都看過。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德國企業家辛德勒,在二戰期間,原本靠著猶太人賺錢的他,因為看見一個小女孩被殺,幡然醒悟,覺得生命不應該是如此廉價的,於是耗儘自己全部家產,救下了1200餘名猶太人的故事。
而在這部電影中,主要是凸顯出了三個主題:戰爭,救贖與希望。在不公平的戰爭中,我們最應該需要的是什麼?是掌握生死的權利?富可敵國的家產?還是至高無上的榮譽?都不是,是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與對和平的嚮往,戰爭只會帶來災難。
戰爭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克拉科夫一帶,那裡完全被戰爭的陰影籠罩著,一聲聲的槍響與漫天遍野的哭喊聲布滿了整個克拉科夫,那裡的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是生活在恐懼之中,因為猶太人身份的緣故,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除此之外,那些掌權者還逼迫他們,逼迫他們勞役,讓他們每天做高強度的工作為他們賺錢,甚至用他們的生命來娛樂,一旦有發現不再適合工作的人,就將他們給殺掉。
對於猶太人,施暴者們闖入他們的家中,搶奪財物,殺害躲起來的人,多少無辜的人就死在他們的手上,甚至還包括了年幼的小孩。這就是殘酷的戰爭,也是毫無人性的屠殺,毀掉的不僅僅是人的生命,更是人世間的幸福與美好,帶來的是不可磨滅的傷痛與印記。
救贖
救贖,這也是電影中頗為關鍵的兩個詞,也是這部電影組成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通過戰爭描繪出災難,再通過救贖,表達出了人性的光輝。辛德勒是一名極為出色的企業家,在戰爭期間,他通過極為低廉的價格,大量招聘了猶太人為他的工廠工作,而通過這樣的方式,他也是賺了許多的錢。
他並不是那種被金錢埋沒了良心的企業,還有著人類最為光輝的一面,那就是善良。當看到一個一個的生命在自己面前被槍殺的時候,他再也坐不住了,他意識到,最應該做的不是通過他們賺錢,而是救贖,救下那些原本就無辜的生命。為了救贖猶太人,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的家產,包括之前賺來的錢,但即使是這樣,被他所救的猶太人,卻只有1200餘名,這樣的數量,對於猶太種族,無疑是極為少的一部分。最為體現他心情的一幕是:他抱著他們哭得像個小孩子一樣。
「我可以多救一個人…我卻沒有!可是我…我沒有。」這一句話,更是引得無數人流淚。
希望
希望,也是這一部影片想要迫切想要表達出的,對於喜歡的表達,這部電影採用了極為強烈的對比,雖然整部電影都採用了黑白,但是唯一用到顏色的,是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小女孩。這個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就是代表了希望,代表著強烈的希望。相信只要是看到這一幕人,心中難免難受:在到處瀰漫著銷煙,到處充斥著槍聲與呼救聲的街道上,一個紅衣服的小女孩,獨自走在大街上,此刻的她,是多麼的弱小與無助。為什麼沒有人來幫助她呢?大家連自己都顧不上,又怎麼會顧得上一個女孩呢?
而她的遭遇也是不出所料,當紅衣服小女孩被掩埋的時候,那份小小的希望,同樣也是被埋在了地下。但是,電影並沒有往最糟心的結局走,辛德勒哭著說出那一句「我可以救出更多人的。我本可以救出更多。我不知道。如果我試試。我可以救出更多人。」時,希望便已經是重新燃燒了起了,星火可以燎原,只要還有一人還有希望,只要還願意,那麼,便就不會只剩下絕望。
這個世界,可能很殘酷,達爾文提出的相對論,也是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但是,那是野獸,我們是人,人與野獸最大區別就是我們有人性,野獸只有獸性,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心中只剩下獸性,而沒了人性,那樣的話,人類的世界,就真的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