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講述的是,1939年,波蘭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親衛隊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來到德軍統治下的克拉科夫開設工廠。憑著出眾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錢,辛德勒和德軍建立了良好的關係。1943年,克拉科夫的猶太人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辛德勒目睹這一切,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賄賂結交軍官,在那些瘋狂屠殺的日子裡,他的工廠也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德國戰敗前夕,辛德勒向德軍軍官開出了1200人的名單,傾家蕩產買下了這些猶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裡,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整部片復古的拍攝方式與黑白的色調,非常的三,四十年代風格,導演透過這種另類的手法,寫實地呈現當時的故事,而另一個原因,也許是象徵著黑暗沉重的過去。《辛德勒的名單》與其他的納粹大屠殺電影不同的是,它是從一位德國資本家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戰場的角度來敘述。奧斯卡.辛德勒,一位遊走於德意志第三帝國與被迫害的猶太人之間的商人,他轉變的過程也是人性逐步被喚醒的過程。
視頻開頭一些猶太人在舉行安息日活動時,就出現了蠟燭。當片頭的彩色漸漸退去,燃燒的蠟燭漸漸熄滅,一縷青煙迸出燭芯,象徵著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焚毀的屍體。片尾的蠟燭,則象徵著辛德勒善行所帶來的溫暖。對史匹柏本人來說,這代表「一抹色彩,代表著希望的一串光芒」。德國軍人花天酒地的地方,一派的欣欣向榮。即使是黑白片,也能看到燈紅酒綠,只是剝了這層皮剩下的不外也就是無聲的黑白。突然間想起莎士比亞一句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裡面卻空無一物。
而在同個地區的另一個角落,是一群婦女和小女孩被送往集中營的場面,她們的頭髮被剃光、被凌辱,她們的眼神透露出絕望的恐慌。裸體的女人,掙扎的呼吸,還有她們用嘴去接水的表情,讓人感受到泯滅的人性、死亡的威脅,對她們來說,有可能下一秒就會命喪這裡,死亡對他們來說是多麼的接近。
整部電影裡最令人震撼的一幕,在整片黑白之中出現極其罕見的那深沉的紅,其實她的紅並不顯眼,不是那種耀眼的紅,而是很凝重的紅色。它承載的實在太多,是對歷史的痛訴,對命運的掙扎,對希望的嚮往,還有更多更多說不上的情感。史匹柏安排這個場景是用來紀念Zelig Burkhut所講的故事中的人物,Burkhut是普拉佐集中營的倖存者,他講述一位不滿四歲的女童在他眼前被納粹軍人殘害的故事。在接受採訪時形容這種經歷「會纏繞你一生都揮之不去」。
奧斯卡.辛德勒,原本只是一位不放棄任何發財機會的貪婪商人,他也抓緊機會地利用戰爭這一點,開設工廠大賺戰爭財,殊不知他所開設的這個搪瓷工廠,將會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從事不關己的冷血資本家,轉變成猶太人的避難英雄,會有如此的轉變,讓人覺得難得與佩服。但當然他也會面臨到一些問題,尤其是在之後的彈藥工廠,是繼續生產優良武器還是選擇生產劣質武器,這都意味著血流成河的代價,不管哪一邊都是,這個資本家面對的是生命與生命抉擇的難題。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猶太人稱為「36名正義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導演是個猶太人,而副導演是集中營的倖存者。史蒂文·史匹柏最後把這部電影的所有個人盈利都捐給美國大屠殺博物館。而史匹柏自己也說:「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像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間,我習慣用來逃避現實的攝像機面對現實了,在拍攝中我哭了,我每天都留下熱淚」,他以此片紀念600多萬猶太人。
剛看完也許會憎恨德國人,但這也都是過去的歷史,就連身為猶太人的史匹柏導演,也是用很平靜的方式來敘述這個故事,即使片中有許多泯滅人性的場面,也沒有訴諸於仇狠。或許也不需要用太過戲劇化的方式來呈現,以寫實的手法來敘述,就可以充分感受到災難的情境。鏡頭下的他們親身走過血淋淋的歷史,用他們的經歷囑咐了這個世界,別再重複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錯誤,同時也讓我們學會了,別用仇恨來劃下句號。
配樂方面,《辛德勒的名單》以悲壯的歷史故事作為基調,每個音符都道出了無盡的滄桑與感慨,每個樂章都讓人淚流滿面,藉由音樂感受到歷史,讓自己間接地成為歷史的受害者。電影中讓我感到極致哀傷的合唱曲,有如早期黑奴時期所唱的教堂靈歌,來自內心深處唱出人生的經歷、信仰的虔誠、歷史的悲壯與未來的嚮往,每一聲都穿透人心。其中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是德國納粹軍在掃蕩猶太人貧民區的時候,好似結合槍聲和華麗跳動的古典鋼琴樂來做背景,納粹軍諷刺的對話來當作主題來呈現,聽起來就像是一場三重奏,雖然是極致的反差,但卻意外地和諧。
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一卡這部《辛德勒的名單》,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來之不易!